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鲁格 《告别昨天》
• 新德国电影第二代导演属于平衡传统性 与现代性的一代导演,与前辈相比,他 们思想更活跃、更自由,创新的步子也 迈得更大。
• 受新浪潮影响更深,艺术上更趋于现代 化。但仍具有个人风格,在对时代、历 史、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形式美 学特征的发现和开拓,呈现出了某种审 美的统一性,重新确认了电影的叙事功 能,重新确认了电影的大众性,注重观 赏价值和思辨价值的统一,探索出一条 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使电影的审美 价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的道路。
(一)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 1958:诞生年,1959:幸福年,1960:顶峰年, • 1961:没落年,1962:危机年 • 1959—1961年:真正代表新浪潮水平。67名青年导演登 场,拍出100部影片 • 1959年:新浪潮大获全胜,很多导演的影片获奖。 • 巴赞——“新浪潮”精神之父
4、剪辑:蒙太奇不再是表达思想和 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 切割时的手段。 5、表演:非明星制度,汲取了意大 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 方式,以及詹姆斯· 迪思和马龙· 白 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
重要作家:
弗朗索瓦· 特吕弗代表作:《四百击》
让-吕克· 戈达尔 代表作:《筋疲力尽》
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1、主题:①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 ②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2、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 区别和加工。 3、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4、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 5、表演:出于其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员充当他们的演员。 6、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 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
形式特征: 1、纪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 6、地方方言的运用
二、法国新浪潮
• 1958年—1962年,约200多新人拍出处女作,创造了法国 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 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 混杂的创新:相异的追求,不同风格的创新。 • 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作者电影,即“新浪潮”; 二、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语言并不是走向简约主义,而是为传达超越性的精神 境界所开创的独特的诗性叙事,在电影美学上有其充分的依据。
• “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伯格曼
四、日本电影的崛起
• 1930年代起,日本电影有过一定发展,走向成熟,但被战 争打断。进入50年代,日本电影开始步入其发展的黄金时 期,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比较完善的民族性 态度作品。 • 世界影坛真正认识、了解乃至接受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日 本电影,是从黑泽明(1910-1998)开始的。
影子武士
黑泽明

• 黑泽明1936年进入电影界,始终贯穿着他的仁爱和利他主义的思想, 1951年以后,他开始了“世界的黑泽”电影生涯。 • 1970年与人合作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电车声》, • 1975年应邀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德尔苏· 乌扎拉》, • 进入80年代拍摄了《影子武士》、《乱》, • 进入90年代基本上以每年一片的进度拍摄了《梦》等影片 • 影片重要表现对象:日本的武士阶层,诉说着这一阶层的历史、道 德风尚、社会作用及其演变。武士的那种忠诚、正直、勇敢、献身, 以及粗犷彪悍的旗帜,无疑寄寓着日本民族对其人生的理想品格的 追求。 • 在影片洋溢着阳刚壮烈之美的表层下,还时常隐藏着强烈而深刻的 道德观念与人生哲理。
(二)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 左岸派:公开拒绝“新浪潮”。 • 代表作品: • 阿仑· 雷乃《广岛之恋》; • 亨利· 高尔比《长别离》(1961年); • 阿仑· 雷乃导演《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 • 阿兰· 罗伯—格里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年);
“左岸派”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
三、现代电影三杰
费德里科· 费里尼
英格玛· 伯格曼
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一)费德里克· 费里尼
• 早期作品:《道路》(1954) • 最重要的影片:《八部半》(1962)
• 美学方面:影片体现了从人的内心可 视性去探索银幕与现实的新的联系, 剖析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在无历史年 代所面对的种种现实矛盾,还有主体 的失落、孤独乃至极度混乱。 • 电影镜头语言方面:费里尼在让摄影 机突进人的精神世界方面作出了令人 瞩目的贡献和开拓。影片最显著的特 征就是那梦幻般的摄影机移动,充满 了幻想的、巴洛克式的奢华,很好地 解释了华丽和腐朽现实后面主人公内 心的孤独与无助。
⑤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 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
⑥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倾向于依赖场面 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 音响来加强对白。
(二)英格玛· 伯格曼
• 名作:《第七封印》(1956) 《野草莓》(1957)
第三节 世界电影的发展期(1966~

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多元交汇、综合发展的历史时期。 1、综合既是多元的综合,又是综合的多元。 2、这种综合发展的出现,又是电影本体意识彻底觉醒的必然结 果。 3、正是在这种综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原来三足鼎立的历史构 架已经开始趋于模糊,各国民族电影纷纷崛起,大有并驾齐 驱的发展势头。这是本期世界电影横向发展中的一个新特点。
一、新德国电影运动
• 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西德境内掀起的一 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 影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20多年,是持续时间最 长的一次电影运动。 • 最初形态——“青年德国电影” 。 • 1966年,战后第一批青年导演脱颖而出,相继推出了他 们的处女作,以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国 际电影节中多次获奖。 • 《告别昨天》《青年托尔勃》《它》《狐狸禁猎期》
源自文库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
• 早期成名作:《奇遇》(1960) • 转折性作品:《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
影片包含着下列主要因素:
①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
②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 巧。
③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 ④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
日本动画界的黑泽明——宫崎骏(1941-)
• 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 的思想者 • 其动画片是能够和迪斯尼、梦 工厂共分天下的一支重要的东 方力量 • 其作品能将梦想、环保、人生、 生存等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 中,细腻温馨。 • 代表作:龙猫、千与千寻、天 空之城、再见萤火虫、猫的报 恩,幽灵公主、魔女宅急便
四、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母亲》
•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将 蒙太奇上升为一种艺术思 维
• 经典中的经典: • “敖德萨阶梯”
第二节
世界电影的成熟期(1930~1966)
• 三大电影文化区域: •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本位的电影文化 • 以苏联为代表的政治本位的电影文化 • 以法国为代表的艺术本位的电影文化 • 两大电影运动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 法国新浪潮
• •
二、梅里爱(法国)
原为舞台魔术师,大胆把戏剧引入电影,重 视艺术的假定性,开辟了与卢米埃尔自然写实完全 不同的电影创作道路,擅长利用停机再拍和更换布 景的方法拍摄神话片,首创出科幻片(《月球旅行 记》),其影片是电影成为艺术的第一步。
三、格里菲斯(美)和好莱坞 • 从格里菲斯开始,美国电影的重心由纽约转移到好莱坞。 • 《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 于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莱坞从此建 立了由制片人专权、以明星招徕观众的制片制度。 • 对电影艺术的开拓性贡献:改变了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从 场景变为镜头,把电影从戏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 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具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 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以空前未有的真实与诚恳征服观众。 • •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1、主题:①非政治性 ②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2、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谷达尔摄影风 格)
3、音响处理: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三)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 成名作:《伊万的童年》(1962) • 代表作:《镜子》(1974)(自传体电影)

塔尔科夫斯基具有强烈的宗教气质。末世与拯救,精神的迷失与文明的危 机,是他贯穿一生的创作母题。时间与记忆是塔尔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核 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 塔尔科夫斯基后来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对蒙太奇、色彩和音乐效果的功能 持有越来越明显的怀疑与批判。
著名导演:阿伦· 雷乃 • 代表作:《广岛之恋》(杜拉斯编剧,1959)、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格里耶编剧,1961)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30-40年代)
• 1927:《爵士歌王》有声影片诞生 • 1935:《浮华世界》彩色影片诞生 • 好莱坞影片风格:以大众化叙事为模式,树立民主的艺 术风格,追求市场和商业利润 • 二战期间代表作品:《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乱 世佳人》《西线无战事》 • 喜剧片的伟大时代: • 代表人物:卓别林 (“绅士流浪汉”形象) • “好莱坞的叛逆者” ——奥森· 威尔斯 • 代表作品:《公民凯恩》
• 三个基本主题:①存在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②生与死、善与 恶的搏斗;③人与上帝的关系,人在不断地追问神,而他却始终保 持着沉默。 • 导演艺术特征:①具有复杂的哲学涵义的电影剧本。 • ②对白极少,但是主要的构成部分。 • ③出色的摄影,非同寻常的构图和高反差的明暗对比,构图十分严 整而富有戏剧性,仿佛一幅幅静态的照片,黑白分明,缺乏变化。 ④缓慢的、若有所思的速度——在形式上往往是抒情的、愉快的。 ⑤把演员们组织成一个真正的剧团,其表演是极有节制和精神集中 的,演员几乎无一例外有一种表演风格,就是显得沮丧、内省、忧 郁和沉默寡言。 • ⑥质朴的剪辑技巧,很少用出人意料的剪辑和精心设计的蒙太奇。 ⑦对音乐和音响效果的运用是有节制的和经过精选的(对沉默的运 用很有效果)。
第五章 世界电影发展史
第一节 世界电影形成期(1895-1930)
世界电影形成期的总趋势:由西而东地传播与发展 西方本身:呈现出美国电影与西欧电影的某种竞争与对抗
发展到1930年代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商业性极强的美国电影 颇具艺术探索精神的法国电影 注重宣传教育的苏联电影
一、卢米埃尔兄弟(法国) ——世界电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日),巴黎卡普辛大街 14号 大咖啡馆的地下室 ,放映《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 12部短片, 鲜明的纪实风格 ,缺乏表演的性质 通过自己的拍摄实践,开始了对电影语言的最初探索 , 为以后的电影艺术开辟了道路。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1942年—1956年 )
全盛期:1945-1950年 代表作: •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 • 德· 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 • 德· 桑蒂斯《罗马十一时》(1951) • 口号 :“还我普通人”, “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
• “青年德国电影”大多取材于现实
生活,描写普通的小人物,对生活重 压下的人物命运充满同情,真实描述 了社会对人的压抑感。
• 在艺术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型
结构,采用新的叙事方法:常常没有一条 持续发展的情节线索,将故事通过若干个 片段加以展现,片断之间缺少紧密相关的 因果关系,时空上的跳跃也很大,经常插 入一些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连接;有意 忽略事件背景的交待,开头给人突如其来 的感觉;结尾也采用“空白结尾”取代大 团圆结局,把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 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