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共3页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某一地方特有的文化,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激发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润泽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与周围的环境、人与事物,同时也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乡土文化教育是专门针对乡村地区孩子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乡村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需求,旨在推广优秀的乡土文化传统,培养乡土文化方面的人才。
培养孩子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懂得尊重和感恩父辈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惯,也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以及个性成长。
乡土文化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和生动性。
这类教育坚持以本土文化为背景,选取富有乡土特色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展现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这种教育注重贯彻落实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紧贴社会需求和实际生活,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也体现出循序渐进、情趣盎然。
乡土文化教育涵盖很多方面。
首先,它要求教师要熟悉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良好的教育素质。
其次,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乡土文化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它要求学校要注重乡土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实施,重视教育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乡土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倡导科学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倡导了解和尊重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注重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发展,营造出一种又好玩儿又营养的教育氛围。
总之,乡土文化教育涵盖了自然与人文、民俗与历史、风土与民情等多方面,通过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们逐渐了解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民俗、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并对这些乡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感情共鸣。
这种教育既有助于孩子发现自我的潜在动力,也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内独特的历史、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它是乡村社会的共同文化遗产。
传承乡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润养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乡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体验。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乡村活动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乡土文化也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等,这些都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源。
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了解、学习和传承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和身处其中的社会环境,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归属和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自豪感。
乡土文化也是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传统美德。
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乡土文化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利用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来进行创作,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乡村地区往往具有浓厚的亲情、邻里友善和彼此关怀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成长,容易培养出一种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心。
通过学习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和改善中去。
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润养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传承和实践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情感归属、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乡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润养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乡土文化是指一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元素,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是指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活动和教材的编写,旨在弘扬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
那么,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呢?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能力。
乡土文化是每个地方独有的,通过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自己家乡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认知。
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的环境和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情感体验能力。
乡土文化富含情感和诗意,通过接触和学习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与魅力,进而培养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
这种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并在情感上激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乡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乡土文化是指民间传统文化中所固化的一种文化状态。
在乡土文化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习俗等方式传承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是指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课程。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进行浅析。
一、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将乡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教学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产品,了解民间传说、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乡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文化传统中。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并且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料,包括地方方言、地方文学作品、地方美食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而且,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还会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增加他们的跨文化视野,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文化视野和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关注的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塑造。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各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
组织学生进行方言朗诵、乡土文学创作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
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乡土的文化意蕴和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
乡土的文化意蕴和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作者:崔英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崔英杰(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乡土不仅是一个区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乡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人们对生存方式的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培育乡土情感,重建乡土精神,对涵养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消解乡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土;文化意蕴;乡土教育;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0-02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8日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年度招标课题:社会转型背景下乡土教育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研究成果之一(15B30)乡土是一个有区域性特征的概念,但是乡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区域。
乡土总有许多生活的氤氲、有许多人生的意味在其中。
而建立在乡土体认和觉解基础之上的乡土教育,也从来不是偏居一隅的教育,家国天下的历史传统,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乡土教育往往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其意义并不局限于教育本身。
因此,在新的社会境遇下重新解读乡土,重估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乡土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一、乡土的文化意蕴“乡土”是一个悠长而温暖的词汇,在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就有“去乡土、离六亲”这样的句子,可见乡土一词有悠久的历史。
并且乡土一词在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乡土教育、乡土社会、乡土文学等学科范畴。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乡土的涵义至少有以下几种:(一)乡土是“一定的区域”,更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乡土不只是一个区域,乡土结构应该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乡土区域、区域中的人、区域环境和人的关系。
因此,乡土不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存在,乡土所体现的是主体人和客体世界形成的一种亲密关系,具体可以表达为乡土认知、乡土爱、乡土情怀、乡土建设、乡土改造等等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每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习惯,它是乡村特有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人们对土地、自然和生活的认同和情感。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起源和根源的途径。
乡土文化是人们的灵魂深处根植的文化土壤,它涵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感情,认识到家乡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方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乡土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润养学生“有根”的特色教育。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在城市长大,对乡土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乡土文化的教育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与学生相关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产生共鸣。
乡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
乡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但它并不意味着守旧和僵化。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乡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媒体,使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乡土文化是每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对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起源和根源,减轻文化冲击和失落带来的困惑和焦虑。
乡土文化的教育也可以润养学生“有根”的特色教育,培养他们的地方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乡土文化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1.1乡土文化的定义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肯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颜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制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阅历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学问、技术学问、医学学问、民间文学与艺术学问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学问等。
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宝和乡土精神财宝的总和。
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
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亮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才智结晶和精神寄予,是区分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分散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喜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忱、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民间流传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风格。
乡土文化既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情结。
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学生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形成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格魅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化对特色教育的积极意义和相关的教育实践。
乡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信仰。
乡土文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感。
乡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乡村社会的传统所在。
传统的乡土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智慧和技艺,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民俗风情。
乡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民间舞蹈、民俗节庆等都是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读民间诗歌、学习古老的手工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魅力,感受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启发。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乡村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等,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乡土文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学生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还能够培养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形成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还可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乡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乡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一、乡土文化的意义乡土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和智慧。
乡土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身份认同的来源。
乡土文化具有以下的几个意义:1. 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乡土文化通过传承美食、民俗、习俗等多种形式,将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承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感受乡村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2. 增强地域认同感和凝聚力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独特符号和象征,它融合了地方的气候、地貌、风俗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让居民产生强烈的地域认同感。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凝聚居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增加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利于乡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形态,通过文艺表演、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形式,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乡土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乡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但是,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1. 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它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通过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地区的一项资源,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展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可以为乡村地区提供就业机会。
3. 增进城乡交流与融合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乡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增进城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包括语言、宗教、習俗、建筑、节日、服饰、饮食等多个方面。
乡土文化是农村社区的“软实力”,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乡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润养孩子们的“有根”的特色教育,使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通过学习乡土文化,孩子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家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他们可以了解到祖辈们的艰辛努力和智慧,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技能和创造力。
乡土文化包括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技艺,例如剪纸、编织、木工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技能,孩子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乡土文化往往与当地社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紧密相关,例如村庄的节日、庙会、农田劳动等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团队合作、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角色的意识。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
乡土文化往往与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紧密相关,例如传统的耕种方式和农业节气。
通过学习乡土文化,孩子们可以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乡土文化是农村社区的宝贵财富,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润养孩子们的“有根”的特色教育,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传统技能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乡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保持身心健康、独特的文化认同,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不迷失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1. 引言1.1 什么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延续的特定的文化传统,包括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民间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生活的产物,承载了农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是乡村人民智慧和美学的结晶。
乡土文化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边界,不受规范和模式的束缚,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它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世界,体现了农民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家园,是农村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自信。
乡土文化是乡村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表现,是乡村特有的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学习和传承乡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乡村社会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乡土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价值乡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到自己所在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通过学习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地域特色,增强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乡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受到自己所处民族的魂魄和精神风貌,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乡土文化是他们熟悉而亲切的,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和有趣。
通过乡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份,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乡土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对整个语文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和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乡土文化传承历久乡土文化的传承历久是因为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是指一种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是由地方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地方的乡土文化遭到了破坏,但是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化在特色教育中的作用,并说明其润养“有根”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它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
乡土文化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兴趣,还能够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心,以及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
在特色教育中,借助乡土文化的优势,可以启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和创造能力。
乡土文化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还具有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作用。
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背景下,一些地方的乡土文化可能会被忽视或丧失。
因此,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十分必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积极寻找、挖掘和传承本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
同时,传承乡土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地乡的情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形成独立思考、自信向上的个性特征。
总之,乡土文化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资源,能够为学生的特色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自信心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某个地方的特有文化,它是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知识的总和,是乡村社会的特征之一。
乡土文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传说等。
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人们认同乡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
乡土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艺,这些知识和技艺代代相传,使得乡村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和传承。
乡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的反映。
它代表了乡村社会的特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乡土文化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土文化不仅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乡土文化教育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乡村文化,更能够启发学生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从小就接触到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增强他们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系列重要的品质和能力。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并能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学生通过学习乡土文化,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乡土文化中注重共同劳动和团队合作,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
乡土文化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乡土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乡土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力度。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乡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学校要加强对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逐渐被淡忘和边缘化。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培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是指每个地方独有的传统文化,它包括语言、习俗、风土人情、建筑、手工艺等方方面面的传承。
乡土文化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独特性,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成长的土壤。
乡土文化教育便是以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培育当地孩子的个性与价值观,形成“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心。
当孩子身处在一个充满着自己文化符号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产生自豪感,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不少孩子在城市里长大,由于家庭搬迁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缺乏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就造成了文化断层。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心,也更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文化可以促进孩子对环境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乡土文化中的风土人情、地方美食、建筑风格、传统习俗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代表着孩子所处环境的特色和风格。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从而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向往。
乡土文化教育也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
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敬畏心。
乡土文化中的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都强调了尊重和团结,传统节日、祭祀和宗教信仰等都蕴含着对祖先、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尊重长辈、帮助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非常重要。
乡土文化也能够教育孩子们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魏 晓斌
( 肃省会 宁县杨 集 乡初级 中学 , 肃 会宁 7 00 ) 甘 甘 37 0
辫
内 涵
方式 ,不仅带着 自然的清新 ,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 。如
果说 乡里人的价 值重估是 “ 心灵扶贫 ” ,城里人的价值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 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 重估就是 “ 精神 脱 贫 ” 。这 里 我们 看 到 无 论 是 乡里 人 的 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 “ 心灵扶贫” 、还 是城里人的 “ 精神脱贫” ,都揭示了 乡 生态文明的总和 。是一种意识形态 ,如民风民俗 ,包括 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 我们出生 、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 、自然景观 、文物 古
黼麓
嘲
绁
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 ,会最终导致一 化危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 :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 代 人 民族 文化 的缺 失 。在 这 个层 面 上 ,乡土 教育 不仅 是 下 ,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 爱家 乡的教育 ,也是人 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 ”这 也正 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 ,城市商品社会制造 出来的流 如鲁迅所说的那样 : “ 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这充分 行文化 、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 已经渗透 说明,利用 乡土文化促进学校教 育的重要意义。但不可 到农村的每一个 角落 ,这既体现在 乡村教育的 自觉追求 否 认 ,这 类研 究还十 分泛 化 、笼统 ,只有粗 线条 的原 则 、 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 。文化的核心与实 内容 ,缺乏 有效 的措施 、方法等 。有的 只是 就 乡土 文化而 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传统乡村文化之为一种独特 的文 “ 教”乡土文化,没有对 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全面的教育价 化韵 味 ,正在 于 其 中所 蕴 涵 的泥 土般 的 厚 重 、 自然 、淳 值 加 以挖 掘 ,没有 对此进行 深化 和辐射 ,更没有把 乡土文 朴 而 又不 乏 温情 的 生存 姿 态 。 乡村文 化 的解 体 ,其 核 心 化 与课 程融 合为 一体 。将 乡土 文化 与 乡村 学校 教 育整合 , 正 在于 传 统 乡村 生 活方 式 的土 崩 瓦解 。 乡村 文 化的 虚 化 在 乡土文化 课程开 发中 , 突出新课 程改革 理念 ,又体现 既 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 ,失去了既 家 乡乡土文化特色 ,使二者珠联壁合 ,使课程开 发具有 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 “ 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 浓厚的 “ 乡土味” “ 乡气” 、 家 ,使教师树立起 乡土文化 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 ,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 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 ,以便创造性运用家 乡 聚 合 力 ,乡村 实 际 上 越 来越 成 为一 盘 散 沙 ” 的现 实 中 , 乡土文 化 课程 资源进 行教 学 的新 课程 观 ,从 而 不断 使 课 认识到 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 。 堂 教学 充 满新 意 ,让 课 堂 教学 生机 盎 然 。 2 审美价值 。北京地球村 主任 ,20 年 C T . 05 C V中 2 研究 乡土文化是农村教 育的需要。乡村教育的最 . 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获奖者廖晓义指 出:乡村文化可以成 大 误 区 ,在 于 我 们 没 有 想尽 办 法 引导 孩 子 们热 爱 乡土 。 为城 市 人 返璞 归真 的 内 心方 式 、价 值观 念 。它 不 仅 是 一 乡土教 育 的最 终 目的 ,在使 学 生 获得 一 种感 同 身受 的理 种贴近 自然的生活方式 ,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 、去 解 ,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适应乡土生活中,真正地意 体验 ,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 ,让大城市的孩子们能 识 、肯定 、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 自己的 乡土 。恰 当 够有机会去近距离感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 。城里人享受 地 指导 学 生学 会 运用 乡土素 材 ,不 仅 拓展 学 生 的写 作思 乡村 宁静生活 、空气 、水以及文化 的时候 ,作为分享 路 ,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同时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故 者 ,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 、自然 毁了、身体垮了 、拥有的财富还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不 健康 、不快乐的生活。通过 乡村旅游 ,调整 自己的生活
乡土文化概述
乡土文化概述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代代相传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包括乡村地区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口头传统、建筑风格、农耕技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更具地域性、传统性和民族性,深深扎根于乡村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之中。
首先,乡土文化体现了乡村地区传统习俗的独特风情。
在乡村,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仍然延续至今。
比如,农历春节是乡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一些特定的节庆活动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龙船节、花会等,这些活动在乡村中扎根已久,形成了乡土文化的核心。
其次,乡土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人民多信奉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乡土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
乡村的庙宇和寺院是乡土文化的象征,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是孕育乡土文化精髓的文化瑰宝。
宗教信仰在乡村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此外,乡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在乡村中,民间艺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民间音乐、舞蹈、绘画、木雕等。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乡村地区的历史和传统,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乡村的民间艺术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娱乐和享受,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乡土文化还体现在口头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中。
乡村地区往往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保存和传播历史、文化和智慧。
乡亲们通过讲故事、唱歌、儿歌等方式传授给后代,这些口传的方式使得乡土文化得以延续。
这些口头传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代代相传,使得乡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最后,乡土文化还体现在乡村的建筑风格和农耕技艺上。
乡村的房屋建筑往往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如木结构、青砖瓦片等。
这些建筑风格反映了乡村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同时,乡村的农耕技艺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等。
这些农耕技艺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智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
乡土的文化意义
“乡土”的文化意义“乡土”是一个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
“乡土”是20年代出现的名词,对于这一类,人们称之为“乡土文学”阶段,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乡土”,这个话题,具有经典性,其基本内核或固有属性,流传至今仍未发生改变。
“乡土”的出现最早是由侨寓他乡、游历型和土著型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笔写出他们回忆中的故乡,采用多样的表达方式描述具有地域色彩的地方,抒写创作主体浓重的乡愁。
其中大多数作品淡化丑恶、极少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深度,但也有例外。
如鲁迅的小说。
在末庄、土谷祠、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
在他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铁屋子”。
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而他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随。
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彭家煌、沙汀、艾芜等一批现代乡土作家,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宗法制的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者、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中原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
在这些乡土文学中,被台静农称为“地之子”的现代中国农村的老百姓们,承受着巨大的苦难,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的愚昧与冷漠、悲哀与阴郁交织着的乡村氛围,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低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解读《故乡》中乡土文化的文化自信教案
解读《故乡》中乡土文化的文化自信教案。
一、了解乡土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乡土文化是指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资产,它与传统文化不同,更注重的是地方性、民间性、口头传统和传统生活方式。
乡土文化要求我们关注农村、山区、少数民族等地的人民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分析《故乡》中的乡土文化元素1、建筑和环境小镇子里的房屋、街道、水井、店铺等建筑和环境设施,都体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建筑特色,例如:“那边是店,白的墙又挂着‘闽南平康面庄’的红匾,一旁是一个穿缦纱罗衣的女人站在招呼。
”2、风俗习惯小镇子里的人们的饮食、服饰、交往习惯等都与中国农村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端着两碟花生米,徐娘拿着在后面跟去。
我一拐进自己家门去,那花生米抖出了不知多少扬州方言的”花生仁嘴”。
3、语言和文字小镇子里的人们使用的方言和文字,如闽南话、扬州方言、老北京话等,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
这些语言和文字常常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扬州方言中的“忒”、“吓”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用词汇。
4、宗教信仰中国乡村的信仰文化很重要,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
《故乡》中描绘了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等传统信仰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例如,“无数的鬼怪故事便在这时在我心里拘谨的活跃起来,一只藤球便变成三只蛇,鬼便从树林里走出来。
”三、乡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传统文化相同的权威性和历史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根基之一,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产。
认识和理解乡土文化,可以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对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文化自觉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尊重、热爱、自信,并通过自身努力予以传承和发展的信念和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自信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故乡》中的乡土文化进行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是乡民生活的精神基础和生命血脉。
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乡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有根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乡土文化是乡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与土地、自然和生活环境的紧密相连的产物。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并且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样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在文化认同上的自信,培养他们与乡土文化深入联系的能力。
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
乡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承载着乡民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将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思辨和批判意识。
他们将能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现象和事物,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获得更灵活的思维方式。
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情感与热爱。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对土地、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独到理解和体验。
通过与乡土文化的接触,学生们能够获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感。
他们能够从乡土文化中领悟到对他人的关心和友爱,培养出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乡土文化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传统生活方式、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这些都是人们几代人的智慧结晶。
通过学习和了解乡土文化,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实践。
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乡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有根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1. 聚合价值。
2006年初,上海大学王晓明在由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组织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危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已经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既体现在乡村教育的自觉追求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
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
传统乡村文化之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朴而又不乏温情的生存姿态。
乡村文化的解体,其核心正在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
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
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的现实中,
认识到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
2. 审美价值。
北京地球村主任,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获奖者廖晓义指出:乡村文化可以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内心方式、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去体验,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让大城市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去近距离感
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
城里人享受乡村宁静生活、空气、水以及文化的时候,作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自然毁了、身体垮了、拥有的财富还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
通过乡村旅游,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带着自然的清新,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
如果说乡里人的价值重估是“心灵扶贫”,城里人的价值重估就是“精神脱贫”。
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乡里人的“心灵扶贫”、还是城里人的“精神脱贫”,都揭示了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三、乡土文化的教学意义
1. 研究乡土文化是新课程建设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形成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新暖潮,并且涌现了一批
较有影响的乡土文化课程。
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
钱教授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
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
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这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说明,利用乡土文化促进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类研究还十分泛化、笼统,只有粗线条的原则、内容,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等。
有的只是就乡土文化而“教”乡土文化,没有
对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全面的教育价值加以挖掘,没有对此进行深化和辐射,更没有把乡土文化与课程融合为一体。
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整合,在乡土文化课程开发中,既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 研究乡土文化是农村教育的需要。
乡村教育的最大误区,在于我们没有想尽办法引导孩子们热爱乡土。
乡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适应乡土生活中,真正地意识、肯定、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乡土。
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乡土素材,不仅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同时,还能
够增强学生对故乡的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民
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做到学习与做人的完美统一。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