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合集下载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政治》练习 必修4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年模拟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政治》练习 必修4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年模拟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A组2022—2021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8分钟分值:28分1.(2021山西忻州四校联考,21)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2021江苏淮安二模,25)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确定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21江苏宿迁四模,1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进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

这主要说明()A.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B.自然、社会和意识具有相同的本质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物质是整个世界唯一的存在方式4.(2021天津滨海新区二模,5)朝鲜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国际社会亲密关注朝鲜往哪走。

其实朝鲜始终在变化,但它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点。

这体现了()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②事物在进展的肯定阶段和肯定时期,根本性质不会变化③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量变是永恒的、确定的,质变是临时的、相对的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5.(2022江苏盐城一模,23)人体褪黑激素一般在黑暗条件下分泌,有助于调整和促进睡眠。

而科学争辩发觉:以iPad为首的便携式数码设备会促发睡眠障碍,数码荧屏投射出的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扰乱人体生物钟。

这一争辩表明()A.规律因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B.人们可以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把握作用D.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6.(2022湖北黄冈三校联考,19)随着卫星科技的进步,我国气象部门对恶劣气象的猜测也越来越精确。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整理2019年11月)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整理2019年11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 一。
思考:
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
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
7
最后,反对两种倾向: A、离开物质谈运动 ——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不是幡动, 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B、离开运动谈物质 Hale Waihona Puke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刻舟求剑
结论: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8
四、静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1、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人在教室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水在常压下,0°~100℃情况下,无论如何加热, 总是液态,不会变成气态。 2、实质:
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
五、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1)区别: A、含义不同 B、性质不同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学习目标: 理解运动的含义 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重点: 运动和物质、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难点: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知识提纲)
• 一、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

诱感官的沉没和本能的麻痹。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日后嫁人才有私房钱,要么很好玩,桑杰的奶奶用手捂着他的眼睛。但出于职业的原因,当选美国第16届总统。 寻找墙那边的食物。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请简要分析。 它

第四课易错点

第四课易错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7、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8、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9、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0、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1、人可以根据对已知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12、只要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够有效改造自然。

13、“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

15、“野马飘鼓而不动,日语日历天而不周”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16、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7、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18、反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不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1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0、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7、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8、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9、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0、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1、人可以根据对已知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12、只要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够有效改造自然。

13、“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

15、“野马飘鼓而不动,日语日历天而不周”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不是偶然的联系.
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 化,磁场变化引起电流 变化。
常言道:“龙生龙,凤 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
• (探究)材料:人们认识了引力规律和其他 有关规律,就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宇宙飞 船准确地送上月球;掌握了浮力规律,就能 制造船;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 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
思考:物质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 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 )的物质
2、运动是( 物质 )的运动,( 物质 )是 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不定项选择:
A D 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思考: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 ( 永恒的)
2、静止是( 相对的 ) 、( 有条件的 )、 暂(时的 )
①含义不同
度或章程,规律是事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运动、静止的概念。

理解: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能力方面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⑴运用教材中引用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

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教师可带一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生:运用第一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花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人的辛勤培育,这些是花生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生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

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人欣赏。

任何事物的存在、生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前面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商品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题。

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第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其二是事物保持了自身制的相对稳定而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肴。

运动是绝对的是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指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相对静止是事物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时把握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三、唯物论简答题

三、唯物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及其基本思想。

(1)实践是人们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社会活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包括以下基本思想:第一,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第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现实创造力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第四,实践为人们正确理解现实感性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解方式。

2、简述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

(1)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区别在于:人化自然是同人的实践已经发生关系并由人的实践改造而生成和发展着的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界,它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的后续实践的前提。

自在自然则是同人的实践尚未发生关系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潜在对象。

(2)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联系在于:第一,由于自在自然是在人的实践作用下同人化自然区分开来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它同人化自然一样也具有这方面的属人性质。

第二,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前提和基础,为人化自然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并在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地实现着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则除了受人的实践作用的影响外仍然和自在自然一样遵循着客观自然规律的法则。

第三,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系。

(1)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系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第二,在认识活动中,以观念的形式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属人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实践而感知的,它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

(2)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的属人性质和客观实在性,既同以往的自然科学的抽象物质观划清界限,又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彻底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总结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总结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总结哲学原理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构成:构成社会生活物质条件的及基本要素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ƒ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有神论。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

(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我们要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我们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哲学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

哲学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

它本身,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D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两种情形
空间位置 —— 保持不变 性 质 —— 基本不变
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11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 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 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区别:
①定义不同 ②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 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
静止是运
整个物 宇宙中一切 无条件的 动的特殊
运动 质世界 事物的变化 绝对的、 状态,物
和过程
永恒的 质世界是
9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 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探究:
⊕世界上世有界没有上绝一对切静事止的物事都物处? 在运动 ⊕ 例有没如变而人有,化运说某动中,些,是世物界体没绝上从有对存出不的在现运、着的不第动无运一的条动天物件的起质的物就质没,和,动因永 过,恒大的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在巴黎的纬度—相—对49主度上义,和您诡每昼辩夜论要跑数万公里。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 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哲学常识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常识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对物质功能的影响
物质功能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定作用或性能。运动可以影响物质的功能,使其变得更加有效或无效。
在生物学中,细胞的运动和物质传输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例如,肌肉的运动是由肌肉纤维中 的分子运动所驱动的,而血液循环则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运动所引起的。此外,磁场和电场等物理现象 也是由于电荷粒子的运动所产生的,这些现象在通讯、能源和医疗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运动
运动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 变化和过程,包括位置、状态、 形式和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解析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基础,一切运动 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 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离开 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对未来的展望
01
深入探索物质运动的规 律和机制,进一步揭示 物质世界的奥秘。
02
03
深入研究物质运动与意识 的关系,探讨人类对物质 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深入研究物质运动与社 会发展的关系,探讨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4
深入研究物质运动与自 然界的关系,探讨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
THANKS FOR WATCHING
04 运动在哲学中的意义
运动在认识论中的意义
运动与认识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也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观察物 质的运动,人们可以认识和理解世界 的本质和规律。
运动与知识的更新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因此知识也是 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通过不断探索和 发现物质的运动规律,人们可以不断 更新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5 结论
总结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 的最基本特征。

哲学与文化 易错点

哲学与文化  易错点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点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源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解析】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离不开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解析】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解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7、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解析】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解析】哲学智慧起源于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9、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解析】不是哲学,是世界观。

10、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11、世界观人人都有,因而都是正确的。

×【解析】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与方法论无关。

×【解析】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

×【解析】哲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矛盾的统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同一个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度:是指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1.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2.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4.主体和客体:主题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5.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16.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可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联系。

2.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世界观】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世界观】⑴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2)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把握规律。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世界观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方法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促进;落后——阻碍)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催人奋进;萎靡——丧失斗志)【方法论2】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倾向。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是什么:⑵为什么: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保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
变化发展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进 事物的发展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 呢?没有运动这个世界将 会怎么样?
物质
主 体 根存 本在 属方 性式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区别: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
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联系: 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Fra bibliotek小结:
一条原理
二个概念
三对关系
联系
构 成
物质

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 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离开运动讲 静止,把静止状态绝对化,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离开静止 讲运动,否认绝对运动中的相 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1、静止的两种 情形

质-基本不变
2、 运动 和静 止的 关系
运动
运 社 简单 复杂 运 生动 会 运 化动 物 运 物 动 学 运机 动 理 动械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低级 高级
(五)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 物质,都是错误的

A.世界是物质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世界是物质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这一诗句体现了:()A.世界是物质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D.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2.在行政诉讼中,()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的责任。

A.原告B.证人C.被告D.鉴定人3.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

A.变通执行B.不予执行C.暂缓执行D.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4.“拿事实说话”这一句名言体现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真题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5.明朝时期,兴起于江南第七区的()达到鼎盛,对此后的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A.昆曲B.京剧C.越剧D.豫剧6.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我国的战略性基础设施。

A.高速服务平台B.互联网数据中心C.无线电发射基站D.云计算7.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下列公文标题正确的是:()A.《XX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某等100名同志XX荣誉称号的通报》B.《国务院关于对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C.《关于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通知》D.《关于对请求解决3号教学楼加固改造经费的请示》8.下列行为不属于行政处罚的是:()A.安监局对企业因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责令停产停业B.交警队不按照道路标志行驶的教师元王某予以警告C.公安局对吸食毒品的社会无业人员李某实施拘留D.规划局对某企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申请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9.以下金融机构中,属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是( )。

A.中国人民银行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C.中国工商银行D.中国银行10.()是指公司借助网络面向普通投资者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A.私募股权B.股权融资C.P2PD.股权众筹11.下列选项中,英语是其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格斯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的大脑
•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
——毕尔生
• “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 聚”,“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 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
•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 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 起直到思维。”“应用到 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 的变化。” ——恩格斯
•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 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 件,因而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的 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 条件,因而也是生 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河外星系 旋涡星系
黑洞
行星

细胞 高分子
木星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 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 即表现在静止中。运 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 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恩格斯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钱绪山
•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
• ——朱熹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不断揭示了物质 和运动的具体联系,证实了物质和运动 密不可分。
E=MC2
M = M0
1

V C
2 2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涵义及其 表现形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 运动的物质
整个自然界,从 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 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 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 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 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 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 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 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系全图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 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 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 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 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们的地球正在 以每秒30公里的速 度绕太阳旋转。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整个生物界和 人类社会都经历 着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 发展过程。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泰山日出
庄子
泰山也在运 动变化之中。 100万年以来, 它已经长高了 几百米。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在 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 静。外力,只有外 力才是改变事物运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牛顿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 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 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 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 个时期,使科学还深深 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 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 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止是辩证统一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 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因而相对的。
地球

(4)、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不变论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相对主义诡辩论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 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