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课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课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咏雪》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论语十二章》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全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叹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何苦而不平?”杂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计不可阻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之明也。
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手,叩木之口,能说其志乎?如彼石也,若可移动,则吾举而扬之;若不可移动,则吾去而之他。
何至于是?愚公之妻曰:“公等众人,何其愚也?吾闻之,人力有穷,而山无穷也。
以吾之力,虽不能毁山之一毛,然吾能使其不增,则山自平。
”愚公从之。
自此,愚公之家无山不至,无石不削。
而河曲之山,自愚公移山以来,未尝增其高。
河曲智叟闻而笑之,曰:“愚哉,愚哉!移山者,移山也,非移心也。
吾观愚公之心,固未尝有移也,而何至于此?”愚公叹曰:“子之见固陋也,吾闻之,移山者,移山也,非移心也。
吾之心,固未尝有移也,而子何所见而笑我哉?”河曲智叟无以应,而心服之。
余闻之,智叟之所以笑愚公者,以其不能移心也。
然而愚公之心,未尝不欲移山,但以力不能耳。
若能移心,则移山之志,固不难矣。
故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志之使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志者,志之根也;气者,气之根也。
志者,志之原也;气者,气之原也。
志者,志之本也;气者,气之本也。
志者,志之宗也;气者,气之宗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志者,志之宗也;气者,气之宗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1.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咏雪原文篇一【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咏雪翻译篇二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篇三【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4.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翻译篇四【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5.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智子疑邻原文篇五【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6.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智子疑邻翻译篇六【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的译文及注释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译文及注释一、《世说新语·咏雪》南朝·刘义庆【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②内集:家庭聚会。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讲:讲解。
论:讨论。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⑦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
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⑧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⑨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古今异义词】[儿女]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因]古义:凭借;今义:因为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南朝·刘义庆【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导语】⾼效的学习,要学会给⾃⼰定定⽬标(⼤、⼩、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个⽅向;然后要学会梳理⾃⾝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点⼀点的攻克、落实。
本篇⽂章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原⽂翻译》,供⼤家借鉴。
【篇⼀】七年级上册语⽂⽂⾔⽂原⽂翻译 核⾈记原⽂阅读 出处或作者:魏学洢 明有奇巧⼈⽈王叔远,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以⾄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盖⼤苏泛⾚壁云。
⾈⾸尾长约⼋分有奇,⾼可⼆⿉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窗,左右各四,共⼋扇。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落⽯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
⽯青糁之。
船头坐三⼈: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卷,东坡右⼿持卷端,左⼿抚鲁直背;鲁直左⼿执卷末,右⼿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鲁直现左⾜,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尾横卧⼀楫。
楫左右⾈⼦各⼀⼈:居右者椎髻仰⾯,左⼿倚⼀衡⽊,右⼿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执蒲葵扇,左⼿抚炉,炉上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天启壬戌秋⽇,虞⼭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钩画了了,其⾊墨。
⼜⽤篆章⼀,⽂⽈:“初平⼭⼈”,其⾊丹。
通计⼀⾈,为⼈五;为窗⼋;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为字共三⼗有四;⽽计其长,曾不盈⼨。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记原⽂翻译 明朝有个特别⼿巧的⼈名叫王叔远,能够⽤直径⼀⼨的⽊头,雕刻房屋、器具、⼈物,以及鸟兽、树⽊、⽯头,没有不顺着⽊头原来的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个⽤桃核雕刻成的⼩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壁。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原文1. 沁园春·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出三皇旦,笙歌歌盈。
平山顶,羌笛歇。
转角凝望青云层,不知乘月几霜天。
青芜瞥白鹄归南,双翠凤凰来向东。
败杨远,深渊草地直千里,十六地循战沉沦。
回血山阴凤三弦,洞房春半,金花星去馬鸣龙。
喜山头。
雁边鸿过,一堆士庶各看园。
绮翠飘旌旆益来营,送祝福,和仗中县大瀼漂。
国学炎黄十郡垒,如意会,奏无管和文绣。
3. 骆驼祥子·第一回怎生廿一发,公子几棍灭家。
城边路说。
茕茕寡人,外头皆是黑。
路人侦察灭了太太,问灭了公子也。
大爷自有来由,外头闹心不思眼。
叫春,又找春,春不卖,多过两文手租,独走独醋,不欠内天。
来也,地也,水也,花也,虽山山,山山无意意,去无反问。
时也,势也,遭也,逢也,虽人人,人人有心心,尽赋古颂。
其势转不住,张枷司马一绳得。
地也,水也,石也,脸也,虽川川,川川倒问倒,无人愿拜!家也,国也,权也,势也,虽天天,天天不打不,无怕不意!文言文翻译1. 沁园春·雪白天已经到了山的尽头,黄河水流入大海。
想要穷尽千里目,再上一层楼。
2.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晚出来,阳光照亮大地。
笙歌声充满空气,山顶平坦,羌笛静默。
转过角落凝视蓝天白云,不知乘着月亮时已几点霜天。
瞥见青色草地上的白色雁归南,两只翠绿的凤凰飞到东方。
随着远去的杨树,深渊的草地,直通千里,十六个地方战争陷入沉沦。
回血的山阴凤三弦,洞房的春天已经过去,金花和星星去了,马和龙在鸣唤。
山头喜庆。
雁边,鸿鹄飞过,士人和庶民各自欣赏花园。
丝绸和翠绿的旗帜飘扬越来越多,送来祝福,和中县大瀼的漂流。
国家学府炎黄十二个郡堡,将如意聚集在一起,演奏出无乐器的和谐。
3. 骆驼祥子·第一回因为出了廿一发,公子几棍子灭了家。
城边的路上有人说。
孤零零的人,在外面每个人都是黑的。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带译文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快乐极了。
我常在土墙上下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局部当成丘陵,低陷局部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突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译文:1.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老实呢"教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教师了。
〞4.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全册文言文全文详解及翻译
目录8.1《咏雪》原文及翻译 (1)逐字逐句翻译 (1)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8.2《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4)逐字逐句翻译 (5)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6)1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8)逐字逐句翻译 (9)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2)15.《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13)逐字逐句翻译 (14)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5)18.《狼》原文及翻译 (16)逐字逐句翻译 (17)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0)22.1《穿进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23)逐字逐句翻译 (24)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5)22.2《杞人忧天》原文及翻译 (26)逐字逐句翻译 (27)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原文】南朝: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划分句子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全文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①谢太傅:即谢安②寒雪日:寒冷下雪天,寒雪,寒冷,下雪;日,天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七年级语文版上册全部文言文翻译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文言文翻译21.《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习),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了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了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则)加以改正。
”22.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便离开了。
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方元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元方曰: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 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已成为考试七年级语文阅读考查的必考内容,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1(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 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阅读训练】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2(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 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 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 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0)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 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3(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 辞以军中多务B.以残年余力C.或以为亡D.以刀劈狼首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成语: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一八)颜回好学《史记》【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阅读训练】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 翻译下面的句子.“不迁怒,不贰过.”译文: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2. 翻译句子.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文言文课文,下面将为大家提供这些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1. 《孟子·离娄下》离娄,字重耳,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本文讲述了他与朋友们的一次别离。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离娄初行,或暂别离也。
义渠,楚国边境之地名。
言其东行至临安而谢朋友。
篦,梳头用具。
安楚,指留在楚国。
未成就,指还未达到目标。
山城,指楚国都城郢城。
2.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本文是一首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民在风雨中辛勤劳作的情景。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匪石匪石,一作非石。
指某种树木。
籥,指农具,用来插秧子。
允矣,表示同意或者赞同。
奏矣,指高兴地歌唱。
庐矣矣,指农民的房屋。
軏矣矣,指卧在农田上帮助深耕的农民。
3. 《楚辞·九辩·离骚》本文为楚辞中的名篇,描述了屈原沉浸在离骚之中的悲愤情绪。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引领,引导。
舞厌,以舞蹈来消愁。
困厌,被困扰或痛苦。
九重,指楼台高阁。
似兮若,似兮若,如同。
绸缪,指心思琢磨。
四座,四座,指四周。
欽赏,指沉浸在美景中。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课文及译文
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译文大全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一会儿,雪下得很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谢据)的长子谢朗说:“和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谢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风飞舞。
”谢太傅非常高兴地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嬉戏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也不回。
11.《论语》十二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意愿(做事),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参考译文)及现代文答题技巧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参考译文班级:姓名: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他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风而起。
”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那人才到达。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地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离开了。
”元方说:“你跟我爸爸约定正午(见面)。
你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11.《论语》十二章1.孔子说:“学习之后又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顺从意愿,又不会越过法度。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做到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有害。
”5.孔子说: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23篇汇总现代文+古诗文(原文+译文)
初中语文七上必背课文现代文+古诗文汇总目录《春》《古代诗歌四首》《世说新语》两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诵读》《纪念白求恩》《诫子书》《狼》《天上的街市》《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外古诗诵读》1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5页打印版)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
文和翻译
篇一《孔乙己》
原文
吾无祖籍,无籍也无名。
作工本差池,逐日生计艰难。
亲朋无依,寄宿在草场旁边一个破烂庙里。
远远的看去,这座庙也只不过
是一间有前厅的土坯房。
里面安安稳稳地住了我三四年,你们或许
会觉得奇怪:怎么一个人能在这样的地方过得去?其实也难不倒我,我还有那两只野狗,它们为我看家护院,我为它们搜集食物。
只是,一到夜里,我的心思总会沉重起来,仿佛和我一起在这里栖息的不
仅有野狗,还有许多遭逢悲凉的人,他们的影子、他们的话语,都
萦绕在每一个角落。
我的心情就像这一座庙里的灰尘,无论怎么风吹,总是落灰。
翻译
我没有祖籍,没有籍贯也没有什么名气。
我的手艺平平,每天
都挣扎着为生计而努力。
我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借助,所以只得搬进
旁边一个破烂的庙里过日子。
这座庙远远望去也不过只是一个带有
前厅的土坯房而已。
我已经住在里面三四年了,或许你们会很惊奇:怎么一个人会奋斗在这样的环境里?其实我并不介意,因为我有两
只野狗,它们看家护院,我则负责给它们寻找食物。
可是,每到夜
晚我的心情总是变得沉重不安,仿佛这里不仅居住着我和野狗,还
有很多和我一样遭遇悲惨的人,他们的影子,他们所说的话语都在
这里萦绕。
我的心境就像这座破庙里的灰尘,无论风吹雨打,始终
不能舍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译文及知识点《穿井得一人》吕不韦〔先秦〕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就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这件事:“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回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寻听到的事情是如此,还不如不听啊。
注释1.居:停留。
2.及:等到…时候4.于: 被、向、在,5.国:国都6.道:讲述。
7.闻之于宋君:**闻:“使…知道”。
8.对:应答,回答。
9.使:使唤,古今异义词1.及.其家穿井,及:古义:待,等到…时候;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对:古义:应答,回答;今义:正确。
3.穿.井得一人,穿: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4.国人道.之,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道: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闻.之于宋君:*闻: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知道。
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代这件事)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注意:其,主要用作代词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③闻之于.宋君(介词,被)④于.我如浮云(介词,对)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21.《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习),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了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了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22.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便离开了。
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方元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不讲礼貌。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有回。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王朗说:“(船“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人。
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
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23.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岁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砚这些)书写工具,(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他的这首诗的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邀他父亲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到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24.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又唧唧,木兰地着大门纺织。
听不见织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叹息的声音。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木兰想什么,问木兰怀念什么。
木兰也没有什么想的,木兰也没有什么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天下午见到军中的文告,可汗正大规模地征兵。
好多好多卷的文告啊,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
愿意无买鞍买马,从此替父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去东市买骏马,去西市买鞍鞯。
去南市买笼头,去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爹娘,傍晚到了黄河边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在溅溅作响。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早上离开黄河边,傍晚到了黑山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在啾啾嘶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奔驰万里赶赴战场,飞越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峰。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从北方来的寒气中传来用刁斗报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
很多很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很多很多年后将士回到故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回来后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大殿上。
记了许多许多次功勋,颁发了许多许多的奖赏。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迎出外城;姐姐听到妹妹回来了,对着大门整理妆饰;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弟弟听到姐姐回来了,霍霍磨刀宰杀猪羊。
打开东屋的门,坐在西屋的床,脱掉战时的长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穿上过去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黑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
走出门看望战友,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战友们都惊慌:在一起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是雄哪是雌?25.诗五首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位“客”是从哪里来。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太内涯也好像近在咫尺。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吟诵的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26.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以为了不起。
他曾在自己家的菜园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技术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头儿说:“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浮熟练罢了。
”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油从钱孔中穿过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去进入葫芦,但是钱没有打湿。
卖油的老头儿接着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的老头儿走了。
27.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日月的。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
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
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
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
(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寂静的涧谷中,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
(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的叫哦,不禁泪湿衣裳。
”28.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蔡嶙,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