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一、著作简介
1.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著作是很丰富的。
1882年,杜威成为约翰·霍布金斯的研究生,188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时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被誉为“建立在巴尔的摩的德国大学”。期间,杜威攻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哲学,接受德国哲学的莫里斯、心理学创始者霍尔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的教导。1884年到1894年,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杜威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由课堂理论讲授者,成为教育革新的酝酿者。
从1894年到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1896年杜威创立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根据,把课堂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为活动而随时移位的课堂。
1904年之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与孟禄、康德尔和桑代克等共同铸成其师范学院的黄金时代。1915年著成《明日之学校》,1916年著成《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当时正值美国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迫切地需要适合工业发展需要的新式教育,因此引发了“新教育运动”。
2.时代背景
南北战争后,美国在文化教育上提倡向学术发达的德国学习,掀起了德国热,当时有大批的美国学生赴欧洲留学,这些学生归国后,传播欧洲学术,也有创新的,如詹姆斯,杜威受其思想的影响,将理论转向急剧变化的现实。1930年时撰写的《从绝对主义到试验主义》,记述了这段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地当时的时代特征。美国是新大陆,需要冒险开辟,需要创新求生,需要在非固定、非永恒、非一成不变的环境和信念中,面对新事物和提出新见解,从而建造新世界和新文明。当时的美国如抱残守缺便是退化,是死路一条,只有除旧布新才是成功和进步的康庄大道。杜威恰是接受接收到这种时代思潮的洗礼而建树起哲学理论的。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1.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是杜威的理想国。民主社会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赖互爱,能够自由交往,能够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其次,应该是开放型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民主主义就是这种社会的原则和灵魂。
理想的民主主义国家应当充分利用个人不同的却又饶有变化的才能,来共同促使社会迈进,绝不该借口人的天赋不齐而造成阶级鸿沟。
2.教育是什么?学校应怎样?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的组成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而这些的形成有赖于人们之间彼此进行联系和交通,教育就是有效地渠道。
在最初的历史年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沟通了思想和感情,增广了经验和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但随着文化积累越来越丰富,社会交往以无法完成文化的交流和传递,所以学校便出现了。从那时起,文化的表达和传递越来越依赖于文字,慢慢地就被误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指导青少年识字读书,教育理论也步入歧途,正式教育和实际生活的分裂越演越烈。
杜威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他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的教育了。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在实际实施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就是将学校安排成简化的社会,让儿童生长、生活于其中,以现实生活为媒介,来扩充经验的数量和提高经验的效用。当然,学校即社会,并不是对现实社会的照搬和移植,而是经过精心安排和筛选的,适合儿童生活生长的。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是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并不是说教育就没有目的,杜威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点,就不会片面地尊重儿童而抹煞社会。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能使他们尽心竭智的主动钻研学习,追求成功。这样能使儿童有一种“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成为教育过程中全心全意的参加者。“教育无目的论”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就是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无终极,一直在发展变化着的,那么真正的教育目的也是善于适应环境,随之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没有所谓的最后目的。
杜威指责教育当局制定的教育目的呆板枯燥,不切合受教育者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众多儿童千差万别的心智和情感,在儿童发展中没有实效。他还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如指责卢梭的以发展儿童天性为目的的教育目的论不顾社会的实际,而率性发展,是片面的;批判了把精神修养作为教育目的,是特殊阶级脱离生产而崇尚心灵享乐的产物;还批判了教育目的为实现社会效能的种种缺陷,并提出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得到解决。因为人民是自由民主的,这样才能从教育内部制定教育目的。
4.教学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洋哲学史》中说:“从严格观点看,杜威哲学的重要之点是他对于真理的传统解说的批判,从而提出工具主义的真理论。”杜威崇信生物进化论,认为真理并非超越经验的神异之物,而是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需要的工具,是应由实践来考验的假定。而且杜威反对传统哲学将人类和自然分离开,把个人和社会分离开,把身和心分离开的二元论,他将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个人是通过
“思维起源于疑难”,参加社会生活而得到发展的,身和心以及知和行事相赖相依的。
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进行思维,并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这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应用在教学上,便是“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学不应该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做是根本。传统教学将儿童固定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知识,就像从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一样,儿童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并非真正获得知识,他们只是死记硬背下灌输给他们的东西,不会积极、自觉的将其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知识只是死知识。所以杜威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将学校课程设定成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地学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克服的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疑难问题,所以他们会认真自觉的开动脑筋,刻苦的钻研问题,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5.道德教育论
杜威十分重视德育,他的德育理论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他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二元论,将内部和外部、义务和兴趣对立起来的行为。
杜威首先批判了将道德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对立部分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道德行动的动机和后果是各不相关的,动机是存在于意识中的纯粹内部的东西,而后果和行为则完全是心灵以外的东西。杜威认为每个动机在产生的同时就伴随着对一种行动后果的判断,而动机是推进行为向前发展的一部分。杜威指出将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进行对立的结果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的混乱。杜威认为要避免这种混乱,就不能把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隔离,不能把道德教育片面理解为单单培养道德品格或单单培养道德行为,而应注意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不断地进行深思熟虑的行动。
按“兴趣”行动和按“义务”行动是关于道德的讨论中最常发生的对立,这二者之间似乎总存在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杜威道德论将此二者理想地结合在一起。杜威认为兴趣和自我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而“所谓无私,既不是对所做的事缺乏兴趣,也不是忘我”。兴趣是个人在自己现有能力基础上,参与活动,增加经验,并取得圆满结果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一种自我满足的内心体验。个人常常在满足自
“如果个人对他的工作真感兴趣,我兴趣的同时自觉克服暂时的困难与挫折。杜威说:
他就能够忍受暂时的挫折,在困难面前坚持工作,⋯.在面对精神涣散和克服精神涣散中寻找兴趣。”因此,兴趣不能简单理解为个人利益,义务也不能等同于自我牺牲。义务就是职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兴趣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二者应当是统一的。
三、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杜威由于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的限制,他的一些观点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在教育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尽管在反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不顾儿童身心发育的弊病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教育和生活两者以及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界线,从而轻视个人直接以外的显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结论,忽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规律和职能。
2.在教学原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