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变革之路——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考点整合
一、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三个阶段 1、经济变革 2、政治变革 3、思想变革
2、政治变革
(1、)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梁创办《万国 公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1897年帝国主义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痛陈变法的重要。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发 布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 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 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社会 上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3、思想演变
பைடு நூலகம்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魏源编成了《海国 图志》一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 制夷”。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的进步观点,在当时起了很大的 影响。
三、中国近代化的成就
1、近代科技成就: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杰出 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近 代化学家侯德榜探索出了领先欧洲的制碱 技术,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 名为“侯氏制碱法”。
2、近代教育成就: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由洋务派创办 的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 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 等学府。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明朝 以后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1905年清政府最终废除科举制。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19)
{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 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表
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
现
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 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
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
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
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表
现
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
将政治体制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科技人才。
以法律为标志 的国家权力
臣民 公民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 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 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 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 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 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4、路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 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 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 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后腿。
❖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 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 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 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化历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走出封建的中世纪,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实现国家文明、民主、繁荣、富强。
"[1],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之路.面对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主题,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或投身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献身于政治制度的改革,或致力于近代思想的启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
一、经济近代化的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各阶层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林则徐、魏源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放眼看世界,追求近代化。
19世纪 60年代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暴的扫荡,清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第一场实践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个过程不仅仿照西方的技术生产了枪炮、轮船等现代武器,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而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3].此外,洋务派还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并且兴办近代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改善了清朝军队武装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推进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开办,近代化人才的培养则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并在1880年修筑了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旳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860-1895)
● 洋务运动
前期“自强”:(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民用工业) 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建近代海军
弊端与缺陷:未涉及政治制度变革——没有变化 “双半”社会环境,近代化以失败告终。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情况: 主要由地主、华侨商人和部分官僚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 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业。
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实施“新政”和“预备立 宪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中共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旳设置
文学:文学革命等
史学:史学革命、考古——甲骨文
三、波折迈进阶段(1927—1949年) 背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锋利复杂——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
次民族革命战争,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动荡旳社会环境。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1840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1919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化旳发展历程
近代化也叫当代化,以经济工业 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近代中 国旳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 伴伴随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旳 发展变化,即实现社会旳转型。
中国近代化旳发展历程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经济 近代化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思想 近代化
政治体制 近代化
文化领域 近代化
维新派以特进化征论:为理从论基学础习,主西张方君主先立宪进旳 资产科阶技级革文命化派将到从西变方革学旳社国会家学制说发度展、为三民主义 资初产步思阶具想级有激共文进产化派主则义领大思力想域提旳等倡知民识全主分方和子科大位学力宣变传化马克思主义 资产有阶机级结维新合派在发一动了起戊。戌变法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专题线索梳理】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名师教学PPT课件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1840 1856 1860
1894 1898 1900
1911 1915
1919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变 法
辛 亥 革 命
新 文 化 运 动
两条主线: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国家富强)
中国近代化探索
一个主题: 近代化的探索
两大任务: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近代化 领导阶级 探索 及派别
口号或旗帜
代表人物
事件性质 所属领域 结果
洋务 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派
19c60—90s
戊戌 变法 1898
辛亥 革命 1911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新文化 民主主义 运动 激进派
1915
“自强” “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
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面对如此频繁的挫折沮丧而坚韧不 拔,百折不挠,只能设想为:他是被一种持久不衰的信心 所支撑着的!这里既包括孙中山对他的事业的信心,也包 括他本人的自信。他为他的中国之梦而呕心沥血,鞠躬尽 瘁,这就是他的同胞们尊重他的原因!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一、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
自强求富梦—— 洋务运动 改良救国梦——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梦—— 辛亥革命 文化救国梦—— 新文化运动
看图学史
说出他们是谁? 有何贡献?
京师大学堂
巩固练习
1、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特点是(
)
A、采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改革 D、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1840-1895年,起步阶段。
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中国近代化进程教学课件PPT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3)探索具有层次性、差异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原 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 地位的差异。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 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 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从洋务派转化而来,他们继承了洋 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4)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一 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 因。
知识点梳理:一、经济近(现)代化 (一)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
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 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势力阻挠和 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发展很缓慢;而且不可能得到独立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一、经济近(现)代化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 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起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 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3、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放松 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4、停滞、破产: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 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 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总论:中国的近代化[也有称为现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 社会和思想等各方面的变革。即: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 法制化 ;思想科学化、理性化。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改革开放的今天。 1、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 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林则徐是近 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 者。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 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代表人物还有魏源等) 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 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 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 的近代化方案。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化的含义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三、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
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2、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化的含义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三、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
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2、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近代前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政治
从专制 到民主பைடு நூலகம்
(近代后期)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中共七大、 重庆谈判、三年解放战争
过渡时期—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1949年政治 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十年建设时期:由发展到开始遭到破坏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受到粗暴践踏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得以健全和完善,向依法治 国方向迈进
起步阶段: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 “短暂春天” 三大改造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新生;”一五 计划”奠定基础;20世纪50—70年代曲折发 展;改革开放后成就辉煌。
经济
曲折发展: 腾飞阶段:
中 国 的 近 代 化 之 路
民族独立 社会民主 国家富强
民生改善 社会主 义民主 政治的 曲折发 展
(1)经济的工业化(2分);政治上的民主化(2分)。 (评分说明:如果学生回答经济上实现大工业化生产或 大机器生产,政治上建立法制社会、代议制国家等相近 在近代,中国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 的内容,同样给满分)
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既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 (2)通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分)。(回答学习西 充满艰难曲折的历程。 方的物质文明、军事技术都可以得1分;如果答到林则或魏源学习 西方的思想主张,也可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分) 通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2分)。(回 (1)请分别解释“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上的含义 (4分)。 答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宪政、建立法制社会等都可以得 1分) (2)有人认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 通过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2分)。(回答自由 历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请你对这个 民主思想都可以得1分) 探索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追求目标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6分)(3)说说近代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 会充满艰难曲折。(2分)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课件
阶段特征阐释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初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四、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 峰”,以表格形式来梳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 个侧面及其线索,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 思维能力。 五、表格由学生课前完成(以大事年表形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对 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一个过程
专题探究角度的选择
引领教学 组织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成为近代化的主角,他们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变革社会 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突出是在政治 领域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制,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 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甲午战后到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近 代化也有突破,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 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段
学案设计
知识梳理
学案设计
设计理由:
一、学生形状:新教材强调知识的专题性,学生通史意识非常薄弱:
二、新课程高考卷直接考查时间或者利用时间信息解题的试题很多 表现:
三、1《、0学9年生浙对江时省间文信综息测不试敏卷感》(历史部分) 基2础、性对记历忆史类事选物择先题后有顺6题序2不4分清(楚凸显通史思维,回归历史本色) 有3联、系对、历结史合阶阶段段性特特征征地不识透记彻的题是:14题18题21题23题 对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理解:19题22题
第二讲:变革之路——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近代民用企业的作用: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 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不言而喻。问题在于如何 估价她的垄断性及其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在中国 ,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 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这是传统孵育 出来的社会心理。因此,没有权威和楷模的倡率,新的东 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 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 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 ,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 倡民权”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 议》
决心“冲决罗网”的谭嗣同。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 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 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 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 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 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 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
洋务军事企业的时代意义:
第一、这些企业所引进的大规模机器生产是 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这是一种以小升初为 基础的传统社会所容纳不了的东西,它的引入 和积累虽出于实利的预想,但其内在的要求却 会唤来预想所未见及的种种社会变迁。
洋务军事企业的时代意义:
其次,聚集于这些企业中的成百上千雇佣工人体现了近 代中国新的社会力量。这些人的存在依连于大机器生产 ,他们操作机器,而机器生产的特性又会养成他们不同 于传统手工业的利益和观念。在此以前,西方人设置的 船坞货栈之类,也曾募雇中国人工作于其中,但就总体 而言,这个时候的雇佣工人并未成为社会群体。只有在 洋务企业出现之后才有数量意义上的整整一代产业工人 的产生,就其原始,军事企业正是催生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要解决两大难题:
一是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在经济上实现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历
。史任务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 实现近代化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二者是 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 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 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 务和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 保证,而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 实现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中国近代化过程: 物质的变革——制度的变革——思想启 蒙(思想文化的变革)
洋务运 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
何为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 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 情。 洋务运动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的旗号, 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 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客观 上也是一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第二阶段:民用企业创建阶段
是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轮 船 招 商 局 ( 李 鸿 章 )
开平煤矿(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
近代工业分布:
从性质上来讲,这些企业应属于资本主义企 业,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 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 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 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托古改制——减轻非圣无法的压力
《新学伪经考》 拿陆王来对抗程朱,拿今文来对抗古文,拿学
校和策论来对抗科举和八股,所有资产阶级所需 要的措施,也一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述而不 作改变成托古改制,拿孔子来对抗孔子,因此, 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 《孔子改制考》言民权、倡大同。
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
主要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谭 嗣同、严复等人。 我们称之为“改良派 ”,或者说叫“维新 派”。
在维新派代表中,康有 为的思想影响最大,被 称为 “ 思想界之大飓 风 ”。康有为将西方 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 念与中国的传统今文经 学结合起来,为变法维 新创造理论依据。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 动。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改良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时至今日,地球诸国通行无阻,实为数千年未有之 变局。”——李鸿章。 就这句话包含的时代内容而言,可以看作是积两次失 败之痛,中国社会反思的结果。
因此,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谈时务、讲维新的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
于是出现了公车上书——强学会——康有为历次上 皇帝书——保国会——百日维新。 这一连串事件,前后相接,构成了一场社会变动。 它把中国的出路寄托在因势以变之中,其锋芒已经 触动了灵光圈里的“成法”,这已经不止近代化一 小步了。随之而来的,是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 ,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
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北洋海 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比之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 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 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 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 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 的,不是疲乏的。”——五四时期杜威之言。
方式,结出来的只能是变异了的果实。 “中体西用”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西 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 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 定的范围,但实际却很难如愿。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 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 更远的一步。
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是变法维新的出 发点,“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首先,他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来论评 “变法”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其次,他以具体事实批驳了清朝统治集团中 的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谬论。 说明法随时变乃“古今之公理”,法制是不 能“一劳永逸”的。 最后,他分析中国当时的现状,指出“非变法 万无可以图存之理”。
近代民用企业的作用: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 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不言而喻。问题在于如何 估价她的垄断性及其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在中国 ,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 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这是传统孵育 出来的社会心理。因此,没有权威和楷模的倡率,新的东 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 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 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 ,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人们,虽然行辈不同,但多以此立论,发抒千言 万语,以表达自己的改革主张。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变法自强——改革科举取士法、改革练兵法 、改革教育、废除繁文 ▪ 君民共主论——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 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 ”的君主立宪制度。 ▪ 实业强国——开发铁矿、煤矿、金矿、银矿 、铜矿、水银矿等;开发羊毛、棉布、丝绸纺织 业;发展海陆交通,造轮船、建筑铁路。 王韬认为“诸利既兴,而中国不富强者,未之 有也”。 ▪ 赋税观——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 国富”的思想,主张减轻商税征收“商不重征, 贾不再榷,各劝其业,争出吾市,则下益上富” 。 郑观应则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还提出著名 的 “商战”观点。只是此时尚没能形成系统的 理论。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 外的菜市口刑场,与维新人 士林旭、杨深秀、刘光第、 杨锐、康广仁英勇就义,史 称“戊戌六君子”。
望门投止思张俭,
(东汉时期名士,江夏八俊之一)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的严复
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 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 木的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 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以“自 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 、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 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 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 ,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 陈代谢。
“中体西用”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马克思
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 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 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 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学”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
江 南 制 造 局 ( 李 鸿 章 )
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左 宗 棠 创 办
从性质上来讲,这些军事企业依然是封建性 的,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 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由清政府 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但它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又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近代民用企业的不足:
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以及腐 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 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 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两者的矛盾是时代的矛盾。
在封建主义的土壤上简单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
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 倡民权”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 议》
决心“冲决罗网”的谭嗣同。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 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 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 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 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 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 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
第 二 讲:
变革之路——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 义产生、发展,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 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 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演 变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60年代开始,创办近代教育制度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 的需要,洋务派创 办了新式学校,又 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从而培养了一批 翻译、军事和科技 人才。
留 美 幼 童 视 频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 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天演论》所宣传的 “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 ” 的社会 进化论观点,几乎影响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一代知识 分子。康有为称严复是 “精 通西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