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文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文道
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
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
文武大道的实质
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
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
商易以“坤”为首
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
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
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天命论”要顺天行道,道法自然。《周易》以占筮的形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且许多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被誉为“世界大百科全书”。当然这个自然之道,也包括人之道即人性的本来规律,因此,这也就成为“德治论”的核心。不难看出,“天命论”与“德治论”,实质上成为了后世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天命”思想中的尊重并顺应天道,成为道家思想的根基;“德治”思想中的行仁义以顺应人性规律,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与道
老子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莫不是文王“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完善;其提出“道生万物”,故应“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道生之,德畜(通“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思想之一,并成为举世公认的“东方圣经”。
武王之道——“礼”与“乐”
“武王之道”,实质上周武王及其弟周公旦提出的“礼乐”思想,是在文王“天道”思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德治”思想,以礼修外,以乐修内。
他们认为仅顺应天道还不够,还需顺应人道,完善人德,方可大治。因此,周武王执政期间,特别是其弟周公旦在辅佐成王摄政期间,制定了系统的“周礼”及“周乐”,提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由此,周公旦亦被后世帝王称为“元圣”。
礼的本质
在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中国古代各区域的文化开始了大融合与大统一的进程。礼乐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礼仪之邦的美德传承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周礼所倡导的“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理想社会,正是中华民族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大治”。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礼记·文王世子》)”
孔子与礼
“武王之道”其实成了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孔子对这种礼乐文明赞赏至极,他听到这样的音乐后,他甚至“三月不知肉味”,称其为尽善尽美。他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此他提出“克已复礼”,其所要复的正是周礼,为此其无论是周游列国游说,还是退而著书传儒,这都是为了复周礼。这种“法先王”的思想,也是针砭春秋战国时间礼崩乐坏的社会普遍现象而提出的。
在梅花拳内,上尊法王老祖,其实所尊的不是某个神秘的或是虚拟的宗教人物,而是儒家中“法先王”理念的一种民俗化或民间神化的方式。梅花拳文场所尊崇的是先秦时期“天命”与“德治”思想,其文场所传的,正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融合的“文武大道”,要求弟子“道法自然、以德立人”。
因此,梅花拳的祖师一直自称其所传的是“帝王术”,是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梅花拳自称为集儒、道、释三大家为一体的根本原因。
文理
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梅花拳形成了自身独特而系统的文理思想。这主要包括艺理、纲常、易理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也为梅花拳作为一个武学门派却能够以文治武、以武传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法则,在其门派内,经过历年传承,形成了诸多典籍,如《皇极卷》、《皇极宝卷》、《通天宝卷》、《无字真经》、《梅花拳谱》、《续炉根源经》、《立道根源》、《习武序》等数十部典籍。
“未学艺,先知理”,这是学好梅花拳的宗旨。梅花拳认为:“理”为内,“艺”为外。其中“理”就是各种技艺术中的要领和道理,“知理”是学好功梅花拳的前提;而“艺”是指各种拳法、心法,无论是外练筋骨皮,还是内练一口气,都是“艺”,都为“外”。
梅花拳将万物之理归纳为“五理”:即天理、艺理、常理、法理、事理。主张一切以顺应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精研“五理”,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可以说,文理是梅花拳的高层次拳法,不懂文理也就难以参悟梅花拳的真谛奥妙,所以梅花拳有“文场指导武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