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要素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要素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而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要素,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宇宙观、人伦观、礼仪观和审美观。
首先,宇宙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宇宙观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人尊重自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中国人也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其次,人伦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古代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亲情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基石。
仁者爱人,义者做事公正,礼者尊重他人,智者明辨是非,信者守信用。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深入人心,并且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三,礼仪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了各种仪式、礼节和行为规范,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尊重、感恩和关爱之情。
礼仪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追求。
最后,审美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对美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绘画、音乐、诗歌和建筑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涵与外在的统一,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强调笔墨的灵动和画面的意蕴;音乐追求和谐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诗歌通过意象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空间的和谐。
这些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习题集(有答案哦)
中国古代文论彭玉平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目录绪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章近代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附录 2002年上半年《中国古代文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古代文人的观念与态度形成
古代文人的观念与态度形成古代文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其独特的观念和态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观念和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互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文人的观念与态度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下的观念形成古代文人的观念形成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的地位较高,他们承担着社会道德的引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因此,他们的观念往往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例如,古代文人普遍重视忠诚、孝道和礼仪,这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吻合。
他们认为忠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孝道是家庭伦理的基石,礼仪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这些观念在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崇。
二、文化传统下的观念形成古代文人的观念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古代文人的观念与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中庸”,这使得古代文人崇尚仁爱之道,追求中庸之道。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三、社会环境下的观念形成古代社会的环境对文人的观念与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文人的地位和角色。
文人通常是官僚体系的一部分,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古代文人往往具有儒家士人的身份和责任感。
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民谋福祉。
因此,他们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与社会的需要相契合。
四、个人经历下的观念形成古代文人的观念与态度还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阅历,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有些文人在政治斗争中受到迫害,这使得他们对权力和腐败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与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相抵触。
因此,他们常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并积极呼吁改革和变革。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的观念与态度形成离不开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互动。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该承载着道德和人生哲理。
古代文人在创作中注重表达正义、善良、忠诚等美德,以此来引导读者的价值取向。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复杂,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还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性。
古代文人追求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分享。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种真实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和忧虑。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还注重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古代文人在创作中注重平衡和谐的结构,精致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
例如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古代文学的价值观古代文学的价值观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古代文人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
例如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他们以义气和正义感为信条,与当时的腐败官员进行斗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古代文学的价值观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古代文学的价值观还注重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古代文人通过作品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们关注人生的起伏和变幻,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审美观念一、引言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审美观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散文、诗歌和绘画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审美观念。
二、散文:文字的典雅与情感的抒发在古代中国,散文是表达人情世故的一种形式,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情感。
散文作品往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强调礼仪、尊重道德规范,同时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古代散文以骈文、议论文、游记等形式呈现,既有严肃正经的文章,也有流畅活泼的游记记述。
例如,《红楼梦》中的许多散文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诗歌:音律的美妙与情感的凝聚古代中国的诗歌在全球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诗歌是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诗歌注重音律和韵律的优美,运用鲜明的意象和对立的意义,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杜甫的诗作《登高》以壮丽的山景和内心的豪情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悟,通过顿挫有致的韵律以及富有张力的意象,使读者沉浸在诗人的感受之中。
四、绘画:形象的描绘与意境的构建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来描绘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手法构建出独特的意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山水画通过笔墨勾勒,将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画则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神态的把握,呈现了人物的性情和个性。
例如,唐代大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简练的线条和精湛的技巧,刻画出了女性高雅端庄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审美观念中的美丽与内涵。
五、结语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审美观念以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
散文、诗歌和绘画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深入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
深入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审美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本质、审美意义、审美价值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一、古代文学的本质古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通过文字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和思考,使读者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古代文学中,具有让人产生共鸣的情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核心要素。
二、古代文学的审美意义古代文学的审美意义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古代文学中,通过瑰丽的辞藻、精彩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作家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文学世界,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古代文学在表达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审美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古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食粮,陪伴着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构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再次,古代文学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感敏锐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见证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了后世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四、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演化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文学的起源阶段,审美观念主要强调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逐渐形成,审美观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宋代,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强调抒写个人情感和境界,审美观念更加注重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到了元明清时期,文学偏重于道德教化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其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与古代文化观念
中国古典文学与古代文化观念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品质。
古典文学作为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与古代文化观念密不可分。
首先,中国古典文学与古代中国人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贵族和士人们特别注重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
他们认为,文学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一种提升人性的方式。
因此,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道德、人生哲理、伦理观念等内容的思考和表达。
其次,中国古典文学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完美和和谐,主张以道德伦理的规范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价值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对于女性地位和家庭观念的描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观念。
而《孟子》中的寓言故事则通过描绘人性的善恶之辩,传达出儒家价值观念中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除了儒家思想外,佛教与道教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也有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世间的苦难与超越,其文学作品呈现了社会和人性的种种痛苦,也探讨了解脱和智慧的途径。
道教则追求自然之道,崇尚自然的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境界。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和道家思想的元素经常可以被发现,它们让读者们感知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探索。
另外,中国古典文学中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典文学以其华美的词句、优美的韵律和深情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例如,唐诗宋词的创作,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也呈现了他们对于思想境界、人生真理等方面的思考。
古代文人通常追求意境的凝练和修辞技巧的精妙,这使得中国古典文学成为了词藻华丽、意境深远的瑰宝。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学是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哲学、伦理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时,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观念:1.道法自然:中国古代文学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审美观念。
道法自然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追求自然、朴实、恬淡、清新、脱俗的风格。
2.情志合一:中国古代文学强调作品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情志合一的审美观念要求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体现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意境深远: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核心,要求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远的哲理内涵。
意境深远的作品能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4.韵味悠长:中国古代文学追求作品韵味悠长的审美效果,通过音韵、对仗、排比等手法,使作品具有音乐美、节奏感和韵律美。
5.文采飞扬: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作品的语言表达,要求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但又不能过分堆砌,要恰到好处。
6.寓教于乐:中国古代文学强调作品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要有教育意义,传递正能量,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7.人物塑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作品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典型的代表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特点。
8.历史题材:中国古代文学喜欢运用历史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作者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9.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将这些神话传说融入文学作品,丰富了作品的想象力和文化内涵。
10.寓意象征:中国古代文学善于运用寓意和象征手法,通过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11.文学流派:中国古代文学形成了多个文学流派,如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各个流派都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代表人物。
12.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注重审美鉴赏,提出了诸如“文以载道”、“诗言志”等审美标准,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影响中国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
影响文学观念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文学本身的传承与开新以及文体之间的影响,更有与各种历史文化要素诸如政治、经济、宗教、风俗、军事等的密切关联。
然而具体到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文学观念的因素又是各有侧重的。
就中国近古而言,除了经济、宗教、风俗等一般因素之外,朝代更替所导致的民族关系激化、理学观念的流行和地域观念的日渐强化,乃是该历史阶段必须重点关注的影响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
一、政治与文学观念:朝代更替与民族关系所谓的政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其实质乃是文化史与文学观念史的关联性问题,这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要素。
当然,各文化要素与文学观念之间关系的远近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政治因素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最为直接,因为政治的动荡与变化表现方式比较明显,与文人的命运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对其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也最为显豁。
在元、明、清这三个朝代,最为突出的政治元素乃是朝代更替。
这不仅是因为朝代更替属于最为剧烈的政治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个朝代的更替都与民族的冲突、融合纠结在一起,也就有了其他朝代左东岭内容提要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构成影响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
朝代更替与民族关系构成近古政治变迁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对作家的文体选择与创作的审美风尚影响深远。
理学与心学的消长演变不仅成为区别宋、明文学观念异同的核心要素,甚至牵涉到清代文学观念的重要学术背景。
自宋代以来日益增强的江南地域文化观念不仅与王朝更替、民族关系互为影响,构成种种内涵复杂的文学思潮,而且不同层级的地域文化与文学板块形成更为多层面的观念互动。
因此,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这些文化要素综合起来,构成近古文学观念的文化语境,深深影响到近古文学观念的内涵与属性。
影响中国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兼论地域文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批准号:14ZDB073)成果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更替不一样的内涵。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影响因素“文学”一词源于汉语中“文艺”的结合,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赞美和鉴赏。
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还表达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
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也塑造和定义了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特色。
一、政治因素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文人常常与政治权力互动。
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成为最重要的选拔文人的机制,因此文人需要在政治理论、实践和官场生涯等方面表现出色,才能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晋升。
这种政治竞争的环境,也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多元化和繁荣发展。
二、宗教因素古代中国还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例如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文化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寺院是文人的重要交际圈子,许多文学作品都与佛教有关,例如明代唐寅的《眉峰少女集》、康有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此外,道教文化也影响了文学的风格,例如唐代的《庐山谣》和宋代的《太上感应篇》等,都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古代中国社会形态多变,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生活、文化和心理状态也不同。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也呈现多样性。
例如元曲是综合了唐宋元明时期的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新创作,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和中下层社会的生活片段和情感体验。
四、文学传统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传统成为重要的创作助力和风格应用。
文学传统包括文学体裁、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等。
例如唐代的诗歌创作依托传统的汉乐府和四声八调,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元曲则融合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学传统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技法和表现方式的灵感,也正因为如此,古代文学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得以得以被不断丰富和提升。
总之,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千变万化,它既受到政治、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得到了文学传统的支持和创新。
历史的文学观与文学三元论
历史的文学观与文学三元论
历史的文学观是指对于文学作品的发展与演变的一种历史观点。
它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时代性和个性,由于其受到社会和历史背景的
影响,每个时代和个体创造出的作品都不尽相同。
从这个角度看,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前者为
后者奠定了基础。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元曲,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在前人的基
础上进行创新,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系。
这些作品被视为
该时期最真实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心理和道德观念。
文学三元论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情、意、境”三个要素。
情指
作品通过对人类内在情感的描绘和表达,激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意
指作品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给读者带来一种思考和认识的
启示;境指作品的表现形式、肌理和风格,生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例如,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正是通过对情、意、境的综合运用,广为流传并
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
历史的文学观和文学三元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文学作品的内
在规律。
历史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个性,而文学三
元论则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要素。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
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研究方法和体系。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念与文化积淀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念与文化积淀一、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1.诗歌审美观念–言志:强调诗歌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情感–意境:诗歌中的艺术境界,包括景物、情感、哲理等–音韵:诗歌的韵律、节奏、平仄等音乐美感–对仗:诗句之间的对应与对立,形成韵律美2.散文审美观念–言辞:散文的语言美,包括词汇、句式、修辞等–结构:散文的组织形式,包括开头、结尾、过渡等–意蕴: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等内涵3.小说审美观念–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性格、命运、成长等–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冲突、发展、高潮等–环境: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体现时代背景与氛围4.戏剧审美观念–角色:戏剧中的角色形象,包括性格、言行、关系等–剧情:戏剧的故事情节,包括冲突、发展、高潮等–舞台:戏剧的舞台设计、布景、灯光等视觉美感二、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积淀1.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反映时代背景: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展现了历史时期的特点–传承文化精神: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民族精神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儒家思想: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家思想:自然、无为、道德等–佛家思想:慈悲、般若、因果等–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3.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诗词歌赋: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书法绘画:文字的书写美与画作的美感,相得益彰–音乐舞蹈:古代文学作品中融入音乐、舞蹈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4.古代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南方文学:婉约、清新、山水之美–北方文学:豪放、雄浑、边塞之风–各地文学:不同地域的文学创作,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念与文化积淀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体现了言志的审美观念?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历史的文学观与文学三元论
历史的文学观与文学三元论历史的文学观与文学三元论是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部分。
历史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密切关联,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品,而是深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学三元论则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三要素——主题、形式和语言,这三个要素是互相依存的。
历史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历史和文化的特定背景中。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创造,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文学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它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因此,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更好地呈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政治态度。
《西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编写西游历程和各种妖魔鬼怪的形象,暗示了那个时代对妖魔鬼怪的政策和态度。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官场腐败、权力斗争等社会问题,表达了对官僚制度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些来自时代和文化的因素滋润了文学作品,让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
文学三元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形式和语言这三个要素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它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但是,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会运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艺术效果,从而让主题更加生动地呈现。
形式和语言是为主题服务的,它们是将主题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媒介。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节奏,还决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否能够真正传递给读者。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形式,将红楼的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表现得十分精彩。
这些语言和形式的运用,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更加引人入胜。
总体来说,历史的文学观和文学三元论都强调了文学作品中的时代、文化、主题、形式、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性。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内容提要历史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建构历史文学形态理论是文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学是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真实和发展趋势,使人们认识历史并因之获得某种启悟,其描绘对象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不能采取主观随意态度;历史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是形象的固有逻辑和作家合目的的理性意识相统一的过程,理性意识愈深广,形象逻辑愈遵循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而展开,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愈有可能对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地反映,强调历史性,并不排斥历史文学的文学性,也不会妨碍历史文学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由于“当代性”与社会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以及与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刻联系而成为我们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是历史文学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哲学上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作者简介雍文华,193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在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产生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着持续和热烈的反响,《李自成》(第二部)、《少年天子》、《金瓯缺》荣获“茅盾文学奖”,显示了八十年代历史文学的繁荣和达到的水准。
进入九十年代,历史文学更显出璀璨的光芒,大批优秀之作涌现出来,形成异军突起的态势,《曾国藩》、《雍正皇帝》、《汴京风骚》、《林则徐》、《白门柳·秋露危城》、《孔子》、《孙武》、《戊戌喋血记》(修订本)等等,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好评。
历史文学的写作禁区继续被突破,其所表现的历史生活内容,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丰厚性,以往人们鲜见的历史生活场景色彩斑斓地再现,多向度的审美取向已成为历史文学的自觉追求;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愈来愈采取宏观文化和历史哲学的视角,既写出历史的崇高、壮烈,也写出历史的冷峻、沉重与苍凉;以当代意识观照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生活进行重新认识、阐释和评价,试图以此来表达当代人因历史而引发的现实感慨、渴望、企求和行动。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
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
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理解古代文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理解古代文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古代文学作品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理解古代文化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的分析,来探讨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内容。
其中,思想观念是古代文化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为主题,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反映古代社会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思想观念的表现,他具有一种矛盾的性格,既有传统的儒家思想,又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意识。
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表达了他对封建权贵的不满和痛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还体现在对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的描写中。
古代社会的习俗和规范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
这些习俗和规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充满了反叛精神的形象,他不受人们的束缚,不按照传统的习俗和规范行事。
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塑造,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性和自由的压抑,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还表现在对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的描写中。
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观念。
这些节日和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通过对这些节日和故事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更加接近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例如《水浒传》中的元宵节就是一个经典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元宵节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欢乐和热闹的场景,使作品更加鲜活和生动。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千年并影响至今。
在古代文学中,审美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审美观念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的总称,它贯穿于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受到审美观念的影响。
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崇自然、追求真实、重视情感、崇尚雅致、注重意蕴。
首先,古代文学审美观念中尊崇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代人类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情,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生机,并带有美的色彩。
因此,在古代文学中,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赋和随笔等形式兴盛起来。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了山林水流的景色,突显了自然的恬静祥和,给人以宁静宜人之感。
这种对自然的尊崇也在文学中体现为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真实。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强调追求真实。
古代文学家们认为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真实才是美的。
他们以写实手法展现生活的真相,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世子师表》以平实的笔触描写了世子受师范文武诸方面的教育,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古代学子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流传至今令人钦佩。
第三,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强调重视情感。
情感是人们内心的波动和体验,是人类共通的心灵寄托。
在古代文学中,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刻画情感纠葛,在读者与作品之间搭起了情感的桥梁。
这种情感交融在作品中被完美地体现出来,给读者带来深切的共鸣。
例如《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引发读者对友情和爱情的深度思考。
第四,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崇尚雅致。
雅致是对美的高尚追求,反映了审美者追求高尚品质的心理。
古代文学中的雅致体现为语言的含蓄和图片的美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以寥寥数语展现出秋夜的幽静美感,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祥和。
最后,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注重意蕴。
意蕴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情感内涵,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寓意、象征等修辞手法,在作品中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分析古人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
分析古人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体现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多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本文将分析古人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并探讨古代文学对今人的启示与意义。
一、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学创作是由作家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文学亦不例外。
古人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与政治制度:古代的社会与政治制度对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封建时代的文学作品会强调君主权力的神圣性,而唐代的文学作品则体现了盛世的繁荣与宽容。
2. 信仰与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受到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较大。
例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佛教文学的诞生与发展,而儒家思想的主导则使得儒家价值观成为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旋律。
3. 文化传统与传承: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如诗词歌赋中的古典意象、寓言故事中的民间传说等。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古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也为今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价值观的体现与变迁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现代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差异,但却也展现了古人对人生、道德、爱情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价值观:1. 忠诚与孝道:在封建社会中,忠诚与孝道被视为最高的美德。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忠诚和林黛玉的孝道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
2. 恋爱观与婚姻观:古代文学中对于恋爱观和婚姻观的表达多种多样。
有的作品强调婚姻的家族利益,有的作品则主张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
3. 处世态度与人生价值:古代文学中对于处世态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是丰富多样的。
有些作品主张追求功名利禄,有些则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价值观也经历了演变和变迁。
从先秦的儒家经典《诗经》到唐代的诗词,不同时期和不同作者的作品在体现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演变与变迁反映了古代社会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展示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本质、功能、价值以及文学活动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文学观念包括对文学性质的理解,如文学是否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或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
它还涉及文学的社会作用,比如文学是否能够教育人民,是否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此外,文学观念还包含了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看法,如作家在创作中的角色,以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等问题。
文学观念是不断变化的,几千年来,文学界公认的文学观念主要有以下六种。
1.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
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时期伟大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表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出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
代表人物有英国诗人渥兹渥斯、柯勒律治、雪莱等。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3.实用说:指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大体而言,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这种观念来源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后来在英、法出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
他们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等。
代表人物有英国作家王尔德(1854—1900)和法国作家波德莱尔(1821—1867)等。
新课标中的古代语文观
新课标中的古代语文观语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
而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古代语文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课标对古代语文观的传承和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定,强调了古代语文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将从新课标中古代语文观的内涵、传承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古代语文观的内涵古代语文观,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语言和文字传播的一种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认识、运用和传承三个方面。
在语言文字认识方面,古代人民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传播文化、沟通思想的重要媒介。
古代人对语言文字有着崇高的敬畏和尊重。
在运用方面,古代人们将语言文字视为一种艺术和工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在传承方面,古代人们将语言文字传承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融入到语言文字传承之中,使得语言文字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古代语文观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知,显示了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种古代语文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新课标中,对古代语文观的传承和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新课标要求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要重视古代语文观的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语文观的内涵和精神。
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古代语文观。
三、古代语文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语文观对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
我们应该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尊重语言文字的力量和魅力。
在现代社会,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文学观念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文学本身的传承与开新以及文体之间的影响,更有与各种历史文化要素诸如政治、经济、宗教、风俗、军事等的密切关联。
然而具体到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文学观念的因素又是各有侧重的。
就中国近古而言,除了经济、宗教、风俗等一般因素之外,朝代更替所导致的民族关系激化、理学观念的流行和地域观念的日渐强化,乃是该历史阶段必须重点关注的影响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
一、政治与文学观念:朝代更替与民族关系所谓的政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其实质乃是文化史与文学观念史的关联性问题,这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要素。
当然,各文化要素与文学观念之间关系的远近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政治因素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最为直接,因为政治的动荡与变化表现方式比较明显,与文人的命运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对其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也最为显豁。
在元、明、清这三个朝代,最为突出的政治元素乃是朝代更替。
这不仅是因为朝代更替属于最为剧烈的政治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个朝代的更替都与民族的冲突、融合纠结在一起,也就有了其他朝代左东岭内容提要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构成影响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
朝代更替与民族关系构成近古政治变迁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对作家的文体选择与创作的审美风尚影响深远。
理学与心学的消长演变不仅成为区别宋、明文学观念异同的核心要素,甚至牵涉到清代文学观念的重要学术背景。
自宋代以来日益增强的江南地域文化观念不仅与王朝更替、民族关系互为影响,构成种种内涵复杂的文学思潮,而且不同层级的地域文化与文学板块形成更为多层面的观念互动。
因此,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这些文化要素综合起来,构成近古文学观念的文化语境,深深影响到近古文学观念的内涵与属性。
影响中国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兼论地域文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批准号:14ZDB073)成果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更替不一样的内涵。
朝代更替与文学观念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对于文人心态的影响方面。
在这样剧烈动荡的时局中,文人必须面对新与旧、仕与隐、生与死的巨大考验,加上民族的冲突,还要在君臣大义与夷夏之防方面做出艰难的抉择。
于是,文人在平时不宜展现的人生面相此时却无可回避地予以展示,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出来,而复杂多元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而生。
研究该时期的文学观念,必须关注与承平时期不太相同的一些问题,这就是由朝代变迁与文人复杂心态所导致的文学观念的多元性、复杂性、变异性和延续性。
从个体研究的角度看,必须要考虑到朝代更替所造成的巨大人生变化,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文学观念的转变。
以宋濂为例,以前学界主要是将其视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其文学观念也主要代表了明朝廷的主流观点。
其实他在元末与明初的创作状况及文学观念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此,研究宋濂的文学观念就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辨析:元末与明初、私人化写作与台阁体写作、诗歌与文章的不同体式。
因为在元末他更多的是在进行个体的独立创作,不仅进行散文写作,而且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因而尽管其文学观念也重视文学的载道功能,但也表现出针砭现实、抒写自我性情的倾向。
入明之后,他几乎很少写诗,更多的是在朝廷中撰写各种公用文体,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朝廷的旨意。
如果不进行这样的区分,将难以弄清宋濂文学观念的真实内涵。
对于朝代更替之际的文人群体而言,则需要关注不同民族关系所导致的时代差异。
比如元、明之际与明、清之际,一个是汉族政权取代蒙古朝廷的朝代更替,另一个是满族政权取代汉族朝廷的鼎革之变,则文人们处于不同性质的易代之际的感受与人生选择是有较大差异的。
在元末明初,占据文坛主流观念的是复归大雅的台阁体追求,并且最终演变为流行百年的台阁体文风。
明、清之际则是以遗民创作为主流的文坛格局,强烈的史诗意识与批判精神成为那一时代的主流文学观念。
在处理易代之际的政治与文学观念的关联时,应注意以下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文学观念与朝代更替的同步关系。
也就是说,文学思潮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发生相应的转变。
比如在宋、元易代之际,诗学的取向发生了变化:异时缙绅先生无所事诗,见有攒眉拥鼻而吟者,辄靳之曰:“是唐声也,是不足为吾学也。
吾学大出之可以咏歌唐虞,小出之不失为孔氏之徒,而何用是啁啁为哉!其为唐诗者,汩然无所与于世则已耳,吾不屑往与之议也。
”诠改举废,诗事渐出,而昔之所靳者,骤而精焉则不能,因亦浸为之。
①自京国倾覆,笔墨道绝,举子无所用其巧,往往于极海之涯、穷山之巅,用其素所对偶声韵者,变为诗歌,聊以写悲辛,叙危苦耳,非其志也。
②科举废,士无一人不为诗。
于是废科举十二年矣,而诗愈昌。
前之亡,后之昌也,士无不为诗矣,所以为诗亦有同者乎?③在此,宋、元的易代引起文坛的两种改变,那就是科举的兴废导致了文人们对于诗歌创作的再度关注,而且带来了诗歌品格、传统选择的转变。
尽管从南宋的“四灵”开始已倡导唐风,但讥讽唐诗传统、倡导教化议论的声音在文坛上也不绝于耳。
可见,从宋诗重议论教化转向对于唐诗风格的追求,则是通过宋、元易代而完成的。
也许这种改变是被动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但诗歌的价值与功用的确发生了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与宋濂等所处的元、明之际的情况恰好相反,明朝的建立使得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官场为新朝服务,在进入新朝的文人中,大多数人的文学创作均在实用功能方面得到了强化,而诗意的抒情却日益淡化。
二是朝代更替与文学观念之间的非同步关系乃至相反的关系。
易代之际是政治变动最大的历史时期,而对于政治敏感性极强的文人来说,更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与心态的波动,但窥诸实际却又并非那么简单。
比如,明代取代元朝之后,从政治上说是汉人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文人理应欢欣鼓舞并积极参与到新政权的建设中去,但明初的文人中却有许多人厌倦政治而向往隐逸。
原因何在?原来这些文人在元代被政治边缘化之后,逐渐养成了一种旁观者心态与懒散习性,尽管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们很难骤然改变自我的习性,而是依然顺从自己的老习惯去面对人生。
此种情况反映在文学观念上,便是隐逸文人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与自我情感的表达,从而与台阁体的存在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多元局面。
以上是所谓旧时代、旧习惯的延续,同时还存在着横向的观念复杂性。
比如,刘基的文学观念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他在入明之后理论上主张台阁体的写作与昂扬盛大的诗风,他理想的文章乃是“理明而气畅”的体貌,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却充满感伤,显示的是一种自我排遣的功能,追求一种深沉感伤的情调。
清人钱谦益早已发现了此种矛盾现象:“(刘基)遭逢圣祖,佐命帷幄,列爵五等,蔚为宗臣,斯可谓得志大行矣。
乃其为诗,悲穷叹老,咨嗟幽忧,昔年飞扬硉矹之气,澌然未有存者,岂古之大人、志士义心、苦调,有非旂常竹帛可以测量其浅深者乎!”④其实,身处元、明易代之际的文人,不仅刘基存在这种矛盾,许多文人也均有此状况,刘基本人便吃惊地说:“今我国家之兴,土宇广大,上轶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由混一之未远也。
”⑤这说明当时的文坛状况甚为复杂,文人们在政治上也许是充满希望的,但在自我个性的保持与自我性情的抒发上则是深感压抑的。
因此,在面对朝代更替的政治巨变时,就既要关注其同步性,又不能忽视其差异性,否则便会把许多文学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
朝代更替与文学观念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易代之际本身,还可以延续至整个王朝的文学格局、基本品格与基本走向。
比如,元朝与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那么文人与朝廷的关系就要比其他王朝疏远一些,由此文人的政治热情与进取精神也相对较弱,影响到文学观念便是批判精神与文章风骨的缺失。
当然,易代之际与承平之时的民族矛盾表现形式是有差异的,具体讲就是易代之际往往表现为激烈的语言行动,并在创作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而在承平时期则深藏于内心深处,并在创作中委婉曲折地流露出来。
我曾经将元代江南文人的心态概括为旁观者心态,并认为这种心态决定了元代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就清代来看,似乎是传统文学观念的回归,文人们更热衷于正统的文体与体貌,因而也有人将该时期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期。
其实说到底,这乃是对政治的回避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想一想乾嘉学派所谓纯学术的品格,其实无论是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其表现的形态,均与追求经国济世的传统儒家文人精神相去甚远。
二、思想史与文学观念:理学与心学文学观念的研究就其实质而言乃是思想史的一个层面或者说一个分支,因而要进行文学观念史的研究首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儒、释、道思想观念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了解,甚至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文学观念史与一般思想史的关联主要是价值观的层面,也就是说,儒、释、道的影响中国近古文学观念的三大要素———兼论地域文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不同人生价值观会深刻影响文人的人生价值选择,然后进一步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尤其是在文学功能观上影响更为直接。
因此,在文学观念史研究中,无论是对文人心态的研究还是对于文学功能观的研究,都必须探讨作者的人生价值观,而在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又离不开儒、释、道的思想观念。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具体到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作家那里,又需要做细致的辨析。
比如,禅宗与理学在人生价值观上具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对立,因为禅宗追求的是个体自我的快适与精神的解脱,而理学则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担当,但在进入文学领域后二者却都将诗歌作为传达其理念的工具,从而形成抽象化、概念化的特征。
而作为同样追求圣人境界的理学和心学,均以遏制人欲和体认天理作为其治学目标,但对文学的影响却存在重大的差异。
心学的良知观念由于包含了道德伦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与道德践履的丰富的主体要素,尤其是其追求的超然人生境界,决定了其本身所拥有的诗意特征,由此形成了明代的性灵诗学。
可以说,一般思想史的研究更关注价值观之异同,而文学观念史除了关注价值观之外,还要关注思想史与文学审美的种种复杂关联。
同时,文人们在面对同样的人生价值观时,各自做出的人生选择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宋濂与戴良同出于金华学派的黄溍与柳贯之门,可谓渊源相同,关系密切。
然而,宋濂最终追随朱元璋而成就了开创明王朝的大业,被称为明代第一开国文臣,而戴良则至死拒绝入仕新朝而成为元朝遗民。
可见价值观的趋同并不意味着相同的人生选择,其中还包含着每个个体对于儒家人生价值观的理解差异以及个人性情所导致的选择偏差,并最终会落实到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之中。
具体到元、明、清文学观念的研究中,则主要体现在与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的密切关联。
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曾有一个清算阳明心学的过程。
代表官方的陆世仪和明遗民顾炎武都强调说:近世讲学多似晋人清谈。
清谈甚害事。
孔门无一语不教人从实处做。
《论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又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又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都是恐人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