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简单来说老庄的无为而治分为:

节欲检用、省邢少罚。我们不能把其理解为无所作为,应该是:不把自己的私欲强加给外部事物,并且不经过仔细思考,无目的地恣意妄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很常见。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道家各派代表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庄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是为了无不为。

二、庄子及其“无为思想”

1.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2.庄子的无为思想

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也就是以天人关系为出发点的。庄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在庄子的认识中,“无”和“有”是相互转化的,庄子崇尚“无为而为”和“无用之用”。他认识到,构成当时社会现状的一切不安因素只要是那些存在于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所谓的“仁义”

观念的谬误。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出现了“有为”,有了斗争、有了不和谐。他还认为“有为”又始于“人知”,他说“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意思说如果被统治的人民有了知识、有了思想,他们就可能会反抗,这是奴隶制被打倒的根本原因。所以,庄子赞美浑沌的状态,反对“机心”,他又认为有了“机械”便有了“机心”,机械的存在也是不合理的,是反自然的,这毫无疑问是一种社会倒退主义。

综合所述,庄子认为消除斗争达到“无为”就要使民无知,甚至于连自己不同于牛马也不知道。这是关键,是根本。“故绝圣去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议论。”他认为取消了这些东西就可以得到所谓“至德之世”。而道家的创设人老子甚至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相对的庄子的主张更显得倒退,他主张倒退到蛮荒的原始社会,人和非人没有区别,“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可见,庄子反对儒家通过加强人的内心修养而达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宁的说法,而是提倡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可能带来斗争的东西,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从而达到“朴素”“无为”的境界。

无论是《应帝王》篇,还是《胠箧》篇,庄子非常明确的传达出他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应该是非常失望的,他对蒙昧浑沌的原始状态是向往的,这种向往让人觉得他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但是在他的外篇《天地》《天道》《天运》三篇中庄子却给人呈现不一样的人士,《天地》“其主君”“君天下”,承认了君主在社会中存在的必要、与必然,之后“君臣之义”“天下之官治”,《天道》篇和《天运》篇也谈到了仁义与治世,所以很多人就以此为依据猜测这几篇并不是庄子本人所作,推测可能是后人伪造或是他的门徒写的。这些猜测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是错误的。庄子虽然也讲君主和治世,但其表述从开始到最后都贯穿无为与有为,道德与仁义。古人也早有提要:“此篇言王者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其所论圣德圣治,一以无为自然为宗。”(陆长庚)“以无为为本,以法天为用,一篇立言大意。”(方人杰)。

所以说,庄子并不反对君主,只是认为“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君主作为自认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君主也应该无为而治。他所说的“无为”并不是相对的无为,并非是绝对的无为。并且庄子谈到上无为,下有为,君无为,臣有为。这里所说的无为,我个人认为是指不做有悖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事,君主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为坏事即是最大的有为,而臣子侍君当有为,百姓生产当有为。君主的无为就是给人民最大的自由,让他们有足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