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合集下载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练习题《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4)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1.材料(3)中“暴虎冯河”是针对弟子____________而言的,“临事而惧”中的“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或季路、仲由)警惕,谨慎2.结合材料,具体谈谈你对孔子“勇”的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主张的勇,不只是勇气、勇武,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②孔子主张仁勇兼备,真正的勇者,因内心有仁德而无所畏惧。

③勇与智结合,要讲谋略,有所畏惧,反对匹夫之勇。

④勇与义统一,认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否则,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3.第(1)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⑴ 〜(2)题。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注]。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注]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

《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 …一和…一............. .... 属于第一个等级。

(2)对照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1)此题注重与教材的联系。

“辟世”指逃避尘世而隐居。

联系《论语》选读教材中的人物不难找出代表人物,如长沮、桀溺等。

⑵ 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成人”是有智慧、不贪心、勇敢、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

②现实中的“成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

而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消极避世,归隐山林,不能算作“成人”。

参考答案:(1)长沮桀溺(或: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2)不能。

①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

②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辟”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

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参考译文: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

”(《论语•宪问》)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人。

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称为完美无缺的人了。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集训十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27分)(67分)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

(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2015·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课件
(《论语·宪问》) 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舜把没有得到大禹、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 虑。
(《孟子·滕文公上》)
2.(2018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 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
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
(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
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6.(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5.(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浙江高考语文考点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考点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考点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Love and liking, January 6, 2019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27分67分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6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分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杭州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1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2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1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2分2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浙东北三校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①赡:足..②思:语助词;无实义..1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5·宁波市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________..1分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的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5·金华十校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5·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让王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孟子和庄子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________”..1分2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其战争观的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5·绍兴市3月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1分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5·丽水市高三下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选自大学·第六章1通读文段后可知;成语________即源于此..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分14.2015·金华市名校高三下二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荀子·成相注铄shuò:从外部给予..1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各自主张仁政与法治;它们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5·浙江省一级重点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尚贤1请依据上述文段内容;解释“尚贤”的含义..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赞同墨子“尚贤”的观点吗为什么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5·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2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5·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①彼桑土②;绸缪③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注①彻:取..②桑土:桑杜;桑根之皮..③绸缪:缠结..1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国家避免内忧外患..2分2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①;退息必有居学②..不学操缦③;不能安弦④;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⑥;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⑦;息焉游⑧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⑨;厥修乃来⑩..”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注①正业:古指大学中规定的课业..②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③操缦màn:操弄琴弦..④安弦:懂得音乐..⑤博依:各种比喻..⑥艺:指各种技艺..⑦藏:收藏;存储;引申为积累..修:练习..⑧游:闲暇..⑨孙:同“逊”;谦虚..务;必须..时敏:时刻敏于学..⑩厥修:他的修行..来:到达..1古人重视“艺”的学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段揭示了君子的学业成功之道;试根据文意概括出三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注;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选自墨子·法仪注法仪:法度礼仪..1简要概括墨子对“法仪”的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述墨子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节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1文段中晏公独称赞梅圣俞诗歌中的某两联的事例;体现了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晏公门下的名士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1文中提到的“五代之余习”具体指什么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1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一个成语..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1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观..1分2请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孟子的观点..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注①甘戊:战国时秦国下蔡人;秦武王时为左相;秦昭王时逃奔齐国..②间:通“涧”.. 1甘戊在反驳船人时所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2上述文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015·浙江省名校高考联盟一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①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②而授官;循名③;操杀生之柄;课④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注①程:比较..②任:才能..③循名:依据职位..④课:考察..1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集训十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1.详细分析1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2.详细分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①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②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3.详细分析1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2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2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晒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参考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4.详细分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5.详细分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6.详细分析1本题较为简单;分析材料不难看出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在“仁”上面;韩非子的言论则主要体现在“法”上面..他们的治国主张分别是仁政和法治..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要注意围绕“仁”和“法”展开..作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加以阐述..可以以仁政为主;也可以以法治为主;也可以二者结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仁政法治2仁政与法治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因为一味施行仁政就会纵容恶者;违法者得不到惩罚自然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法治;就会使人心惶惶;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求结合现实;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7.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 2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参考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8.详细分析1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从文段中找到熟悉的词语或信息点..由“自暴”“自弃”可知;出自本段的成语是“自暴自弃”..2概括文段的主旨时;可以先分层理解概括;然后合并内容..孟子所说的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不能和自暴自弃的人交谈、一起做事;第二层为第二、三句;解释什么是自暴自弃;即言非礼义;不能居仁由义;第三层为第四、五句;写不居仁由义的人的可悲..由此可以看出;语段的主要意思是: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要居仁由义..答看法时;要注重分析“居仁由义”在人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对人的修养方面、成就功业方面的作用等..答案1自暴自弃2主旨: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居仁由义..看法:①仁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义是人生应当遵循的正道..思想、言行符合仁义的原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我们遵循仁义的要求而行即可..②加强自身修养;“居仁由义”;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交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言谈破坏礼义;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9.详细分析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

高考语文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34页文档

高考语文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34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文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技法突破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技法突破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逐点突破多种类型材料的分析一、语境提示默写类自从开设了《〈论语〉选读》课以后,有关《论语》的考试自在情理之中了,这部分需要积累记忆,尤其要注意对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部分的掌握。

2013年浙江卷出现了与《论语》相关的情景默写,作答需联系材料中的“箪食瓢饮” “衣敝缊袍”,并结合《君子之风》一章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句意。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两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朱熹《与范直阁书》) 思路导引:解析:本题考查对《与范直阁书》和《论语》语句的理解能力,该题还涉及背诵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与范直阁书》中所选语句的内涵,扣住“忠恕”和“推己及人”,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即可。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句中前一句是说人应宽恕待人,后一句是说人应仁爱豁达,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

这是一种平等待人,对人表示尊重,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参省自我,知明而行无过。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如果都能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则会和谐很多。

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忠恕的理解就在于尽自己之心为忠,以己推人为恕,这是比较合时宜的。

二、语言概括理解类《论语》里许多言语慢慢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形成了成语。

有些就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考查的范围,这类考查以识记为主。

还有一些词语,在《论语》中有特定的含义,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正确理解。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A)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礼记·大学》)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弟”。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主题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

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

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

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

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

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

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

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

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

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

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

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

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

最新202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

最新202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

202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202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第二编第二局部第十二章第六节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假设曾子,那么可谓养志也。

事亲假设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以下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拟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拟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答案】(1)D(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2.(2022年福州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答复以下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

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

• 在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时, 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 不及。”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得过头,与 做得不够,结果是一样的。一般来说, “过犹不及”可以看做中庸之道的一个核 心,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
•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 指在“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 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 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 个“度”。我们汉语中有个成语叫“物极 必反”,说的是,任何极端的主张和做法 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 就要走向反面。
•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 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 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 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 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 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 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 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 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 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 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运用 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 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 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 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 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 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 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 德治与刑治都要。 •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 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 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 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例 1] 阅读下面的《论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论 语· 先进》) ②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 财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④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尽 心上》)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学以致用 (或:孔子认为,为学的
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他要求弟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政务、外 交上。②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或:孟子认为,学习要持之 以恒)。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第三步,扣题作答。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分析作者(文本)观点型
“分析”是比“概括”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材料) 观点”往往可以从三个方向命题:一是要求指出作者观点成立的理 由,二是解说作者观点的具体内涵, 三是分析作者观点得出的具体过 程。 当然,“筛选、分析、概括”这三种要求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 系,“筛选”是“概括”的基础,而“概括”则是“分析”的前提。 如果说“筛选”“概括”题考查的是“看法观点是什么”,那么, “分析”题考查的就是“看法观点为什么是什么”。在实际命题时, “概括”与“分析”常常可以合成一道题进行综合考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派他从政做官,却不 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自主应对,读得虽 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②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人可以走的地方,只要专一地 去走,就会成为一条路;隔些时日不去走,茅草就会将路堵塞 住。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一是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命题语言提示,考生要通过对 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 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二是对答题内容进行形式限制,比如用空格来限制答题字 数,用引号来提示用原文词语等;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 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解题方略]
回答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 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 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 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 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 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 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例 3]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 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 为?”(《论语· 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 用之而成路;为间 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 尽心下》)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③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 不是翻译,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一般而言, 应尽量用成语(熟语)表达。如上题中,“表里不一”这一词语的 概括过程,原文信息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色” 即“表”, “行”即“里”, “违”即“不一”, “居之不疑” 是对程度的补充说明,概括时可以省略。有的同学将原文信息 概括为“言行不一”,显然不够准确,因为“言”与“色”无 法等同。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 出于此。
”也源
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 看法。
答案:1.闻过则喜 2.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 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别人。 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 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 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 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 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 的重要标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理清思想,依文解题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2015· 浙江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 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 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公孙丑上》)
[答案] 私淑艾
语文
答问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参考译文] ①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 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 动。 ”公西华说: “仲由问 ‘听到了就行动吗? ’您回答说 ‘ 有父兄 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 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 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②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 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学问品德使人私 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孔孟观点的分析。 在语段①, “诵 《诗》 ”“授 之以政”即“为学”,对于这些学习,孔子的观点是“不达”“虽多, 亦奚以为?”,用自己的话表达,即学习的内容不能用于处理政务,学 得再多也无用。语段②中,孟子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为间不用,则茅塞 之矣”一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即求学应不可间断。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题型二
简 答 题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型
[例 2] (2 分) ①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 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 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
语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 《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②孟子曰: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 恒存乎疢疾①。 独孤臣孽子②, 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 [注] ①疢疾:灾患。②孤:孤单,孤立。孽子:即庶子。
孔子认为“闻”者是什么样的人?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概括。 [自主尝试]
④ ⑤ ② ③
[注 ]
①达:通达,会处理。②专对:独立自主应对。当时
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③以: 用。④介然:特别专注的样子。⑤为间:有顷,为时不久。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 的话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②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 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 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解题方略]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3 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 筛选原文是概括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答案的 简明性,题干常会对概括的重点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例如, 上题中“‘闻’者”就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和提示,考生可以据此 找出原文信息为“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 闻,在家必闻”。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专题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结束
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综合、抽象、转化 3 种方法。
①综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 进行归类分点,这一方法常见于概括出多个选段共同观点的题型。
②抽象,即将原文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 有普遍性的特点, 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 如上题中“沽名钓誉” 这一词语的概括过程,首先,考生应先把“在邦”“在家”这两个 具体条件隐去,然后抽出“闻”这一特点,再用“沽名钓誉”替代 原文表达。
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 ”。 [解析 ] 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对应的是
《考试说明》规定的“筛选”要求。第②段中孟子的五种教育方法, 前三种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得出的分类,后两种是从教育方式的角 度划分的,由于题干中有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这一提示,答案显 然只能是后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