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jianshe001@
41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崔艳霞
摘要:作为后现代文学经典,《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代表作之一,作家将“空间”概念引入文学叙事结构中,使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文本意义。本文从《看不见的城市》呈现的时间、空间叙事特点角度,对《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结构进行解析,卡尔维诺对后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挖掘与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 卡尔维诺 叙事空间 跨时空
引言
伊塔洛・卡尔维诺被认为是意大利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可以说是欧洲所有文学家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虽然从1984年开始我国逐渐引进一些卡尔维诺小说,但是小说出版数量不多并且引进数量仅为三分之一。卡尔维诺在七十年代总共创作了三本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交叉命运的城堡》和发行量最高的《寒冬夜行人》,这段时期小说包含了许多作家前期创作思想并被同时期文学家效仿。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小说内容架构以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即元世祖)陈述城市故事为蓝本,引用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纪并在引用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创作。小说中包括了马可波罗对当代城市构思并进行详细描述,展望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从而体现出卡尔维诺对当代城市格局的关注与探索。《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叙事内容反映了时间与空间对城市迁徙与构造的影响,其中还穿插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独特构想。
一、空间叙事理论发展
文学作为一个被人们关注的重要表达载体,通常被认为是记录时间和空间
的复刻版,传统文学作品模式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撰,这种时间顺序不是简单地时间流转,往往是在作家个人表现手法下循序渐进推进情节发展。与传统文学叙事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对情节进行颠覆性编撰,后两者通常是作家对全篇进行整体结构重组的结果。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从空间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时间的严谨性,并将二者相结合,这种宏观创作视角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多维空间。
从1960年开始,许多学科领域逐渐出现了“空间转向”理念,这成为许多艺术、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发展时期。“空间”对当代社会和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此拓宽了空间研究范畴。发展至今,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在我国文学和社会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引起很多专家学者对小说进行扩展研究,从而推进了城市空间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转向”概念最初由爱德华・索亚在《后现代地理学・重述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中提出,随后在《第三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空间转向”理念主要在20世纪以后流行,以法国为代表。此外,作家卡斯特的《城市问题》,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以及福柯的《他者的空间》等作品都对城市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随后,美国学者哈维在作品中基于城市空间角度提出了对城市空间的看法,对于城市空间问题的研究有诸多帮助,他的研究对列斐伏尔“第三空间”理论研究起到了辅助意义。从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空间研究在越来越多领域有所涉及,逐渐影响到文学创作领域涉及到空间转向问题。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被当作所有城市规划范本的城市是威尼斯,这是一个将
时间与空间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之地,城市特殊的构造特点被许多文学家呈现在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小说里将时间与空间融合,使每一个城市“看不见”的特征在时间的衬托下显得不是那么突兀。
二、《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
《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被人们传播广泛的经典作品,也正是因为研究学者颇多,整个小说内容颇受文学界重视,小说叙事手法也被许多人所称颂,能够成为经典也是和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密不可分。《看不见的城市》中有很多创作手法带有开创性和特殊性,比如“互文”结构表达了卡尔维诺对现代城市设计和发展的反思。《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后现代的文学中最经典的一部成功作品,其中也有对时间、历史的追寻与期待,这部作品中涵盖了对城市空间的思索,不管是“城市与眼睛”还是“连绵的城市”,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我们身为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城市规划空间与时间的深思,这种艺术特点在许多文学中都不是有很多体现,这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看不见的城市》的创作模式对当代文学实践具有重要契合性,成为第一部能给城市实际规划带来先进理念的作品,可以让人们清晰感受到卡尔维诺对都市概念的领悟。小说每一章开篇对马可・波罗探险的经历都有着深刻描述,这样使小说不仅有科学探讨的价值,还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不仅有世界城市游历经历,还有许多作者大脑虚构的美丽空间。这种虚实结合手法也是小说重要的文学特点之一,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出卡尔维诺是一个具有多维想象力的作家,他还能对马可・波罗的理念进行加工与传承,并且形成独特的文学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6.020
42
WEN XUE
文学
2016.09叙事风格。
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看出在整个编撰过程中卡尔维诺采用了“主体间离”手法,这个手法是现代小说创作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而且主要出现在现代小说中而不是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这是其中的一个独特之处。我们在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时,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单一主体,还能看出更加复杂且具有层次关系的主体间范畴,使整个作品能更好地体现卡尔维诺的文学艺术特色。每当我们谈论一个城市时,它们就永远地消失在了我们的对话里,我们静默,已捕捉它们消逝前的光影,就好像我们爱过的那一个个人一般。世上再鲜有卡尔维诺这样轻盈的文字,读这本书就好像在看新潮的电影,同一个画面不断地重现,细节不断堆砌,剪辑在改变,同一个场景上,我们看见好几个世界。《看不见的城市》中记录了马可・波罗和忽必列之间的对话,其中忽必烈作为问题分岐者加入到这段谈话里。在具有想象力与执行力的马可・波罗思想中一直是保持着个人经历与游记作品结合的真实性。而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更加侧重于人物和身处环境形式描述,卡尔维诺更重视作品的诗意和文学色彩。从这个角度出发,卡尔维诺也可以归类为浪漫主义作家。卡尔维诺创作的独到之处是可以凭借巧妙构思和丰富想象力,对整个小说语言进行宏观掌控。他巧妙地设计了忽必烈帝王的身份和马可・波罗的使臣身份,二者身份进行交叉,这也是作者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这样撰写就是为了使小说构架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广泛性特征,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卡尔维诺独特的创作思维。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看不见的城市》融合了马可・波罗真实经历的讲述;其次,卡尔维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与讲述内容;第三,卡尔维诺将真实叙述与假设相结合,不管是真实、想象或是虚构的内容都是为了小说的完整性服务。
有学者存在这样的看法,《看不见的
城市》是对于中世纪那段时期文艺复兴的颠覆,对于当时传统文学的改写,这也是卡尔维诺作为优秀小说家最鲜明的 特色之一。这是一种文学转换方式,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轻易掌握的技巧。在卡尔维诺看来,这是一种表达自己语言的独特方式,也是对于自己所在意的素材进行很有逻辑并且很有感情色彩的集合。这也是伊塔洛・卡尔维诺对于结构的实验以及词汇的最终集合。他对于自己的整部小说的把握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以及最深切的体会,利用属于自己的文学色彩来进行最有特色的描绘,是最有文学特色的小说家之一,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具有特色的魅力之一。不管是头盔、贝壳、椰子等,还是用棋盘来表示,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笔下,都是一个既夸张又真实的构造。你可以通过他的文字看到许多场景体会到很多不同的场面,每一种都是神奇的有魅力的,这种独特的手法也为许多后世文人所效仿。
结语
正如马可・波罗说的“旅行的时候,你会发觉城市是没有差异的:每个城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城,它们互相调换形状、秩序和距离,不定形的风尘侵入大陆,你的地图却保存了它们的不同点:不同性质的组合,就像名字的笔画。”是的,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点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到过的地方就会不同,它的景象投射入你的梦境,你的梦又赋予这个景象以涵义。正如我们联络簿中的那些人也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喜欢过人就会不同,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梦境中投下幻影,——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终于路过了那个地方,因为人生不会停止,旅途尚未结束,长路漫漫……旅行者的座右铭将永远是,也只能是,不要停步。城市从来不存在,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存放在我们的意念里。我们按着自己所爱的地方的模样建造了那么多的城市,然后两人面面相对着一个一个怀念这些城市。《看不见的城市》在整个构思以及
创作之中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对整个文学叙事模式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意义。伊塔洛・卡尔维诺力求在新颖的创作中,不受其他作品影响,始终保持个人独立的风格。因为内心对城市美好的描述,使《看不见的城市》充满了深刻内涵和让其他人赞颂的意义。小说写作的过程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整个小说构造的规划和叙事内容的解构。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依赖前人经验,对平铺直叙的小说创作手法进行颠覆,利用个人化思维方式进行最有特色的创作并结合了多重新奇元素,这使卡尔维诺的作品很容易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这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在世界文学史上烙上个人独特的印记,让卡尔维诺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标志符号,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卡尔维诺对创作《看不见的城市》的热忱以及在创作中付出的努力,让读者领略到他勇于颠覆传统小说的束缚,敢于找到个人表达的独特之处,因此这部作品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刻解读的。语
参考文献
[1]赫尔嘉・诺沃特尼.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M].张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雷鸣.让“孤独”轻逸地飞——浅论卡尔维诺《孤独》的美学风格[J].语文建设,2014(11).
[4]曹文轩.推荐《卡尔维诺文集》[J].语文建设,2003(12).
[5]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6]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