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f4011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3.png)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蝗虫的基本生物特征和内部结构
2.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和步骤
3. 认识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蝗虫
2. 解剖工具:剪刀、手术刀、镊子、显微镜等
3. 解剖盘、实验台
4. 解剖图、解剖步骤介绍资料
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蝗虫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和对农作物的危害。
2. 实验准备:学生整理解剖工具,准备解剖蝗虫的实验材料。
3. 解剖步骤:
a. 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固定好身体。
b. 用剪刀剪开蝗虫的外骨骼,从背部中间剪开。
c. 用手术刀小心地剥开蝗虫的外壳,露出内部结构。
d. 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的内部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
4. 结论:让学生总结蝗虫的内部结构特点,并讨论对农作物的危害。
5. 拓展:讨论预防和控制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的方法,例如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
教学反思:
1. 解剖实验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
2. 解剖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蝗虫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3. 督促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加深对蝗虫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一份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实验:蝗虫的解剖
![实验:蝗虫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45c87f8749649b6648d747a0.png)
1.循环系统 2.呼吸系统
心脏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4.排泄系统
前、中、后肠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精品课件
蝗虫内部结构图
精品课件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精品课件
对。
(2)翅:2对,前翅为覆翅、 后
翅为膜翅。 足:3对,前足和中足
为 精品课件 步行足、后足
精品课件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精品课件
(二)内部结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精品课件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精品课件
1.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 (1)单眼:3个、倒三角形排列 • (2)复眼:1对 • (3)触角:丝状
• (4)口器:
上唇、下唇、大颚、 小颚、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 胸部: 运动中心
(1)外骨骼: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https://img.taocdn.com/s3/m/5b42e1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e.png)
运动模式多样性
蝗虫具有多种运动模式,如爬行、跳跃、飞行等。这些运动模式的 实现依赖于肌肉与附肢之间复杂的协同作用机制。
07 解剖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解剖后标本保存方法
固定标本
将解剖后的蝗虫标本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以防止腐烂和 变形。
内部结构
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 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特点
蝗虫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 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农业 害虫之一。
解剖目的与意义
目的
了解蝗虫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 和生态习性,为防治蝗虫提供科 学依据。
意义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规律,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 供有力支持。
中肠是蝗虫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其内壁分泌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 中肠还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后肠
后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器官解剖
气门
蝗虫的气门位于身体两侧,是气体进 出的通道。气门由多层薄膜组成,具 有调节气体交换的作用。
气管系统
气管系统由气门向体内各部位延伸, 形成分支状的网络。气管内壁湿润, 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
运动神经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沿 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引起 蝗虫的运动或生理反应。
神经调节机制
蝗虫的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 调质和激素等化学物质进行信息 传递和调节,以维持体内环境的 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05 生殖系统与繁殖过程剖析
生殖系统组成及功能
雄性生殖系统
实验七蝗虫的解剖实验
![实验七蝗虫的解剖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8f04f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b.png)
实验七蝗虫的解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节肢动物适应性的主要特征。
2.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动物体结构适应于其功能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
蝗虫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蝗虫、模型
四、实验操作
1.外形
(1) 头部:眼、触角、口器。
(2) 胸部:外骨骼(背板、腹板、侧板)、气门、附肢、翅。
(3) 腹部:外骨骼、外生殖器(雌雄区别)
2.内部解剖
(1)循环系统:心脏、大动脉。
(2)呼吸系统:气管、气囊。
(3)生殖系统:雄:精巢、输精管、射精管、副性腺、贮精囊;
雌:卵巢、卵萼、输卵管、受精囊、副性腺。
(4)消化系统:前肠(口、咽、食管、嗉囊、前胃)、中肠(胃、胃盲囊)、后肠
(直肠、肛门)、唾液腺。
(5)排泄系统:马氏管。
(6)神经系统:脑、围食道神经、腹神经链。
五、作业
绘蝗虫的内部结构图。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ppt课件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31b84b10a6f524cdbf852a.png)
接捏取,以免损伤。可钳住非目的物结构
如气管、脂肪体等轻轻抽动,或在结构之
间进行分离,以保证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细小结构也可用滴管吸水,借助水流的冲
击力进行分离。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注意事项】 注意解剖器械使用安全和卫生。 注意不要损伤几丁质壳下面的器官和组织,
25
退化。
3
【实验材料】
材料:蝗虫。 器具:滴管、盖玻片、载玻片、吸水纸、体视
显微镜、显微镜、常用解剖器械、放大镜、 解剖盘。
4
【方法与步骤】
一、外部形态观察
0
11
【方法与步骤】
二、内部器官解剖
从 尾 须 开 始 剪
12
在进行小型动物解剖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需观察和分离的结构不能用镊子等工具直
不要用镊子直接夹取内脏。 由值日同学搜集所有实验垃圾。
24
【作业】
1、绘图:蝗虫的内部结构(标注食管、嗉囊、 胃盲囊、中肠、回肠、直肠、肛门、心脏、卵巢、 卵萼、马氏管等)。
2、绘图:蝗虫外部形态图(标注单眼、复眼、 口器、触角、听器、足、翅膀、气孔)。
3、螯虾与蝗虫内部结构有何异同(主要对比循 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实验五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
1
【目的要求】 (1)学习昆虫的解剖方法; (2)观察蝗虫结构,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2
【基本原理】
昆虫纲主要特征: 高度适应陆上生活,具完整而高效的呼吸器
即气管。 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附肢演变成一
对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和一片下唇。 胸部具3对步足2对翅膀。腹部附肢几乎全部
解剖蝗虫的实验报告
![解剖蝗虫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38fa9b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8.png)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蝗虫(雌性或雄性均可)。
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75%酒精、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取出内部器官。
2. 观察外部形态:(1)观察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2)观察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3)观察腹部:包括生殖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
3. 解剖头部:(1)剪开头部,取出脑和神经。
(2)观察脑的结构,包括前脑、中脑、后脑。
(3)观察神经的分布和走向。
4. 解剖胸部:(1)剪开胸部,取出心脏、气管等。
(2)观察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3)观察气管的分布和走向。
5. 解剖腹部:(1)剪开腹部,取出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2)观察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3)观察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
(4)观察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气门的分布和走向。
(2)观察气管的结构和分布。
7. 观察其他器官:(1)观察神经节的结构和分布。
(2)观察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结果:蝗虫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复眼具有视觉功能,单眼具有感光功能,口器用于取食。
2. 胸部解剖结果:蝗虫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足用于行走和跳跃,翅用于飞行,气门用于气体交换。
3. 腹部解剖结果:蝗虫腹部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用于消化食物。
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用于繁殖。
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用于排泄代谢废物。
4. 呼吸器官解剖结果:蝗虫呼吸器官包括气管和气门。
实验八蝗虫的解剖一、实验目的
![实验八蝗虫的解剖一、实验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944fcd16b84ae45c3b358cd4.png)
松针叶横切示树脂道 10×10
7
2013/4/8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谢鲲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微生物涂片的基本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 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菌体一般形态和细菌排列 的观察。
以小剪刀从头的后缘中线向前剪至唇基下缘,将头部左侧 外骨骼去掉,小心将头部幕骨剪除。注意剪刀不可深入,因为 容易损坏围食道神经。
小心将气管及一些组织清除,则可以观察到各器官系统的 全部。
★内部构造:6大系统
1)消化系统
前肠:口、食道、嗉囊、砂囊(前胃) 中肠:胃。6个胃盲囊 后肠:回肠、结肠、直肠 1对唾液腺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2013/4/8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2、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工具
棉蝗浸制标本,解剖器、手持放大镜, 显微镜,盖玻片、载波片。
三、实验内容
1、外部形态观察
体被坚硬的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
头顶
额 颊 唇基
四、作业 总结观察到的成熟组织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
1、保护组织
菠菜叶片表皮示气孔 10×40 2、薄壁组织
马铃薯示淀粉粒 10×10
女贞叶片横切 10×40
睡莲叶片横切 10×10
6
3、输导组织 南瓜茎横切 10×4
4、机械组织 梨果肉石细胞 10×40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adcc820ed630b1c59eeb540.png)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观察,
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棉蝗的浸制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 显微镜。
三、实验内容
3.1外部形态观察
3.1.1头部:
3.1.1.1单眼 3.1.1.1复眼
3.1.1.1上唇
四、作业及思考题
1.绘制蝗虫口器的分离结构图。 2.节肢动物包括哪些纲?有哪些特征?
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
下列器官系统:
3.2.2内部结构观察
3.2.2.1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3.2.2.2呼吸系统:气管呼吸
3.2.2.3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雄性 生殖系统
3.2.2.4消化系统:前、中、后肠、唾液 腺 3.2.2.5排泄系统:马氏管
2.1.1.1大颚 3.1.1.1来自颚3.1.1.1下唇3.1.1.1舌
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
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 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同时注意 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 依次放在载玻片上,
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
口器: 咀嚼式(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
(1)前肠:自咽至胃盲囊,包括下列构造: 咽:口后的一段肌肉质短管。 食管:咽后一段管道。
嗉囊:食管后方膨大的囊状管道。
前胃:嗉囊之后,较嗉囊略细的一段粗管。 (2)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个伸向 前,6个伸向后方。 (3)后肠:包括: 回肠:与胃连接的较粗的一段肠管。 结肠:回肠之后较细小的一段肠管,常弯曲。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https://img.taocdn.com/s3/m/3b0981c7ce2f0066f533222f.png)
雄性一交配器
4)听器
5)气门10对
2、内部解剖
★解剖方法:
用小剪刀从足与翅基部剪掉,再从尾部肛上板处开始,以 小剪刀沿虫体背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从尾端腹面开始,沿腹 面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将产卵器分成两半,从这里开始,将 左侧体壁除去。剪时注意剪刀要斜些,紧帖着背板或腹板来剪; 在去除体壁时先从背面分开所剪开的体壁,将连附着体壁的组 织气管分离,特别在胸部,注意肌肉的联系,要留唾液腺(乳 白色葡萄状的腺体,贴附在胸部腹面)。 以小剪刀从头的后缘中线向前剪至唇基下缘,将头部左侧 外骨骼去掉,小心将头部幕骨剪除。注意剪刀不可深入,因为 容易损坏围食道神经。 小心将气管及一些组织清除,则可以观察到各器官系统的 全部。
雌雄异体
6)神经系统
链状,白色
腹神经索
四、思考题
1、通过对蝗虫的解剖,掌握昆虫有哪些主要特征? 2、蝗虫的循环系统有哪些特点?与河蚌相比在结构与功能上 有何不同? 3、蝗虫的呼吸系统与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与它的生 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绘棉蝗的解剖图,示内部各器官系统。
★内部构造:6大系统
1)消化系统
前肠:口、食道、嗉囊、砂囊(前胃) 中肠:胃。6个胃盲囊 后肠:回肠、结肠、直肠 1对唾液腺
2)排泄系统
马氏管—细丝状,包围中后肠
3)循环系统
只有一条背血管,位于围心窦内
背血管
4)呼吸系统
气管—遍布全身,细丝状
观察:制成临时装片,与马氏管有何区别?
5)生殖系统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2、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工具
实验5 蝗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PPT课件
![实验5 蝗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b01a9b8e9951e79a8927b5.png)
储精囊
输精管
精巢
五、作业:
绘制蝗虫外形图(侧面观),注明各部 分名称。
实验五 蝗虫的外部形态观察及内部解剖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昆 虫纲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 – 解剖镜、蜡盘、镊子、剪刀、大头针、解 剖针。
三、实验材料 – 蝗虫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头放于蜡盘中。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几丁 质外骨骼。
脑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6.生殖系统: (1)雌性: 1)卵巢:1对,许多卵巢管组成。 2)输卵管:1对,绕至消化道腹面,连中输卵管。 3)阴道:中输卵管后方的一端粗管。 4)受精囊:位于中输卵管背方。 5)副性腺:1对,在输卵管前端,紧靠卵巢管。
受精囊
输卵管
卵巢
(2)雄性: 1)精巢:1对,合在一起,有许多精巢管组成。位于消化道背面。 2)输精管:1对,从精巢两侧腹面通过。 3)储精囊:1对,通受精管。 4)阳茎:射精管末端膨大的部分。 5)副性腺:位于射精管前端的两丛细管状腺体。储精囊就包在副腺丛中。
粗大的肠管)。 3.排泄系统: • 马氏管,100多条细盲管,着生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
口腔 食道 唾液腺 嗉囊 前胃 胃盲囊 胃 马氏管 回肠 结肠 直肠 肛门
பைடு நூலகம்
4.循环系统: (1)心脏:长管状,位于消化道背面,悬挂于背壁上。 (2)大动脉:心脏至头部的一段血管,前端开口。
心脏
5.神经系统: (1)脑:位于头背面,分前、中、后脑3部分。 (2)咽下神经节:位于食道下方。 (3)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
卵巢 气管 马氏管 直肠 肛门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9bfb4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f.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实验:蝗虫的解剖-
![实验:蝗虫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0b61722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6.png)
蝗虫内部结构图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结束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 头部、胸部、腹部;
1. 头部: 感觉和摄中心
(1)单眼: 3个、倒三角形排列 (2)复眼: 1对 (3)触角: 丝状 (4)口器: 上唇、下唇、大颚、 小颚、舌
2. 胸部: 运动中心 (1)外骨骼: 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对。 (2)翅: 2对,前翅为覆翅、 后翅为膜翅。 足: 3对,前足和中足为 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 第一腹节两侧具听器 (1)外骨骼: 雄体第九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 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二)内部结构
去除一侧的体壁后,依次观察以下内部结构: 1.循环系统 心脏 2.呼吸系统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前、中、后肠 4.排泄系统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解剖观察蝗虫实验报告
![解剖观察蝗虫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752b51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4.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的解剖观察,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掌握昆虫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加深对昆虫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农业上常见的害虫。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明显的分节和刚毛。
头部为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的中心,胸部为运动器官的中心,腹部为消化、呼吸和生殖器官的中心。
通过解剖观察,可以了解蝗虫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蝗虫若干只,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解剖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镜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刀将头部、胸部和腹部依次切开,观察各部分的结构。
2. 头部解剖:- 观察头部的外部形态,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
- 用解剖剪剪开头部,观察脑、食道、唾液腺、舌等内部结构。
3. 胸部解剖:- 观察胸部的外部形态,包括前翅、后翅、足等。
- 用解剖剪剪开胸部,观察胸肌、神经、血管、气管等内部结构。
4. 腹部解剖:- 观察腹部的外部形态,包括气门、生殖器官等。
- 用解剖剪剪开腹部,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结构。
5. 显微镜观察:- 将解剖得到的组织样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 触角:蝗虫的触角为一对感觉器官,用于感受外界刺激。
- 复眼:蝗虫的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具有观察外界环境的功能。
- 口器:蝗虫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用于取食植物。
- 脑:蝗虫的脑位于头部中央,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 食道:蝗虫的食道连接口腔和胃,用于食物的初步消化。
- 唾液腺:蝗虫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食物的消化。
- 舌:蝗虫的舌位于口腔底部,用于取食食物。
2. 胸部解剖:- 前翅:蝗虫的前翅为保护性翅膀,具有防御和飞行功能。
- 后翅:蝗虫的后翅为飞行翅膀,具有飞行功能。
- 足:蝗虫的足为运动器官,用于行走、跳跃等。
蝗虫内部器官实验报告
![蝗虫内部器官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01f43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3.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的内部器官结构及其功能。
2. 观察蝗虫内部器官的形态特点。
3. 掌握解剖蝗虫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解剖刀、解剖盘、放大镜、镊子、解剖针、解剖针筒、生理盐水、酒精、碘酒、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刀、解剖盘、放大镜、镊子、解剖针筒等。
2. 实验工具:显微镜、解剖镜、剪刀、解剖针、解剖刀、解剖盘、生理盐水、酒精、碘酒、解剖剪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蝗虫放置在解剖盘上,用解剖针轻轻穿透头部,使蝗虫麻醉。
(2)用解剖剪将蝗虫的身体剪成两半,以便观察内部器官。
2. 观察头部(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头部,可以看到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单眼和口器。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观察脑、食道、神经系统和消化腺等器官。
3. 观察胸部(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胸部,可以看到三对足和两对翅。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观察心脏、气管、消化腺、生殖腺等器官。
4. 观察腹部(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腹部,可以看到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观察消化腺、生殖腺、排泄腺等器官。
5. 观察其他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输尿管和排泄孔。
(2)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睾丸、卵巢、生殖管和受精囊。
6. 清理实验材料(1)将解剖后的蝗虫器官放入生理盐水中清洗。
(2)用碘酒消毒解剖针、解剖刀等实验工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1)蝗虫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这些器官与感觉、摄食有关。
(2)脑是蝗虫的神经系统中心,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
2. 胸部(1)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这些器官使蝗虫能够运动和飞行。
(2)心脏位于胸部,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与气管相通的气门负责气体交换。
3. 腹部(1)腹部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
(2)消化腺负责消化食物,生殖腺负责产生生殖细胞,排泄腺负责排出废物。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https://img.taocdn.com/s3/m/4129116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2.png)
蝗虫的腹部
气孔
气孔是蝗虫呼吸的通道,位于腹部,可以让空气进入体内的气管系统。
产卵器
雌性蝗虫的产卵器包括产卵瓣和产卵管,用于将卵产在土壤中。
03
蝗虫的内部结构
消化主要作 用是输送食物进入胃中。
肠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通过肠壁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
口器
蝗虫的口器由上唇、上颚、下 颚、下唇和舌组成,用于咀嚼 和吸食植物叶片。
解剖蝗虫的重要性
促进科学研究
蝗虫作为一类重要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解剖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蝗虫的生理机制和生态行为,为解决蝗虫灾害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 据。
培养实验技能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 素养和实践能力。
02
蝗虫的外部结构
蝗虫的头部
解剖步骤
01
02
03
04
观察外部结构
首先观察蝗虫的外部结构,包 括头部、胸部和腹部,了解其
基本形态特征。
切割外骨骼
使用解剖刀沿着胸部和腹部的 交界处轻轻切割,将腹部暴露
出来。
观察内部器官
使用镊子轻轻拨开外骨骼,观 察蝗虫的内部器官,如心脏、
消化系统等。
记录观察结果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笔记本 上,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安全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过锐的解剖 刀,以免划伤自己或 损坏显微镜。
在解剖过程中,要保 持实验室的整洁,避 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使用镊子时,要确 保夹持牢固,避免掉 落或滑落伤及自己或 他人。
05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蝗 虫的内部结构,包括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等。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0a047c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8.png)
2、了解昆虫胸足基础结构及类型。
❖
3、了解昆虫翅基础结构和类型
❖ 材料及用具:
❖ 蝗虫、蜜蜂、角蝉、螳螂、蝼蛄、蝴蝶、天牛、 苍蝇、麻皮蝽等液浸标本和相关玻片标本及图片;。
❖ 解剖镜、解剖针、扩充镜、镊子、蜡盘等。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
第5页
(一)具翅胸节背板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
第6页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
第2页
❖ 头部:是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上已找 不到分节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口器和感觉 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中心。
❖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别称前胸、中胸、 和后胸。中、后胸着生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 面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
❖ 腹部:由8~11节组成,分节显著,节与节之间, 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能够伸 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尾须和外生 殖器。在1-8腹节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腹 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
第11页
❖ 三、内容和方法: ❖ (一) 昆虫腹部普通结构: ❖ (二)昆虫腹部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
虫幼虫期腹部附肢 ❖ (三)腹部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
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 蝉产卵器结构有何特点?注意产卵管鞘有何形成?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 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或压下)下生殖 板,可见其褐色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 四、作业: 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个别名称。
二昆虫外部形态和头胸腹部特征
第12页
腹部是昆虫第三个体段,与胸部运动机械相配合;成
虫腹部没有用于行政附肢,与生殖相关附肢特化成外生殖 器——雄性抱握器和雌性产卵器;腹部包藏主要内脏器官, 所以腹部是昆虫活动和生殖中心。
蝗虫解剖——精选推荐
![蝗虫解剖——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726373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4.png)
棉蝗外部形态取下口器各部分时,应用镊子夹住其基部,顺其生长方向用力拉下,以保持结构的完整。
剪开体壁时,剪刀尖应向上翘,以免损坏内脏;揭下背壁前,应先用解剖针仔细地将它与其下面的组织剥离开。
除去头壳内的肌肉时,注意勿将脑损坏。
棉蝗一般体呈青绿色,浸制标本呈黄褐色。
体表被有几丁质外骨骼。
身体可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
雌雄异体,雄虫比雌虫小。
1头部:位于身体最前端,卵圆形,其外骨骼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
头部可分为以下部分:头壳的正前方为略呈梯形的额,额下连一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上方,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为头顶;复眼以下,头的两侧部分为颊;之后为后头。
(1)眼棉蝗具有1对复眼和3个单眼。
①复眼:椭圆形,棕褐色,较大,位于头顶左右两侧。
用刀片自复眼表面切下一薄片,置载玻片上,加甘油制成装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②单眼:形小,黄色。
1个在额的中央,2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上方,3个单眼排成一个倒“品”字形。
复眼和单眼各有何视觉功能2)触角1对,位于额上部两复眼内侧,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3)口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同时注意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依次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
3)口器①上唇1片,连于唇基下方,覆盖着大颚,可活动。
上唇略呈长方形,其弧状下缘中央有一缺刻;外表面硬化,内表面柔软。
②大颚为1对坚硬的几丁质块,位于颊的下方,口的左右两侧,被上唇覆盖。
两大颚相对的一面有齿,下部的齿长而尖,为切齿部;上部的齿粗宽大,为臼齿部。
③小颚 1 对,位于大颚后方,下唇前方。
小颚基部分为轴节和茎节,轴节连于头壳,,其前端与茎节相连。
茎节端部着生2个活动的薄片:外侧的呈匙状,为外颚叶,内侧的较硬,端部具齿,为内颚叶。
茎节中部外侧还有1根细长具5节的小颚须。
④下唇1片,位于小颚后方,成为口器的底板。
解剖蝗虫的基本操作方法
![解剖蝗虫的基本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ed66a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0.png)
解剖蝗虫的基本操作方法
解剖蝗虫是研究蝗虫解剖学以及相关生物学的重要实验手段。
下面是蝗虫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准备一把锋利的显微刀和一支显微针。
将蝗虫放入显微底片上,用透明胶带固定蝗虫的腿和翅膀,以便固定蝗虫的位置。
2. 开始解剖:从蝗虫的头部开始,用显微刀小心地切开外壳,沿着蝗虫的中线切割。
注意要尽量避免损伤内部结构。
3. 解剖内脏:用显微针小心地把外壳两侧分开,以暴露蝗虫的内脏器官。
可以使用液体生理盐水清洗解剖部位,以清除血液和其他物质。
4. 研究内部器官: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
可以使用显微镜下的特殊显微钩或切口用具来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特定的器官。
5. 记录和保存:记录解剖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结果。
根据需要,可以将解剖样本保存在盐水或其他适当的保存液中,以备后续观察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蝗虫解剖需要一定的实验技巧和耐心。
在进行解剖前,最好先了解蝗虫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的位置,以便在解剖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操作。
另外,
在进行解剖时要小心,以免损坏内部结构,影响后续的研究和观察。
8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
![8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c6b87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e.png)
卵期:卵的孵化过程和孵化条件
跳蝻期:跳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成虫期: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
蜕皮过程: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蜕皮
成虫期发育
发育阶段:成虫期是蝗虫发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体态特征:成虫具有六条腿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繁殖能力:成虫具有繁殖能力,通过交配产卵进行繁殖
属于直翅目蝗科
分为飞蝗、稻蝗、东亚飞蝗等种类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
蝗虫的分布与习性
分布范围:全球各地,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栖息环境:草地、草原、沙漠等
食性:以植物为主,特别喜欢食用禾本科植物
迁徙性:部分种类有迁徙习性,成虫会飞行
03
蝗虫的外部形态
头部的构造与功能
蝗虫的头部结构: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
肠道:连接胃部和肛门,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呼吸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囊:位于蝗虫的腹部,用于储存氧气,辅助呼吸
气管系统:由一系列气管组成,用于呼吸和气体交换
呼吸孔:位于蝗虫的胸部,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气囊和呼吸孔等,共同构成蝗虫的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蝗虫的胸部,由多个心室组成,负责输送血液至全身各部位
分布范围: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
蝗虫的进化特点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进化特点:蝗虫经历了多次物种大爆发,形成了多个亚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迁徙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蝗虫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包括干旱、半干旱和潮湿地区。它们通过改变饮食习惯、繁殖方式和迁徙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 颊
唇基
口器
口器各部分: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前胸腹板
外骨骼:
每一胸节都由背 板、腹板和两个 侧板组成
中、后胸 腹板
前胸背板
中胸侧板
后胸侧板
附肢-足: 3对
后足为跳跃足
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
前翅覆翅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
背板、腹板、 侧膜
尾须
外生殖器:
雌性一产卵器
雌雄异体
6)神经系统
链状,白色
腹神经索
四、思考题
1、通过对蝗虫的解剖,掌握昆虫有哪些主要特征? 2、蝗虫的循环系统有哪些特点?与河蚌相比在结构与功能上 有何不同? 3、蝗虫的呼吸系统与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与它的生 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绘棉蝗的解剖图,示内部各器官系统。
★内部构造:6大系统
1)消化系统
前肠:口、食道、嗉囊、砂囊(前胃) 中肠:胃。6个胃盲囊 后肠:回肠、结肠、直肠 1对唾液腺
2)排泄系统
马氏管—细丝状,包围中后肠
3)循环系统
只有一条背血管,位于围心窦内
背血管
4)呼吸系统
气管—遍布全身,细丝状
观察:制成临时装片,与马氏管有何区别?
5)生殖系统
雄性一交配器
4)听器
5)气门10对
2、内部解剖
★解剖方法:
用小剪刀从足与翅基部剪掉,再从尾部肛上板处开始,以 小剪刀沿虫体背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从尾端腹面开始,沿腹 面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将产卵器分成两半,从这里开始,将 左侧体壁除去。剪时注意剪刀要斜些,紧帖着背板或腹板来剪; 在去除体壁时先从背面分开所剪开的体壁,将连附着体壁的组 织气管分离,特别在胸部,注意肌肉的联系,要留唾液腺(乳 白色葡萄状的腺体,贴附在胸部腹面)。 以小剪刀从头的后缘中线向前剪至唇基下缘,将头部左侧 外骨骼去掉,小心将头部幕骨剪除。注意剪刀不可深入,因为 容易损坏围食道神经。 小心将气管及一些组织清除,则可以观察到各器官系统的 全部。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2、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工具
棉蝗浸制标本,解剖器、手持放大镜, 显微镜,盖玻片、载波片。
三、实验内容
1、外部形态观察
体被坚硬的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
头顶 触角 复眼 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