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
展新格局 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 对城乡 统筹发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城乡发展观 。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 城乡分离以及 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 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消灭城乡差距 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 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也认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1.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2. 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1. 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 2.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 3. 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 4. 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 5.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6. 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
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 7. 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 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 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分 工越来越细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 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 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 升的前提条件。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4.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 种依托(“底盘”),其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 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
◆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 范围。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 空间范围。
4.3.经济网络
▪
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节点区域——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 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
◆规划区域——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 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 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
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组织”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简称“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聚集与扩散” ◆“区域优势”
◆“区际经济差异”
◆“区际经济传递” ◆“区际经济分工”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产业转移” ◆“区际经济合作” ◆“区际经济冲突” ◆“区际经济竞争” ◆“区域竞争力” ◆“经济区划”、“功能区划”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治理”
◆区域经济中心的四大特征:
① 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
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
中心。
② 城市选择性。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
3、“两个大局”论
(1)“两个大局” 的具体内容:改革开放 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 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时候,沿海又要帮助和 支持内地的发展。
(2)“西部大开发” 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 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 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 发出“西部大开发”的 伟大号召,党的十六大 又进一步作了部署。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②“空间”的基本内涵:“空间”不仅仅反 映平面,而且反映立体,包括地面、地下、地上, 还包括某个范围内经济变量、经济现象之间的 相互关系。
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 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 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本质特征。
②“区域”的本质内涵:
“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 然赋存的不均匀。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5:50:3 405:50: 3405:5 0Monday, September 07,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9.72 0.9.705 :50:340 5:50:34 Septe mber 7, 2020
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 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区域规划与开发 2.区域规划与开发 3.区域经济政策 3.区域经济政策
三、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 生产布局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三节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1)国民经济活动 (2)企业经济活动 (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
2.区域分异的基础 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2.经济区划理论。 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4.特殊经济区问题 4.特殊经济区问题
1国民经济活动2企业经济活动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运行第三章经济区划理念第四章城市与区域第五章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第六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第七章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第八章区域开发第九章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理论第一讲PPT课件
2020/3/19
10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也逐步形成,各种著述也相继问世。具有代表意 义的著作是:
四是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的 效用最大化目标。
战后,对区位以及区域模型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以 艾萨德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卫斯为 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 国学者;以哈格特、汉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
2020/3/19
5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于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 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 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但除运 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 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如果工资成本节约和集聚而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 本之增加,则原有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当把工厂 迁至工资较低的地方或集聚区域。
➢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 ➢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版)。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为以 中心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 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他在详细考察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生产区位的影响 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有多因素变动分析的动态区位模式。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吴殿廷,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 士生导师,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 遥感科学学院。专业方向:区域规划,旅 游规划,城镇规划。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第一节
区域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
区域的类型
地 区 红河州 个旧市 开远市 蒙自县 屏边县 建水县 石屏县
人均GDP 8325 14746 14379 7795 4443 6510 5502
麒麟区
马龙县
25402
6099
陆良县
师宗县
7843
7240
罗平县
富源县
8538
8357
弥勒县
泸西县 元阳县 红河县
16885
4858 2830 2656
会泽县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方法
①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
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②工业化率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③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的比重。
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
量的和信息的交换。 3、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
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组成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特征
1、综合性与整体性 2、动态性与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_第一篇
2020/12/23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1.传统的的观点
①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 学,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如诺斯 (H.O.Nourse) 、H.W.理查森、胡佛。
②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 、伊萨德。 ③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
2020/12/23
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 经济增长重要地域,城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重要问题
●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新区域经济观
2020/12/23
2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任务
•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
• 代表著作: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2020/12/23
8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1.区域:概念源于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地 理科学。
2.发展历程:
• 工业革命——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围 绕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展开。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 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 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 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的发 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教学演示稿——第一章
第一讲 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酝酿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 2、兴起阶段 60年代至70年代——借鉴古典区位论—— 运用西方经济学成果 3、发展阶段 80年代至今——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
第一讲 导论
三、我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建设内地为主 的平稳发展阶段 2、改革开放后——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发展沿海 地区为主的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阶段 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 的反思 (2)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研究 4、基本评价: (1)积极方面 (2)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导论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区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开发
第一讲 导论
一、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区域的概念 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 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1)地域性 (2)独立性 (3)开放性 3、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第一讲 导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 济相互作用的规律 和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演变规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 化规律 (2)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 经济效益最佳途径 (3)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 应规律 (4)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 (5)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成果,完善研究方法,开拓研 究领域 (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丰富我国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2010年3月
2、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 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 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政府是配置资源的 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
2010年3月
3、设立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
• 全国共106所高校社会里区域经济学专业硕 士点
• 21所A类高校,其中5所A+类 • 25所B+类高校, 28所B类高校, • 21所C类高校, • 11所自主划线高校
2010年3月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一节 区位 •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 第三节 区域经济 •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学强调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2010年3月
(3)部门经济学
• 部门经济学强调某一部门的资源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配制问题,不同资源特征不同, 配置规律不同。(可再生、不可再生)
• 区域经济学需要对区域被所有各类资源空 间最优配置进行探讨。
2010年3月
(4)发展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是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以 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
– 具有主观性,区位因子只因经济活动主体而不同,不 会因空间地域上发生的经济建设而变化
• 区别于区位条件
– 经济活动场所所具有的不同的属性和条件,具有客观 性。
• 区位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交通道路建设,劳动力流动。 •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2010年3月
三、区位决策及其影响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开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自主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进行自己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必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必将经过一定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和居民。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进行区位选择的动机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企业作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增大,其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多厂(部门)企业(公司)逐渐代替单厂(部门)企业。
单部门企业(工厂)区位作用机制;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具有与单部门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1、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
(5)此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2)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A.横向一体化。
B.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如图:3.多样化。
战后,多样化扩张战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
当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要作用。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A、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迅速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
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
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有许多原因。
B、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迪肯和劳埃德总结多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下图)。
这三个阶段较好地概括了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的过程。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是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又是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
这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中,但前者使这一过程呈现某些规律,后者又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4.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共同特点:①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②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③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跨国公司区位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
跨国公司区位比国内多区位公司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一)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建立机构。
1、跨国直接投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直接投资?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从地理学观点看,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可追溯到韦伯等人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企业之所以要向它国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投资地。
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它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相应国家跨国投资。
为了公司整体利益,从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
综合而论,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跨国投资区位与国内企业投资区位有一定差别。
跨国公司对于区域激励政策的反应比起国内公司更为敏感,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的影响更明显。
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二)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具有较大差异。
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经营机构有着不同的区位需求条件。
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
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a)便利的交通运输。
包括与公司内其它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它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b)及时的信息获取。
(c)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根据这些条件,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优势:①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
2、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R&D的区位要求(1)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编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R&D区位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
R&D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
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和世界市场型公司的R&D趋于不同的格局。
(三)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1)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1)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2)所有权关系系统。
(3)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2)区域等级关系跨国投资企业所在地区在该国家中的地位,以及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均影响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
高等级的区域拥有多种类型经济活动,或具有高层次的管理职能;而次级区域则具有较少和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在政治或经济上受制于高一级的区域。
这种功能划分是多层次的,其具体层次视不同区域状况而异。
我们可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三维坐标系,来讨论区域之间的关系(图)。
(3)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区域系统可通过与跨国投资企业的联系,介入国际或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通过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系统的联系,影响区域生产活动,最终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
2、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1)广泛性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
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
影响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或城乡差异)扩大,自然环境、房地产价格,经济法律制度等。
(2)层次性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3)区域性(4)多面性(5)差异性(6)时间性3、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1)互补性。
(2)竞争性。
(3)变化性。
(2)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1)社会政治背景。
(2)结构状况。
(3)相对地位。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家庭作用一、区位利益与居民区位与企业一样,居民也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区位利益。
即同样的支出获得较大的效用;因优势区位的利益在获得同样的效用时支出减少。
通过区位竞争,优势区位和劣势区位的真实利益有可能趋于平衡。
从整个经济系统考察,居民、企业的空间集中呈现两种倾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和聚集数目最大化的倾向。
区位经济利益对居民区位的影响:交易费用的节约,使居民的支付能力提高;外部性经济效果为居民带来额外的效用;区位利益导致居民货币收入的提高。
二、居民的收入、效用差异与区位偏好一般地,居民收入水平不同,对一般商品和土地的偏好就不同,对中心聚集利益的评价也不同,因而对市中心的依赖程度不同。
三、居民区位决策结果不同区位主体对各种约束要素的认知与依赖程度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类型: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环境指向。
四、居民住宅选址的一般规律1. 一类家庭的简单情形地租I类家庭O距离2. 两类家庭的情形地租二类家庭一类家庭距离3.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形(1)间断选址模式(2)有副部心的五、企业与家庭同时选址1.一个产业与一个家庭情形产业家庭产业住宅2. 企业具有外部性对家庭选址的影响家庭(住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