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3)
单元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第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展示
考点透析
自主学习
热点聚焦
易错分析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见附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 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 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 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呈现 多民族文化色彩。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容性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 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 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 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必修3 精品
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
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
族文化而独具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
联 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
系 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同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
区 别
特 征
具有源远 流长、博 大精深的
特征
具有地域 性特征, 即具有明 确的地理 范围
是民族性和 时代性的统 一,涵延性 与主导性的 统一,兼容 性与选择性 的统一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
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
例 (2010年高考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
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的《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
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
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 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 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 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 《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 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 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 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 河文化化思想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 煌并在史学、文学 艺术、科技等方面 有巨大的成就。同 时产生了影响后期 封建社会发展的宋 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
随堂练习 P 161
7、(2015·福建文综,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 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 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随堂练习 P160
3、(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 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 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注意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 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 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 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专题三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真题引路
最新考纲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特征)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发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成就和
展历程
魅力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一线精品】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解析:选A 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③错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3 000多年前,黎族 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可 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是由人们的实践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①②当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 见证
意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义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
点 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界所仅有
判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提示]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P66-69
特点
侧重点
关注点
与其他国家文化相
独树一帜, 独特 独领风骚 性
比,中华文化内容 丰富,不同文化形 式风格独特、特点
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例说明本特 点
突出
一方水土, 区域 不同区域文化存在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既渐趋融合,
一方文化 性 差异
又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华之瑰 宝,民族 之骄傲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70
包容性
求同存异
高考政治 (必修ⅲ)一轮复习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
区域性 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 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
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5
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注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 的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汉字的承载、
史书典籍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②③④正确。
①说法错误,故选D。
[答案]D
8
4.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认
域特征。
3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既_渐__趋__融__合__,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_重__要__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_共__性__,又有各自的民族_特__性__。它们都是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瑰__宝__,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
性。中华文化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 己,形成丰富多彩、生命力极强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通过两岸联系的加强,在价值
化的贡
重要标识。
观方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
献。
感和自豪感。
名师点睛 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原因 两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 三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 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考点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对‘古琴音乐’的看 法”。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古老,只 能说明它的源远流长,不能说明其世界性,①排除; 欣赏古琴音乐能够升华心灵意境,人们接受健康向上 的文化熏陶,是一个主动感悟的过程,优秀的文化能 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流水》是我国古琴曲,录入唱片向宇宙传达人类智 慧和文明,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符合题意。
(2)科学技术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之一。 ②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 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2.理解中
凝聚力之中。
选择题很少涉及。
华文化的
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教案.doc
1.判断
(1)儒家学说,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2)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4)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 ) (5)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就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 ) (6)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 ) 【答案】 (1)× (2)× (3)× (4)× (5) × (6)√
1.
近
代
衰
微
原
因
: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新辉煌要求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 现时代性。
第2步探究 —— 分层设问 ,破解疑难 1.汉学的基本载体是什么?其作用怎样? 【提示】 (1)汉字。 (2)①记载了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书写中华文化 , 传承中华 文明。③其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 一。 2. 假如你参加了本届世界汉学大会,请就如何对中华文化进行“当代阐释 ”做出解读。 【提示】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中华文化的发 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既保持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3.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再创我国汉学新辉煌? 【提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②在中华民族共 有的精神家园耕耘。③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汉学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 之既保持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4.近百名中外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汉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展开对话, 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提示】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 ,既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文化是民 族的 ,又是世界的。 第3步结论 —— 自我总结 ,素能培养 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地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①从纵向角度看,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广西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林A 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解析 答答案案
-8-
12345
3.(2013·课标全国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
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
“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
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
五年真题统计 高考频次坐标
灿烂 的中 华文 化
③中华文化的 包容性 ④中国各民族 对中华文化的 贡献
2016 江苏 22 2015 福建 30
1.从知识的考查看,高考高频考点依次是:中华文化博大精
命题 视角
深的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从试题的考查类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涉及较少; 通常通过史书典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素材考查获取
12345
-12-
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 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解析 本题要求说明异国小镇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的原因。首先, 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角度回答;然后,联系材料说明商业贸易推 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最后,说明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 响。
阅读材料,谈谈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12345
-10-
答案 紫砂壶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器物之美体现了中国人的 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借 紫砂之妙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 信。 解析 本题考查紫砂壶的文化价值。通过阅读材料,从紫砂壶的器 型、镌刻内容的寓意、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外事活动中的作用 等方面进行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 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与传播,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点阐释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考总复习政治PPT教学课件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
人【1、,注国年 】际少①背初鞠景学:,皆专,欲尽擅②权荐,:独纷连乱续特诸③事覙性。缕"于:是逐天独独条子陈后树领述亦疏一风之,帜骚不用,其议,而科乃以绚学贾生丽技为长的术沙王内曾太傅涵长。 、期鲜处明于而世独界特前的列风,格具等有;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 中华文化与传 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
统文化 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 现代文化
命题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2018·江苏卷)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
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
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 华文化的贡献
素养链接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树立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 同 2.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 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 历程的把握,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 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 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2)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 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6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必修3
2.为什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怎样做 重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 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 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 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 性,又体现时代性。
K 考点突破 盲点清除
析考点 除盲点 练透命题点
核心考点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
1.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汉字与史书典 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体现。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 征。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 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如何正确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 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 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 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2)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越地域、超国界 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区 域 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 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 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 征
民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族 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 性 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 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 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 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 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关系。
另外,要结合我国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 文化的交流,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华文化与民族文 化的关系;结合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及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 梦等,具体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 神、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五 考情分析
考点
核心知识点
灿烂 的中 华文
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 贡献
弘扬 和培 育民 族精
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 径和意义
三年真题 2012安徽文综·7 2012天津文综·2 2013安徽文综·9 2014山东文综·42(2) 2014天津文综·10 2013北京文综·41(3)
2012海南单科·17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中华文化【高考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学习过程】一、精华回放文化创新—意义—途径——(怎样?)二、合作自学:(我们是学习的主人,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懂得分享)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见证、表现、原因)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关系)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五、迁移运用易错易混: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4.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吸收,已完全融合。
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只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6.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7.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单选题1.(2017·江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2.(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
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
()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表
明文化渗透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③启示
比较项 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
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
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
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
文化的包容性
• 5.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 中文华化文 之间的关系
命题点 以特定文化活动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2.(2021·八省联考湖北卷)一系列考古发现 显示,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先 民们在农作物培育、寻医问药、天文观察、 工具制造、文字创立、科技发明、国家治理 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向世 界贡献了深邃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 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 界文明进程,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能力·命题探究】
命题点以我国中医的发展和传播历程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和包容性
• (2017·江苏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 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 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 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 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 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②从小 化与区
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域文化 中华文 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 化与民 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 族文化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合作探究】材料一思乡恋家是中国人共有的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外华人回国寻根祭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华侨华人到中国寻根热的兴起,中国的“根亲文化”建设在政府的引导、民间的推动下,可谓风生水起。
河南最近提出了打造“根亲文化”圣地的目标。
山西也不示弱,“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出现了万民祭祖的景象,“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元典等具有其他延续性特征的文化之根。
根亲文化的关键点是“根”,“亲”则是人们在寻根之时自然发生的血缘和情感联系。
材料二河南是根亲文化资源大省。
被视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
研究表明,前100个中华大姓中,78个直接起源于河南,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
材料三河南各地市利用节会形式积极开发根亲文化资源,如举办淮阳伏羲姓氏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根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少地方带来了无限商机和滚滚财源。
思考1根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元典等具有其他延续性特征的文化之根。
根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根亲文化热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思考2 “天生万物,必有其本,人在乾坤,自有其源。
”追祖认宗,寻根谒祖是人们心中永远抹不掉的大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情结。
挖掘根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挖掘和发展根亲文化。
【当堂检测·必做题】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台湾岛内连续引发“河南热”“寻根热”;越来越多的台商在河南扎根发展;两地合作排演的豫剧即将亮相台湾;郑州正式成为两岸包机航点,组团赴台旅游即将实现……中原儿女和台湾同胞迎来了更加亲密接触的新时期。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交流的原则和文化多样性对人类进步的作用,故B和C不选。
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 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术 历史悠久 汉字能够生动形象的对事物做出概括和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②③说法正确;
(
解析: C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①说法错误;
独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果……的同时”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兼收并蓄。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材中料医①说 药的是说是中中华法华文文明错化的具集误有中区体;域现性汉的表字现,能不是够中华生文化动多元形一体象的原的因,排对除C事。 物做出概括和表现,具有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 A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我国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追求表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故①②符合题意,应选A。文 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④观点错误。
命题探究
(2015福建文综,30,4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
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学 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整合 考点突破 热点聚焦
基础整合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网络构建
作用 意义 特点
汉字
汉字为书写 中华文化 ,传承 中华文明 ,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 一脉相传 的重要见证
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
,都是中华民族的
。在长期的历
史 (2)发意展义中:各,各民民族族文文化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瑰化宝的,共博同大精深;了各灿族烂人的民中对骄华共傲文同化拥。有
的中华文化的
和 相互交,显融示了中华相民互族促厚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 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 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
④中华文化是由海峡两岸文化组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 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这是因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文化认同是凝聚 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 根基;④本身说法错误。
考点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图示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点透析
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静止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 之间的动态交流、借鉴和融合。
(2)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是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 族的文化,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文化的包容性,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容,也包括对不同 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即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容。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的发展,促 进整个中华文化的繁荣,最终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5)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
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 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 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集中表现 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由材料可知,中国水墨画中的“五色”在 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①正确;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 视觉效果的变化。可见,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排除③;④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易错易混 1.(2016·天津卷,11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提示: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2015·广东卷, 31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提示: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提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的成果。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提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4.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各自特色逐渐消失。 提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 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 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 果的总和
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
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原因
①在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 的过程。 ②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发衰展微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2)要求
①坚持
和
的指导。
②立足于
,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③要全面认识中祖国国共的产传党统的文领化导,
马、克去思其主糟义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
会相适应、中与国现特代色文社明会相主协义调伟,既大保实持践民族性,又体现
强大的
。
文化底蕴
强烈认同感 民族凝聚力
归属感
辨别区分 区分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 点;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即 求同存异和 兼收并蓄。
。
取其精华
时代性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表现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中华文化 独树一帜 , 独领风骚 。我国的文学艺术 在世界文 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对人类文明
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
。受 历史 、 地理 等因素的影响,中
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出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导引(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 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 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 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考点二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透析
1.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区 别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 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它表现 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 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 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 化,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构成这一地区的文 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 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 文化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包容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 “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这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 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故A正确;B材料未体现;C 中的“动力”、D中的“集中体现”均说法错误。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易错易混 1.(2015·山东卷,31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提示: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 有的包容性。 2.(2015·江苏卷,21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提示: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渐趋融合,又保持自己各自的特色。 3.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应该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提示: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其积极的、精华的 东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易错易混 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19④)《台湾风物图卷》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 重要体现。
提示:海峡两岸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2.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提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不是中 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
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 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 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
网络构建
考点突破
近五年考点展示
精讲考点·典题例练
1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高 博大精深的原因。 频 2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考 博大精深。 点 3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
性、民族性。
题 选择题:★★★☆☆ 型 预 非选择题:★★☆☆☆ 测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2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典例导引(2017·河北邯郸质检)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 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消融彼此之间的隔阂, 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是因为( ) ①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②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
考点透析
作用 特点
汉字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 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 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的重要见证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 ,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