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休闲活动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也陆续进入各个高校,尤其在体育专业得到了绝大多数师生的欢迎。文章在分析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的设置与实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置实践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加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却也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并使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自然。然而,人类远离大自然的现代生活,使现代人身心处于亚健康状况,回归大自然成为人们生理与心理上的迫切需求。因而,自助旅游、户外运动等健身休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种背景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进入了大学校园。在此,文章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设置与实践,作如下论述。

1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时尚的体育运动,人们在山区、孤岛、荒漠等远离居民点的野外环境中,进行保存生命并维持身体健康的训练,是一种依靠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团结合作而不完全依赖外界供给的野外运动活动。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存在畏难心理;第二,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习惯于自我封闭,经常感到孤独,并且缺乏集体荣誉感;第三,大学生普遍存在经历的磨难少的问题,受到一点挫折便可能一蹶不振;第四,大学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虽然近年来环保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大学生中有意无意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第五,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处于亚健康的问题,虽然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要高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然而同样存在着身体素质较弱、毅力差等问题。

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锻炼大学生学会生活、学习和生存以及适应环境、挑战自我的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养成坚韧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发展。

2 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2.1 课程的设置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需要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学生个体与团队的

努力,实现生存生活的目标,从而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意志,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并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课程的分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等多方面的子目标:运动参与目标是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意识;运动技能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关于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的生存生活能力;身体健康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毅力、耐力、意志力等品质;适应社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应变、竞争等意识和能力。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涉及体育学、生物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课堂内容设置需要涵盖理论知识、实践练习两个方面。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先要让学生学习野外生存技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校园内外的山林、湖泊等资源进行实践练习,在经过模拟训练后可以根据教学条件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野外综合训练。

在理论学习方面,需要涵盖基本装备使用、户外医学知识、安全纪律教育、生活用具的制作、环境保护教育等内容,本文仅简述一二:预测天气,学生需要掌握近山模糊、鱼跃出水面、冬天雷鸣等将有雨的预测技巧,掌握远山可见、朝阳灿烂等天气将晴朗的预测技巧,以及春天吹南风需小心雪崩等天气预测技巧;绘制地图,在野外生存需要绘制线路图,学生应掌握确定方向的技巧,并能够在行进中记录、绘制,将目标物详细标注在线路图上;生理防范,学生需要掌握中暑、冻疮、老

茧与水疱、疲劳与酸痛、热昏厥等的预防与护理,例如为预防热昏厥应保持适当的休息节奏,多补充盐水等等;求救方法,学生需要掌握放烟法、光信号等野外求救方法,例如白天使用镜子反光求救;露营,学生应掌握露营的方法,帐篷应朝向南面或东南,尽量避免选择山顶、溪旁、棱脊,帐篷内不应有易燃品,搭帐篷的地面应平整、坚实,等等。

在实践练习方面,需要涵盖各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训练,结合实际环境安排实践练习,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山林等资源。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需要通过长跑、游泳和攀爬云梯以及工具制作、自救互救等练习进行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的训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轻与重、一般与速度的力量练习,逐渐增加耐力训练的时间、强度,等等。在运动练习中,需要循序渐进,以免训练强度过大造成学生身体的损伤。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需要注重学生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战胜艰难困苦、超越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在实践练习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利用现有的单双杠进行攀爬云梯的练习,利用树枝、模板等进行穿越沼泽的练习。

2.2 课程的实践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践,应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教育为基本原则,将野外活动常识、生活技能、活动技能、安全意识等作为实践的重点,综合考虑学校内外的资源条件,在做好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前提下,组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

课程的实践离不开野外装备的配备与教学环境的支撑,野外装备包括背包、指南针、风雨衣等野外生活、活动装备,教学环境需要尽量贴近真实的野外环境,并确保教学的安全性。

课程的实践离不开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多数高校将评价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终结性的评价的比重较大而过程性、综合性的比例较小,对学生进步幅度、情绪体验等内容的重视不够,并且缺少对学生的肯定和学生的自评。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学生、教师、体育教育、社会效应,然而多数学校还存在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建设与教学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野外实践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逐一改善和加强。

3 对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环境营造、安全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3.1 师资培养

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多数体育教师对这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