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特质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的特质理论》

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着异常复杂的心理结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格,提出了多种关于人格的理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3种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类型理论、整合理论。

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人格?或许你有点难于着手去分析,接下来探讨的理论或许有点苦涩难懂,但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格还是有帮助的,这里我只介绍人格的特质理论,其它的理论在后面都会介绍。

特质理论主要包括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别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分为3种:①、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②、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5—10个)。如抑郁、聪慧、清高、直率等是林黛玉的中心特质。③、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这种特质一般只有身边比较亲的人才知道。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将人格特质的理论分为4个层次: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⑴、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参照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⑵、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①、表面特质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虽然表面是一些相似的特征或行为,但出于不同的原因,如2个人同样是勤奋学习,一个人可能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而别一个人可能是为了改变自己。②、

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如“焦虑”是害怕考试和比赛而手脚发抖的同一原因,这是焦虑就是根源特质。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⑶、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根源特质可以细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①、体质特质,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型、情绪稳定性。②、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可用“多元抽象变异分析” (MANA) 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和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

⑷、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这3种特质位于型的最下层,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①、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②、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③、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气质。

(三)、现代特质理论。现代特质理论包括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塔佩斯的五因素模型、特里根的七因素模型。

⑴、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②、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986)⑵、塔佩斯的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OCEAN –人格的海洋),这5种因素是:

①、开放性。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②、责任心。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③、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④、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⑤、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心理学家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量表”(NEO)

⑶、特里根的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用选词原则提出七因素模型,这7个因素分别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现代特质理论在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使用价值。

1. 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

特质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Allport,1937)。

2.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见图16-3)。

3.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是同一文化中许多个体都具有的那些特质。即使同一文化群体中人们有某种共同特质,但人们的得分有高有低。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则主要是由个人特质决定的。

4.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cardinal trait)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渗透于个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关羽、赵子龙、曹操分别代表了忠、义、勇、奸四种首要人格特质,这些首要特质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而另外两种个人特质则是众人都具有的。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的基本方面。它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如果我们要求大学生们描述他所熟悉的某个人的特点,他们可能会说出5~7个特质形容词,如用自信的、聪明的、勤奋的、成熟的、敏感的、易冲动的等形容词加以描述。这里所作出的描述便是这个人的中心特质,用这些中心特质便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如食物偏好、对音乐的态度等。因此,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使用次要特质的数量可多可少。

2.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

奥尔波特等(Allport & Odbert,1936)通过对字典的检索,发现在英语中有超过18 000个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自那以后,研究者一直试图在浩如烟海的特质词汇中确定基本的维度。他们希望弄清有多少维度存在,哪些维度有助于心理学家给出一个对于所有个体都可用的、普遍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1998)认为,仅仅依据特质词对人格进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探索人格就必须要了解这些特质是怎样相互联系并组织起来的。他把人格的“可见部分”称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并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卡特尔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表面特质词具有同源性,反映出具有某种更为基本的特质。他把这类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潜源特质(source trait)。

卡特尔提出的潜源特质与奥尔波特的中心特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的区别。区别在于后者使用主观分类法,对特质词进行分类而提出中心特质,前者使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大量表面特质进行分析,而后得出了若干个潜源特质。通过因素分析,心理学家可以看到多个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情况,而分析中产生的相关模式被假定为反映着某种一般的潜在因素。最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潜源特质,并编制出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来测量人们的人格。这16种人格特质(或人格因素)包括:(1)服从性对支配性,(2)保守性对试验性,(3)情绪性对稳定性,(4)性对真心实意,(5)直率对机灵,(6)团体志向对自负,(7)谦恭对武断,(8)低智力对高智力,(9)平静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