解读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
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理性批判精神作文素材》素材一《皇帝的新装》在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里,皇帝爱穿新衣到了痴迷的程度。
两个骗子声称能织出神奇的布,做成的衣服愚蠢的人看不见。
于是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大臣,没有一个人敢说出皇帝其实没穿衣服这个真相。
大家都害怕被认为是愚蠢的人,宁愿自欺欺人。
然而,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却说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这个孩子就代表着理性批判精神。
他没有被众人的虚假表象和所谓的权威所迷惑,他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说是要评选最美班级布置。
有个班级弄了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其实都是很表面,没有什么实际内涵。
可大家都觉得应该给这个班级高分,因为看起来很热闹。
就像那些被骗子蒙骗的大臣和皇帝周围的民众一样,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时候有个同学站出来说,这个布置华而不实,不能光看外表,应该看看每个班级的布置是不是从同学们的需求和实用性出发。
这个同学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一样,用自己的理性批判精神指出了问题。
素材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当时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地心说被视作绝对的真理,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却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思考,发现地心说存在诸多矛盾。
他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这无疑是对当时传统观念和宗教权威的巨大挑战。
哥白尼的这一理论,不只是一个天文学上的发现,更是理性批判精神在科学领域的体现。
他不顾教会的压力,直面当时强大的宗教权威,大胆质疑,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批判。
我想起我叔叔是个考古学家,他在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当时主流的观点是某个古代文明的覆灭是因为外敌入侵。
但是叔叔通过对发掘出来的遗址细致研究,发现这个文明内部的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激化才是主要原因。
他刚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遭到了很多同行的质疑,就像哥白尼当初面临的状况一样。
可是叔叔没有放弃,带着他的团队继续深入研究,最终用更多的证据让大家接受了他这个理性批判得出的新结论。
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员俊雅*【内容提要】斯维塔克在反思欧洲精神的同时,诉诸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追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他对社会现实提出的一系列反思,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其文化批判理论之际,也应当考虑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关键词】斯维塔克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中国文化斯维塔克是20世纪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与科西克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家。
斯维塔克的人生经历了历史上三个特殊的时期,也锻造了他一生以批判和反抗为主的理论基调:青少年时期处于希特勒法西斯独裁统治之下,积极参加反抗法西斯统治的战斗;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处于斯大林体制独裁统治之下,反对极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和实践追求;70年代之后的旅美生涯处于美国麦肯锡主义的独裁统治之下,反对资本主义又成为他的理论主题。
他基本的理论追求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这种人道主义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基础,涉及对意识形态、官僚体制、科学技术、消费等社会许多方面的批判。
这种批判路径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不仅关*员俊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注社会经济结构,而且侧重于从社会文化机制建构方面入手展开批判,因此相对而言,可以概括为一种文化批判路径。
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斯维塔克置身改革的理论前沿,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有切身体验,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见解。
当代中国也在经历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同时,也呈现出资本主义因素,既有自身的特点,也出现了现代工业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可以以斯维塔克的理论探讨为借鉴反思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一斯维塔克对欧洲文化精神的反思什么是欧洲精神?这是对一代欧洲知识分子提出的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构成了他们建构自身理论体系的深切关怀和话语基调。
论历史理性批判:历史知识何以可能-———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述评
论历史理性批判:历史知识何以可能?———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一书是他去世之后,由他的学生诺斯() 编辑整理于1946年出版的。
自那时起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就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杜森编辑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引进的增补版,增加了柯林武德的三份手稿,分别是《绪论:某某哲学、特别是历史哲学的观念》、《历史哲学讲稿[1926]》和《历史哲学纲要[1928]》。
下面试就该书主要内容,对其史学理论略作述评。
一柯林武德既是历史学家也是哲学家。
因此,把史学带入哲学中进行思考是他史学思想的特点。
他认为,哲学是一种反思,与任何单纯的认知科学不同,不仅是思考研究对象,而且思考他对那个对象的思考。
就与历史学的关系来讲,哲学家首先要研究历史学家是怎么知道历史的?这其实是在解决历史知识何以可能存在的问题。
其中包含两个问题: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家是怎么知道它的?19世纪的欧洲受自然科学取得突飞猛进巨大成就的影响,实证主义史学盛行一时。
一些史家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治史,认定历史是一门科学,将历史事实看做是独立于史家之外的客观存在。
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编撰学更是标榜“如实直书”的精神,要求历史学家在史学研究中尽可能地摈弃一切主观成分介入。
柯林武德的史学思想与实证史学的观点相反。
他在《历史哲学》一文中明确表示“过去就其本身来说什么都不是……关于过去的知识就其本身不是且不能是历史学家的目标”。
他认为,认识活动只能是一种现在发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在此时此刻现存的事物才能完整地呈现在当下发生的认知进程。
他说“现实,即现在,是我们的知识唯一可能的对象,是我们活动的领域,以及我们各种感觉的刺激物”。
由于历史无法返回,实证史学把历史当成独立存在的做法,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历史知识的怀疑主义。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advanced ideas,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the hands of experts and then throughout history.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rived from Kant:Kant’S’’rationalism”transformed into”objectivity”as the mai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Kant said he inheri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ynamics further expounded on the”evil”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s,and SO on.Of course,Hegel also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客观精神世界历史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n ancient subject,because it Can be traced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Bible”.But it is a new subject because it is due to the new philosophy of modem history until they were given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it fully absorbed the most advanced thinking at the time: on the one hand,he cleverly referenced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loo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natural scene covert plan to achieve”;on the other hand,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Rousseau and introduced the”freedom”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ll. In this way,Kant started rich association wi廿1 a bold conjecture to speculat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until they reached a permanent peace of mankind.Immanuel Kant showed peoples a complet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his
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者:李国贵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4年第03期入乎其内史传文既体现了史学讲求真实的特征,注重以史为鉴,又采用文学手段,对历史进行故事化叙述。
读史传文,既要将其作为史学来读,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又要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来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一、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是博大的、丰富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时代局限性。
1.读历史,了解思想观念根源。
对于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疏浚源头。
如先秦时期,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士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正体现了当时的“士人精神”。
2.察情感,知晓作者褒贬倾向。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借口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挑起战争,“晋侯、秦伯围郑”,一个“围”字,隐含贬义:晋国太霸道了,晋国挑起战事的真正原因是想扩张领土、称霸中原。
3.鉴当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
对于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如“忠诚”这一思想观念从古延续至今,烛之武智退秦师,是忠于君主、忠于国家,而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
二、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认识历史人物。
(1)看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史传文注重人物描写,特别是语言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体现了烛之武不得重用的委屈和牢骚。
而烛之武夜缒而出,足见其“勇”;凭一番言辞,让秦伯改变主意,又足见其“智”。
批判的哲学与哲学的批判
85就我所知,中国学术界接触到康德哲学迄今为止恰好整整一个世纪。
最早是二十世纪之初,梁启超在日本写了大量介绍西方学说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论述“近世第一大哲康德”的学说的。
与此同时,王国维也正在日夕浸沉于康德的著作之中,他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收入在他早期的《静安文集》中。
他是中国最早正式攻研并绍述康德哲学的人。
但后来王先生转治文学、史学而放弃了哲学研究。
随后西方思想学说大举被介绍给中国,大学的哲学系已开始讲授康德哲学。
可惜的是,康德的大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迄无一部真正可读的中译本。
这部书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已先后有胡仁源和蓝公武两种译本,但读起来有如天书,简直不知所云,中译文比原文还要晦涩难读,大概没有人是从头到尾读完了的。
一般讲哲学史或思想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如浦薛凤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自然免不了有论康德的专章,但中国人用中文写的讲康德哲学的专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仅有郑昕(秉璧)先生的《康德学述》一部,内容大致即是他在课堂上的讲稿。
任何读哲学的人大概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讲哲学是绕不过康德这一关的,无论你同意他与否,你必须要过这一关。
否则的话,就不免闹出例如把智性认同于理性,把智性认识认同于理性认识之类的错误的笑柄。
及至四十年代早期我这一辈人做学生时,读康德的入门书照例是《纯粹理性批判》,读的还是M eikle j ohn 或M ax M ueller 的英译本,另外也参看A.K .Sm ith 的《纯粹理性批判释义》一书作为导读。
有时候读得有点晕头转向,就连什么是constructive 和什么是re g ulative 也搞不清楚,而且《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似乎还有那么多的经院哲学的论证风格,使人感到闷气。
我曾有一次向老友王浩感叹过:康德的书连王国维都读不懂,我怕是没有希望读懂的了。
他说:不能那么说,我们的凭借比王国批判的哲学哲学的批判与何兆武维的要好。
王国维不懂近代科学,所以他无法理解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收录了他在1784-1797年间所写的论文8篇,是对于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深入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历史理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于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认为康德对于历史理性的批判是深刻而准确的。
他通过对于历史哲学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历史理性的内在矛盾和问题。
他认为,历史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进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层次现象。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理性当作一种科学方法来运用,而应该更加关注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观点使我意识到,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不能仅仅关注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我认为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提出的“审美判断力”的概念是独到的。
他认为,审美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使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种观点使我意识到,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不仅要关注事实和规律,还要关注历史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这种审美判断力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历史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思考具有启示意义。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是一部具有深刻见解的历史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历史理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历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理论性的著作,更是一部启发人们思考历史问题的佳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现实问题。
总之,《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更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如果你对于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感兴趣,想要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那么这本书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
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鲁迅作品的文章
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鲁迅作品的文章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
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揭示出人物的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
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 的悲剧在中国上演!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阿Q是未庄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缩影)里无田无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他姓甚名谁,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不独别人从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
他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了话说,也就是农村的无产者。
阿Q与正统文化所要塑造的那种麻木、善良型的农民完全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很软弱的,安分认命,逆来顺受的愿意像润土那样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也不是一个很肤浅的,没有思想,无所追求的农民,而是一个富于生命的活力,不安分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进取的农民,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人那样活着,享有人生的欢乐与权利。
(这种追求,在他那个时代和具体生活的条件下,像他那样身份和地位的农民,可以说是最低的人生追求,但同时也是可能有的最高的人生追求。
)阿Q的悲剧在于,他想成为一个人,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可得,那个污浊的罪恶的社会蹂躏他,摧残他,挤压他,同时又浸染他,腐蚀他,铸造他。
解读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共30页文档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简述“古史辨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简述“古史辨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是考证或证伪:对被研究的事物或观点提出质疑,然后加以证实或证伪。
我们学习过历史之后就会知道这样一句话: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生时间的正确性只有一个,而他的存在必须经过证实。
所以说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件的考察十分重要,而“古史辨派”就是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影响十分深远。
一、对神话传说的质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兴起了一股“古史辨”潮流,它的倡导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英国的历史学家、唯物主义者李德。
《世界文明史》、《历史哲学》、《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历史和阶级意识》、《历史理论》等是其主要著作。
但他们只是考据、征引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记载和神话传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很肤浅的辨伪工作。
所以在思想上并未引起人们太大的重视。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当时的学术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二战以来,各国都强烈地反省自己国家历史的真实面貌,因此,对于神话传说和古史传说中的错误认识,要求纠正。
因此在6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疑古”风气。
1、对《穆天子传》记载神话与历史相矛盾的不解与质疑。
《穆天子传》是一部描述周穆王西游的书籍。
它把周穆王在位期间的事迹,以及自己亲历西周、东征、南巡、东猎的许多情况,叙述得相当完整。
按照常规来说,这部书应该是非常可信的。
但是,有学者发现这部书竟然含有周穆王西征途中先后两次登陆日本列岛的内容。
而根据记载,周穆王在位时已经没有实力进行如此的远征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周穆王西征是怎么回事?这部书到底是不是伪作呢?这种疑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欧洲社会,也像中国古代一样,将这些“封建诸侯国”看作是自己国家疆土的一部分,并对他们进行殖民统治。
于是就导致了他们开始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古代王国的历史,发现这些国家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描述不符合,由此怀疑这些国家存在的真实性,进而怀疑中国历史的真实性。
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作者: 邓晓芒[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22-28页
主题词: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历史哲学;自由观;历史理性批判
摘要:二十多年前就读过何兆武先生翻译的罗素《西方哲学史》,对何先生的译笔文采有如沐春风之感。
后来又读了何先生所译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同样的感受再次涌上心头。
不过,我在1986年就提出的对“历史理性批判”或“第四批判”的说法的异议(邓晓芒,1986年,第44页),在读了此书后仍未改变。
近来翻阅何先生的《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其中关于康德的三篇重头文章皆讨论到“第四批判”,深感这不仅是一本书的命名问题,而且涉及到对康德哲学的整体性了解。
现将意见说出来,就教于何先生和学界同人。
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西方史学史作业论题: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1级历史2班姓名:***学号:*************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摘要】18世纪70年代以后,康德转入所谓批判哲学时期,这个时期他的主要活动是建立他的先验论哲学体系。
在这同一个时期所写的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则在通称的三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尔曾有“第四批判”或“历史理性批判”之称。
在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思潮的强大影响之下所写成的这几篇论文,饱含着时代的色彩;它们所表现的要把历史提高为哲学理论的努力、它们之以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和人类不断在进步的观点对于历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所做的一系列臆测、它们之从纯粹理性出发来论证天赋人权及其与幸福的联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部法国革命的德国版。
【关键词】康德;历史政治哲学;普遍历史观念;启蒙;人性;永久和平;共和制;自由国家联盟;权利;纯粹理性原则一、简述历史理性批判所谓历史理性批判,其内容实质不外是法国革命原则——即,(一)牛顿的自然法则,(二)卢梭的天赋人权,(三)启蒙时代的理性千年福祉王国学说,——在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中的提炼。
构成康德历史哲学的中心线索的是历史的两重性,即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规律性;亦即人类的历史在两重意义上是有道理(理性)可以籀绎的:(一)它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计划而展开的,(二)它同时又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裁可的目标前进的。
就其当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目的的;就其实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规律的。
目的的王国与必然的王国最后被康德统一于普遍的理性。
统治这个理性的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自由和平等、不可剥夺的和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
二、《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康德这篇著作在我看来,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论述人类的行为必定会受到自然支配这一观点,即在所谓的“大自然的隐藏计划”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解读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 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 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 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就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 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 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 •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 宿和目的。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 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 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 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 2、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 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 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 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 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 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 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把福祉奖励给某些选民,而其余一切人则受永恒的惩罚。
• 1、根据神圣智慧的道德目的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自然 终结。 • 2、按作用原因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神秘终结。 • 3、一切事物的违反自然的终结。
• 来源于单一论体系,亦即根据神圣智慧的道德目的的秩序 而产生一切事物的自然终结。 • 康德认为这种体系是完全超出人类理性的思辨能力之外的, 因为我们在我们的面前还看不到有任何东西现在就能交给 我们有关我们在未来世界中的命运,除了我们自身的良心 判断而外。这种体系过分地沉溺于漫不经心的安全感中。 (因为幸奉单一体系就无需对自身的道德及行为多加考 量。)
马哲书评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文本摘抄: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的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见,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从而我们始终也弄不明白,对于我们这个如此之以优越而自诩的物种,我们自己究竟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一种概念。
康德先生表面上批判了大多数人的愚蠢,虚荣,以及罪恶和毁灭欲。
言辞犀利、刻薄,一针见血。
而高度的赞扬了大自然。
可是,这些特性,在某些时候,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因为他要在这样的一种状态里才会感到自己不止于是人而已,也就是说才感到他的自然秉赋得到了发展。
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要求自己单独化(孤立化)的倾向;因为他同时也发觉自己有着非社会的本性,想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都遇到阻力,正如他凭他自己本身就可以了解的那样,在他那方面他自己也是倾向于成为对别人的阻力的。
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不能很好地容忍他们,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
人一边想让自己社会化,另一方面又想让自己单独化,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要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定的规则运行。
但是当所有人都想那么做时,他们互相成为彼此的阻力。
这种阻力,他们的虚荣,贪欲及权欲迫使他们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能力,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仍不能脱离彼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社会的稳定性。
其实,如果真的能做到康德先生说的这样就好,可是,现实中,很多人有贪欲,权欲,也有虚荣心,可是,他们太懒惰,而那种迫力太小,使他们安于现状,放弃努力,慢慢的,失去了竞争能力。
甚至到达对自己本来拥有的权力保护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会放弃,这种才是最愚蠢的做法,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它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书评
在西方文明这套课程中,康德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加上晦涩难懂的语言,毫无争议地成为最使人敬畏而远之的书目。
不过仔细研读之下,康德的思辨能力和他对历史发展深远的洞察力仍使我印象深刻。
本文将主要谈谈从《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读出的哲学思想。
首先要搞清这本文集,尤其是这篇论文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构成康德的哲学体系的三本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分别在1781、1788、1790年出版,而这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写就于1784年,其中的观点应该说与康德的思想体系是保持一致的。
康德的三大批判回答了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其中没有历史哲学的位置。
这本文集包括的论文就是康德在历史哲学方面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就集中于这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文章一开篇,康德就亮出了最重要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却正如任何别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自然律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康德首先承认了人类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感知的,而且完全被某种规律决定,而且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他要发掘出这种历史的普遍规律来。
能提出这种论点已经是一种伟大的进步了,因为在他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规律还都知之甚少,对历史的认识更为简单原始;更不用提指出规律所在了。
康德提出了两个目标的概念:个人自己的目标与自然的目标,认为每个人在分别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有无意识地,都推进了自然目标的达成。
这种观点让人不禁想起亚当·斯密(1723~1790)“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理论,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利益行事,最终达到一个自然的目标。
虽然两者年代相近,但我并不认为由此可以判定康德受到了亚当·斯密的影响,因为作者还这样描述人类的行为:“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见,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
高二历史必修3_课文注释: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课文注释: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
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
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
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
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这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
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被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
”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
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辞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
《朝花夕拾》的讽刺性与批判性结合具体篇目分析。
《朝花夕拾》的讽刺性与批判性结合具体篇目分析。
《朝花夕拾》篇目中理性批判色彩较浓的有:《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写让鲁迅感激的日本仙台医专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主要)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对国人在日本吃喝玩乐不思富强的批判。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
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法国
问题
文集
康德
观念
政治
公民
汉译
德国
哲学 人类
和平
世界
世界
预言
历史
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 主要著作在内。18世纪末的德国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先进国家来,仍然是个分裂、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已在发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这就决定了德国中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当英国已经和法国正在 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制度的时候,德国还只采取理论的形式。因此在论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哲学时,经典 作家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3.关于我们所要求 预先知道的
0 1
4.进步问 题不是直接 由经验就能 解决的
0 2
5.然而预 言中的人类 史又必须
0 3
6.论我们 当代的一桩 事件,它表 明了
0 4
7.预言的 人类史
0 6
9.朝着改 善前进会给 人类带来什 么收获?
0 5
8.就其公 开性,论根 据朝着世界 的美好
10.只能在哪 种秩序之下 才可以
结论
结论
II
III
作者介绍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全名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 毕业于德国科尼斯堡大学,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哲学家、作家,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1770年, 他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后升任为哥尼斯堡大学校长,此后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有其自成一 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不少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 史上划时代的巨著。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根据神圣智慧的道德目的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自然 终结。 • 2、按作用原因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神秘终结。 • 3、一切事物的违反自然的终结。
• 来源于单一论体系,亦即根据神圣智慧的道德目的的秩序 而产生一切事物的自然终结。 • 康德认为这种体系是完全超出人类理性的思辨能力之外的, 因为我们在我们的面前还看不到有任何东西现在就能交给 我们有关我们在未来世界中的命运,除了我们自身的良心 判断而外。这种体系过分地沉溺于漫不经心的安全感中。 (因为幸奉单一体系就无需对自身的道德及行为多加考 量。)
前提: 在历史叙述过程中,为了弥补文献不足而插入各种臆测, 然而臆测却不能过高地要求人们同意,因为这只是一场想象 力在理性指导下的活动。所以不想臆测过分,就必须以人类 理性根据此前的自然原因无法推论的东西作为开端,也就是 说以人类的存在作为开端,而且又须以人类业已成熟作为开 始。 假设: 人已经具备了直立、行走、说话、谈论、思想之类的技 术,以便只对他的行为举止的道德(思想)发展进行考察。
• 1、对饮食本能的作用 • 2、对男女本能的作用 • 3、深思熟虑地期待着未来 • 4、理解自己(道德规范的制约)
1、 人类之脱离这座被理性所描绘成是他那物种的最初居留 的天堂,并非是什么别的,只不过是从单纯动物的野蛮状态 过渡到人道状态,从本能的摇篮过渡到理性的指导而已—— 即从大自然的保护制过渡到自由状态。 2、人类在这场变化中是得是失已不是一个问题,人类整个 物种的命运是一场走向完美状态的进步,尽管为了贯彻这个 目标,他额成员在最初的、甚至是一系列漫长的前仆后继的 尝试中,可能犯下那么多的错误。
三大批判
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 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 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纯粹理性批判》尤 其得到学术界重视, 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 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 认识论,是西方哲学 史上划时代的巨著, 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 端。
• 1、康德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观点。 • 康德指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 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 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 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 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 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 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 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 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 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就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 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 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 •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 宿和目的。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 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 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 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 2、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 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 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 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 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 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 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德哲月 伊 国学 曼 古 家 日年 努 典 月尔 哲 康 日德 学 - 创 始 人 年 4 1804 2
• •
• • 1724 12 · 22
•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 哲学。 •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 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 场革命,其中“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 完成。
• • • • • • • •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 评赫德尔《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1784) 人类历史起源臆测(1785) 万物的终结(1794) 永久和平论(1795) 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1797) 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 行不通的(1793)
•
反自然终结亦即颠倒了的终结。万物一经过人手,即 使是目的良好,其经过和终结也都是愚蠢。这就是说,对 于它们的目的所使用的恰好是与之相反的手段。 康德认为,就让事情处于像它们最后所处的那样,像 是经过几乎一个世代之后已经证明了它们额后果还过得去 那样。倒不是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他们应该地方自己可 能冒犯什么,否则的话他们的行为就会违背自己本来的目 标了。(因为先前的许多经验已经经过了时代和实践的检 验,在去除时代局限的基础上应该尊重经验,在此基础上 进行新额活动。)
理性有一种特性,它可以靠想象力的帮助便创造出种种愿望 来,这些愿望不仅不具备任何有此倾向的天赋冲动,而且还 与之相反。它们起初就叫做情欲然而它们却由此一步一步地 炮制出一大堆多余的、甚至于是违反自然的倾向来,可以称 之为骄奢淫逸。 成为其背叛天赋冲动的缘由的,很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可是 这一最初尝试的后果——那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理性乃是一 种可以使自己超出于一切动物都被定着的那种范围之外的能 力,却是十分之重要的,并且决定了未来的生活方式。
• 性的吸引力在动物身上仅仅是靠一种转瞬即逝的、大部分 是周期性的冲动,但它对于人类却有本领通过想象力而延 长,甚至于增加;对象离开感官越远,想象力就确实越是 以更大的节制、然而同时却又是更为持久地和一贯地发挥 它那作用,因此便防止了单纯的动物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 那种厌倦之感。 • 人能使自己的对象脱离开感官、从而使之更加内心化和更 加持久化的这一倾向,就已经标志着理性之驾驭冲动的某 种意识了,而不是像在第一步那样,单纯是在或大或小的 范围之内为冲动服务的一种能力而已。
• 3、人类对自然秩序有三个不满: • 当人类考虑到灾难是如此沉重到压迫着人类而又毫无好转 的希望的时候,便对统治着世界行程的整体的天意心怀不 满。 • 人们不满于自己生命的短促 • 人类不满于自己永远无法达到一种空洞的渴望
• 人类应该满足于天意,应该满足于人间实务全体的总进程, 这个进程并不是由善开始而走向恶,而是从坏逐步地发展 到好;对于这一进步,每一个人都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召唤
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个后一天以及其中所包 括的一切都是前一天的产儿。一切时间的终结必须指人类 永不中断的向前绵延,但这一绵延又必须是指我们对之确 实无法形成任何概念并与时间完全无法加以比较的一种数 量。
• 单一体系 把永恒的福祉奖励给一切人
• 二元体系
本书收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 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八篇,包括康 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 著作在内。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时期所写的有关 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作为起批 判哲学的组成部分,则在通称的三 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曾 有“第四批判”或者“历史理性批 判”之称。
• 神秘终结即指源于神并归于神。康德认为,在这里人们的 理性并不理解它自己本身以及自己所要求的东西,但却流 连忘返,因为理性不会轻易满足自己内在的亦即自己时间 的运用的,而喜欢到某些先验的东西里去探险。 • 这种理念回人类中金会有一种永恒的安宁可以庆幸,它构 成人类意念中的一切事物的赐福的终结;而它本来也就是 人类悟性同时随之而消失并且一切思想本身也随之而告终 结的一种概念。
道德发展实质:
本能
理性
• 康德认为,在人类存在的最初,必定只有本能(一切动物 都须听从的上帝的声音)在引导着这个新学徒。 • 大自然所用于保全每一个个体的,最重要的两项: 饮食的本能、男女的本能
• 本能:
• 理性:
本能允许人以某种东西为食, • 理性会伴随着本能的作用 又禁止他以另外的某些东西 来促动人类,并且通过以 作为食物,只要没有经验的 口腹之欲来和并不与本能 人听从大自然的这种召唤, 相结合的其它某种官能相 比较。 就会发现自己过得很不错。
•
经验主义
• 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
理性主义
• 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 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 学方法。
感觉的领会为基础。
• 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
• 返回
• 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 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 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 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 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 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 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 点。 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 由。
• 当人类通过理性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便开启了人类的眼界。
• 他发现自己有一种为自己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而不是向别的 动物那样要被束缚于唯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显著的优越性 所可能唤醒他的那种一瞬间的快慰,却又必定立刻就继之以忧 虑和焦灼:他还不能就事物隐蔽的本性和长远效果来认识任何 的事物,又怎么能运用自己这一新发现的能力呢?他仿佛是站 在一座深渊的边缘;因为迄今为止都是本能在向他指点着他所欲 望的唯一对象,但是现在这里却向他展示了无穷的欲望,而他 自己还一点都不懂得怎样去加以选择;然而现在从这种一朝已 经被尝到了的自由状态,他却又不可能再返回到奴役(受本能 统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