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往往产生一系列的嫉妒、自卑、任

性、孤僻、焦虑、抑郁等心理现象。对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是一个关于听障儿童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解决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展望。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前言: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2001年,卫生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对全国0到6 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听觉障碍儿童患病率为0.155%,平均发现率为0.221%,用此数据推算全国0到6 岁听觉障碍儿童有 15.8 万人,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 2.3万人。2006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6岁以下的聋哑儿童约80万,14岁以下的约200

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6.7%,至少有一项心理问题的比率为22.8%。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听障儿童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可能比健听人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众多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听觉障碍儿童。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对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研究

(一)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就听障儿童而言,有研究者认为林崇德(2003)指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两个指标比较适合,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是指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否则就属于心理不健康,例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后者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

(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林于萍(2000)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聋哑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李祚山等(2004)对听觉障碍儿童的调查表明,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

焦虑和冲动倾向;徐方忠等(2005)的调查显示: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总体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躯体化、强迫、偏执是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刘青等(2005)自编问卷对聋生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聋生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的年龄与正常学生基本相同。张颉(2008)对聋哑初中生的调查表明,其总体情况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不同的项目上。黄杰等(2008)对聋生与健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健生,但健生的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比聋生高。

总体说来,已有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听障儿童所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高于普通正常学生; (2)自我评价方面,存在自卑倾向;

(3)情绪情感体验方面,存在孤独体验; (4)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对人焦虑;

(5)个体发展方面,听力残疾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基本一致。

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听障学生自身原因

1.认知能力较差。国内外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比较多,多集中于对聋哑儿童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听障儿童在以上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要滞后于正常的儿童。具体表现为,语言发展缓慢,情感体验相对肤浅,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较差等。

2.人格特质存在缺陷。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变量,同正常人相比,听障儿童人格的形成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张福娟等(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在独立性、忍耐性、领导性方面较差,容易产生固执。张伟锋(2006)对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人格特质的对比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听障男童在内外倾性和掩饰性上显著高于正常男童;听障女童在精神质和掩饰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女童,但在神经质上显著低于正常女童;听障男童在精神质上显著高于听障女童,其他人格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第二,农村听障儿童的内外倾性显著高于城市听障儿童,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自我概念不够清晰。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是自我的主要成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王玲凤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对7-9岁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概念的总分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二)听障学生家庭原因

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残疾,不能给与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关爱,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对这样的残疾孩子感情淡漠,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成才与否,家长往往不会去过多关注。听障家庭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的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部分家长觉得孩子残疾很可怜,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庭中常常是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家长视他们为家庭的负担,在心里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缺乏与孩子必须和必要的交流,部分家长面对听力障碍孩子,在教育沟通方面有许多困难,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