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文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文道
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
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
文武大道的实质
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
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
商易以“坤”为首
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
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
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天命论”要顺天行道,道法自然。
《周易》以占筮的形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且许多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被誉为“世界大百科全书”。
当然这个自然之道,也包括人之道即人性的本来规律,因此,这也就成为“德治论”的核心。
不难看出,“天命论”与“德治论”,实质上成为了后世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
“天命”思想中的尊重并顺应天道,成为道家思想的根基;“德治”思想中的行仁义以顺应人性规律,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与道
老子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莫不是文王“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完善;其提出“道生万物”,故应“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道生之,德畜(通“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思想之一,并成为举世公认的“东方圣经”。
武王之道——“礼”与“乐”
“武王之道”,实质上周武王及其弟周公旦提出的“礼乐”思想,是在文王“天道”思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德治”思想,以礼修外,以乐修内。
他们认为仅顺应天道还不够,还需顺应人道,完善人德,方可大治。
因此,周武王执政期间,特别是其弟周公旦在辅佐成王摄政期间,制定了系统的“周礼”及“周乐”,提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礼记·文王世子》)”由此,周公旦亦被后世帝王称为“元圣”。
礼的本质
在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中国古代各区域的文化开始了大融合与大统一的进程。
礼乐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礼仪之邦的美德传承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
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
周礼所倡导的“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理想社会,正是中华民族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大治”。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礼记·文王世子》)”
孔子与礼
“武王之道”其实成了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
孔子对这种礼乐文明赞赏至极,他听到这样的音乐后,他甚至“三月不知肉味”,称其为尽善尽美。
他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此他提出“克已复礼”,其所要复的正是周礼,为此其无论是周游列国游说,还是退而著书传儒,这都是为了复周礼。
这种“法先王”的思想,也是针砭春秋战国时间礼崩乐坏的社会普遍现象而提出的。
在梅花拳内,上尊法王老祖,其实所尊的不是某个神秘的或是虚拟的宗教人物,而是儒家中“法先王”理念的一种民俗化或民间神化的方式。
梅花拳文场所尊崇的是先秦时期“天命”与“德治”思想,其文场所传的,正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融合的“文武大道”,要求弟子“道法自然、以德立人”。
因此,梅花拳的祖师一直自称其所传的是“帝王术”,是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梅花拳自称为集儒、道、释三大家为一体的根本原因。
文理
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梅花拳形成了自身独特而系统的文理思想。
这主要包括艺理、纲常、易理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也为梅花拳作为一个武学门派却能够以文治武、以武传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法则,在其门派内,经过历年传承,形成了诸多典籍,如《皇极卷》、《皇极宝卷》、《通天宝卷》、《无字真经》、《梅花拳谱》、《续炉根源经》、《立道根源》、《习武序》等数十部典籍。
“未学艺,先知理”,这是学好梅花拳的宗旨。
梅花拳认为:“理”为内,“艺”为外。
其中“理”就是各种技艺术中的要领和道理,“知理”是学好功梅花拳的前提;而“艺”是指各种拳法、心法,无论是外练筋骨皮,还是内练一口气,都是“艺”,都为“外”。
梅花拳将万物之理归纳为“五理”:即天理、艺理、常理、法理、事理。
主张一切以顺应自然之道,道法自然。
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精研“五理”,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可以说,文理是梅花拳的高层次拳法,不懂文理也就难以参悟梅花拳的真谛奥妙,所以梅花拳有“文场指导武场”之说。
纲与常——文功纲常
梅花拳文理上提出了对行为品德及练武强身均提出了自身系统的纲常要义。
在行为品德方面,规范了练拳者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制订了诸如《报五恩词》、《习文规矩》、《十大门规》、《五要六戒》等拳派门规,使之成为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
梅花拳派中,凡门徒弟子都要敬天地、忠君王(现改为“爱国家”)、孝双亲、尊师长,遵礼守法,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纲与常——武功纲常
而在练武方面,则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也提出了“三纲五常”:
在修心养性方面,精气神谓之三纲,心肝脾胃肾谓之五常;
在拳法武功方面,天地人称为三纲,东西南北中就是五常。
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都很重视把握准确的方向,其文场恰好承担着把握和指引发展方向这个重要的责任,正如梅花拳内的拳经曰:“祖传梅花度四方,一阳复本道非常,梅花本是五中武,明五自知梅花香”。
动与静——修心
“不动不知静之妙,不静不知动之巧。
”梅花拳是强调动静合道,就是要求无论修心还是练武,都要讲究动静相宜、动静互根。
一动一静,几乎成了梅花拳的代名词。
梅花拳文功中非常讲究修心,其静修之中讲究一松、二静、三守、四定、五吐纳,静修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修心养元,摒弃邪念。
此外在梅花拳内,有一个“百字辈谱”,这一百字不单是梅花拳弟子世代传承的标识和辈份排谱,而且还是一篇练神练气、加强内丹修为的功法,其中高深功夫的内功心法,非得真传之师难传此法。
在这篇百字辈谱中,前二十字即道出了“静”的重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这里的“玄静”即是一种较高的修心与养生的境界,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使得大脑的潜意识更加活跃,灵感被有效地激发。
动与静——强身
在练武功法上,梅花拳最具代表性的“练架子”(五势拳法的代名词)也分动、静两部分,静为五势,动为变化,五势及变化组成了左右对称、动静相宜的全方位运动,初练架子须缓须慢,气沉丹田,稍后便可真正做到时缓时急,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的特点,有效的训练了
神经,锻炼了精气神,久久练之,可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改善气质,修养身心,身手矫健,思维敏捷。
当练神练气达到一定程度后,丹田饱满,内气充实,内外合一,真正达到精气神合一的境界。
动与静——养生
在梅花拳的养生法则中,首推“静”与“动”的结合。
在四大养生法则中,静与动就占了两个,分别是“静生”与“动排”。
有机的静动结合,是敬重生命自身智慧及自然规律的重要表现。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但也各有利弊。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
而梅花拳强调动排与静养相结合,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即取两种养生法宝之长,又避两者之短,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体系中,独树一贴。
易理
香理概说
梅花拳的文理主要是由拳理升华而成的哲理,它不但是梅花拳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还可以应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各个方面。
正如梅拳第五辈祖师邹克诚碑文所说“以言武为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国强;以言文理,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
”
梅花拳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是《香理》,它是文理的根本和精髓,梅花拳日用及拳派一切活动依据和指导。
其中《香理》和《炉底》的内容是些预测天地和人间万事万物的“卜辞”,这些“卜辞”也就是用“五行”、“八方”、“九宫”、“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去占卜或预测未来天地的变化或万事万物即将出现的情状时获得成功的例证。
它实际上就相当于《周易》的卦爻,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占筮时用的筮辞,但其占筮手段、方法与《周易》虽大不相同,却一样细微而精妙。
易经占筮的道理与方法
《易经》乃周人占筮之书。
《易·系辞》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易经》就是应用“八卦”、“三爻”、“阴阳”、“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占卜未来屡中或奇中的“爻辞”。
这也是易
经占筮的道理与方法。
正如高亨教授所言:“筮人将其筮事记录,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分别移写于筮书六十四卦爻之下,以为来时之借鉴,逐渐积累,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
”(见高亨著《〈周易〉古经今注》一书,中华书局1984年)“八卦”的图谱和《易经》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等人著文颂扬,而引起了世人的重视。
《易经》和孔子等人所著的《十翼》等文章一起,即后人所称的《周易》。
《周易》受到了历代学者们的推崇,被称为:“群经之首”、“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易经占卜图解
梅花拳香理占筮的道理与方法
梅花拳的《香理》,与《易经》大不相同,其是通过上香观理的方式来断事,有着严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也着配套的香理和炉理图解。
其过程是按一定的规则作好准备后,先上一根领香,再把六炉香一起点上,上报事情,然后上六炉香,再上陪坛单香,调整香理,再观看香火的明暗、虚实、分布、搭配等,透过这些香火表现出的情况,来推断事理。
(上香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但总的流程和方式基本相同)
梅花拳文场真正掌握《香理》、能精于观香断事的人较少,所以《香理》一直以来就被梅花拳弟子视为镇派三宝之一。
这种神秘的占卜术——香理妙法应用自如时,据说可以达到‘三年早知道’的境界。
梅花拳香理妙法,现流行的有“五炉、六炉、八炉”香理,以“六炉”最多。
梅花拳的《香理》及其配套的《炉底》图解一直流落在民间,成为民间的一部《易经》,为万民日用和流传着。
但由于长期以来梅花拳内文场严格管理,尤其对《香理》与《炉底》的应用与法则严加保密,不轻易外传,使得这套部与道家《易经》等量齐观的占筮之法,鲜为人所知。
梅花拳的《香理》同时也和《易经》一样,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占卜,因为《香理》的“卜辞”和《易经》的“爻辞”。
在梅花拳内,其文场还有诸如用百字排辈而为名的《百字卦》、《摇卦法》等占卜术,这些都是占筮者们灵感思维的结果,它也是占筮者在对客观世界真实了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