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78a5fa1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6.png)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60ffaba6a6c30c2258019e8c.png)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8c7d8514f12d2af90242e69b.png)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
![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https://img.taocdn.com/s3/m/4453a7f2aef8941ea76e0565.png)
辩证神学”;围绕“共相”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 “唯名论”(否定)和“唯实论”(肯定)的争论; • 吉洛姆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L培根倡导的经验 和实验科学;奥康倡导的新的“唯名论”,从内部批 判了经院哲学。 • ——这些都促进了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过渡。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 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 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
• 生于爱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 利南部沿岸),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 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
在以上几方面存在的缺陷使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受 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冲击。
古典文化的持续衰落
1、 基督教的兴起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3、柏拉图学园被封闭 4、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被烧
古典文化的持续衰落
基督教的兴起
标志着一种取代正在衰落中的 古典文化的新兴文化已经出现, 基督教对待希腊文化特别是一 种毁灭性的力量,因为希腊文化 被它宣布为异教, 神的光辉取代了科学的光辉。
1.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第一,自身存在“分裂的种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分裂
第二,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 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 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逻辑分 析。
第三,虽然批判了神话自然观,但只探索纯自然界 的本原问题,单纯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根本没 有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现实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ba66e90cbed5b9f3f90f1c8d.png)
19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5
学习自然观的意义
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可以启迪人生观。以“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 为例 第三,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第四,可以帮助我们更广泛地了解人类文化, 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6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7
古希腊自然哲学
35
参考文献:
《道德经》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杨适 《哲学的童年》
36
思考题(上):
1. 您认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哪些因素对于我 们搞好今天的工作特别重要?您个人觉得自己在哪 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以充实提高? 2. 根据您的认识,您认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中 存在哪些可能不利于我们今天工作的因素和成分? 3. 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技术发明的国度,您认为 在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因素可能促进了技术的发明,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利用并继续发扬这些因素?
8
米利都学派
共同特点:探求一种组成万物的始基。注重质料因。 (朴素的Materialism)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原则: 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再从原理说 明更多的现象。 1、泰勒斯(Thales) “万物源于水”: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动植物 都要靠水来生长,万物的种子的本性都是潮湿 的…… 2、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无限、无定形 3、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se):气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5b5bb9262af90242a895e564.png)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工自然”A A 自在的自然•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nature in itself),亦称“纯自然”,就是“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存在先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50页)。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是马克思在《1844年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他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的思想•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自然成为人所认识、反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
•因此,“人化自然”既有人尚未改造但已经被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可以称它为“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
“(artificial nature)•人化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首先,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存在局限。
其次,如不研究人工自然,那么自然观就会严重脱离人类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4805cc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9.png)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c8cf1a327e21af45b307a8e7.png)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5705891e770bf78a64295402.png)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0b9ea6e53a580216fcfe3b.png)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八卦说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其后得到不断发展。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 地、雷、风、水、火、山、泽。 在图形上,它们是由阴阳二爻组成的,这八卦再互相排列就 可以产生出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384爻,以此来解释几乎所 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八卦说包含了由于阴阳排列的变化, 导致万物变化、发展的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 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例如,赫拉克利特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来的, 是变化和发展着的。他的思想被列宁称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 则的绝妙的说明” ,他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 等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理 论基础。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 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 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 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 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 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6b043cb0b4c2e3f562763a8.png)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起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2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是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他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写道:“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850年,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必然过渡阶段。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一章)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f6d8757f7ec4afe04a1dfc0.png)
武汉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凤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相互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凤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朴素自然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全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自然界处于永恒产生和消灭中;人和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道论五行说元气说太极说。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永恒性、无限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关系。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说。
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褒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些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但不能从细节上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
![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https://img.taocdn.com/s3/m/4453a7f2aef8941ea76e0565.png)
(6)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 年),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 大成者。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 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 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 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 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 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 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 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
• 生于爱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 利南部沿岸),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 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观点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围绕着两条主线进行: 一是自然界的本原是“一”还是“多”(是由一 种元素还是由多种元素构成); 另一个是自然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化的” 对此产生了四种立场或四种派别:
• 奥古斯丁批判中期希腊哲学家的怀疑论思想; • 贝伦伽尔主张用辩证法研究神学,由此后来产生了“
辩证神学”;围绕“共相”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 “唯名论”(否定)和“唯实论”(肯定)的争论; • 吉洛姆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L培根倡导的经验 和实验科学;奥康倡导的新的“唯名论”,从内部批 判了经院哲学。 • ——这些都促进了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过渡。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dd247d661ed9ad51f01df216.png)
(2)、再生性资源: (2)、再生性资源: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 所反复利用的资源。土地资源、 所反复利用的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人
类 使 用 土 地
土 种
地 已耕地 类
占总土 10.8% 地比例 人类依 88% 赖程度
表
草地和 林 地 放牧地 22.3 30.1% % 10% 海洋 2%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 反对因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观点 ◎ 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 ◎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超 “ 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 类生活质量。 类生活质量。”
(一)、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 1、人口问题:人口迅猛增长 人口问题: 年增长率:远古十万分之一,15世纪增长加速 世纪增长加速, 年增长率:远古十万分之一,15世纪增长加速,17 世纪人口增至5 17世纪中叶 18世纪中叶增长率 世纪中叶—18 世纪人口增至5亿。17世纪中叶 18世纪中叶增长率 0.3%,下一个100年间为0.5% 第三个100 100年间为0.5%, 100年间为 为0.3%,下一个100年间为0.5%,第三个100年间为 0.8%, 20世纪50年代提高为1.8%,60年代和70年 世纪50年代提高为1.8% 年代和70 0.8%,到20世纪50年代提高为1.8%,60年代和70年 代初为1.9% 代初为1.9%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 一、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 生态思想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环境创造人, (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四)、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fb4c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c.png)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1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1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32767608e87101f69e319546.png)
位?
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9
附1:五行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创造的一种哲学思 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 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 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 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 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 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 质分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1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
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 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 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 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2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机械性。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
‚质的一切差异和变化都可以归结为量的差异和 变化‛。 不彻底性。即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主张自然 界具有绝对不变性,物质运动来自上帝的‚第一 推动‛等。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最终归结到造物主创造整个自然界的唯心主义 营垒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54e65edc240c844769eaee96.png)
3、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 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2、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
● ●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基础:
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12月
216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
张明岩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的自然观和自由意志论影响着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他的哲学有“本体论的规定”的内在实质。
但最主要的是对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
关键词:黑格尔 费尔巴哈 自然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 自然界和人
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16—01 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是一个天才人物。
他自然哲学中包含的合理和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还是使当时的自然观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他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理念产生出来的。
他在《自然哲学》中明确指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
” 然而,他继承了康德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并使之发展。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辩证地运动和发展着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作为基础。
他指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是的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指出有机体是作为普遍原型的理念的外化形式,而人是其中最高的形式,只有人才能够认识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的绝对精神。
所以,我们看到的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
黑格尔所关注的是经过中介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这个中介是劳动,“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
”他认为,主体在改变外界事物的活动中,通过加工改造外界自然来改变事物原有的形式,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自然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经过人改造的事物转化为对人有用的东西。
黑格尔是想消除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从而使二者通过中介统一起来。
黑格尔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对马克思的自然观产生了影响深远,马克思不但扬弃了黑格尔自然观的思想,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改造,为实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
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非常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首先,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提出要以自然作为科学的基础。
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他指出,思维是由存在派生出来的,而“存在”才是主体。
费尔巴哈还指出:“自然是与存在没有区别的实体,人是与存在有区别的实体。
没有区别的实体是有区别实体的根据——所以自然是人的根据。
”
他将自然抬到了作为人的根基的高度,但他将自然与存在混同,又将人与自然分开,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费尔巴哈认为,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最高研究对象。
他提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
费尔巴哈还指出:“一切科学都必须以自然为基础。
一门科学在它不能找到自己的自然基础之前,只不过是一种假说。
”他在这些论述中指出了自然和人在哲学以及一切科学中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确立了自然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同时还确立了自然在一切科学中的地位。
再次,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
他提出:“ 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
”费尔巴哈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现实的自然界与现实的人。
他还提出: “我的这个学说是以自然界为出发点的,并且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用这个真理去对抗神学和哲学。
”他用自然界的真理来反抗神学,认为宗教神学是自然在人脑中的虚幻反映,而这种虚幻的反映应受到批判。
最后,费尔巴哈提出了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思想。
他认为:“人借助于对象化来表示自己的本质,人在开始把这个本质看为自己的本质之前,先是把它看作于自己有别的、超越于自己的本质。
”他认为,人是通过对象化活动并借助于自然界中的对象物来表现自己的本质的。
费尔巴哈在这里接近了自然人化的思想,提出了人借助于对象化表现自己的本质的思想。
但是,他的人的对象化思想是抽象的。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观时,他坚持自己唯物主义的立场,主张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是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从现实的自然界和人,而不是抽象的自然界和人出发,彻底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之间存在着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他是直观的、不可辩驳的证明。
”由此,马克思形成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德] 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 [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 [德] A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 [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 薛定谔,颜锋《自然与古希腊》,上海拉技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