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醇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及教材办理《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是新课标人教版一般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选用了乙醇和乙酸这两个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并对乙醇和乙酸的构成、构造、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节内容分 2 课时,第 1 课时介绍生活中常有的有机物——乙醇。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构成和构造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习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所以,乙醇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节的要点。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成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构成)构造→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为此后学习其余的烃的衍生物打下优异的基础。

本课时实验内容许多,经过实验能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察看能力、剖析能力等。

为了使教课拥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处理以下:先联系生活及展现酒精灯,小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依据乙醇的分子式猜想乙醇的构造,并经过实验考证乙醇的构造,构造决定性质,再学习乙醇的性质,并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性质的学习。

第 2 课时介绍乙酸,包括乙酸的分子构造特色、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酸的用途等,乙酸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课要点,特别是酯化反响的特色是要点难点。

经过联系生活引出乙酸,学习乙酸的构造,再学习其性质,要点剖析酯化反响。

●教课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构造变化,重申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脑筋中逐渐成立烃基与官能团地点关系等立体构造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舞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说常有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我设计的教课模式和学习方式以下:1、实验法:充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经过设计问题,实验研究,展现获得知识的过程,按“疑问→实验→思虑→指引→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课,从而调换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去研究知识; 2、情形激学法:创建问题的境界(酒精汽油的推行、饮酒脸红、酒后驾驶的查验等),激发学习兴趣,调换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境界中主动研究科学的奇妙。

生活中的有机物

生活中的有机物
H COONH4 + 2Ag↓+ 3NH3 + H2O O

H C H +4Ag(NH3)2OH CO2↑+ 4Ag↓+ 8NH3 + 3H2O
三乙酸
醋的来历?
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他儿 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从山西 迁到镇江。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扔掉可惜,把 酒糟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时,一 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黑塔忍不住尝 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烧菜时放了一些, 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故醋 在古代又叫“苦酒”
B.溴水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4.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和操作是
(C )
A.蒸馏
B.水洗后分液
C.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D.用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5. 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D ).
A.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B.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C.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 性气味的液体
2、氧化反应
(1)乙醛在点燃条件下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2 CH3CHO + 5 O2 点燃 4CO2 + 4H2O
(2)乙醛的催化氧化
催化剂
2CH3CHO + O2 △ 2CH3COOH
(3)乙醛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反应,显示还原性

CH3CHO + 2Ag(NH3)2OH
CH3COONH4 + 2Ag↓+ 3NH3+ H2O 注意事项
与 (2).该反应可用金属铜作催化剂,分步写出反应 思考 的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课件(共33张PPT)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做鱼时放些酒和 醋,鱼就能去除腥味, 香味四溢,那是为什 么呢?
CH3—C—OH 醋 O
C2H5—OH 酒
2、酯化反应:
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O
O
浓H2SO4
CH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H+H—O—C2H5
CH3—C—O—C2H5 + H2O
乙酸乙酯 油状物,有香味
注意: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不料,二旬后黄昏时,他经过此缸时,忽然闻到一 股香甘酸醇的特殊气味扑鼻而来。他好奇地走进小缸, 伸手指沾指一尝,虽然不是一般的酒味,但给人另外一 种鲜美爽口的特殊感觉。心想,这东西喝是不成的,但 用来拌菜和煮汤如何,很值得一试。于是就唤来徒儿们 ,用它干拌了一盆黄瓜又煮了一盆鲫鱼汤来试试。弄好 后大家一尝,无不拍手,齐声叫好。
3、下列物质中,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NaHCO3 反应的是( B )
A. —OH
B. CH3COOH
C.CH3CHO
D.CH3CH2OH
讨论:喝醋能解酒吗?
有人说:人是物理和化学反应的总和.其实,人是一个整体.他的整个生理过 程是不能简单的用化学和物理来衡量.同样,对于醋能否解酒,也是不能单 纯的用乙酸和乙醇的化学反应来解释.毕竟,它也是人的一种生理过程.
药品:镁粉、NaOH溶液、CuSO4溶液、Na2CO3粉末、
Na2SO3粉末、乙酸溶液、酚酞、石蕊
讨论:
1、乙酸具有酸的哪些通性?(设计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2、乙酸的酸性与碳酸和亚硫酸比较, 酸性谁强谁弱? 酸性:H2SO3 >CH3COOH>H2CO3
这能行 吗?
● 2CH3COOH + CaCO3=(CH3COO)2Ca + H2O + CO2↑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详细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详细教案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详细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活中接触的有机物很多,其中,乙醇和乙酸是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教材中从该两种物质的相关知识入手,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仅能从化学知识方面认识这两种物质,还为后续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基础。

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学科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

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逻辑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

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3)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方法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手段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九、教学过程一、乙醇(三)乙醇的化学性质[设疑]酒精灯为什么能够燃烧?板书:1、氧化反应(1)燃烧(2)催化氧化[实验探究]{视频}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无水乙醇,将一根铜丝螺旋状一端烧热,迅速插入试管中,反复多次,仔细观察现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

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 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 腥、香醇,特别鲜美。 香醇,特别鲜美。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3--4 实验3--4 问题1 在此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问题1、在此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问题2、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问题2 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问题3 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3、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 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5、实验现象是什么? 问题5 实验现象是什么? 问题6 得到的实验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是什么? 问题6、得到的实验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是什么? 问题7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7、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2、比较下列几种物质的酸性强弱关系: ①﹥③﹥④﹥② 比较下列几种物质的酸性强弱关系: ①乙酸 ②乙醇 ③碳酸 ④水
“酒是陈的香” 酒是陈的香”
老酒为什么格外香? 老酒为什么格外香?
驰名中外的贵州茅台酒, 驰名中外的贵州茅台酒,做好后用坛子密封埋在地下 数年后,才取出分装出售,这样酒酒香浓郁、味道纯正, 数年后,才取出分装出售,这样酒酒香浓郁、味道纯正, 独具一格,为酒中上品。它的制作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独具一格,为酒中上品。它的制作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在一般酒中,除乙醇外,还含有有机酸、杂醇等, 在一般酒中,除乙醇外,还含有有机酸、杂醇等,有 机酸带酸味,杂醇气味难闻,饮用时涩口刺喉, 机酸带酸味,杂醇气味难闻,饮用时涩口刺喉,但长期 贮藏过程中有机酸能与杂醇相互酯化, 贮藏过程中有机酸能与杂醇相互酯化,形成多种酯类化 合物,每种酯具有一种香气,多种酯就具有多种香气, 合物,每种酯具有一种香气,多种酯就具有多种香气, 所以老酒的香气是混合香型。浓郁而优美, 所以老酒的香气是混合香型。浓郁而优美,由于杂醇就 酯化而除去,所以口感味道也变得纯正了。 酯化而除去,所以口感味道也变得纯正了。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一、烃的衍生物1.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如:乙醇可看成是乙烷分子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衍生物。

2.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如:乙醇中的羟基、一氯甲烷中的氯原子分别是乙醇和一氯甲烷的官能团。

二、乙醇1.物理性质[另外,乙醇容易挥发。

]点拨除去乙醇中的水需加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

2.分子结构3.化学性质(1)与钠的反应[取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乙醇钠,具有强碱性)钠与乙醇、水反应的对比水与钠反应乙醇与钠反应钠的变化钠粒浮于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并快速地四处游动,很快消失钠粒开始沉于试管底部,未熔化,最终慢慢消失声的现象有“嘶嘶”声响无声响气体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实验结论钠的密度小于水,熔点低。

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

水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较活泼钠的密度比乙醇的大。

钠与乙醇缓慢反应生成氢气。

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相对不活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 +2H 2O===2NaOH +H 2↑2Na +2CH 3CH 2OH ―→2CH 3CH 2ONa +H 2↑(2)氧化反应①燃烧化学方程式为:C 2H 5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②催化氧化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灼烧过的铜丝表面由黑变红,试管中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化学方程式2CH 3CH 2OH +O 2――→Cu 或Ag△2CH 3CHO +2H 2O ③与强氧化剂反应乙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生成乙酸。

点拨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要把铜丝制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接触受热面积,增强实验效果。

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4.用途(1)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2)用作化工原料。

(3)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作消毒剂。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4)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 (5)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 (6)乙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 ) )
答案 (1)√ (2)√ (3)✕ (4)√ (5)√ (6)✕
2.下列物质:①CH3CH2OH、②CH3COOH、③CH3—O—CH3、④CH3 COOCH2CH3、⑤HCOOCH3。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化反应的是 是 ;互为同系物的是 ;能发生酯 ;水溶液能导电的 。
化学
课标版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考点一
乙醇和乙酸
1.乙醇
(1)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 C2H6O 结构简式 ① CH3CH2OH 或 ② C2H5OH 官能团 羟基(③ —OH )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4)乙醇的制法 a.乙烯水化法:⑥
CH3CH2OH 。
b.发酵法:⑦
C6 H12 O6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的是
答案 ①③、②⑤ ④⑤ ①② ④⑤
② ②
题组一 乙醇、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1.下列关于乙醇和乙酸两种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B.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D.都能和金属钠反应生成H2 )
答案 B 乙醇的官能团为醇羟基,乙酸的官能团为羧基(—COOH),醇
羟基不发生电离,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OH在溶液中电离出H+, 使溶液显酸性。
2.乙醇分子中各种化学键如图
)
所示,关于乙醇
在各种反应中断裂化学键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B.和浓H2SO4共热到170 ℃时键②和键⑤断裂 C.和浓H2SO4共热到140 ℃时仅有键②断裂 D.在Ag催化下与O2反应时键①和键③断裂

生活化学之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有哪些

生活化学之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有哪些

生活化学之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有哪些生活中使用的塑料、涤纶、锦纶、腈纶、橡胶。

都是通过化学变化加工而来的。

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广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活化学之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化学知识点: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定义:有机合成材料:常称聚合物,如聚乙烯分子是由成千上万个乙烯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1.基本性质:(1)热塑性和热固性(2)强度高(3)电绝缘性好(4)有的高分子材料有耐化学腐蚀,耐热,耐磨,耐油,不透水等性质2.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如涤纶,锦纶,腈纶),合成橡胶。

(1)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

(2)合成纤维: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区别:用燃烧的方法来鉴别比较容易。

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可闻到烧焦羽毛的刺激性气味,燃烧后的剩余物用手指可以压成粉末;棉纤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时无异味,余烬为细软粉末;而合成纤维燃烧时常伴有熔化、收缩的现象,燃烧后的灰烬为黑色块状,较硬。

三大合成材料:(1)塑料塑料的成分及分类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此外还有多种添加剂,用于改变塑料制品的性能。

塑料的名称是根据树脂的种类确定的。

塑料有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大类。

受热时软化,冷却后硬化,并且可以反复加工的塑料,属于热塑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是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

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

受热时软化成型,冷却后固化,但一经固化后,就不能再用加热的方法使之软化的塑料,属于热固性塑料。

热固性塑料是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

如酚醛塑料、脲醛塑料等。

塑料具有优良的化学性能。

一般塑料对酸、戚等化学药品均有良好的耐腐蚀能力,特别是聚四氟乙烯的耐化学腐蚀性能比黄金还要好,甚至能耐“王水”。

等强腐蚀性电解质的腐蚀,被称为“塑料王”。

另外塑料还具白良好的透光及防护性能。

多数塑料的制品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其中聚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类塑料像玻璃一样透明。

(2)合成纤维①合成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做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制成的高聚物。

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全解

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全解

化 学 性 质
可燃性:
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 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同时放出 大量的热。
C2H5OH + 3 O2
点燃
2CO2 +3H2O+热
因此, 乙醇可用作燃料,实验室里
也常用它作为燃料。
乙醇与生活 酿 酒
作燃料
作溶剂
消毒剂; 化工原料等。
小知识 工业酒精:约含乙醇 96%以上(质量分数)
天然气——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 成分甲烷 CH4。 甲烷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甲烷的存在:
1、甲烷还存在于 池沼的底部(常称 为沼气)。
池沼里含有沼气
2、甲烷还存在于煤矿的坑道中。甲烷混在空气中 达到一定程度时,遇火会发生爆炸。
煤矿的矿坑 3、生活垃圾、动植物残体、动物的排泄物等经过 发酵也能产生甲烷。
无水酒精:含乙醇99.5%以上 医用酒精:含乙醇75%(体积分数) 饮用酒:视度数而定体积分数
• • • • •
啤酒含酒精3%-5% 葡萄酒含酒精6%-20% 黄酒含酒精8%-15% 白酒含酒精50%-70% (以上均为体积分数)
提 温 示 馨
交警在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 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当其 遇到乙醇时橙色变为绿色。
7.1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物 物 质 单质 有机化合物 (简称有机物)
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
(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看作无机物)
一、常见的有机物
糖、醋、酒精、食用油、塑料、橡胶、纤维、 油漆、洗涤剂、动植物的有机体等等。
常见有机物
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
生活、 生产中 衣:丝绸、棉、尼龙 食:酒精、醋酸、蔗糖 药品:阿司匹林、青霉素 用品:塑料、橡胶 环境中:甲醛、二恶英 工业中:汽油、乙醚 农业中:尿素、敌敌畏

考点34 生活中的材料-备战中考初中化学考点一遍过

考点34 生活中的材料-备战中考初中化学考点一遍过

考点34 生活中的材料一、有机化合物1.有机物定义除CO2、CO、H2CO3、碳酸盐以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尿素(CO(NH2)2)、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二、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区别1.常见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1)天然纤维:棉、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蚕丝等动物纤维都属于天然纤维。

(2)合成纤维:涤纶、锦纶(尼龙)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

2.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区别动物纤维中含有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燃烧后的物质用手指可以压成粉末;棉纤维燃烧时无异味;合成纤维接近火焰时迅速蜷缩,燃烧灰烬为硬块,不易破碎。

三、材料的分类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天然材料、复合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材料一般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按一定方式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即硅酸盐材料,包括玻璃、陶瓷、水泥等。

考向一有机物的定义典例1 (2018·福建)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A.乙醇(C2H6O) B.青蒿素(C15H22O5)C.富勒烯(C540) D.葡萄糖(C6H12O6)【解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总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无机物是无机化合物的简称,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也属于无机物。

富勒烯(C540)属于单质,不属于有机化合物。

故选C。

【答案】C1.下列对物质的归纳正确的一组是A.蛋白质、维生素、甲烷都是有机物B.烧碱、干冰、过氧化氢都是氧化物C.不锈钢、青铜、铁锈都是合金D.玻璃、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考向二材料的分类典例2 (2018·重庆)重庆是座美丽的城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24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24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第24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要点精析]二、乙醇1、分子结构:分子式:C 2H 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 3CH 2OH 或C 2H 5OH官能团:—OH (羟基)2、物理性质:通常条件下呈无色液体、可与水任意比混溶、易挥发、有特殊香味,比水轻。

3、化学性质:①与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2C 2H 5OH+2Na=2C 2H 5ONa+H 2↑钠沉于容器底部,逐渐被溶解并放出气体。

钠与乙醇的反应没有钠与水反应的剧烈。

②氧化反应燃烧:C 2H 5OH+3O 2−−→−点燃2CO 2+3H 2O (发出蓝色火焰,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催化氧化:2C 2H 5OH+O 2∆−→−Cu2CH 3CHO+2H 2O (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立即插入酒精中,铜丝表面立即变得光亮,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③酯化反应C 2H 5OH+CH 3COOH ∆−−→−浓硫酸CH 3COOC 2H 5+H 2O H C C O H H H H3、酒精与日常生活①各种酒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乙醇在肝脏中被氧化成乙醛、乙酸,最终被氧化成CO 2和H 2O ,释放能量。

少量酒精有益于健康,过量则会损害健康。

工业酒精中往往含有能使人失明甚至死亡的甲醇(CH 3OH ),因此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白酒、饮料。

②乙醇是可以再生的绿色能源:③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在医疗上用作消毒剂。

④乙醇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例1:下列分子式表示的一定是纯净物的是( )A 、CH 4OB 、C 2H 6O C 、C 2H 4Cl 2D 、 C 4H 10解析:根据各元素的价键特点,可以得出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可能为:A B C D CH 4OC 2H 6OC 2H 4Cl 2C 4H 10CH 3OHC 2H 5OHCH 3OCH 3ClCH 2CH 2ClCH 3CHCl 2CH 3CH 2 CH 2 CH 3CH(CH 3)3答案:A例2: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后,铜片最终质量增加的是( )A 、硝酸B 、无水乙醇C 、石灰水D 、盐酸解析:铜片加热时与氧气生成CuO ,硝酸能溶解CuO 和未被氧化的铜,故A不满足题意;无水乙醇可还原热的CuO ,重新生成铜单质,故其质量不变;盐酸能溶解CuO ,故其质量减小,也不满足题意。

8.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原卷版)

8.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原卷版)

8.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1.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一、有机物和无机物1.有机化合物(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除外)有机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如淀粉、蛋白质等无机化合物(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2.有机物特点(1)大多数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2)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易分解,且易燃烧(3)绝大多数不易导电,熔点低反应一般比较复杂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有机物与生活(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2)瘦肉、皮肤、毛发、蚕丝、牛奶、豆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3)青菜、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多糖)(4)动物肝脏、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5)肥肉、菜籽油中含有的有机物是油脂(油多来源于植物,脂多来源于动物)2.从营养的角度看,食物的基本成分有六种,分为六大营养物质,供能:蛋白质、糖类、油脂;不供能:水、无机盐、维生素有机物: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碳、氢、氧元素组成的是:糖类、油脂3.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1)常用的液体有机燃料——(C2H5OH)(2)调味用的有机酸——(CH3COOH)(3)调味用的甜味剂——(C12H22O11)►问题一有机化合物从化学式元素组成上看:①有机物是碳打头;②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

有些含碳的化合物,如:CO、CO2、H2CO3、碳酸盐等。

因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仍属于无机化合物。

【变式练11】(2023·海南海口·校考模拟)大棚种植蔬菜,在冬季需要补充二氧化碳,其方法之一是:2NH4HCO3+H2SO4=(NH4)2SO4+2H2O+2CO2↑,这个反应生成的硫酸铵是一种A.钾肥B.磷肥C.氮肥D.复合肥料【变式练12】(2023·山西·中考)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必刷题: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必刷题: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主题25: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命题一乙醇、乙酸的结构及性质1.(2016年海南,1)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

A.汽油B.甘油C.煤油D.柴油【解析】甘油为丙三醇,是醇类,不是烃,其余均为烃类。

【答案】B2.(2015年全国Ⅱ卷,8)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 mol 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 mol羧酸和2 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8O5B.C14H16O4C.C16H22O5D.C16H20O5【解析】1 mol分子式为C18H26O5的羧酸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 mol羧酸和2 mol乙醇,说明该羧酸酯分子中含有2个酯基,则C18H26O5+2H2O羧酸+2C2H6O,由质量守恒可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为C14H18O5,A项正确。

【答案】A3.(2015山东理综,9)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

其结构简式如图。

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枝酸A.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1 mol分枝酸最多可与3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解析】A项,分子中含有羧基、碳碳双键、羟基、醚键共4种官能团,错误;B项,分枝酸分子中含有的羧基、羟基可分别与乙醇、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正确;C项,只有羧基可与NaOH反应,故1 mol分枝酸最多可与2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错误;D项,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因是碳碳双键与Br2发生了加成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发生了氧化反应,错误。

【答案】B命题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及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2017年全国Ⅱ卷,7)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2017年全国Ⅱ卷,7)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C.(2017年全国Ⅲ卷,8)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D.(2017年全国Ⅲ卷,8)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E.(2015年福建理综,7)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F.(2015年福建理综,7)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解析】A项,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糖类也叫作碳水化合物,正确;B项,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硫、磷等元素,错误;C项,组成植物油的高级脂肪酸为不饱和酸,含有碳碳双键,氢化过程为植物油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正确;D项,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不同,造成它们的分子量不等,所以不互为同分异构体,错误;E项,淀粉是多糖,水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反应产生乙醇,乙醇催化氧化产生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产生乙酸,乙酸与乙醇在加热和浓硫酸存在时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因此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正确;F项,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错误。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乙醇教案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乙醇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李博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总结乙醇在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辩证看待化学对人类的影响,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通过对乙醇分子组成、结构和性质的探究,建立官能团等立体结构模型,能够运用结构模型解释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3)形成“(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有机物的认知模型,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2.评价目标(1)通过球棍模型分析乙醇分子的断键情况,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通过解释乙醇性质,发展学生“结构决定性质”观念。

【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教学方法】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生活化教学:观看资料、总结身边的事例,了解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学习乙醇的应用,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多媒体教学法:观看flash动画,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解释,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教学用具】实验试剂:钠、乙醇、铜丝实验仪器及用品:试管、试管夹、注射器针头、橡皮塞、坩埚钳、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酒精灯、火柴、手帕、球棍模型【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物理性质取代反应氧化反应课堂小结展示资料观看、思考点拨指导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分组实验探究结合生产生活小结知识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学习方法组成结构写乙醇结构式组装乙醇结构实验总结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基本观念【教学过程】[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步骤:①手帕放在盛有无色液体的烧杯中浸泡②将手帕平铺开,点燃[S观察]观察实验现象:①手帕”剧烈燃烧②火焰熄灭,手帕完好无损[过渡]这种“神奇的无色液体”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乙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有机物种类
丰富,在衣、食、住、行多方面应用广泛。上 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常见的一种有机物乙醇,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生活中常见的 有机物——乙酸。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 • • • • • 乙酸俗称醋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 气味: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挥发性:易挥发(沸点117.9 OC) 熔点:16.6 OC (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法分析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与讨论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专题3第 三节中的 “乙酸”一节课。新教材必修2中把《乙酸》安排在乙 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 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 究性和趣味性,而不一定追求一堂课在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上的 完整性。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 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 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 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乙酸是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贴进学生生活,学生对该物质比较熟 悉。本节课内容不多,实验操作易掌握,便于学生采用实验探究 法开展学习。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 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研究体验,从整体感知,发现问 题,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学 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感知与体验,学会自己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 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求 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与讨论
传统 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 点,但是要学生从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 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 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等能力、就要做到以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创设 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民主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和体 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 力。
2.1按右图接好实验装置 2.2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 乙醇——浓硫酸——乙酸 大试管内加入少量碎瓦片 2.3导管不能插到液面以下 2.4浓硫酸有腐蚀性, 操作是注意安全
提问:1.各试剂的加入能否颠倒 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3.得到的乙酸乙酯是否纯净,可能含有什么杂 质? 4.右边的试管装饱和碳酸钠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导管末端不能插到液面以下?
2.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 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不注重 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 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 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师生合 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 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大 课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 读 课 本 75 页 , 指 导 实 验
2.乙酸的酯化反应
• 众所周知,酒是酿了越久就越好,越淳。那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储 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其实这个酯呢 ,我们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制备它,今天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对本次实验的归纳总结 1.学生总结化学方程式 2.酯化反应: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是可逆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3.酯的用途:用作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 中的香料,也可以用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价值地位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我制定了本节的重难点为: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二、教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 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在教学设计上就需要做很大的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 的目标指向,即: 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学会分享与合作; ⑤培养科学态度; 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我尝试用探究性学 习的方法设计这节课。
谢谢观赏
(二)、乙酸分子结构
• 分子式:C2H4O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构式 :
结构简式: CH3COOH
引 导 思 考 酸 的 通 性
(三)、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1).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2).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2CH3COOH+2Na 2CH3COONa+H2↑ (3).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CH3COOH+NaOH CH3COONa+H2O (4).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2CH3COOH+Na2O 2CH3COONa+H2O (5).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CO2↑+H2O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学到了哪些东西?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课后作业:76页习题2-6 思考题: 1、醋酸为什么能除水垢? 2.厨房中的料酒时间长了为什么能变酸? 3.醉酒后喝点醋能解酒吗?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1.乙酸的结构 2.乙酸的物理性质 3.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与碳酸比较 (3)酯化反应(定义、反应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