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四)机器单采血小板的优点 6. 限制了不必要的外来(供者)抗原的接触范围,
无效输注出现迟,发生率低; 7. 选用适当的分离管道,血小板可保存5天,便
于急诊时应用; 8. 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血
效果好); 9. 只需1个供者,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1. 临床医生已不再相信输新鲜血能提升血小板 * 血小板需要22℃振荡条件下保存,而全血是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大同市中心血站 孙建友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四、常见疾病的血小板输注 五、疗效标准 六、血小板无效输注 七、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
一、概述
(一) 历史回顾 1. 1910年Duke首先尝试为一位出血病人输
注新鲜全血提升血小板数以达止血目的; 2. 50年代开始有人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
胃镜检查和活检、留置管插入、支气管活检、肝活检,经皮肤的 导管植入,肝穿刺等)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 /L (骨髓穿刺 例外); *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 提升至100×109/L。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五) 值得注意的问题 1. 经常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很容易产生同种免疫,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四) 输注标准 5. 目前普遍认为:
* 慢性疾病且病情较稳定,血小板<20×109/L,无明显出血不输; * 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或有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
要输; * 血小板<5×109/L,要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 作腹部手术(如剖腹产、阑尾切除等)或侵入性检查(如腰穿、
(一) 输注指征 1. 血小板减少病人出血的危险性:
无效输注出现迟,发生率低; 7. 选用适当的分离管道,血小板可保存5天,便
于急诊时应用; 8. 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血
效果好); 9. 只需1个供者,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1. 临床医生已不再相信输新鲜血能提升血小板 * 血小板需要22℃振荡条件下保存,而全血是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大同市中心血站 孙建友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四、常见疾病的血小板输注 五、疗效标准 六、血小板无效输注 七、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
一、概述
(一) 历史回顾 1. 1910年Duke首先尝试为一位出血病人输
注新鲜全血提升血小板数以达止血目的; 2. 50年代开始有人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
胃镜检查和活检、留置管插入、支气管活检、肝活检,经皮肤的 导管植入,肝穿刺等)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 /L (骨髓穿刺 例外); *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 提升至100×109/L。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五) 值得注意的问题 1. 经常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很容易产生同种免疫,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四) 输注标准 5. 目前普遍认为:
* 慢性疾病且病情较稳定,血小板<20×109/L,无明显出血不输; * 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或有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
要输; * 血小板<5×109/L,要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 作腹部手术(如剖腹产、阑尾切除等)或侵入性检查(如腰穿、
(一) 输注指征 1. 血小板减少病人出血的危险性:
《血小板聚集功能》课件
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
如ADP、凝血酶、胶原蛋白等,可激 活血小板表面的受体,触发聚集反应 。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受体包括糖蛋白( GP)Ⅱb/Ⅲa、GPⅠb、GPⅥ等。
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意义
止血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形成止血栓,阻止血液流失。同 时,在某些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影响血液 循环。
心肌梗死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 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 死。
脑卒中
血小板聚集导致脑血管内 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常出现异常 ,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增强,这可能与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小板膜糖蛋 白表达异常,进一步影响血小板功能 。
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对聚集诱导刺激 的反应性增强,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 险。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
01
研究血小板聚集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关
系,探索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脑血管疾病
02
探讨血小板聚集与脑血栓、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肿瘤
03
研究血小板聚集与肿瘤转移和发展的关系,寻找肿瘤治疗的新
血流状态
血流状态对血小板聚集也有影响。 在高速血流状态下,血小板易与血 管壁发生碰撞,增加聚集风险。
02
血小板聚集的检测方 法
常规检测方法
光学比浊法
利用血小板聚集时散射光的变化 来测量血小板聚集程度。该方法 操作简便,但易受血液中其他颗 粒物干扰。
电阻抗法
通过测量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电 阻变化来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 该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特殊仪 器。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稳定在正常范围。
总结
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病例二:特殊临床表现及处理
患者女性,58岁,因月经过多、乏力就诊。…
血小板计数为3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殊临床表现
患者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
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多,肝、脾、淋巴结肿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阳性,无肝脾肿大。
03 治疗与用药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提 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TPO受体激动剂
如艾曲波帕、特立帕肽等,能够刺激血小板 生成,提高血小板计数。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环孢 素、长春新碱等。
处理
除糖皮质激素外,给予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 缓解。
总结
本例患者特殊临床表现明显,需要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三:复发及预防措施
患者男性,42岁,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就…
血小板计数为6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
预防措施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
抗CD20单克隆抗体
如利妥昔单抗,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 血小板抗体产生,改善血小板减少。
免疫治疗
脾切除
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 耐受的患者,脾切除可有效提升血小 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免疫调节剂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CD20单克隆 抗体等,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 体产生。
其他治疗方式
低于正常值(100×10^9/L)。
患者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稳定在正常范围。
总结
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病例二:特殊临床表现及处理
患者女性,58岁,因月经过多、乏力就诊。…
血小板计数为3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殊临床表现
患者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
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多,肝、脾、淋巴结肿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阳性,无肝脾肿大。
03 治疗与用药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提 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TPO受体激动剂
如艾曲波帕、特立帕肽等,能够刺激血小板 生成,提高血小板计数。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环孢 素、长春新碱等。
处理
除糖皮质激素外,给予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 缓解。
总结
本例患者特殊临床表现明显,需要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三:复发及预防措施
患者男性,42岁,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就…
血小板计数为6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
预防措施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
抗CD20单克隆抗体
如利妥昔单抗,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 血小板抗体产生,改善血小板减少。
免疫治疗
脾切除
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 耐受的患者,脾切除可有效提升血小 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免疫调节剂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CD20单克隆 抗体等,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 体产生。
其他治疗方式
低于正常值(100×10^9/L)。
血小板检查ppt课件
病理变化
1.plt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巨幼贫等 ②破坏过多:ITP、脾亢、SLE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plt减少症、巨大plt综合征
2.plt增多: ①原发性:慢粒、原发性plt增多症、真性红
(1)plt单个散在,不聚集:见于血小 板无力症、再障、ITP等。
(2)plt过度聚集:见于原发性plt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等。
中共5个中方格内的plt数。
(五)计算
血小板数/L=5个中方格内血小板数(N) ×5×10×20×106/L =N×109/L
(六)结果报告 PLT:△△△ ×109/L
(七)注意事项
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防尘、 防菌,以免计数时误认。
针刺要深,吸血及稀释动作要快,防聚 集。
同时做多项检查时,优先采plt计数之血。 充池前应充分摇匀,充池后需静置10分
(二)血小板的生理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14天,具有止血功 能仅开始2天。衰老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细 胞破坏,主要在脾破坏。
脾池化:全身约有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窦 和脾髓的细胞间,血小板在脾内的这种滞 留现象即“脾池化”。
(三)血小板检测常用项目
血小板计数 (PLT):手工单项或血液分 析仪多项检测
2.许汝和稀释液(复方尿素稀释液) 尿素10g,枸橼酸钠0.5g,40%甲醛 0.1mL蒸馏水加至100mL。过滤冰箱保 存。
(三)器材 光学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 Hb吸管 试管 采血针等
(四)操作
1.在小试管中加入plt稀释液0.38mL; 2.取末梢血20μL加入试管中,迅速摇匀。
室温放置>10分钟; 3.充池,静置10~15分钟; 4.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的要求
血小板及其功能PPT课件
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支持和维持毛细血管正常 通透性,使红细胞不逸出的作用,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内 皮的完整性。当血小板减少到50×10ˇ9/L。 以下时,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微小的损伤就会引起皮肤和 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瘀斑,甚至发生自发性出血。
•5
2 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破裂出血时,出血常于数分钟后自 行停止的现象,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是:
①血管收缩。首先是由于神经调节作用和血小板释放缩 血管物质,使破损血管收缩,血流暂停或减缓。
②血栓形成。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 血栓堵塞小创口,达到初步止血。
③血液凝固。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形成血 凝块,构成坚实牢固的止血栓,加强止血效果。
•6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示意图
•7
End !!!
谢谢!!!
•8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thromdocyte 或platelet)是从 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形成 的小块胞质。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血小 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ˇ9/L。妊娠、 进食、运动及缺氧使血小板增多,
妇女月经期血小板减少。衰老的血 小板主要在肝和脾被巨噬细胞吞噬,也有 少数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被破坏,在执行 功能时被消耗。
1.黏着
2.聚集
板胶暴 便原露 粘组其当 着织内血 于时膜管 胶,下损 原血得伤 组小得
成是
团指
的血
现小
象板
。彼
3.释放反应
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ADP、 5—羧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3因子
此 聚 合
(PF③)等活性物质向外排出的过程,
称为释放反应。
•5
2 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破裂出血时,出血常于数分钟后自 行停止的现象,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是:
①血管收缩。首先是由于神经调节作用和血小板释放缩 血管物质,使破损血管收缩,血流暂停或减缓。
②血栓形成。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 血栓堵塞小创口,达到初步止血。
③血液凝固。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形成血 凝块,构成坚实牢固的止血栓,加强止血效果。
•6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示意图
•7
End !!!
谢谢!!!
•8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thromdocyte 或platelet)是从 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形成 的小块胞质。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血小 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ˇ9/L。妊娠、 进食、运动及缺氧使血小板增多,
妇女月经期血小板减少。衰老的血 小板主要在肝和脾被巨噬细胞吞噬,也有 少数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被破坏,在执行 功能时被消耗。
1.黏着
2.聚集
板胶暴 便原露 粘组其当 着织内血 于时膜管 胶,下损 原血得伤 组小得
成是
团指
的血
现小
象板
。彼
3.释放反应
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ADP、 5—羧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3因子
此 聚 合
(PF③)等活性物质向外排出的过程,
称为释放反应。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培训课件
APCT能较全面的反应病人血小板数量、功能及 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
应用血小板止血效能试验能较全面评判血小板的 输注疗效, Salama 等应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PFA) 评价了血小板输注疗效,并与CC I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PFA试验与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相关( P
= 0. 0114) ,而CC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较差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L
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4
血小板功能:
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
加速形成凝血块 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26
血小板疗效判定
血小板输注疗效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临床出血表 现是否得到改善
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情况来判断。 用于判断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有血小板计
数增加校正指数(CC I) 实际血小板回收率( PPR) 。以PPR为判断指标,若
输注后1小时的PPR < 30%或输注后24小时的PPR < 20% ,通常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以CCI为判断 指标,若输注后1 小时的CC I <7.5或输注后24小时 的CCI < 5 .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19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小于5x109/L时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必 须立即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在5-10x109/L时,可输可不输。要根据患者年 龄、原发病、是否伴有感染和发热、血小板功能、凝血因 子是否异常等因素决定。
应用血小板止血效能试验能较全面评判血小板的 输注疗效, Salama 等应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PFA) 评价了血小板输注疗效,并与CC I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PFA试验与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相关( P
= 0. 0114) ,而CC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较差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L
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4
血小板功能:
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
加速形成凝血块 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26
血小板疗效判定
血小板输注疗效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临床出血表 现是否得到改善
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情况来判断。 用于判断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有血小板计
数增加校正指数(CC I) 实际血小板回收率( PPR) 。以PPR为判断指标,若
输注后1小时的PPR < 30%或输注后24小时的PPR < 20% ,通常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以CCI为判断 指标,若输注后1 小时的CC I <7.5或输注后24小时 的CCI < 5 .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19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小于5x109/L时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必 须立即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在5-10x109/L时,可输可不输。要根据患者年 龄、原发病、是否伴有感染和发热、血小板功能、凝血因 子是否异常等因素决定。
血小板检验PPT课件
参考值
(100~300) ×109/L
质量控制
❖ 1. 器材 仪器标准化 ❖ 2. 计数时间 充池10~15min后再计数,并在采
血后1h内计数完毕
❖ 3. 镜下观察 区分鉴别 ❖ 4. 血涂片观察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PLT低于60×109/L时, 应观察血小板在血涂片中的分布情况,如果PLT有3~5 个成群分布,则PLT一般不会减少。
❖ B.复方尿素 ❖ 优点:PLT胀大易辨认 ❖ 缺点:不能完全溶解RBC,计数困难。且尿
素不易保存,易分解
(3)血细胞分析仪法
❖ 优点:测定PLT、MPV及PDW,快速,适用 临床应用。
❖ 缺点:不能完全区分PLT与其它类似大小物 质,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
❖ *当既往无PLT数量异常的病例,出现意外的 低值时,必须以显微镜计数法重新计数。
于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异常血小板形态
❖ 2. 形态异常
❖ ①幼稚型②老年型③病理幼 稚型④病理刺激型⑤退化型
❖ 正常人为成熟型,可见少量 异常形态的血小板,但少于 2%。异常血小板超过10% 时才具有临床意义。
❖ 3. 分布异常
❖ ①血小板不聚集。②血小 板过度聚集
一、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计数(PLT): ❖ 血小板的生成 ❖ 原巨核细胞 颗粒巨细胞
产板巨细胞
1/3滞留于脾窦和脾髓的细胞间 2/3位于循环池
血小板
↓
7-14天
血小板生理
✓ 血小板来自骨髓内巨核细胞 ✓ 血小板的寿命为7-14天 ✓ 全身约1/3的血小板贮存在脾脏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生成图
教 学目标
❖ 1、掌握血小板显微镜计数 ❖ 2、掌握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临床
血小板 PPT 课件
•
细胞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血小板计数方法
计算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XXX X 10 9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 电阻抗法
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综合电学和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方法学评价
• 难计数原因: • 1、血小板体积小,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 • 2、血小板在体外易于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
普通光镜计数法
•
巨型血小板:>7.5微摩尔,血小板无
力症,假血友病。
异常血小板>10%有意义。
形态异常
•
• 血小板颗粒减少:血小板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减少或无 颗粒,胞质灰蓝或淡蓝色
• 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 (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 吞噬现象
•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接 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外周 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 小板之比为20:1
•
• 1黏附功能
血小板功能
• 2聚集功能
• 3释放反应
• 4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包括PAIgG PAIgM PAIgA
• 5血块收缩试验
血小板检验意义
• 参考值(100-300)X10 9/L • (一)生理性 • 晨低午高 • 春低冬高 • 平原低,高原高
• 病理性
血小板检验意义
• PLT减少: <2-5万/微升有出血倾向
•
显微镜:相差
•
准确性高,血小板易于识别
血液分析仪法
• 优点:重复性好,适于临床应用。 • 缺点: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完全区别开来,仍需目视显微镜法作校正。 • 物质包括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杂物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PPT课件
血小板无力、巨大血小板症等
-
25
正常血小板形态
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3μm,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
者体积小。在血涂片上往往散在或成簇分布,其形态多数为圆形、
椭圆形或略欠规则;胞质呈淡蓝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
-
26
均匀而相聚或分散于胞质中的紫红色颗粒,也称嗜天青颗粒。
大血小板(giant platelet)
相差显微镜直接 易于识别血小板,还可照相后核对计数结果,作为手工法PLT计
计数法
数的参考方法
普通显微镜直接 ①草酸铵稀释液,破坏红细胞能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晰易辨,为
计数法
首选稀释液法
②复方尿素稀释液使血小板胀大后易辨认,但尿素易分解,不能
完全破坏红细胞
-
21
血小板计数参考区间及危急值
(四)参考区间 (125~350)×109/L。 (五)危急值 下限<50×109/L 上限≥1000×109/L。
-
2
1 粘附功能 6 纤溶功能
5 凝血止血功能
2 聚集
血小板 功能
3 释放功能
4 促凝功能
-
3
血小板生理性及病理性功能
▪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
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 质
▪ 数量:(100~300)×109/L ▪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
细胞核,直径2~3μm
▪ 寿命:平均寿命7~14天
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等 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
25
正常血小板形态
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3μm,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
者体积小。在血涂片上往往散在或成簇分布,其形态多数为圆形、
椭圆形或略欠规则;胞质呈淡蓝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
-
26
均匀而相聚或分散于胞质中的紫红色颗粒,也称嗜天青颗粒。
大血小板(giant platelet)
相差显微镜直接 易于识别血小板,还可照相后核对计数结果,作为手工法PLT计
计数法
数的参考方法
普通显微镜直接 ①草酸铵稀释液,破坏红细胞能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晰易辨,为
计数法
首选稀释液法
②复方尿素稀释液使血小板胀大后易辨认,但尿素易分解,不能
完全破坏红细胞
-
21
血小板计数参考区间及危急值
(四)参考区间 (125~350)×109/L。 (五)危急值 下限<50×109/L 上限≥1000×109/L。
-
2
1 粘附功能 6 纤溶功能
5 凝血止血功能
2 聚集
血小板 功能
3 释放功能
4 促凝功能
-
3
血小板生理性及病理性功能
▪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
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 质
▪ 数量:(100~300)×109/L ▪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
细胞核,直径2~3μm
▪ 寿命:平均寿命7~14天
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等 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临床应用》PPT课件
❖ 1、 单采血小板( apheresis platelets; single-donor platelets; SDPs)
❖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 ❖ 本省血站常用的设备有:MCS+、Trima、
Amicus和配套的耗材。
精选ppt课件
17
(Trima是美国CaridianBCT公司生产的Trima型号 的血细胞分离机,MCS+是美国Haemonetics公司 生产的MCS+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 ,Amicus是美 国enwal(汾沃)公司生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江苏省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 准(试行)》关于血小板输注要求:
❖ ①外科输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 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精选ppt课件
8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 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 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 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 ,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
9
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 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 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 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 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 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 小板的外覆被)。
精选ppt课件
28
❖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 ❖ 本省血站常用的设备有:MCS+、Trima、
Amicus和配套的耗材。
精选ppt课件
17
(Trima是美国CaridianBCT公司生产的Trima型号 的血细胞分离机,MCS+是美国Haemonetics公司 生产的MCS+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 ,Amicus是美 国enwal(汾沃)公司生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江苏省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 准(试行)》关于血小板输注要求:
❖ ①外科输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 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精选ppt课件
8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 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 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 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 ,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
9
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 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 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 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 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 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 小板的外覆被)。
精选ppt课件
28
血小板(Platelet)-精品医学课件
>20
马蹄形核,嗜碱性细胞质,嗜苯胺蓝
颗粒围绕中心体
颗粒型巨核细胞(Granular megakaryocyte) >25–50 (stage III)
大分叶核,嗜酸性细胞质,大量嗜苯 胺蓝颗粒
成熟巨核细胞(Mature megakaryocyte) >25–50 (stage IV)
细胞核固缩,10–12个嗜苯胺蓝颗粒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Megakaryocyte Precursor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ume 272, 2004, pp 293308
巨核细胞分化为血小板的模式
巨核细胞分化模式示意图
The biogenesis of platelets from megakaryocyte proplatelets. J Clin Invest. 2005;115(12):3348-3354.
巨核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微环境中重要调控细胞
Ryan B. Day & Daniel C. Link. Megakaryocytes in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niche. Nature Medicine 20,1233–1234(2014)
血小板输注与生产
单采血小板用量大
Human vWf A1 domain
Fukuda, K., Nat.Struct.Mol.Biol. 2005;12: 152-159
GPIbα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The results of in vivo FeCl3 injured carotid arterial thrombosis model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脾脏和肝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生成
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 而来,每个巨核细胞可产 生1000-6000个血小板。
血小板调节
受血管壁、内皮下组织、 血浆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需进 行免疫治疗。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
01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以免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
02
血小板计数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采血部位、时间、抗凝剂等 ,需综合分析。
03
血小板功能检查需在专业实验室 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并导致心肌缺血和梗死。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异常,导致脑血管血 栓形成或出血。
肿瘤
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同时,血小板也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过程。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01
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
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02 03
病因
ITP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 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脾脏和肝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生成
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 而来,每个巨核细胞可产 生1000-6000个血小板。
血小板调节
受血管壁、内皮下组织、 血浆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需进 行免疫治疗。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
01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以免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
02
血小板计数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采血部位、时间、抗凝剂等 ,需综合分析。
03
血小板功能检查需在专业实验室 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并导致心肌缺血和梗死。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异常,导致脑血管血 栓形成或出血。
肿瘤
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同时,血小板也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过程。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01
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
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02 03
病因
ITP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 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相关知识 ppt课件
10
• 二.注射TPO:(2014版中国专家共识)对有骨髓抑制高风险的
化疗,可在结束后6~24 h皮下注射,剂量为300 U/d·kg。 • rhTPO给药时机取决于化疗方案的长短和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一>对于短程的化疗方案/较早出现的血小板最低值,采用化疗后给 予rhTPO; <二>对于长程化疗方案/延迟的血小板最低值,需要在化疗前早期使
血小板内容
骨科
1
血小板的形成
• 骨髓造血组织中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原始巨 核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巨核细 胞膜裂解后形成血小板。其平均寿命为7~14天, 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 当血小板板<1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减少;当 人体内血小板数低于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和侵袭性操作检查;血小板 <20×10^9/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危险性。
7
基础治疗
• 1.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外伤、感染; • 2.足量补液,易消化食物,避免粘膜损伤; • 3.停止应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 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消炎镇痛 药物; • 4.紧急处理:加压包扎、固定、结扎血管;应用 止血药,如云南白药、明胶海绵、凝血酶、安络 血、芦丁、维生素C以及垂体后叶素等。 • 5.患者在输完液体后禁止用肝素钠封管。
用rhTPO,如采用GC或GP方案上一周期血小板最低值<50×109/L者,可
在本周期的2,4,6,9型TPO治疗。
11
三.注射IL-11:实体瘤患者可在血小板25×109/L~75
109/L时应用rhlL一11(25~50ug/d·kg),至少连用 7—10d,至骨髓抑制消失,在下一个周期化疗前2d及化疗 中不得用药。 注意:1.肾功能受损:肌酐清除率<30 ml/min患者需 减少至25ug/kg;2.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脏病史者慎用, 可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有年龄相关性;3.心功能不全: 既往有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房性心律不齐或冠 状动脉疾病史的患者慎用。4.蒽环类化疗:有超过50%的 患者发生心脏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故应慎用。 rhTPO/rhIL-11停药标准:隔日检查一次血常规,血小板 ≥100×109/L或血小板较用药前升高50×109/L。
血小板减少护理PPT课件
生活质量
03
感染风险
06
康复效果
评估方法
观察血小板 1 计数变化
观察出血症 2 状改善情况
观察患者生 3 活质量变化
观察患者心 4 理状态变化
观察患者康 5 复情况
护理效果分析
血小板计数:评估血小 A
板减少的程度
感染风险:评估感染风 C
险的降低情况
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心 E
活酶时间等
血小板功能检查:血小 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
附试验等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1. 饮食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 低脂肪、易消化
2. 食物选择:瘦肉、鱼、豆腐、蔬 菜、水果等
3.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 生冷等
4.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
5. 饮食卫生:注意食物清洁,避免 交叉感染
03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 调节,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04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 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01
避免感染:保持个人卫生,勤洗 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02
避免出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 磕碰受伤
03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铁、叶酸、 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 绿叶蔬菜、水果等
理状态的改善情况
B 出血症状:评估出血症
状的改善情况
D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患
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THANK YOU
汇报人:刀客特万
05
其他原因:如脾功能亢进、 遗传因素等
症状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 出血、鼻出血、牙龈 出血等
感染风险:易发生感 染,如呼吸道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等
03
感染风险
06
康复效果
评估方法
观察血小板 1 计数变化
观察出血症 2 状改善情况
观察患者生 3 活质量变化
观察患者心 4 理状态变化
观察患者康 5 复情况
护理效果分析
血小板计数:评估血小 A
板减少的程度
感染风险:评估感染风 C
险的降低情况
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心 E
活酶时间等
血小板功能检查:血小 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
附试验等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1. 饮食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 低脂肪、易消化
2. 食物选择:瘦肉、鱼、豆腐、蔬 菜、水果等
3.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 生冷等
4.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
5. 饮食卫生:注意食物清洁,避免 交叉感染
03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 调节,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04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 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01
避免感染:保持个人卫生,勤洗 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02
避免出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 磕碰受伤
03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铁、叶酸、 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 绿叶蔬菜、水果等
理状态的改善情况
B 出血症状:评估出血症
状的改善情况
D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患
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THANK YOU
汇报人:刀客特万
05
其他原因:如脾功能亢进、 遗传因素等
症状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 出血、鼻出血、牙龈 出血等
感染风险:易发生感 染,如呼吸道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等
《血小板直方图》课件
注意事项一
重视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血小板直方图。
注意事项二
定期校准仪器:确保检测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注意事项三
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本采集、处理和检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注意事项四
04
CHAPTER
血小板直方图的局限性
血小板直方图分析需要足够的样本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样本量不足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或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
技巧一
技巧二
技巧三
技巧四
综合分析: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解读的准确性。
动态观察:对于可疑的异常结果,建议动态观察直方图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
请教专家:在遇到难以解读的直方图时,可以请教专业人士或使用专业的解读软件。
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室环境和操作过程符合标准,以减少干扰因素对直方图的影响。
作用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进行抗凝处理。
采集样本
检测
绘制直方图
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测,获取血小板计数和体积数据。
将血小板计数和体积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通过特定的算法绘制出血小板直方图。
03
02
01
பைடு நூலகம்
仅展示血小板体积分布情况,用于评估血小板大小异常的疾病。
单参数血小板直方图
同时展示血小板计数和体积分布情况,用于全面评估血小板状态。
与光学方法的联合应用
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与血小板直方图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血小板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与质谱技术的联合应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血浆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原 理]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参考值]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 意 义]
主要检测凝血过程第三阶段 1.纤维蛋白原质与量异常 2.FDP增多,如纤溶亢进 3.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如AT-Ⅲ、肝素 样物质 4.异常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
3.3.3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原 理]
纤溶过程中FDP↑
十 纤维蛋白单体 [参考值] 正常人阴性
鱼精蛋白
游离 凝集
[ 意 义]
阳性: 1.提示血中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见于DIC/ 纤溶亢进 2.溶栓治疗后 3.假阳性:大出血(创伤、手术、咯 血、呕血),恶性肿瘤、人工流产等 阴性: 1.正常人 2.原发性纤溶 3.DIC晚期
纤溶亢进
FDPs阴性,DD 阳性
理论上只有继发性 纤溶,而无原发性 纤溶,但实际上是 FDPs的假阴性。
FDPs,DD均阳 性
见于继发性纤溶。
4.2血小板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最新诊断标准:
1. 至少两次检测血小板减少,血细胞无异常。 2. 脾一般不大。 3. 骨髓像的变化,巨核增生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3.2.2凝血酶原时间检测(Prothrombin time) [原 理]
组织因子( 兔脑、胎盘、肺组织浸液 ) Ca2+ 血浆
[参考值]
QUIK法:11-13s
[ 意 义]
为外源性途径的筛选试验
延长:
1.因子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 2.严重纤维蛋白原降低(尤其<1g/L时) 3.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 4.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3.3.4FDPs与D-D二聚 体检测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STA-Liatest-D-Di 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
4.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1.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 2.血小板疾病 3.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 4.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症
4.1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I期止血
2.口服抗凝药监测:INR介于2-3之间。 3.溶栓治疗的监测: Fg(1.2-1.5g/L); TT(正常对照1.5-2.5倍); FDPs(300-400mg/L); 4.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噻氯吡啶;吡咯格雷; BT(1-2倍); PLT(50-60); PAgT(40-50%); 5.降纤药物治疗:Fg(1-1.5g/L);PLT(50-60)
3.3.2优球蛋白溶解(Euglobulin Lysis Time)
原理 血浆优球蛋白组份中(Fg;PLG;PLG激活物),不含纤溶 酶抑制物,受检血浆于醋酸中,优球蛋白沉淀,沉淀物于 缓冲液中加入Ca或凝血酶,观察溶解时间。
临床意义
• 纤维蛋白凝块在70分钟内溶解,表明纤溶活性增强。 • 相反表明纤溶活性减弱,如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或 应用抗纤溶药物。
如何治疗呢?
治疗如何监测?
4.1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II期止血
APTT,PT均正常。 APTT正常,PT延长
APTT延长,PT正常 APTT,PT均延长
4.1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纤溶亢进
FDPs,DD正常
纤溶正常,临床出 血症状与纤溶无关。
FDPs阳性,DD 正常
理论上是原发性纤 溶,而无继发性纤 溶,但实际中是 FDPs的假阳性。
V
IIa
PF3;磷脂 XIII
凝血酶原(II) 纤维蛋白原(I)
凝血酶(IIa)
XIIIa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VIII、IX、XI、 XII
ExogenousI II,VII
III、VII
prothrombinase
thrombin fibrin
V、X、 I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郑军
本课学习重点:
瀑布学说cascade hypothesis---熟悉 APTT,PT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FDP,DD,Fg----掌握 血栓止血筛选试验----熟练掌握
生理状态下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3.1.2血小板检测(platelet count)
3.2实验室检查原理与应用
二期止血 secondary hemostasis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 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 2.凝血酶原时间检测 Prothrombin time 3.纤维蛋白原测定 Determination of fibrinogen 4.抗凝血酶III检测 Antithrombin III detection
6.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血栓前状态
遗传性易栓症 获得性血栓性疾病
抗磷脂综合症与抗磷脂抗体抗体综合症
–对部分结果的影响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D-D小于500微克/L是排除性指标,但问题也不少 啊。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显性DIC的诊断(失代偿期)
试验 PLT sFMC/Fdp PT延长 0分 >100 未增高 <3s 3-6s 1分 <100 2分 <50 中度增高 >6s 重度增高 3分
and fibrinolytic)
1.2血栓与止血过程
1.3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一期 止血
二期 止血 纤溶 亢进
1 2 3 4
血管-血小板型 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1 2 3 4
凝血-抗凝血型 组织、关节、肌肉、内脏出血 时间长、呈延续性 压迫效果差、输血效果佳
1 2 3 4
纤维溶解型 皮肤出现大片瘀斑及内脏出血 手术挤压造成,创面渗血难止 血块易溶解
义]
与CT意义相同 延长:
1.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 (如Ⅷ、Ⅸ、Ⅺ/血友病甲、乙、丙) 2. 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如凝血
酶原、纤维蛋白原
3. 严重肝病、DIC. 4. 循环中抗凝物(hypercoagulation state) (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内源性途径]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PKa PK XII—————XIIa HMWK XI IX VIII Plt XIa IIa IXa VIIIa PF3 Ca2+ X Xa Va Ca2+ Xa (凝血旁路)
[外源性途径 ]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IIa
VIIa
III Ca2+
VII
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
1.血栓与止血学总论
1.1血栓与止血的系统组成 正 常 止 血 机 能
两 个 方 面 四 个 因 素
凝血机制mechanism
of coagulation
抗凝机制mechanism of anticoagulation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血小板功能异常症
4.3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
血管性血友病
血友病
4.4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症
肝脏疾病导致。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 肝素样物质增多
抗凝药物及溶栓性药物所致出血
5.抗血栓与溶栓治疗
1.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的监测:
1)uFH,维持正常的1.5-2.5倍。
2)ACT为300-450(60-120s)。 3)LMWH,Xa因子抑制试验。 4)血小板计数,低于50停药。 5)血浆AT活性80-120%; 低于70%效果减低; 低于50%明显减低; 低于30%则失效。
5.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6.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INR 2-3
缩短:
高凝状态( hypercoagulation state )
3.2.3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参考值] 凝固法:2-4g/L [意 义] 减少: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Congenital afibrinogenemia 2.DIC(消耗过多)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3.严重肝病 增高: 1.高凝状态:血栓,炎症、手术、肿瘤等 2.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BT正常,PLT正常 单纯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 单纯性紫癜 其他血管性紫癜 BT延长,PLT增多 发病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临床疾病? BT延长,PLT减小 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 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T延长,PLT正常
发病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临床疾病? 如何治疗呢? 治疗如何监测?
3.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
理]
XII 因子活化剂 Ca2+ 血浆
、磷脂(替代PF 3)
[参考值] 32-43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 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 缩短
[意
创伤即刻渗血,时间长
压迫有效、输血效果差
1.4血栓与止血的试验
筛选试验 确认试验
一期止血缺陷:
1. 出血时间 2. 血小板计数
二期止血缺陷:
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 凝血酶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