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3cfe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2.png)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摘要:
1.介绍《看不见的城市》的基本信息
2.分析《看不见的城市》的主要内容
3.探讨《看不见的城市》给我们的启示
4.总结读后感
正文: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他在东方旅行中所见到的城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奇妙的、富有哲理的城市景象。
小说中,马可·波罗描述的城市并非现实中存在的城市,而是他心中所构建的城市。
这些城市各具特色,有的充满欲望,有的富有理性,有的沉溺于过去,有的追求未来。
通过这些城市的描绘,卡尔维诺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看不见的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并非只是一个生活的场所,它更是人类精神的载体。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理想的城市,来实现我们的理想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人文精神等。
总的来说,《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理想城市。
研究现代小说中的文学风格
![研究现代小说中的文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f7621fd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4.png)
研究现代小说中的文学风格近代以来,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风靡了世界各地。
在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学风格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中的一些主要文学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
一、写实主义风格写实主义是现代小说中最主流的文学风格之一。
这种风格追求真实生活的再现,注重对社会、人物和环境的客观描写。
通过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情境,写实主义小说呈现给读者一个与现实相似的世界。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展现了真实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
二、超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追求超越理性、突破常规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常运用梦幻、幻想和奇幻的手法,使读者进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都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使读者感受到了梦幻般的文学魅力。
三、实验性写作风格实验性写作是现代小说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追求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结构,以创新的方式呈现作品。
例如,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给人以全新的阅读体验。
实验性写作旨在打破读者对小说形式的固有认知,以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示。
四、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是现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这种风格强调对语言的颠覆和多样性,以及对现实的解构和反思。
伊恩·麦克尤恩的《后现代小说》就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混乱的书写方式和独特的视角,挑战着传统的文学规范,给人以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五、手法多样化的风格在现代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风格的作品,它们通过多样化的手法和风格融合,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长篇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它不仅融合了奇幻、冒险、成长等多种元素,还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全球亿万读者。
总之,现代小说中的文学风格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写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实验性写作到后现代主义,以及手法多样化的作品,它们都展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读《看不见的城市》阅读感想
![读《看不见的城市》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613813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7.png)
读《看不见的城市》阅读感想“当你认识的人中死去的多过活着的”,这是书中的一句箴言,它引发了我对生命与记忆的深思。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断与他人相遇、相识,他们的面孔和表情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背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死去的人逐渐多于活着的,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也渐渐模糊。
这时,我们会拒绝接受新的面孔和表情,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已经被掩埋的记忆和情感在作祟。
我们所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我们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经验为他们佩戴上相应的面具。
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记忆与遗忘的载体。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也逐渐被掩盖。
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形象,往往是经过我们主观筛选和塑造的,而不是真实的城市本身。
我们对城市的记忆,往往是基于我们曾经的经历和感受,而这些记忆又会影响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书中提到的“阿格劳拉”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者试图描绘这座城市,但却发现自己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
因为这座城市已经被传说和记忆所束缚,我们无法看到它的真实面貌。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往往也是如此。
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和文化,往往是经过筛选和诠释的,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和文化本身。
然而,卡尔维诺并没有停留在对记忆和遗忘的探讨上,他进一步提出了“非地狱”的概念,即我们如何在地狱般的现实中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并赋予他们空间。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学会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苦难中寻找希望。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生存的现实。
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完美,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
我们可以选择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逐渐失去自我;也可以选择在地狱中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赋予他们空间,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看不见的城市》的“城市”形象
![《看不见的城市》的“城市”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21227826529647d27285227.png)
见 的 城 市 》 里 , 每 个 概 念 和 每 个 标 准 都 有 两 重 性 。 台湾 版 米 拉 : “ 座 城 市 的 独 特 品 质 在 于 , 倘 若 在 九 月 的 黄 昏 来 这
“ 市 ”的 小 说 ,也 是
一
、
城 市 主 题
里 小 巷 灯 火 稀 疏 , 这 里 是 花 园 的浓 厚 阴 影 ,那 里 是 塔 楼 上
《 不 见 的 城 市 》 是 一 部 关 于 城 市 的 书 ,在 卡 尔 维 诺 的 信 号 灯 光 ;如 果 晚 上 有 雾 , 朦 胧 的 光 线 就 像 吸 满 奶 汁 的 看
的作 品 中 ,城 市 一 直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主 题 , 好 几 部 作 品都 涉 海 绵 在 谷 地 里 涨 起 。 ” _ ( ”作 家 说 小 说 写 作 是 断 断续 续 4 。 ]
及 对 现 代 城 市文 明的 思考 。作 家 在 《 巴黎 隐 士 》 中 谈 到 写
的 , 那 些 超 越 于 空 间 和 时 间 的 想 象 的城 市 充 盈 着 作 家 的 个
…
各 点之间都连着通道 。卡尔维诺在 《 千 年文学备忘录》 新
中 曾 比较 过 结 晶体 和 “ 市 ”两 种 象 征 , 他 自称 是 “ 晶 城 结
卡 尔 维 诺 还 幻 想 了 种 种 奇 特 的 城 市 、异 化 的 城 市 。
《 盈 的城市 之二 》珍 诺 比亚建 立在 高脚 桩柱 上 ; 《 轻 城
作 该 书 的 缘 由 : “ 说 今 天 城 市 与 城 市 正 合 而 为 一 ,原 来 人情 绪 。 “ 再 有的 时候 我只想象 悲惨 的城 市 ,有 的时候则只
《看不见的城市》的艺术特色
![《看不见的城市》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f9d6a2caf45b307e9719707.png)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看不见的城市》的艺术特色准考证号: 姓名:指导教师姓 QQ:1095334195 职称讲师考生单位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邮编 650114 电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论文提交日 2013年10月29 日论文答辩日期 2013年11月1日主考单位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月29日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大胆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们很大冲击 (2)二、善用隐喻,比喻的手法 (3)三、书中用蒙太奇的方式和强烈突出的对比 (4)四、启发人生,让人回味的结尾是他的又一大特色 (5)五、总结 (7)参考文献: (8)《看不见的城市》的艺术特色重庆师范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孙娇指导教师:闫孝平内容摘要:已故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伟大创新者,他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堪称小说瑰宝,他是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讲述城市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随笔,是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等,最终忽必烈汗发现所有马可•波罗描绘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威尼斯的一个个侧面或片段。
曾经连续、和谐的城市空间就这样被“一个个”个性张扬的概念城市的肌理取而代之,城市的清晰个性和水平性被城市的隐蔽和垂直的特质彻底颠覆,重构起虚构而本源关联的城市框架。
关键词:卡尔维诺;城市;艺术特色引言: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城市"既是主题也是象征,小说既是一部关于城市的书,也是一部关于"语言与叙事"的书。
小说对城市的批判和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现代城市的迷宫特性和空间迷失感上。
而城市作为一种象征,作者通过它探索了语言与叙事的若干问题,如语言与沉默、语言与事物、语言与经验、语言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意义的不确定性等。
文学的解构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桎梏
![文学的解构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桎梏](https://img.taocdn.com/s3/m/f09692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b.png)
文学的解构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桎梏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具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桎梏的潜力和可能性。
通过对文学形式、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的重新构思和创新,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情感共鸣,并为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桎梏的打破提供思路与启迪。
首先,文学的解构使得传统的故事结构被打破和重构。
传统的故事结构往往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然而,解构主义文学在20世纪末兴起,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故事的各个片段重新排列,以非线性的方式展现。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些作品以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拼凑和推断出整个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使得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故事结构和思维方式。
其次,文学的解构也增添了虚构与现实的交错与碰撞。
以后现代主义文学为代表,作家们通过在作品中穿插现实与幻想、梦境与回忆的元素,使得读者难以区分虚构与现实,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布尔赫斯的《百科全书》等作品,就展现了一种将传统的现实与虚构进行合并的探索。
这种碰撞与交错既增强了作品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思维模式的质疑和挑战。
此外,文学的解构还使得传统的文学形式被冲破与重塑。
在传统的文学形式中,诗歌、小说、散文等有明确的分类和特点。
然而,解构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学形式变得模糊、混合与多样化。
例如新诗与散文的结合、小说与游记的融合等新的形式涌现出来。
一些作家如卡门·马丁·伊加尔贝和霍尔赫·卢伊斯·博尔赫斯等,他们以诗意的语言书写小说,使得文学形式跳脱出传统的限制,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通过以上的例证,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解构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与桎梏,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这种解构不仅在形式上创新,也在思想上打破了旧有观念的固化和束缚。
文学作为一种思辨的方式,通过解构突破激发了读者对社会、人性、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52eb0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4.png)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小说中,卡尔维诺运
用了幻想的手法,通过描绘一系列看似不存在的城市,来探讨人类的情感、思维和存在。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和想象的世界中。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故事,有些城市以空虚和寂寞为主题,有些城市则以繁华和喧嚣为主题。
卡尔维诺通过
这些城市的描述,折射出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心理。
作为读者,我被书中描绘出的城市所吸引。
虽然这些城市都是虚构的,但我能够通过
文字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感。
卡尔维诺的笔触细腻而独特,每一个城市都被描绘得栩栩
如生,仿佛真的可以看到它们。
除了城市的描绘,书中还有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思考。
卡尔维诺通过这些对话来探
讨人类的存在和意义,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类的行为和生活。
例如在书中有一段对话是
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声音在生与死的边界上摇摇欲坠,混乱而令人恐惧;而另一个
城市的声音则是充满活力和希望,仿佛永远无法被打败。
”这样的对话让我触动很大,思考了很久。
总的来说,我觉得《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思想深刻、想象丰富的小说。
通过卡尔维
诺的描写和想象,我能够窥见人类的内心和意义。
这本书让我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以
及我们与世界的联系,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的空间。
推荐给喜欢哲思和幻想的读者。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8976b2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8.png)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这本小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引发了我对城市、人与城市的思考。
小说中,城市被描述为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有的是虚构的,但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城市。
通过对这些城市的描绘,卡尔维诺传递了一种城市的哲学,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们聚居、生活、工作的地方。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建筑、道路、交通、人口等多个方面。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追求高楼大厦、繁华街道,但也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看不见的城市》让我思考,城市应该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在繁华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小说中,卡尔维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个城市的特点,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和故事。
有的城市是由桥梁构成的,有的城市是由井水组成的,有的城市是由石头建成的。
这些城市的存在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景,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城市是多元的,每个人对城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繁华的都市,有人喜欢宁静的小镇,而有人则喜欢大自然的美景。
城市的多样性使得我们有机会去发现不同的美,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除了描绘城市的特点,卡尔维诺还通过城市之间的对话,探讨了人与城市的关系。
在小说中,城市之间通过马可·波罗和忽必烈之间的对话进行交流。
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城市之间的交流,也是人与城市的对话。
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城市也会对人产生影响,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城市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而人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和建设城市。
通过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我对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载体。
《《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隐喻与人性探索》
![《《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隐喻与人性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e8122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9.png)
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隐喻与人性探索介绍《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部著名小说,他运用富有想象力和哲学深度的笔触,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描述了许多无法被眼睛察觉到的城市。
这些城市在形式上各异,但都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看不见的城市》中城市隐喻与人性探索之间的关系。
城市隐喻1. 城市作为心灵之镜在小说中,每个看不见的城市都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着的某种情感或欲望。
通过描述这些虚构城市,卡尔维诺将读者引导到思考自己内心世界,并对其所承载意义进行思索。
2. 城市与个体身份认同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看不见的城市中找到一个或多个与自己相似或共鸣的地方。
这些城市既是虚幻又是真实的,类似于个体内在与外在世界的互动。
卡尔维诺通过城市的隐喻传达了关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思考。
3. 城市与人类情感小说中的城市以各种形式和特征存在,如欢乐之城、孤独之城、无望之城等。
这些城市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这些城市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人性探索1. 自我认知与探索每个看不见的城市都是一个心灵追寻和自我发现的隐喻。
通过与小说中不同的城市互动,主人公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在世界中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需求,并努力理解自己。
2. 共通性与个体差异尽管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仍然反映出一定程度上所有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欲望。
作品暗示了我们在普遍性中寻找倾听他人经历并建立联系以及理解自己内心深处需求所蕴含的可能性。
3. 自由与束缚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了一些被束缚或局限的城市,这是对人类内心困境的揭示。
小说鼓励读者探讨自由和束缚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创造自己的幸福。
总结《看不见的城市》通过城市隐喻与人性探索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读者深入反思自己内心世界和人类情感体验。
它提醒我们要理解他人及自身复杂而多样化的需求,并在探索中发现个体内在力量与可能性。
这部作品成为一本思想深邃、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启示和思考。
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
![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18d3b0eb8f67c1cfbd6b849.png)
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处于同一巨大语境下,从而使得后现代主义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使得叙事学逐步发展到了后现代叙事理论阶段。
卡尔维诺小说叙事风格较为多样化,而且卡尔维诺大胆突破传统,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并不断寻求新的叙事方法,使得叙事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1.后现代叙事理论生成语境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方世界逐渐出现后现代现象,在80年代时,因哈贝马斯、利奥塔对其进行争论从而逐渐得到学界关注。
伊哈布·哈桑在文学分析中认为,“后现代”并非虚构,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趋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伊哈布·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行而上的物理主义、达达主义,其是反形式分裂的、开放的、不确定性的等等。
将其通过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进行表现,其特征比较容易概括,那就是“颠覆”,通过现代主义的文学实现叙事颠覆。
西方后现代在现代主义、现代性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与西方文化传统具有紧密相连的特点,由母胎中撕裂,但内在人文关怀还是与整个西方传统保持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此深厚基础上,虽然与传统存在撕裂,但也具有连续性,由此可使得后现代意识虽然存在颠覆性及消解性,但在其背后也赋予了丰富的、深刻的内容。
在传统文学中,叙事学家将文本看作一个稳定的保持连贯性的设计,由此使得文本内容只是得到部分解读。
在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中,应使得叙事作品中各个层面具有相矛盾的关系,使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决不可使得叙事作品只是一个单纯保持稳定意义以及连贯性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多种方法来延缓封闭、挫败期望、鼓励抽象,且具有嬉戏性,其呈现的态度具有多元化。
因此后现代文本中可以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
此不确定性往往涵盖了多种元素,包括:主题不确定性、形象不确定性、情节不确定性、语言不确定性。
在主题不确定性方面,其与后现代主义者在理性、信仰、道德、日常生活准则等方面出现的危机及失落具有严密相关性。
外国文学框架式结构
![外国文学框架式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fc337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e.png)
外国文学框架式结构
引言:外国文学框架式结构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古希腊文学的框架式结构
1. 古希腊戏剧的三一结构:序幕、主体和结局
2. 希腊史诗中的环状结构:如《奥德赛》的回家之旅
第二部分:中世纪文学的框架式结构
1. 古代印度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嵌套结构
2. 欧洲中世纪骑士小说的循环结构:如《亚瑟王传说》中的圆桌骑士故事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框架式结构
1. 《加冕诗篇》中的诗歌对话结构
2. 莎士比亚戏剧的五幕结构:序言、起承转合和结尾
第四部分:现代文学的框架式结构
1.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七代人物传承结构
2.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构建结构
3. 约瑟夫·庞德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回忆与现实交错结构
结论:外国文学框架式结构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外国文学中的框架式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更是作者对故事结构的精心设计和思考。
从古希腊到现代文学,框架式结构在不同
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故事、传达主题。
随着文学发展的不断壮大,框架式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且有趣的框架式结构出现,为读者带来更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文学批评 评述作品中的文学性与创新性
![文学批评 评述作品中的文学性与创新性](https://img.taocdn.com/s3/m/b37e99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6.png)
文学批评评述作品中的文学性与创新性文学作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抒发,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给读者。
在文学批评中,评述作品的文学性与创新性是重要的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作品中的文学性及其创新性对文学价值的影响。
一、文学性在作品中的体现作品的文学性是指它所展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
一个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的语言表达。
作者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使读者沉浸于作品的情境中。
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展现了疯狂与理智的对立,使读者在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中思考。
其次,作品的情感表达。
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情感是作品与读者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文学批评中,评述作品的情感表达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作品可以引发读者共鸣,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
再次,作品的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品的灵魂,不同的人物形象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文学性。
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描写,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作品的思想深度。
作品不仅是情感表达和故事的叙述,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
通过作品中的思想深度,读者可以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他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使作品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文学性。
二、创新性对作品的影响作品的创新性是指其在语言、结构、题材或其他方面的新颖和独特。
创新性是作品突破传统的标志,它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审美体验。
在语言方面,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运用新颖的词汇、独特的句式和结构等。
通过这种创新,作品可以打破常规,使语言更富有张力和魅力。
例如,杨绛的《我们仨》使用了流畅自然的白话文,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美感。
在结构方面,作品的创新性可以表现为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安排。
轻逸之美沉重之思——《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
![轻逸之美沉重之思——《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59fcc5da38376baf1fae47.png)
12 . 1
概念 城 市 , 以形 而上 的轻盈 之 态存 在 着 , 些抽 象 奇诡 的城 市意 象 , 这 极具 轻盈 、 明 的效果 。而 每 座城 市 透
都是象征 , 无论她们 的名字、 标志还是城市内部 的构建 , 都是一个个概念化的符号 。极具抽象意味的符 号背 后 是轻 与重 的 交织 , 藏着 既轻 又重 的无 形世 界 。 隐
《 看不见的城市》 描绘 了形形色色、 风格迥异 的城市 , 而所有城市都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 , 卡尔维诺 赋予了每座虚构的城市以灵性和生命 , 透过轻灵 的文字构造 向读者传达了隐蔽 的人性 。 卡尔维诺笔下 的城市都是女性 , 他为每一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人 的名字 , 她们神秘、 温柔、 曼妙 、 轻 盈、 隐忍 。然 而 , 卡尔 维 诺却 只描 写 了她 们 的某 一 个 特性 。如 :城 市 与 记忆 之 四” “ 的左 拉— — 因 拒 绝 变 化 而走 向被遗 忘 的城 市 , 为 了让 人 更 容 易 记 住 , 拉 被 迫 永远 静 止 不 变 , 是 就 萧 条 了 , 溃 了 , 失 “ 左 于 崩 消 了。 大地 已经 把 她忘 记 了 ”8( L 1 。“ 逸 的城 市之 一 ” J 轻 的伊 萨 乌拉— — 一个 建 在很 深 的地 下湖 之 上 的城 市 ,这 是个 一 切 都 向上 运动 着 的城 市 ”8 。“ 逸 的城 市之 二 ” “ 【( J 轻 的珍 诺 比亚— — “ 高脚 桩 柱 和 悬 空 有 梯 子 的城 市 。 [()轻 逸 的城 市之 三 ” ”83 “ 15 的阿尔 米拉 —— 只有 管 道 的城 市 , 她没 有 墙 壁 , 有 屋 顶 , 没 “ 没 也
重庆师范大学学 哲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jianshe001@41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崔艳霞摘要:作为后现代文学经典,《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代表作之一,作家将“空间”概念引入文学叙事结构中,使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文本意义。
本文从《看不见的城市》呈现的时间、空间叙事特点角度,对《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结构进行解析,卡尔维诺对后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挖掘与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 卡尔维诺 叙事空间 跨时空引言伊塔洛・卡尔维诺被认为是意大利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可以说是欧洲所有文学家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虽然从1984年开始我国逐渐引进一些卡尔维诺小说,但是小说出版数量不多并且引进数量仅为三分之一。
卡尔维诺在七十年代总共创作了三本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交叉命运的城堡》和发行量最高的《寒冬夜行人》,这段时期小说包含了许多作家前期创作思想并被同时期文学家效仿。
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小说内容架构以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即元世祖)陈述城市故事为蓝本,引用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纪并在引用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创作。
小说中包括了马可波罗对当代城市构思并进行详细描述,展望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从而体现出卡尔维诺对当代城市格局的关注与探索。
《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叙事内容反映了时间与空间对城市迁徙与构造的影响,其中还穿插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独特构想。
一、空间叙事理论发展文学作为一个被人们关注的重要表达载体,通常被认为是记录时间和空间的复刻版,传统文学作品模式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撰,这种时间顺序不是简单地时间流转,往往是在作家个人表现手法下循序渐进推进情节发展。
与传统文学叙事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对情节进行颠覆性编撰,后两者通常是作家对全篇进行整体结构重组的结果。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从空间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时间的严谨性,并将二者相结合,这种宏观创作视角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多维空间。
从1960年开始,许多学科领域逐渐出现了“空间转向”理念,这成为许多艺术、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发展时期。
“空间”对当代社会和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此拓宽了空间研究范畴。
发展至今,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在我国文学和社会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引起很多专家学者对小说进行扩展研究,从而推进了城市空间问题进一步发展。
“空间转向”概念最初由爱德华・索亚在《后现代地理学・重述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中提出,随后在《第三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空间转向”理念主要在20世纪以后流行,以法国为代表。
此外,作家卡斯特的《城市问题》,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以及福柯的《他者的空间》等作品都对城市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
随后,美国学者哈维在作品中基于城市空间角度提出了对城市空间的看法,对于城市空间问题的研究有诸多帮助,他的研究对列斐伏尔“第三空间”理论研究起到了辅助意义。
从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空间研究在越来越多领域有所涉及,逐渐影响到文学创作领域涉及到空间转向问题。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被当作所有城市规划范本的城市是威尼斯,这是一个将时间与空间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之地,城市特殊的构造特点被许多文学家呈现在小说中。
卡尔维诺在小说里将时间与空间融合,使每一个城市“看不见”的特征在时间的衬托下显得不是那么突兀。
二、《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被人们传播广泛的经典作品,也正是因为研究学者颇多,整个小说内容颇受文学界重视,小说叙事手法也被许多人所称颂,能够成为经典也是和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密不可分。
《看不见的城市》中有很多创作手法带有开创性和特殊性,比如“互文”结构表达了卡尔维诺对现代城市设计和发展的反思。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后现代的文学中最经典的一部成功作品,其中也有对时间、历史的追寻与期待,这部作品中涵盖了对城市空间的思索,不管是“城市与眼睛”还是“连绵的城市”,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我们身为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城市规划空间与时间的深思,这种艺术特点在许多文学中都不是有很多体现,这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看不见的城市》的创作模式对当代文学实践具有重要契合性,成为第一部能给城市实际规划带来先进理念的作品,可以让人们清晰感受到卡尔维诺对都市概念的领悟。
小说每一章开篇对马可・波罗探险的经历都有着深刻描述,这样使小说不仅有科学探讨的价值,还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不仅有世界城市游历经历,还有许多作者大脑虚构的美丽空间。
这种虚实结合手法也是小说重要的文学特点之一,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出卡尔维诺是一个具有多维想象力的作家,他还能对马可・波罗的理念进行加工与传承,并且形成独特的文学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6.02042WEN XUE文学2016.09叙事风格。
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看出在整个编撰过程中卡尔维诺采用了“主体间离”手法,这个手法是现代小说创作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而且主要出现在现代小说中而不是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这是其中的一个独特之处。
我们在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时,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单一主体,还能看出更加复杂且具有层次关系的主体间范畴,使整个作品能更好地体现卡尔维诺的文学艺术特色。
每当我们谈论一个城市时,它们就永远地消失在了我们的对话里,我们静默,已捕捉它们消逝前的光影,就好像我们爱过的那一个个人一般。
世上再鲜有卡尔维诺这样轻盈的文字,读这本书就好像在看新潮的电影,同一个画面不断地重现,细节不断堆砌,剪辑在改变,同一个场景上,我们看见好几个世界。
《看不见的城市》中记录了马可・波罗和忽必列之间的对话,其中忽必烈作为问题分岐者加入到这段谈话里。
在具有想象力与执行力的马可・波罗思想中一直是保持着个人经历与游记作品结合的真实性。
而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更加侧重于人物和身处环境形式描述,卡尔维诺更重视作品的诗意和文学色彩。
从这个角度出发,卡尔维诺也可以归类为浪漫主义作家。
卡尔维诺创作的独到之处是可以凭借巧妙构思和丰富想象力,对整个小说语言进行宏观掌控。
他巧妙地设计了忽必烈帝王的身份和马可・波罗的使臣身份,二者身份进行交叉,这也是作者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
这样撰写就是为了使小说构架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广泛性特征,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卡尔维诺独特的创作思维。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看不见的城市》融合了马可・波罗真实经历的讲述;其次,卡尔维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与讲述内容;第三,卡尔维诺将真实叙述与假设相结合,不管是真实、想象或是虚构的内容都是为了小说的完整性服务。
有学者存在这样的看法,《看不见的城市》是对于中世纪那段时期文艺复兴的颠覆,对于当时传统文学的改写,这也是卡尔维诺作为优秀小说家最鲜明的 特色之一。
这是一种文学转换方式,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轻易掌握的技巧。
在卡尔维诺看来,这是一种表达自己语言的独特方式,也是对于自己所在意的素材进行很有逻辑并且很有感情色彩的集合。
这也是伊塔洛・卡尔维诺对于结构的实验以及词汇的最终集合。
他对于自己的整部小说的把握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以及最深切的体会,利用属于自己的文学色彩来进行最有特色的描绘,是最有文学特色的小说家之一,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具有特色的魅力之一。
不管是头盔、贝壳、椰子等,还是用棋盘来表示,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笔下,都是一个既夸张又真实的构造。
你可以通过他的文字看到许多场景体会到很多不同的场面,每一种都是神奇的有魅力的,这种独特的手法也为许多后世文人所效仿。
结语正如马可・波罗说的“旅行的时候,你会发觉城市是没有差异的:每个城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城,它们互相调换形状、秩序和距离,不定形的风尘侵入大陆,你的地图却保存了它们的不同点:不同性质的组合,就像名字的笔画。
”是的,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点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到过的地方就会不同,它的景象投射入你的梦境,你的梦又赋予这个景象以涵义。
正如我们联络簿中的那些人也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喜欢过人就会不同,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梦境中投下幻影,——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终于路过了那个地方,因为人生不会停止,旅途尚未结束,长路漫漫……旅行者的座右铭将永远是,也只能是,不要停步。
城市从来不存在,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存放在我们的意念里。
我们按着自己所爱的地方的模样建造了那么多的城市,然后两人面面相对着一个一个怀念这些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在整个构思以及创作之中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对整个文学叙事模式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意义。
伊塔洛・卡尔维诺力求在新颖的创作中,不受其他作品影响,始终保持个人独立的风格。
因为内心对城市美好的描述,使《看不见的城市》充满了深刻内涵和让其他人赞颂的意义。
小说写作的过程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整个小说构造的规划和叙事内容的解构。
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依赖前人经验,对平铺直叙的小说创作手法进行颠覆,利用个人化思维方式进行最有特色的创作并结合了多重新奇元素,这使卡尔维诺的作品很容易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这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在世界文学史上烙上个人独特的印记,让卡尔维诺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标志符号,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卡尔维诺对创作《看不见的城市》的热忱以及在创作中付出的努力,让读者领略到他勇于颠覆传统小说的束缚,敢于找到个人表达的独特之处,因此这部作品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刻解读的。
语参考文献[1]赫尔嘉・诺沃特尼.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M].张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雷鸣.让“孤独”轻逸地飞——浅论卡尔维诺《孤独》的美学风格[J].语文建设,2014(11).[4]曹文轩.推荐《卡尔维诺文集》[J].语文建设,2003(12).[5]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6]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