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以及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泥石流灾害应急常识

泥石流灾害应急常识

泥石流灾害应急常识以泥石流灾害应急常识为标题,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应急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泥石流是一种由大量流体状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物组成的自然灾害,其特点如下:1. 规模巨大:泥石流的规模通常很大,能够摧毁房屋、道路和农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速度快:泥石流的流速非常快,往往超过几十公里每小时,给人们逃生带来极大困难。

3. 破坏力强:泥石流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能够摧毁建筑物和其他人造设施,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4. 难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与降雨量、地质条件和植被覆盖等因素有关,难以准确预测其发生时间和地点。

二、泥石流灾害的应急预防措施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量、地质条件和河流水位等信息,提前预警和预测泥石流的发生。

2. 加强防治工程建设:通过修建泥石流沟、加固河岸、设置拦挡坝等措施,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和扩散范围。

3. 加强植被保护:合理规划和管理山区植被,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三、泥石流灾害的应急响应措施当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 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泥石流来临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靠近河流、山坡和悬崖等危险地带。

2. 迅速转移人员:一旦发现泥石流迹象,要迅速转移人员,尽量选择平坦高地或避难点避难。

3. 寻求援助:在安全转移后,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灾情,寻求援助和救援。

4. 保护财产:在转移时,尽量带走贵重物品,避免财产损失。

在灾后,可以申请相关救灾补助和保险赔偿。

四、泥石流灾害的自救互救方法在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自救互救方法:1.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前了解泥石流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学习相关的自救互救知识,增强自己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2. 互相帮助:在灾害发生时,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度过难关。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

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

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

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1、概述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1地形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
1. 保持山地植被覆盖: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可以减缓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稳定土壤,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如梯田、防护林网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设工程:避免在高风险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建设等活动,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监测措施:
1. 安装泥石流监测设备:如静力位移计、位移传感器、降雨监测设备等,可以及时监测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

2. 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及时发布警报,保护周边居民。

应急处置措施:
1. 建立泥石流应急预案:制定泥石流防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2. 提前疏散人员:在预警发出后,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3. 加强沟道清淤和堰塞湖疏导:及时清理沟道积淀物,疏通堰塞湖,减少泥石流的阻滞和堆积。

泥石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保护土壤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及时预警,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和未破坏的地形地貌来稳定土壤。

监测措施则是通过科学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动态,发出预警信号,提前采取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应急处置措施是在泥石流发生后采取的行动,包括疏散人员、清理沟道和疏导堰塞湖等,旨在减少灾害的影响。

泥石流的知识

泥石流的知识

泥石流的知识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指的是在山坡上由于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松散土石体沿坡面迅猛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下面将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地质、气象和人类活动有关。

地质因素包括山区地质构造、坡度和岩性等,地质构造复杂、坡度陡峭、岩性松散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

气象因素主要是降雨和融雪,降雨量过大或融雪过程中的水分渗入土石体,使其失去稳定性,从而引发泥石流。

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发山区、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平衡,使泥石流的发生几率增加。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泥石流的速度可达数十公里每小时,有时甚至能达到百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人类的逃生速度。

泥石流的规模也很大,堆积的泥石体往往能够覆盖整个山谷,形成堰塞湖等。

泥石流的破坏力非常强,能够摧毁房屋、冲毁道路、损坏农田,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泥石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泥石流的涌入能够迅速将人员、车辆和建筑物冲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泥石流还会造成山体塌陷、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

因此,及早预警、科学防治泥石流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包括预警、监测和治理。

预警是指通过气象、地质等手段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向可能受灾区域的居民发布预警信息,使其尽早转移避险。

监测是指对泥石流的发生、演变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展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治理是指采取人工或自然手段,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改善,减小泥石流的发生几率,从而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预防泥石流的关键是加强山区的生态建设,保护山体植被,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植被能够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减缓水流速度,起到防止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和危害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和危害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和危害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突变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且地震往往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

除了震动破坏,地震还可能引发其他天灾,其中之一就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地震或其他地质活动引起的土壤、石块、泥浆等流体组成的流体团,并且常常造成巨大的灾害。

本文将探讨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以及泥石流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 地震震动影响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会引起陡坡上的土石松动,并形成泥石流。

强烈的地震震动会导致土石松散,使地表土壤成为流动性质的物质。

震动破坏了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使土体发生流动变形,从而形成泥石流。

2. 地震引发地质滑坡地震发生时,地壳发生位移或破坏,导致山体崩塌或山体滑坡。

这些地质滑坡会带动土石、泥浆等下滑,形成泥石流。

山体的崩塌或滑坡会冲击下方的河道或湖泊,将大量土石堵塞在河道中,形成堰塞湖,从而加剧泥石流灾害。

3. 地震引发断裂活动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断裂活动,地震产生的断裂带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断裂带会破坏地层结构,使得地下水倒灌进断裂带,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断裂带内的土壤颗粒被冲刷,形成泥石流。

二、泥石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泥石流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对于周围的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是泥石流的主要危害:1. 人身伤害泥石流的流速很快,速度可达数十公里每小时,对人体的冲击力非常大。

泥石流中含有大量的土石碎片,这些碎片可以撞击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泥石流还可以将人卷入其中,导致人员失踪或被埋。

2.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损毁泥石流的冲击力可以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泥石流冲击下的建筑物往往无法抵挡其力量,导致建筑物坍塌或严重损毁。

此外,泥石流还会堵塞道路、桥梁、河道等交通要道,使得交通运输中断,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便。

3. 农田和林地损失泥石流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和植被,给农田和林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都是什么呢?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泥石流防护措施有:⑴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
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⑵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⑶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⑷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⑸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
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另外,对于防治措施,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泥石流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重点探讨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防治对策,希望发挥出参考价值,给泥石流灾害的防范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成因;防治对策近些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的稳定,需要从源头上精准分析,了解自然灾害成因,以便寻找科学的应对措施【1】。

泥石流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掺杂了大量泥沙和石块而形成了一股泥浆,顺着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

尽管泥石流危害范围较广,但是也可深入了解其成因,在因时制宜的原则下运用科学化手段开展整治工作,有效降低损失和危害程度。

一、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泥石流灾害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兼具着崩塌和滑坡的双重作用,危害程度比单一滑坡和崩塌更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对生活区的危害:泥石流能够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房屋以及其他场所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在这场灾害中,遇难人数高达1471人,失踪294人,舟曲5km长、500m宽区域被夷为平地【2】。

对交通设施的危害:泥石流还能直接影响到交通要道,摧毁路基以及桥涵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甚至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损坏其他的构筑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预估。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泥石流还能直接冲毁水电站和过沟建筑物等,淤积水库并直接磨蚀坝面。

若是采取的措施不及时,还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引发严重的后果。

对厂矿企业的危害:厂矿企业也能受到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山和其他设施被摧毁,矿山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被迫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基于上述提及到的泥石流危害,应全面分析具体成因,以便采取针对性应对方案,让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性降至最低,保障国家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泥石流灾害的出现往往需要具备特定条件,从自然因素上展开分析,可以明确地形地貌对其产生的影响。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泥石流是指由于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形成的一种以泥沙为主体的流态运动。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造成了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2.对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毁。

3.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泥石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植被,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同时也会污染水源等环境问题。

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工程,如堤坝、挡土墙等,以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3.加强植被保护:大规模的植被破坏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社会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治理措施1.治理泥沙源头: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种草造林、修建拦沙坝等方式来治理泥沙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治理沟道:通过清淤、加固沟道等方式来改善水流通畅性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破坏力。

3.治理泥石流堆积区:通过加固、清理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堆积区,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4.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护工程建设、植被保护等方式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治理泥沙源头、沟道和堆积区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同时也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通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生。

其特点是以土石流型式出现,水土混合物连续不断地流动,往往会摧毁沿途的建筑物和道路,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习性、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习性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源头面积大、流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砂石、碎石、泥沙等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局部强降雨:雨量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地形条件: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发育的沟壑。

沟壑之间的坡度大,山坡土壤疏松且易于崩塌,土石流受到重力作用呈自由流动状态。

3.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存在脆弱的泥岩、砂岩等岩石,易于崩塌;二是存在水槽状的地层结构,形成水流维持,形成岩层砖石渣砾物浸染而成为泥石流物料。

(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由于强降雨引发山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导致土石流的大量产生和流出。

其次,冰雪融化时水量过大,超出了所在山区的放水能力,导致水流被阻碍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前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减少其损失。

下面是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1.预先规划和构筑泥石流防护工程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泥石流灾害应急机制。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地带,根据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石流的产生,不允许在泥石流危险区内修建建筑物或设施。

另外,应该在山地区建造泥石流防护堤、拦河坝、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使泥石流的运动方向和流向合理化,并增加泥石流的缓冲时间。

2.加强预报预警和数据监测加强卫星遥感、地质和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泥石流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可能泥石流发生地的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1. 引言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预防和治理泥石流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2.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2.1 洞穴预探通过洞窟预探的方式可以探测地下溶洞、地下水道等地下空腔,及时找出可能导致泥石流的隐患。

预探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查和地下探测等环节。

2.2 坡面加固泥石流常在陡峭的山坡上发生,因此加固坡面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常见的坡面加固方法包括:1.植物覆盖:通过植物的根系来固定土壤,在坡面上种植多年生的草木,如草坪草、竹子等,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2.土工合成材料: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来加固坡面,能够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和稳定性。

3.护坡结构:在坡面上设置护坡结构,如混凝土预应力锚索、钢筋网箱等,以增强坡面的抗冲刷和抗滑动能力。

2.3 河道疏导河道疏导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河道的清淤、疏浚和整治,可以增加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河道疏导的主要措施包括:1.清淤疏浚: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泥沙、杂草和垃圾,恢复其正常的水流能力。

2.河床整治:通过改变河道的形状和结构,增加河床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侵蚀和冲刷作用。

3.护岸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护岸,保护河道的稳定和安全,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

3. 泥石流的治理措施3.1 早期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泥石流早期预警体系是治理泥石流的重要举措之一。

早期预警体系主要包括监测设备、信息传输和应急预警等环节。

1.监测设备:设置泥石流监测站,配备地质雷达、位移监测仪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和演变。

2.信息传输:建立泥石流监测数据的传输网络,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应急预警:针对监测到的泥石流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疏散和救援工作。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泥石流的应对措施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应对措施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

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泥石流对人口和财产的伤害。

本文将简要介绍泥石流的危害及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流动地质灾害。

它由山体崩塌引起的岩石碎屑和泥土、水混合物组成,以高速流动的形式冲击前进,会造成以下危害:1.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泥石流在流动时会有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将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冲毁或破坏。

2.造成人口伤害:泥石流在流动时,由于混合物的破坏性,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泥石流一旦进入人类居住区,就会对人口造成严重的伤害。

3.污染环境:泥石流在流动时,会带来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基于以上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的避免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在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第一步是及时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实施。

泥石流监测可分为地形监测和流体运动监测两个方面。

地形监测是指监测斜坡结构和岩石的变化、滑坡、崩塌、裂缝、松动地层、盐酸效应等非常规地质灾害的预警。

而流体运动监测是指监测水位、水流、土石流等流体力学方面的数据。

通过定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

2.地面防护措施泥石流在流动时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导致它能够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基于此,需要在建筑物周围采取地面防护措施,例如设置减速山体防撞装置。

减速山体防撞装置通过消耗泥石流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从而减轻其对人口和财物的影响。

3.工程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是指在整个山体流域内进行的开展的防灾避险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比如,在泥石流易发区,可以采取农卡和耕地栽植防护林,或者通过新建防护林、修建防洪墙等方式来保护安全。

4.技术手段的应用在预防泥石流灾害方面,使用动态防护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

防护网被分成多个截面,每个截面之间使用紧密的绳结构形成一个钢筋箱体。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如何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泥石流沟口通常是发生灾害的重要地段。

在应急调查时,应该加强对沟口的调查。

仔细了解沟口堆积区和两侧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别是新建在沟边的建筑物。

调查了解沟上游物源区和行洪区的变化情况。

应注意采矿排渣、修路弃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间可能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于泥石流沟边,特别是上游滑坡堵沟溃决时,非常危险。

地质灾害高发区房屋的调查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地质灾害高发区点多面广的难题,集中力量对有灾害隐患的居民点或村庄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开展调查。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毁坏里的洪流灾害。

泥石流的危害及应对方法

泥石流的危害及应对方法

泥石流的危害及应对方法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

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

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应对方法是1.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

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

2.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
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4.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

今天。

什么是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又称泥石流、土石流、山洪崩等,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通常在陡峭的山坡、溪谷和高原上发生。

泥石流以其剧烈的破坏性和令人震惊的力量而闻名。

那么,什么是泥石流?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灾害现象。

一、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是由沿着河岸、山坡或陡峭的溪谷流下的土石流、雪崩或山崩并带来了大量碎石、泥沙和石块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该流体通常在暴雨、雨雪、地震或泥石流前期形成的滑坡活动的影响下运动。

2. 形成原因泥石流是由于陡峭山坡上的大量泥土和石头被冲走,形成流体而引起的。

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如陡峭的山坡、溪流,强烈的暴雨等。

人类活动因素如过度采矿、大规模的伐木、建筑开发等。

这些活动可能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覆盖,造成过度侵蚀和脆弱的土壤,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1. 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一种高速流体,速度可高达几十公里每小时,具有以下特征:(1)泥石流粘稠黏滑,流速快,紊流强烈,可携带卵石、沙子和块状物等,阻力大且破坏性强;(2)泥石流的规模大小难以预测,有时形成小型泥石流,有时形成巨型泥石流,影响范围较大;(3)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难以预测,常常突然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2.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对人员安全的危害: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泥石流可摧毁耕地和农作物,损坏水源和生态环境。

(3)对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危害:泥石流容易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里造成裂缝和破坏,导致建筑坍塌和道路塌陷。

三、泥石流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难,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以下三点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1. 开展科学的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恢复,修建实用的防护工程,包括植树、种草和造型不规则的地面,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防泥石流安全小知识

防泥石流安全小知识

防泥石流安全小知识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大家的防灾意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防泥石流的安全小知识。

一、了解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暴雨、山洪、雪崩等引发的大量泥沙、石块等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迅猛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对沿途的建筑、道路、农田等造成严重危害。

二、了解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通常,暴雨、山体裸露、土壤松散、植被破坏等因素会增加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是在暴雨天气预警发布时,要做好防范措施。

三、选择安全的居住地在选择居住地时,要远离悬崖、山坡等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

尽量选择位于山脚下或平坦地区的居住地,减少泥石流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四、合理规划房屋建设在房屋建设中,要遵循科学规划,选择坚固耐用的建材和结构,增加房屋的抗震能力。

在山区地势较高的地方,可以考虑在房屋周围设置护坡,以减少泥石流侵袭。

五、保护植被及水源植被对于防止泥石流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好周围的植被,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同时,我们要合理利用水源,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

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在山区旅游或居住时,要随身携带应急物资,包括食品、水、药品等。

同时,了解当地的避难点和救援通道,以便在发生泥石流时能够及时躲避和寻求帮助。

七、关注气象预警气象预警是防止泥石流发生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经常关注气象预报,特别是暴雨天气的预警信息。

一旦接到预警,要立即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

八、遇险时的自救措施如果不幸遇到泥石流,我们要冷静应对,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首先,要迅速向高处转移,避免被泥石流冲走。

其次,如果无法躲避,要尽量选择大树或坚固建筑物进行遮挡。

最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切勿慌乱行动。

九、加强社会防灾建设除了个人的防灾意识,加强社会防灾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某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活动频繁,严重影响公路正常运行。

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某公路段泥石流的发育和危害特征,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发育特征;危害方式1研究区概况1.1地形地貌研究区域总体地势自北西向南东倾伏。

地貌类型复杂,分布有高山、高山山原、高原以及谷地平坝和阶地等。

区域内最高海拔6085m,最低海拔2882m,整体地势较高。

区内高程大于3500m的面积超过92%;其中,约42%的区域分布在海拔4000~4500m,约22%的区域分布在海拔4500~5000m。

区内约65%的区域地面坡度小于25°;约35%的区域分布在25°~45°,十分有利于泥石流松散物的形成和积累;地面坡度大于45°的区域不足1%,不利于泥石流物源的积累和储存,往往是泥石流形成的清水区。

1.2气象条件由于地势起伏大,加之受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地区气候为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日照强,年均气温2.4℃~10.4℃。

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6.7℃~8.2℃。

研究区降雨量在时段和地域上分布不均。

时间分布上,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超过年总降雨量的80%。

2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2.1泥石流类型和性质调查发现,某公路沿线共发育沟谷型泥石流沟339条。

根据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研究区以暴雨型泥石流为主,共有324条,冰雪融水混合型泥石流沟15条。

在冰雪融水和降雨的作用下,冰碛物被冲刷带走,参与形成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活动频率,研究区以中-低频泥石流为主,其中,低频泥石流沟有164条,中频泥石流沟90条,高频泥石流沟85条。

位于中强地震带。

频繁的地震活动加快了泥石流物源的形成和积累。

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研究区以稀性和过渡性泥石流为主,其中,稀性泥石流沟有166条,过渡性泥石流沟139条,黏性泥石流沟只有34条。

地震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分析

地震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分析

地震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分析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现象,经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其中,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形式。

本文将对地震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减轻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形成原因1.地震造成地壳破裂:地震的能量会导致地壳破裂,这会导致山体的破碎和塌陷。

山体破碎后,大量的碎石和土壤被震动力和重力作用带动,形成泥石流。

2.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地震的震动会导致山体内部的土壤失稳,从而引发山体滑坡。

滑坡的土壤和碎石随着重力流动,形成泥石流。

3.地震触发冰川湖溃决:在地震的作用下,冰川湖的溃决可能发生。

当湖水冲击山体时,带动大量的土石流动,形成泥石流。

4.地震产生地震液化现象:某些地震震源附近的土壤含有较高的含水量,当地震发生时,震动将导致土壤的液化,使土壤失去支撑力,形成泥石流。

二、危害分析1.次生灾害:地震后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冲击力强大,可以摧毁建筑物、桥梁和道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2.地质环境破坏:泥石流在其运动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土壤和岩石,导致山体的严重破坏和扩大。

这会改变地区的地质环境,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

3.水资源短缺:泥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会堵塞河流和溪流,导致水流阻塞,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会对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造成短缺,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4.生命安全受威胁:泥石流的高速流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人们如果被泥石流冲击到,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险。

此外,泥石流还可能带来有毒气体和疾病传播,进一步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三、减轻影响的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泥石流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地震和泥石流的发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2.完善土地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的土地规划,避免在易发泥石流地区进行建设和开发。

加强对山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植被的种植和保育,以提高地表的稳定性。

浅谈高原山区泥石流的成因_危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高原山区泥石流的成因_危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高原山区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郭枝明(西藏武警交通第八支队,西藏 阿里 859000)摘 要:西藏境内许多公路穿越崇山峻岭,许多路段受泥石流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影响,西藏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是青藏高原板块地壳运动处于活跃期,地震也易诱发泥石流。

本文以国道219线为例,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为公路设计、施工、养护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 形成条件 特征 危害 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U41815+61 概况新藏公路西藏段全长148815k m,平均海拔4500m 以上。

公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沿线大部分区段都采用低位布线,设计标准和荷载等级都很低,且年久失修,道路整体抗灾能力差。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趋势,给青藏高原气候带来的影响是,西藏气候相对湿润,降水量明显增加,暴雨频率变大。

“5・12”汶川大地震及云南、攀枝花地震,以及西藏仲巴县618级地震后,标志着青藏高原板块地壳运动处于活跃期。

以上对公路的影响是,地质构造运动加剧,泥石流、洪水、冰雪害及冻土病害频频发生,在众多病害中,尤其泥石流的危害最为严重,一些区段稍有降雨或地震,便产生泥石流,阻断交通,给沿线物资运输造成很大困难,甚至直接影响边防稳定及当地经济发展。

2 泥石流形成条件经调查,G219线西藏段境内共有大小泥石流约500多条,泥石流类型随物源粒度特征的不同,分别表现为泥石流、水石流和水砂流,泥石流作为山地地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由水流侵蚀、搬运和堆积泥沙的水沙运动现象。

它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陡峻的地形,诱发的动力(常见的一是暴雨冲刷,二是地震)和充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三大条件。

就G219线来说,以上三大条件都具备,就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因地震诱发的泥石流,其发生概率低,发生突然,规律性弱,难采取防治措施,故下文重点讨论由“水”诱发的泥石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探究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探究【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

本文通过我国大量泥石流的分析与探讨,对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危害形成条件防治措施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

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

1、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其暴发突然、危害十分严重。

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暂时性重力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和研究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的搬运力量是巨大的,通常为洪流的5~10倍,一次输出可达100~10000 m 3。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2、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二)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四)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五)对农田的危害直接冲刷、冲毁农田,有的甚至掩埋农田。

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①淤埋。

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

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

②冲刷。

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

③撞击。

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线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

④堵塞。

泥石流堵塞自身流路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位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没;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⑤漫流改道。

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其流路,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

⑥磨蚀。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在运动中对各种保护目标及其防治工程的表面造成严重的磨蚀。

⑦弯道超高与爬高。

高重度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很强,在弯道处流动或遇阻时其超高或爬高的能力大,有时甚至能爬脊越岸淤埋各种目标。

⑧挤压主河道。

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砂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而且由于流路改变,使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

通过对我国多处泥石流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泥石流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一、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文气象条件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水等。

在暴雨中心地带或冰雪融化季节,尤其持续小雨之后继之暴雨,最易触发泥石流。

四、其他条件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源区有足够数量的松散物质、岩屑。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上述条件仅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泥石流暴发的临界稳定条件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

因此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沟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应中小结合,以小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通常来讲泥石流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一、人员建筑物远离泥石流易发、多发区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

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

因此,在村庄选址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二、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

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三、生物措施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禁止在流域内进行滥砍滥伐,保护植被。

严禁在坡度大于25°的地区进行垦荒种地。

在山坡上修建工程时,要保持边坡的稳定,并且对施工的弃土、弃渣采取水保措施,不能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崩滑等固体物质来源。

在城区后山流域的水源区,采用封山护林育草,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

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森林,保护、发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辅以冲沟沟头防护,沟内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水平埝地,打地边埂,修集水沟、排水沟等农业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山地农业工程与泥石流生物防御体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防治区的经济效益(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

通过有计划、有措施的组织活动,变泥石流防治工作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行长期治理。

四、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

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五、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或接收当地天气预报信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激发泥石流的可能性;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分析滑坡堵河及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性,下游河水突然断流,可能是上游有滑坡堵河、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对城镇、村庄、厂矿上游的水库和尾矿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坝体不稳时,要及时采取避灾措施,防止坝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泥石流的治理工程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情况。

治理工程主要有治水、治土和排导等为主的方案(如下图)。

一、治水为主的方案利用蓄水、引水和截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使水土分离,稳定山坡。

辅之少量拦挡、排导工程稳定部分土体,适用于水力类泥石流沟的治理。

二、治土为主的方案利用拦挡、支护工程,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稳定沟岸崩塌及滑坡;同时辅以排导、截水工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