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数学味”追求数学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彰显“数学味”追求数学本质

玉溪第三小学李美兰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怎样体现数学味道”初探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长沙市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怎样体现数学味道”这个课题的两次大型的研究活动: 一、关于这个课型的校本教研; 二、关于这个课题的数学上课竞赛活动。当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怎样体现数学味道”,我有了很多可喜的收获。我反复体会,觉得很有“味”。在这些课上教师都让学生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些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三“味”——生活味、文化味和数学味。

一、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 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

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体现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成为实施课程改革体现新理念的必经之路。一位老师在上《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味”。在小学数学课中向学生讲授负数这个概念并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并不是一件易事,可这位老师却花了很多心思,她整堂课所有的教学素材都是取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足球比赛分数记录、股票涨跌记录、气温高低记录、物体高度记录(珠穆朗玛峰8844 米,吐鲁番盆地-155 米) 、服装店的盈亏记录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负数这个概念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数学课堂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而应该“烧全鱼”。这里的“鱼头”,应该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 “鱼中段”应该是数学的抽象过程以及数学符号的变换,包括数量计算、逻辑演绎、经验归纳以及空间联想等; “鱼尾”应该是数学的应用。所以,“生

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

二、文化味

什么是文化味呢? 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当只有抽象的数字、符号、运算和图形,不应仅仅只是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当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对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所体会,即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生活中的负数》一课中,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了负数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在记帐时有余有亏; 在计算粮仓存米时, 有时要记进粮食, 有时要记出粮食。为了方便,人们就考虑了相反意义的数2来表示,于是人们引入了正负数这个概念,把余钱、进粮食记为正,把亏钱、出粮食记为负。可见正负数是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教师通过这样的介绍其实就是给学生传递数学文化,让学生知道数学的人文价值。一位老师在上《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也有一个精彩的案例: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成语联想,她出了几个这样的题: 百战百胜——、事半功倍——、1%——、50%——,让学生看着成语说百分数,看着百分数说成语,这个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呀,我听着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说着源自一个百分

数却各不相同的成语时,我从中看出了孩子们的得意,因为他们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数学课也是这么地有文化底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及时地给他们传递数学课中的“文化味”。

三、生活味

“数学味”是什么? 我们查阅了众多的数学经典著作,都没有发现对“数学味”的定义,甚至也难见到“数学味”这个名词。在这里,结合数学的本质及数学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数学味”应该体现数学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推理性、问题探究性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感) 等特点。一堂数学课,这些内容并不是要全部包括其中,但总要有那么几项,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课堂上学生是在生动活泼地、有滋有味地开展探究活动,是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的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是充满探索的,数学概念的引进、定理的证明、数学习题的解答等过程中,无一不与探索相联系。数学课中,如果缺少了探索,那就会变成完全的灌输,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味道。《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教师在简短的导入之后,就让学生自由地按一个三角形中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老师硬是将10种情况都一一板书出来: 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经历: 分——画——分组画——重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验证哪些情况存在,

那些不可能,因为画不出学生才有更深的体会,在不断地探究活动中,最后学生得出了只有三种可能情况(三个都是锐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这也让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得到了完美地突破。这是一个非常枯燥泛味的教学内容,可是整节课却在学生不断地探究中已经将一杯白开水酿成了一杯醇香的茅台,数学的味道也是醇香的了。数学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公理体系基础上的,按照严格的推理方法,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推理的典范。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找规律》一课时,她就精心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推理的环节: 首先她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一排有40个座位需买 2 张连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师生一起得出结论: 一共有40-1=39 (种),这时教师马上追问: “如果一排有60 个座位、100 个座位、a 个座位呢? ”这时就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马上想着刚刚40 个座位买票的方法,用它来进行推算,从而得出一排有a个座位需买 2 张连票一共有方法: a-1(种) 。这时老师又让孩子们利用这个基本的方法来3推算: 一排有 a 个座位需买 3 张连票、 4 张连票、5 张连票、n 张连票分别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这时学生通过分组进行了不同的探究推算过程,最后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a-2(种) 、a-3(种) 、a-4(种) 、a-(n-1) (种) 。老师们,在这样的课堂中难道您还感觉不到浓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