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应用控制装置自动的、有目的地控制或调节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使之按照人们规定的或者是希望的性能指标运行。

2.常规控制器的组成:⑴定值元件。⑵比较元件。⑶放大元件。⑷反馈元件。

第二节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一、按自动控制系统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分类:

1.开环控制系统:一个控制系统,如果在其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中不包含受控对象输出端的被控量的反馈信号,则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一个控制系统,如果在其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中包含来自受控对象输出端的被控量的反馈信号,则称为闭环控制系统,或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二、按信号的结构特点分类:

1.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被控量和给定值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最后使系统消除偏差,达到被控量等于给定值的目的。

2.前馈控制系统。

3.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三、按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

1.恒值控制系统:若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保持被控量恒定不变,也即是被控量在控制过程结束在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时,被控量等于给定值。

2.随动控制系统:它又称随动系统,它是被控量的给定值随时间任意变化的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在各种情况下使被控量跟踪给定值的变化。

3.程序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被控量的给定值是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控制的目的是要求被控量按确定的给定值时间函数来改变。

四、按控制系统信号的形式分类:

1.连续时间系统:当控制系统的传递信号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这种系统称之为连续(时间)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又常称作为模拟量控制系统。

2.离散(时间)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某处或几处传递的信号是脉冲系列或数字形式的在时间上是离散的系统,称为离散控制系统或离散时间控制系统。

第四节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1.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有哪几种?

答:⑴单调过程。⑵衰减振荡过程。⑶等幅振荡过程。⑷渐扩震荡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⑴稳定性。⑵快速性。⑶准确性。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微分方程、垃氏变换和传递函数

1.描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等。

2.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和动态特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微分方程。

3. μo(t)=(1∕C)∫idt,i=C(dμo(t) ∕dt)。

注意:拉普拉斯变换对照表。

4.终值定理:若L[x(t) ] =X(s),且X(s)在s平面的右半平面及除原点外的虚轴上是解析,则有x(∞)=lim(t →∞)x(t)=lim(s→∞)sX(s)。

5.初值定理:若时间函数x(t)的拉氏变换是X(s),且lim(s→∞)sX(s)存在,则x(t)的初值x(o)是:x(o)=lim(t →0)x(t)=lim(s→∞)sX(s)。

注意:例题2—2(22页)、2—3(23页)。

6.传递函数:⑴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使用的分析设计方法—频率发和根轨迹法,就是建立在传递函数的基础上。

⑵传递函数的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

7.系统传递函数的性质:⑴传递函数是将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后得到的,因此它只适合于线性定常系统。⑵系统传递函数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而与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

8. 理想微分环节和实际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分别为:⑴理想微分环节:G(s)=Y(s) ∕X(s)=Tds。⑵实际微分环节:G(s)=Y(s) ∕X(s)=kdTds∕(1+Tds)。

第三节电气环节的负载效应及其传递函数

1.负载效应:环节的负载对环节传递函数的影响,称为负载效应。

2.无负载效应的环节:环节是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如果环节的输出信号仅决定于输入信号及环节本身的结构和参数,而与环节的外接负载无关,则称为无负载效应的环节;反之,如果缓解的输出信号还受外接负载的影响,则称为有负载效应的环节。

3.大多数运算放大器是由下述三个元件的电路连接成一个系统:⑴具有高放大系数、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的反相放大器;⑵由外接阻抗构成的输入回路;⑶由外接阻抗构成的反馈回路。

第三节发电机磁控制系统及其传递函数

注意:图2—30(43页)

第四节系统方框图的等效转换和信号流图及Mason公式

1.方框图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反馈连接。

①串联连接:多个方框依次串联,其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传递函数的乘积。

②并联连接:两个或多个方框的输入变量相同,总的输出量等于各方框输出量的代数和,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并联连接。

③反馈连接:“+”号对应于负反馈,“-”号对应于正反馈。

注意:表2—2(51页)。

2. ①在方框图的简化过程中应记住以下两条原则:⑴前向通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必须保持不变;⑵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必须保持不变。

②方框图简化原则:⑴移动分支点和相加点;⑵交换相加点;⑶减少内反馈回路。

3.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线性代数方程组变量间关系的图示方法。信号流图是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每一个节点表示系统的一个变化量,而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之路为该两个变量之间信号的传输关系。

4.信号流图包括:⑴节点;⑵支路;⑶输入节点(又称源点);⑷输出节点(又称陷点);⑸通路;⑹回路和回路增益。

5.梅森(Mason)增益公式:G(s)=(1∕Δ) Σ(k=1→n) ρkΔk,Δ=1—ΣLa+ΣLbLc—ΣLaLbLc+…,式中Δ—信号流图的特征式;n—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前向通路的总条数;ρk—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第k 条前向通路总增益;ΣLa—所有不同回路的增益之和;ΣLbLc—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ΣLaLbLc—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Δk—在除去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的信号流图中,第k条前向通路的余因子。也即与第k条前向通道不接触部分的Δ值。

注意:例题2-6(56页)

第五节常规控制器(P、PI、PD、PID)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实现方法

1.当Ti→∞时,积分作用→0,PI控制器就成了P控制器。

2.比例控制作用的特点是能使过程较快的达到稳定;积分控制作用的特点是能使控制过程为无差控制;微分控制作用的特点是能克服受控对象的延迟和惯性,减少控制过程的动态偏差。

2.运算放大器具有增益高(大于10的5次方),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等优点,故不会受到负载效应的影响。

注意:式2—117(65页)、2—118(65页)、2—119(65页)、2—120(65页)、2—122(66页)、2—124(66页)。

数学模型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

第三章时域分析法

第一节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

1.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直接解出控制系统被控量的时间响应;然后根据响应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描述的时间响应曲线来分析系统的控制品质,如稳定性、快速性、稳态精确度等。

2.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有以下几种时间函数:⑴阶跃函数:x(t)=0,t<0:;x(t)=xo,t》0。⑵斜坡函数(又称速度函数):x(t)=0,t<0;x(t)=vt,t》0。⑶抛物线函数(加速函数):x(t)=0,t<0;x(t)=0.5Rt²,t》0。⑷脉冲函数:x(t)=0,t<0;x(t)=R∕ε,0ε。∫(-∞—+∞)δ(t)dt=1,L[δ(t)]=1。

注意:控制系统中的频率分析法就是采用正弦函数作为典型输入信号,采用不同频率的正弦函数信号输入系统,可以得出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从而可以间接地分析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3.时域性能指标:包括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误差。

⑴动态性能指标:①最大超调量σp:σp(%)={ [y(tp)—y(∞) ] ∕y(∞) }×100%。②上升时间tr:注意:75页图3—6。③峰值时间tp。④调整时间tso。

⑵稳态误差ess:稳态误差是衡量系统准确性的重要指标;在无振荡的系统中,就不需要应用峰值时间和最大超调量这两个性能指标。

第二节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被测系统是否为一阶系统。

注意:ts=3T(s)——(对应±5%误差带),ts=4T(s)——(对应±2%误差带)。

2.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注意:式3—19(79页);系统的时间常数T越小,则响应越快,稳态误差也越小,输出信号y(t)对输入信号x(t)的迟后时间也越小。

第三节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S1,2=—ζωn±ωn(ζ²—1),[注:括号为根号],⑴当0<ζ<1时,位于s平面左半平面的共轭复数极点(共轭复根),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将具有振荡特性,成为欠阻尼状态。⑵当ζ=1时,位于s平面负实轴上的相等实数极点,称为临界阻尼状态。⑶当ζ>1时,在过阻尼状态。⑷当ζ=0时,称为无阻尼状态。⑸当—1<ζ<0时,位于s平面右半平面的共轭复数极点,这时系统的状态是发散的。

2.注意:⑴θ=tg¯¹[(1-ζ²)∕ζ],小括号为根号。⑵共轭复数极点距虚轴越远时,y(t)衰减得越快。⑶图3—15(83页)。⑷图3—16(84页)。⑸就响应过程的调整时间ts来说,在单调上升的特性中,以ζ=1时的ts 为最短;随着ζ的增加(ζ>1的方向增加),调整时间ts将越来越拖长。⑹式3—38(85页)、式3—39(86页)、式3—40(86页)、3—41(86页)、3—42(86页)。⑺ζ通常由允许的最大超调量性能指标来决定,所以调整时间ts有由自然振荡ωn来决定。

3.改变二阶系统参数ζ和ωn(使ωn增加,ζ减小)来减少斜坡响应的稳态误差,将使系统的动态特性变坏(振荡激烈和超调量增加),即系统响应的平衡性将变差;为了克服这个矛盾,需要引入附加控制信号,使之既能满足稳态误差的要求,又能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第四节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高阶系统的分析:⑴在当系统的闭环极点全部在s平面(跟平面)的左平面时,也即极点都是负实数或带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时,则系统是稳定的。⑵如果一个极点的位置与一个零点的位置十分靠近,则该极点对系统的动态响应几乎没有影响。

第五节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及误差系数

1.没有稳态误差的系统成为无差系统,具有稳态误差的系统称为有差系统。

2.系统稳态误差:E(s)=Er(s)+Ed(s),注意:3—59(93页)、3—60(93页),当N=0时,称为0型系统;当N=1时,称为1型系统;当N=2时,称为2型系统;…。由于N>2时,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一般不采用,以后就不专门提出。

注意:⑴表3—1(97页)、图3—26(100页)、3—82(101页)。⑵常用典型输入信号有阶跃函数、斜坡函数、抛物线函数和正弦函数。⑶时域分析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阶跃输入函数。正弦输入函数是频域

法分析系统的主要输入信号。⑷时域性能指标有动态性能指标tr,tp,和σp等;稳态性能指标为稳态误差ess. ⑸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平面的左半面。

第四章频域分析法

第一节频率特性的基本概恋

1.频率特性法(简称频率法):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种经典方法。

2.注意:式4—11、4—12、4—13、4—14、4—15(110页),M(ω)和θ(ω)合起来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二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

1.工程上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主要采用的试图解法。

2.常用的频率特性图示方法分为两类:极坐标图示法和对数坐标(Bode图)图示法。

3.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⑴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K,所以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ω)=K+j0=Ke的jo次方,注意图4—4(112页),相位移θ(ω)=0º。⑵积分环节:注意4—18(113页)及图4—5(113页),那个图整个是负虚轴,且当ω→∞时,趋向原点0,显然积分环节信号是一个相位滞后环节[因为θ(ω)=—90 º],每当信号通过一个积分环节,相位滞后90 º。⑶微分环节:注意:式4—19(113页)、图4—6(113页),图示是个实虚轴,恰好与积分环节的特性相反;其幅值变化与ω成正比:M(ω)=ω,当ω=0时,M(ω)也为零,当ω→∞时,M(ω)也→∞。微分环节是一个相应超前环节[θ(ω)=+90 º]。系统中每增加一个微分环节将使相位超前90 º(π∕2)。⑷惯性环节:注意:式4—20(113页)、图4—7(114页),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位于直角坐标图的第四象限且为一半圆;惯性环节是一个相位滞后环节,其最大滞后相角为90 º,惯性环节可视为一个低通滤波器。。。⑸二阶振荡环节:注意:式4—22(114页),当ω→∞时,M(ω)→0,θ(ω)→180 º⑹迟延环节:注意:图4—9(115页),M(ω)=1, θ(ω)=—τω,当ω‐→∞时,θ(ω)→‐∞。

4.典型开环系统的奈氏图:⑴式4—27(117页)、4—29(118页)、4—31(119页)。

第三节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

1.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⑴比例环节(K):式4—34(121页)。⑵积分环节(1∕s)和微分环节(S):式4—35(122页)、4—36(122页)。⑶惯性环节(1∕1+Ts)和比例微分环节(1+Ts):式4—37(122页)、4—40(124页)、4—41(125页)。⑷二阶环节:低频段的渐近线为一条零分贝的直线,它与ω轴重合。高频段的渐近线为一条斜率为—40(dB∕dec)的直线,它与ω轴相交于ω=ωn的点,注意:式4—43(127页)、4—44(127页),只存在0《ζ《0.707时,ωr才为实数。⑸迟延环节:式4—45(128页)。

2.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在右半s平面上没有极点和零点,则称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具有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系统,称为最小相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在右半s平面上有一个(或多个)零点,称为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若开环传递函数有一个或多个极点位于右半s平面,这意味着开环不稳定,一般也称为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具有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系统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注意:式4—48(133页)。

第四节闭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

1.注意:式4—54(141页)、4—55(141页)、4—56(142页),当谐振峰值Mr=1.2―1.5时,σp=20%-30%。对控制系统来讲,比较合适。当Mr>2时,σp将超过40%。超调量已经太大了,一般生产过程已不允许有如此大的超调量。注意:式4—55(142页)、4—57(142页)、4—58(142页)、4—59(142页),谐振频率ωr越大,调整时间越短,系统响应的响应越快。

2.给定阻尼比ζ后,闭环系统的截止频率ωb与峰值时间tp及调整时间ts均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频带宽度0—ωb越宽,系统的响应速度越快,调整时间越短。这表明,带宽可以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

3.频域分析法是在频域内应用图解法评价系统性能的一种工程方法,频域分析法不必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而可以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时域性能;频率特性可以由实验方法求出,这对于一些难以列写出系统动态方程的场合,频域分析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

4.频域分析有两种图解方法:极坐标图和对数坐标图。

5.开环对数幅频特性那个曲线L(ω) ―ω的低频段表征了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则反映了系统动态响应的起始段性能及系统抗干扰的能力。

6.当需要获得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系统的开环对数幅相图和尼科尔斯图。

7.谐振频率ωr,谐振峰值Mr和带宽0—ωb是重要的闭环频域性能指标。

第五章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代数判据——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频域判据——奈奎斯特判据。

2.常用的稳定性判别方法有:

⑴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判断特征方程根的实数部分的正负号。⑵奈奎斯特判据:是一种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它也可以不用求闭环系统的特征根,只需根据开环频率特性就可确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⑶根轨迹法。⑷李亚普诺夫直接法:这是一种既可判别线性系统又可判别非线性系统的更为通用的稳定性判别与分析的方法。它是基于一种所谓李亚诺夫函数的特征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3.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o>0,a1>0,a2>0,a3>0,a1a2—aoa3>0。S=z—σ1

第三节频域分析中的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1.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利用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奈奎斯特曲线,简称奈式曲线)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判别准则,简称奈式判据或频率判据。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可以用解析方法或者实验方法。

2.幅角原理和公式N=P—Z,式中N——F平面上封闭曲线C`包围原点的次数;P——s平面上被封闭曲线C包围的F(s)的极点数;Z——s平面上被封闭曲线C包围的F(s)的零点数;⑴当N>0时,表示F(s)端点按逆时针方向包围坐标原点;⑵当N<0时,表示F(S)端点按顺时针方向包围坐标原点;⑶当N=0时,是F(s)端点的轨迹不包围坐标原点的情况。公式也改写为:Z=P—N。

3.奈氏图:F平面上的曲线F(jω)如果整个地向左平移一个单位,便可得到GH平面上的G(jω)H(jω)曲线,这就是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图,或称奈氏图、奈式曲线图。由于F(jω)的F平面坐标中的原点在GH平面的坐标中移到了(—1,j0)点,所以判别稳定性方法中的矢量F(jw)包围坐标原点次数N,应改为矢量G(jw)H(jw)包围(—1,j0)点的次数N,因此式中的N就应是GH平面中矢量G(jw)H(jw)对(—1,j0)点的包围次数。注意:图5—12(168页)。(N=P)

4. 应用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判别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步骤如下:⑴绘制开环频率特性G(jω)H(jω)的奈氏图,作图时可先绘出对应于ω从0→∞的一段曲线,然后以实轴为对称轴,画出对应于-∞→0的另外一半。⑵计算奈氏曲线G(jw)H(jw)对点(—1,j0)的包围次数N。为此可从(—1,j0)点向奈氏曲线G (jw)H(jw)上的点作一矢量,并计算这个矢量,并计算这个矢量当W从—∞→0→+∞时转过的净角度,并按每转过360º为一次的方法计算N值。⑶由给定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确定于S平面右半部分的开环极点数P。⑷应用奈奎斯斯特判据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第四节用频域分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1.当Kp<[T1+T2∕T1T2]时,奈式曲线不包围(—1,j0)点。这时,闭环系统是稳定。当Kp>[T1+T2∕T1T2]时,奈氏曲线包围(—1,j0)点,闭环系统不稳定。开环幅相频率特性G(jw)H(jw)曲线从右边愈接近(-1,j0)点,闭环系统的振荡性越大。

2. 用奈氏图表示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⑴相位裕量:γ<0,闭环系统不稳定。⑵增益裕量:当|G(jwg)H(jwg)<1,也即Kg>1时,闭环系统稳定。注意:177页的内容,式5—35(178页)。

3.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与系统时域性能之间的关系:低频段反映了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则反映了系统抗干扰高频干扰的能力。

4.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一般要求系统的超调量不要过大,并有较好的阻尼。所以一般取频域指标的谐振峰值指标为:Mr《1.3—1.5,对应的裕量指标为: γ》40º-50º。

5. ⑴控制系统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稳定的。⑵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都是代数判据。⑶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利用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G(jw)H(jw)曲线——又称奈氏曲线。⑷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⑸无论是

奈氏图还是伯德图描述的系统开环频率特性,都可以分为低频段、中频段和高频段三个频段区域,其中,低频段反映了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主要反映系统的抗干扰能力。⑹闭环频率特性的性能指标有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ωr和频带宽度ωb。

第六章根轨迹法

1.特征方程的重根点则是根轨迹分支的会合点或分离点。

2.当K从零变到∞时,根轨迹全部在根平面(s平面)的左半部分,所以系统总是稳定的。

3.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而终止于开环零点

4.确定渐近线要包括两个方面:渐近线的倾角和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注意:式6—17(197页)、式6—21 (198页)

5.确定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对于某些系统,它的开环极点和开环零点可能是共轭复数。

6.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则这两个极点之间必定存在分离点;同样,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零点之间(其中一个零点可位于无群远处)。那么这两个零点之间必定存在会合点

注意:式6—25(201页)、6—26(201页)。

7.两种确定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方法:⑴利用特征方程来确定根轨迹与虚轴交点;⑵应用劳斯稳定判据来确定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8.在系统的开环传递系数中增加极点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是不利的。

9.增加极点的部分将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能不利,但可消除或减少稳态偏差,因此对系统的性能要综合考虑。10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例如采用比例微分(PD)控制器或超前校正环节]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增加极点[例如采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或延迟校正环节]可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第七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第一节概述

1.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已知条件下,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看看是否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

2.性能指标分类:⑴稳态指标。⑵时域动态指标: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超调量σ(%)、调整时间ts、振荡次数N和衰减率φ等。⑶频域动态指标:开环频域指标有相位裕量γ,增益裕量Kg,增益穿越频率ωc;闭环频域指标有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ωr,频带宽度0—ωb;放大系数的增加,系统的稳态性能得到改善,但是动态性能将因之变坏;校正装置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及其连接方式称为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以及校正方式的确定,就是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问题。

3.校正方式:串联校正、并联校正(较少常用)、局部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扰动校正)。

注意:校正的实质被认为就是改变系统的零点和极点分布,其中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一种校正方式;局部反馈校正也是常用的校正方式也称并联校正。

4.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和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三种。

5.校正装置的设计: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或者说控制系统中校正装置的设计,主要依据前面给出的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①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数,如果性能指标以时域形式给出时可利用根轨迹法来设计。②如果性能指标用频域形式给出时,则可用频率特性法来设计。

第二节采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1.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一个处在第一象限的半圆。

注意:①式7—11(221页)、7—12(221页)、7—13(221页)、7—14(222页)、7—15(222页)②超前校正装置是一个高通滤波器(高频信号通过,低频信号被衰减)。

2.超前装置的主要作用:在中频段产生足够大的超前相角,以补偿原系统过大的滞后相角。

注意:①式7—16(222页)。②φm=33º+5º=38º,β=(1+sinφm)∕(1-sinφm)=4.17. ③式7—22(225页)、7—23(225页)、7—24(225页)。

3.由滞后装置的奈氏图可以看出,奈氏曲线为一处于第四象限的。

注意:①式7—25(226页)、7—26(226页)。②当ω→∞时,M(ω)→Kp,φ(ω)→0.而ω→0时,

M(ω)→∞,φ(ω)→90º。③PI控制器也是一种相位滞后的校正装置。其最大滞后相角(—90º)在ω=0处。④PI控制器也是一个低通滤波器,频率越低衰减越小。

4.滞后装置的作用是减小原系统高频部分的幅值及伯德图中的幅值穿越频率ωc,但保持ωc附近相频曲线基本不变,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注意:在ω`c处Go(jw)的相角应等于—180º加上所要求的相位裕量再加5º—12º(补偿滞后校正装置造成的相位滞后)。

5.滞后校正装置对系统有下列影响:

⑴减小开环频率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幅值,从而增大相位裕量,减小谐振峰值。⑵由于减小了频带宽度,从而使响应的快速性变差。⑶系统中频段和高频段的幅值显著衰减,从而允许系统提高开环放大系数,改善系统的稳态功能。

注意:式7—29(229页)、7—31(230页)、7—32(230页)、7—33230页)。

6.局部反馈回路校正装置Gc(s)常常采用速度反馈(又称软反馈)或比例反馈(又称硬反馈),局部速度反馈(又称微分反馈)。

第八章状态空间分析法

第一节概述

1.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就是属于这种类型描述所采用的数学模型.

2.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恋及术语:①状态。②状态变量。③状态向量:若以n个状态变量x1(t),x2(t), …xn(t)为向量x(t)的分量,则x(t)称为状态向量。④状态空间:以状态变量x1(t),x2(t), …xn(t)为坐标轴所构成的n维空间,称为状态空间。

注意:277页。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 (11)

.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 课程代码:023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5小题每小题2 分,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如果系统中加入一个微分负反馈,将使系统的超调量P σ( )。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 2. 在伯德图中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是( )。 A. 低频段 B. 中频段 C. 高频段 D. 无法反映 3. 设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2)j 1(1 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M(1)=( )。 A. 1 B. 2 C. 21 D. 41 4. 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10X 1103X ??? ???+?? ????-=?,则该系统的特征根为( )。 A. s 1=3, s 2=-1 B. s 1=-3, s 2=1 C. s 1=3, s 2=1 D. s 1=-3, s 2=-1 5.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3s (s K 3+,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3,∞] B. [0,∞] C. (-∞,-3] D. [-3,0] 6. 由电子线路构成的控制器如图,它是( )。 A. 超前校正装置 B. 滞后校正装置 C.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D. 以上都不是 7.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ωC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C ω'的关系,通常是( )。 A. ωC =C ω' B. ωC >C ω'

C. ωC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 (6)

.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 课程代码:023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超前校正装置Ts Ts s G c ++=11)(β,当φm =38°时,β值为( ) A .2.5 B .3 C .4.17 D .5 2.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x x ?? ???? +??? ???---=011124,则系统的特征根为( ) A .s 1=-2,s 2=-3 B .s 1=-2,s 2=1 C .s 1=-4,s 2=-1 D .s 1=-2,s 2=-1 3.决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是系统的( ) A .结构 B .参数 C .输入信号 D .结构和参数 4.终值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 ) A .)(lim )(lim )(0s X t x x s t →∞→==∞ B .)(lim )(lim )(s X t x x s t ∞→∞→==∞ C .)(lim )(lim )(0s sX t x x x t ∞→→==∞ D .)(lim )(lim )(0s sX t x x s t →∞→==∞ 5.梅森公式为( ) A .∑=?n k k k p 1 B .∑=??n k k k p 1 1 C .∑=??n k k 11 D .∑??k k p 1 6.斜坡输入函数r(t)的定义是( ) A .t t r =)( B .)(1·)(0t x t r = C .2)(at t r = D .vt t r =)( 7.一阶系统1)(+=Ts K s G 的时间常数T 越小,则系统的响应曲线达到稳态值的时间( )

02307 自动控制理论(二)(实践)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技能)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二)(实践)课程代码:02307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二)(实践)是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独立本科段)自动控制理论(二)配套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以仿真设计的方式进行。通过该课程,学生可对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中的分析、计算、设计等环节有进一步认识,并通过仿真实践过程,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训练,从而提高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考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应具有使用MATLAB软件的基本能力,能够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时域和频域分析、前馈校正设计、离散系统分析,并具备初步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能力。 本课程共 18学时,对应1个学分。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三、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参考教材 1、指定教材: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教程(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参考教材: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四、实践(技能)考核的场所、设备、师资要求。 考核场所:多媒体教室。 设备:计算机及仿真软件(每人1台)。 师资:要求熟悉MATLAB软件和控制理论,具有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设计的能力。

五、实践(技能)考核的项目名称、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 六、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课程成绩通过学生提交的课程学习报告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评定。课程学习报告应包含基本理论和计算结果或仿真波形。 完成考核项目中一至六项中的任意二项为合格(65分左右)、三项为一般(75分左右)、四项为良好(85分左右)、五项及以上为优秀(95分左右)。

江苏省自学考试大纲 27235 自动控制原理

高纲0945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235自动控制原理 苏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它紧密围绕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介绍控制系统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设计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数学模型有明确的了解;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时域法、频域法和根轨迹法;能够根据对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要求进行系统综合与校正;对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具有基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为我国培养专业的控制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包括负反馈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以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掌握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主要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间的关系,求出系统传递函数的主要方法等。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概念,稳定性分析与应用的基本方法;控制系统稳态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方法;二阶系统时域分析与计算方法,高阶系统时域分析与估算方法。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掌握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绘制法则与应用;广义根轨迹的概念,了解应用根轨迹对控制系统性能进行分析与估算的方法。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掌握线性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表示方法,掌握奈氏稳定判据的原理和应用,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概念,以及相位裕度、幅值裕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其它特性;了解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对应关系等。 线性系统的校正。领会控制系统串联校正、反馈校正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校正网络的频率特性及其作用;掌握用频率响应法设计串联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了解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了解离散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及动态性能的分析方法。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性,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领会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自动控制原理是应用数学和工程学科的交叉学科,覆盖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它是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电工电子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电工电子学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如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等提供必要的控制理论基础和技术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控制系统导论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 (7)

. 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 课程代码:02306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5小题,每小题2分,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正弦函数sin t ω的拉氏变换是( ) A.ω +s 1 B.22s ω+ω C.22s s ω+ D. 2 2s 1ω+ 2.一阶系统G(s)= 1Ts K +的放大系数K 愈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的稳态值( ) A.不变 B.不定 C.愈小 D.愈大 3.二阶系统当0<ζ<1时,如果增加ζ,则输出响应的最大超调量p σ将(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定 4.下列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中,哪一个是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 A.劳斯判据 B.赫尔维茨判据 C.奈奎斯特判据 D.根轨迹法 5.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G(s)=3)1s (2 2+,那么它的相位裕量γ的值为( ) A.15o B.60o C.30o D.45o 6.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相角是,随着ω的增大( ) A.先超前再滞后 B.先滞后再超前 C.不超前也不滞后 D.同时超前滞后 7.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距离实轴很远 B.距离实轴很近 C.距离虚轴很远 D.距离虚轴很近 8.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10X 4013X ?? ????+??????-= ,则该系统的特征根为( ) A.s 1=-3,s 2=-4 B.s 1=3,s 2=4 C.s 1=1,s 2=-3 D.s 1=-3,s 2=4 9.确定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可用( ) A.0)j (H )j (G 1=ωω+ B.幅值条件 C.幅角条件 D.0ds dk =

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应用控制装置自动的、有目的地控制或调节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使之按照人们规定的或者是希望的性能指标运行。 2.常规控制器的组成:⑴定值元件。⑵比较元件。⑶放大元件。⑷反馈元件。 第二节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一、按自动控制系统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分类: 1.开环控制系统:一个控制系统,如果在其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中不包含受控对象输出端的被控量的反馈信号,则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一个控制系统,如果在其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中包含来自受控对象输出端的被控量的反馈信号,则称为闭环控制系统,或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二、按信号的结构特点分类: 1.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被控量和给定值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最后使系统消除偏差,达到被控量等于给定值的目的。 2.前馈控制系统。 3.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三、按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 1.恒值控制系统:若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保持被控量恒定不变,也即是被控量在控制过程结束在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时,被控量等于给定值。 2.随动控制系统:它又称随动系统,它是被控量的给定值随时间任意变化的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在各种情况下使被控量跟踪给定值的变化。 3.程序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被控量的给定值是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控制的目的是要求被控量按确定的给定值时间函数来改变。 四、按控制系统信号的形式分类: 1.连续时间系统:当控制系统的传递信号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这种系统称之为连续(时间)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又常称作为模拟量控制系统。 2.离散(时间)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某处或几处传递的信号是脉冲系列或数字形式的在时间上是离散的系统,称为离散控制系统或离散时间控制系统。 第四节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1.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有哪几种? 答:⑴单调过程。⑵衰减振荡过程。⑶等幅振荡过程。⑷渐扩震荡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⑴稳定性。⑵快速性。⑶准确性。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微分方程、垃氏变换和传递函数 1.描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等。 2.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和动态特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微分方程。 3. μo(t)=(1∕C)∫idt,i=C(dμo(t) ∕dt)。 注意:拉普拉斯变换对照表。 4.终值定理:若L[x(t) ] =X(s),且X(s)在s平面的右半平面及除原点外的虚轴上是解析,则有x(∞)=lim(t →∞)x(t)=lim(s→∞)sX(s)。 5.初值定理:若时间函数x(t)的拉氏变换是X(s),且lim(s→∞)sX(s)存在,则x(t)的初值x(o)是:x(o)=lim(t →0)x(t)=lim(s→∞)sX(s)。 注意:例题2—2(22页)、2—3(23页)。 6.传递函数:⑴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使用的分析设计方法—频率发和根轨迹法,就是建立在传递函数的基础上。

夏德钤自动控制理论(第4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引论 1.1复习笔记 自动控制,就是采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给定的规律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数个物理量能够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按照给定的规律变化。 一、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1.开环控制 (1)开环控制的框图 开环控制的示意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开环控制示意框图 (2)开环控制的特点 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2.闭环控制 (1)闭环控制的框图 闭环控制的示意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 闭环控制示意框图 (2)闭环控制的特点 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不仅存在着正向作用,而且存在着反馈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有直接影响。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有如下分类: 1.随动系统与自动调整系统 (1)随动系统:输入量总在频繁地或缓慢地变化,要求系统的输出量能够以一定的准确度跟随输入量而变化。 (2)自动调整系统:输入保持为常量,或整定后相对保持常量,而系统的任务是尽量排除扰动的影响,以一定准确度将输出量保持在希望的数值上。 2.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1)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元器件的特性均为线性(或基本为线性),能用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系统。 (2)非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的特性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该系统即为

非线性系统。 3.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 (1)连续系统:各部分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连续函数的模拟量。 (2)离散系统:某一处或数处的信号以脉冲列或数码的形式传递的系统。 4.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1)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其输入量和输出量各为一个,系统结构较为简单。 (2)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其输入量和输出量多于一个,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回路多。 5.确定系统与不确定系统 (1)确定系统: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是确定的、已知的,系统的输入信号(包括参考输入及扰动)也是确定的,可用解析式或图表确切表示。 (2)不确定系统:当系统本身或作用于该系统的输入信号不确定时,该系统称为不确定系统。 6.集中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 (1)集中参数系统:能用常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集中参数系统。 (2)分布参数系统:不能用常微分方程,而需用偏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分布参数系统。 三、自动控制理论概要 1.自动控制系统需要分析的问题 (1)稳定性:自动控制理论应给出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并应指出稳定性与系统的结构(或称控制规律)及参量间的关系。 (2)稳态响应:自动控制理论应给出计算系统稳态响应的方法,并且指出系统控制规律及参量与稳态响应间的关系。 (3)暂态响应: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系统的控制规律及参量与暂态响应的关系,并且能提供简捷估算暂态响应的方法。 2.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 (1)确定出一种合适的控制规律及相应的参量。 (2)能从系统的数学模型近似地估算系统的时域稳态响应和暂态响应。 (3)若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应能指明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 (4)能为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或仿真创造条件。 3.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 (1)经典控制理论:用频域法、根轨迹法研究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2)现代控制理论:以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及数值计算为主要数学工具,以描述系统内部状态变量关系的状态方程为基础,用时域方法(状态空间方法)研究系统运动状态。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15)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15) .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 课程代码:023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5 小题每小题2分,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于欠阻尼的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ξ保持不变时,( ) A.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越大,系统的峰值时间t p 越大 B.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越大,系统的峰值时间t p 越小 C.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越大,系统的峰值时间t p 不变 D.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越大,系统的峰值时间t p 不定 2.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K s s ()()++13,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1,∞) B.[-3,-1] C.(-∞,-3] D.[0,∞) 3.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X ?=1011- X+01 u ,则该系统的特征根为( ) A.s 1=1,s 2=-1 B.s 1=-1,s 2=1 C.s 1=1,s 2=1 D.s 1=-1,s 2=-1 4.在伯德图中反映系统抗高频干扰能力的是( ) A.低频段 B.中频段

C.高频段 D.无法反映 5.由电子线路构成的控制器如图,它是( ) A.超前校正装置 B.滞后校正装置 C.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6.进行串联超前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ωc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ω′c 的关系,通常是( ) A.ωc =ω′c B.ωc >ω′c C.ωc <ω′c D.ωc 与ω′c 无关 7.设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4 13()+j 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M(1)=( ) A.22 B. 2 C.42 D.2 4 8.状态转移矩阵(t)的重要性质有( ) A. υ(0)=1 B. υ-1(t)=- υ(t) C. υk (t)=k υ(t) D. υ(t 1+t 2)= υ(t 1)+ υ(t 2) 9.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 )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 (4)

. 浙江省2002年1月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2306 一、单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B 3.A 4.C 5.A 6.C 7.B 8.A 9.C 10.B 11.C 12.D 13.B 14.A 15.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线性,非线性 2.准确性 3.输入支路,输出支路 4.正弦函数 1 5. Tβ 2 6.ωn122 -ξ 7. υ(t)X(0)+∫t0υ(t-τ)Bu(τ)dτ 8.分离点 9.动态 10.闭环极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反馈控制系统根据被控量与给定值的偏差进行调节,最后使系统消除偏差,达到被控量等于给定值的目的, 是一种闭环控制系统。 2.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性能。 3.校正装置G c(s)反并接在前向通道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的两端,形成局部反馈回路。 4.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均位于s左半平面的系统,称为最小相位系统。 5.离虚轴最近的闭环极点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影响最大,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称为主导极点。 四、1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闭环频率特性性能指标有: (1)谐振幅值M r; (2)谐振频率ωr; (3)截止频率ωb; (4)频带宽度0~ωb。 2.(1)0<ξ<1时,输出响应为衰减振荡过程,稳态值为1; (2)ξ=0时,输出响应为等幅振荡过程; (3)ξ≥1时,输出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注:或用图示说明也可)

3.惯性环节G(s)= 11Ts +的频率特性为: G(j ω)=11112 +=+j T T)e j ωω?ω(() ? (ω)=-tg -1ωΤ 惯性环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如下图所示 4.将G(s)化成时间常数表示形式: G(s)=05051011.(.)(.) s s ++ G(j ω)= 05051011.(.)(.)j j ωω++ G(j ω)极坐标图起点:(0.5,j0) G(j ω)极坐标图终点:(0,j0), lim ω→∞∠G(j ω)=-180°,lim ω→∞ |G(j ω)|=0 5.PID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G(s)=K p [1+1T s i +T d s]。 6.rank [B AB ]=rank 1224--????? ?=1

3套自动控制理论自考题真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2011年10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描述RLC 电路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阶次是(C) A.零阶 B.一阶 C.二阶 D.三阶 2.由于运算放大器采用反相放大器方式,其输出端具有输出阻抗特性为(B) A.高 B.低 C.中等 D.零 3.方框图的转换,所遵循的原则为(B) A.结构不变 B.等效 C.环节个数不变 D.每个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不变 4.阶跃输入函数r (t )的定义是(C) A.r (t )=l(t ) B.r (t )=x 0 C.r (t )=x 0·1(t ) D.r (t )=x 0.δ(t ) 5.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0(s)=()() B s A s ,则系统的特征方程为(D) A.G 0(s)=0 B.A(s)=0 C.B(s)=0 D.A(s)+B(s)=0 6.改善系统在参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性能的方法是增加(C) A.振荡环节 B.惯性环节 C.积分环节 D.微分环节 7.当输入信号为阶跃、斜坡函数的组合时,为了满足稳态误差为某值或等于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N 至少应为(C) A.N ≥0 B.N ≥1 C.N ≥2 D.N ≥3 8.设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1(0.21)(0.81) s s s ++,则其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与实轴交点的幅值|G (j ω)|=(D) A.2.0 B.1.0 C.0.8 D.0.16 9.设某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210(0.251)(0.250.41)s s s +++,则其相频特性 θ(ω)=(A) A.1124tg 0.25tg 10.25ωωω----- B.1120.4tg 0.25tg 10.25ωωω---+- C.1120.4tg 0.25tg 10.25ωωω---++ D.112 0.4tg 0.25tg 10.25ωωω----+ 10.设某校正环节频率特性G c (j ω)= 1011j j ωω++,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高频段斜率为(A) A.0dB /dec B.-20dB /dec C.-40dB /dec D.-60dB /dec 11.二阶振荡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的渐近线斜率为(A) A.0dB /dec B.-20dB /dec C.-40dB /dec D.-60dB /dec 12.根轨迹法是一种(B) A.解析分析法 B.时域分析法 C.频域分析法 D.时频分析法 13.根轨迹法出射角公式为(D)

10月全国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 课程代码:023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ω从0变化到+∞时,迟延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2.时域分析中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 A.脉冲函数 B.斜坡函数 C.阶跃函数 D.正弦函数 3.计算根轨迹渐近线倾角的公式为( ) A.m n )12(+π+=?l μ B. m n )12(-π+-= ?l C. m n )12(+π+=?l D. m n )12(-π+=?l μ 4.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它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 A.输入信号 B.初始条件 C.系统的结构参数 D.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 5.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位趋近( ) A.-90° B. -45° C.45° D.90° 6.状态转移矩阵φ(t)的重要性质有( ) A. φ(t 2-t 1)·φ(t 1-t 0)= φ(t 2-t 1)+ φ(t 1-t 0) B. φ(t 2-t 1)·φ(t 1-t 0)= φ(t 2-t 0) C. φ(t 2-t 1)·φ(t 1-t 0)= φ(t 1-t 2)·φ(t 0-t 1) D. φ(t 2-t 1)·φ(t 1-t 0)= φ(t 1-t 2)+ φ(t 0-t 1) 7.采用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对系统进行数学描述是( ) A.系统各变量的动态描述 B.系统的外部描述 C.系统的内部描述 D.系统的内部和外部描述 8.利用奈奎斯特图可以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 A.稳态性能 B.动态性能 C.稳态和动态性能 D.抗扰性能 9.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 1(t)和u 2(t)时,输出分别为y 1(t)和y 2(t)。当输入为a 1u 1(t)+a 2u 2(t)时(a 1,a 2为常数),输出应为( ) A.a 1y 1(t)+y 2(t) B.a 1y 1(t)+a 2y 2(t) C.a 1y 1(t)-a 2y 2(t) D.y 1(t)+a 2y 2(t) 10.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 c (S)=K S S T 1T 1+β+(0<β<1),则该装置是( )

10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 课程代码:023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 A .脉冲函数 B .斜坡函数 C .抛物线函数 D .阶跃函数 2.实轴上根轨迹右端的开环实数零点、极点的个数之和为( ) A .零 B .大于零 C .奇数 D .偶数 3.PID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形式是( ) A .5+3s B .5+3s 1 C .5+3s+3s 1 D .5+1 s 1 + 4.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 ) A .正弦函数 B .单位阶跃函数 C .单位脉冲函数 D .复变函数 5.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 A .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 .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 C .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D .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6.PID 控制器中,积分控制的作用是( ) A .克服对象的延迟和惯性 B .能使控制过程为无差控制 C .减少控制过程的动态偏差 D .使过程较快达到稳定 7.当二阶系统的根分布在右半根平面时,系统的阻尼比ξ为( ) A .ξ<0 B .ξ=0 C .0<ξ1 D .ξ>1 8.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1 Ts K +,则其频率特性的实部R(ω)是( )

2 A . 22T 1K ω+ B .- 2 2T 1K ω+ C .T 1K ω+ D .-T 1K ω+ 9.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s+1)(s+2)(s+3)=s+4,则此系统的稳定性为( ) A .稳定 B .临界稳定 C .不稳定 D .无法判断 10.已知系统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分别为G (s )=s K 1)s (H ,)1s (s 10 h +=-,当闭 环临界稳定时,K h 值应为( ) A .-1 B .-0.1 C .0.1 D .1 11.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G(s)H(s)=-1,其中G(s)H(s)的矢量表示为( ) A .1/(2l+1)π B .1/±(2l+1)π C .1/(±2l π) D .1/(±l π) (各备选项中l =0,1,2……) 12.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 c (s)=k 1,Ts 1Ts 1>β+β+,该校正装置为( ) A .滞后校正装置 B .超前校正装置 C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D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13.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10x 2001x ⎥⎦⎤ ⎢⎣⎡+⎥⎦⎤⎢⎣⎡--=• ,则该系统的特征根为( ) A .s 1=-1,s 2=-2 B .s 1=0,s 2=1 C .s 1=1,s 2=2 D .s 1=0,s 2=-1 14.若系统[]11y ,x 210a x =⎥⎦ ⎤ ⎢⎣⎡=•x 具有可观测性,则常数a 取值为( ) A .a ≠1 B .a=1 C .a ≠2 D .a=2 15.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G(j ) 1.0j 1)(10j 1(j 1 )ω+ω+ω=ω,则其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中频 段斜率为( ) A .-60dB/dec B .-40dB/dec C .-20dB/dec D .0dB/de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在发电机开环励磁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______和反馈元件就构成了闭环励磁控制系统。 17.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在______范围时,响应曲线为非周期过程。

自考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

自动控制: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参数(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的控制过程。 自动控制理论按期发展过程分成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经典控制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率法;现代控制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 被控对象:是指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系统输出量:控制系统的被控量叫做系统输出量。 系统输入量:影响系统输出的外界输入叫做系统输入量。 系统的输入有两类: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 开环控制:在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作用的控制过程。在开环控制系统中,对于每一个输入信号,必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状态和一个系统的输出量与之对应。系统的控制精度将取决于控制器及被控对象的参数稳定性。 扰动量:在系统中有许多因素会使系统的输出量偏离输出的期望值,这些因素称为扰动量。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既有顺向作用,又有反向作用的控制过程。 偏差量:给定量与反馈量反向串联得到的减差。执行元件:在系统中起着执行控制任务的作用的装置。 反馈控制实质:是一个按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因此它也称为按偏差的控制。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比较:一般来说,开环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工作稳定。对干扰造成的误差无自动修正能力,精度完全取决于元件本身的抗干扰措施。闭环的优点是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输出量偏离预期值而产生偏差时,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控制作用产生,使输出量重新回到预期值上。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测量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执行机构、被控对象、校正补偿装置。 测量元件:对系统的输出量进行测量,也称敏感元件 比较元件:对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进行加减运算,给出偏差信号 放大元件:对微弱的偏差信号进行放大和变换,输出足够的功率和要求的物理量。 执行机构:根据放大后的偏差信号,对被控对象执行控制任务,使输出量与预期值趋于一致。被控对象:自动控制系统需要进行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被控对象内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物理量成为系统的输出量或被控制量。 校正补偿装置:参数或结构便于调整的元件,用串联或反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前向通道:信号从输入端到达输出端的传输通路。 主反馈通路:系统输出量经测量元件反馈到输入端的传输通路。 主回路:前向通道和主反馈通路共同构成。 复合控制:将开缓和闭环控制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控制方式。实质是在闭环的基础上,附加一个输入信号或扰动作用的前馈通道。 补偿装置按照不变性原理设计。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组成系统元件的特性均是线性的,其输入输出的关系都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元件中,有一个或多个元件的特性是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的系统。 随动系统:(伺服系统)输入量是预先未知的随时间任意变化的函数,要求系统的输出量能够以一定的准确度跟踪输入量的变化。 恒值系统:输入量保持为常量,要求输出量等于一个常值,但由于扰动的存在,将使输出量偏离期望值,控制系统能根据偏差产生控制作用,使输出量恢复到期望值,以克服扰动的影响。 程序控制系统:输入量是按照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要求输出量迅速、准确地复现输入量。恒值系统可以视为程序控制系统的特例。连续系统:系统各部分的信号都是连续函数形式的模拟量。 离散系统:某一处或多处的信号是以脉冲列或数码的形式传递的系统。 系统分析:已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时,研究它在某种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变化的全过程,从这个变化过程得出其性能指标与系统的结构,参数的关系,这类问题叫做。。。 阶跃信号加入后输出量的变化过程为暂态过程,时间足够长以后,输出量趋于新的稳态值的 变化过程为稳态过程。 用阻尼程度、反应输入信号的速度等来描述系统 的暂态过程性能(过渡性能),用稳态误差来描述 稳态性能。 对一般反馈系统的基本要求:1、系统必须是稳 定的。2、暂态过程的进行情况和性能指标,最大 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都应满足一定的 要求。3、稳态时的情况,一般用稳态误差来描述, 所谓稳态误差是稳态过程中时间趋于无穷大时系 统输出量和期望值之差,他也应满足要求。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是描述系统变量之间关 系的数学表达式。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编写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1.首先确定系统 的输入量和输出量;2.将系统分解为各个环节, 依次确定各环节的输入量与输出量,根据各环节 的物理规律写出各环节的微分方程。3.消去中间 变量,就可以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 线性化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作某种近似,或者缩 小一些研究问题的范围,从而将大部分非线性微 分方程近似作为线性微分方程来处理,可以应用 线性控制理论去分析和设计系统。 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或线性 元件。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初始条件为零时, 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 比。 传递函数的性质: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 真分式函数,即m≤N,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2.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与外作 用形式无关。3.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系统的 单位脉冲响应。4.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在拉氏变换 基础上进行等效变换。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又称放大环 节,他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在任何时候都是 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2.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 4.微分环节: 5.振荡环节: 6.延迟环节: 结构图的组成:1、信号线2、引出点3、相加点 4、方框 系统的结构图的求取:1.确定系统的输入量与输 出量,然后按照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别写 出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并绘出方框图。2.依照由 输入到输出的顺序,按信号的传递方向把各环节 的方框图依次连接起来,就构成了系统的结构图。 系统的结构图也是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复域中的 数学模型。 常用的结构图变换方法:1环节的合并2.信号引 出点或比较点的移动。 结构图变换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变换前、后的数 学关系保持不变。1.前向通道中传递函数的乘积 必须保持不变。2.各反馈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 必须保持不变。 环节的连接:1.串联2.并联3.反馈联接 开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 的乘积。 闭环特征根或闭环极点: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的 根即闭环传递函数分母等于零的根。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1系统应稳定2.系统在 暂态过程中应满足暂态品质的要求。3.系统达到 稳态时,应满足给定的稳态误差要求。 典型输入信号:1.函数脉冲2.阶跃函数3.斜坡函 数4.抛物线函数5.正弦函数 暂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 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 稳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当时 间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 暂态性能指标:1.延迟时间2.上升时间3.峰值时 间4.调节时间5.最大超调量6.振荡次数 延迟时间Td:指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稳态值一半 所需的时间。 上升时间Tr:对于衰减振荡的单位阶跃响应,上 升时间是指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 间;对于单调变化的单位阶跃响应,上升时间是 指响应曲线由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的90% 所需的时间。 峰值时间tp:指响应超过其稳态值到达第一个峰 值所需的时间。 调节时间ts:也称过渡过程时间,指响应到达并 保持在稳态值±5%(或2%)内所需的最短时间。 最大超调量σ%:指响应的最大值超过稳态值的 百分数。 振荡次数n:指在调节时间内,ht偏离h∞振荡 的次数。 快速性指标:峰值时间、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表 示暂态过程进行的快慢。 震荡性能指标:超调量、振荡次数反映暂态过程 震荡的激烈程度。 一阶系统的暂态性能指标:1.延迟时间td=0.69T 2.上升时间tr=2.2T 3.调节时间ts=3T(5%) 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 号响应的导数;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等于 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而积分常数由输 出的初始条件决定。这个重要特征,对任何阶的 线性定常系统都是适用的。 自然频率:在无阻尼状态下,典型二阶系统的 特征根为一对共轭虚根,单位阶跃响应是一不 衰减的等幅振荡曲线,振荡频率为wN,称为无 阻尼振荡频率。 主导极点:在高阶系统中,对暂态响应起主导 作用的闭环极点叫主导极点。主导极点:是指 那些靠近虚轴而远离零点的闭环极点,如果系 统具有一对复数主导极点,则其品质可由二阶 系统来近似表示。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设系统处于某一起始的平 衡状态,在外作用的影响下,他离开了平衡状 态,当外作用消失后,如果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他能回到原来的起始平衡状态,则称这样的系 统为稳定的系统。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闭环系统特征方 程的所有根均具有负实部,或者说闭环系统的 特征根全部位于复平面的左侧。 劳斯稳定判据: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特征方 程的全部系数为正值,并且由特征方程式系数 组成的劳斯阵的第一列系数也为正值。 劳斯稳定判据补充说明:1.用一个正整数同时乘 以或除以某一行的各项,不改变稳定性的结论。 2.对于不稳定的系统,说明有特征根位于复平面 的右侧,在复平面右侧特征根的数目,就等于 劳斯阵中第一列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3.劳斯阵 中出现某一行的第一列项为零,而其余各项不 全为零,这时可以用一个有限小的正数来代替 为零的那一项,然后按照通常方法计算劳斯阵 中的其余各项。4.劳斯阵中出现全零行,表明系 统存在一些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实根或一些 共轭虚根。为继续计算劳斯阵,将不为零的最 后一行的各项组成一个辅助方程,由该方程对s 求导数,用求导得到的各项系数来代替为零行 的各项,然后继续计算。 胡尔维茨稳定判据:设系统特征方程的一般形 式为a3S+a2S+a1S+a0=0,则系统稳定的充要条 件为:ai>0(i=0,1…,n),且由特征方程系数组成的 胡尔维茨行列式的各阶主子行列式全部为正 值。 系统误差:系统输出量的期望值和实际值之差。 稳态误差:当时间趋于无穷时,系统的误差称 为稳态误差。 影响系统稳态误差的因素有很多,如系统结构、 参数以及输入量的形式等。具有稳态误差的系 统称为有差系统,否则为无差系统。 稳态误差又分为:一种是给定输入信号作用引 起的误差,称为给定误差;另一种是扰动输入 信号作用引起的误差,称为扰动稳态误差。 影响稳态误差的因素有:系统型别v、开环增仪 k、输入信号R(S)的形式和幅值。 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有:1.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 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但开环 增益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系统不稳定。2.在系 统的前向通道上或偏差到扰动作用点之间增加 积分环节个数,但一般系统积分环节不能超过 2.否则会不稳定。 3.采用复合控制方法。 阶跃信号作用在0型系统上时,系统的输出量 能够跟随输入量的变化,但存在稳态误差。阶 跃信号作用在1型以上系统上时,稳态误差都 为零,表明1型以上的随动系统能够无差的跟 踪阶跃输入。在斜坡输入情况下,0型系统的稳 态误差为∞,说明0型系统的输出量不能跟随 按时间变化的斜坡输入,而1型系统能够跟踪, 但有稳态误差,稳态误差的大小与开环增益成 反比。2型系统能够准确的跟踪,稳态误差为零。 在加速度输入情况下,0型和1型系统的稳态误 差为∞,说明0型和1型系统的输出量不能跟 随加速度输入,而2型系统能够跟踪,但存在 稳态误差,大小与开环增益成反比。 扰动误差:扰动作用产生的误差称为系统的扰 动误差。 根轨迹: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某一个参数从零 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变化的轨 迹。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 根轨迹都对称于实轴。实轴上根轨迹存在的区 间是其右侧开环零、极点数目的总和为奇数。 无限零点:根轨迹有n个起点,有m个有限终 点。另有n-m个根轨迹的终点趋向无穷远,称 为无限零点。 通过求解特征方程来绘制根轨迹的方法,称为 解析法。 由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可知,若s是系统的特征 根,则s一定满足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反过来, 满足相角条件的s值,一定是系统的特征根,即 闭环极点。 会合点或分离点: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根轨迹在 复平面上相遇后又分开的点。这些点是根轨迹 方程出现重根的点。一般来说,如果实轴上两 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有根轨迹,则这两相邻极 点之间必有分离点,如果实轴上两相邻开环零 点(其中一个可为无限零点)之间有根轨迹, 则这两相邻零点之间必有会合点。 根轨迹的渐近线:渐近线是用来研究随着k趋 于无穷,n-m条趋向无限零点的根轨迹的走向。 渐近线包含两个内容:渐近线的倾角和渐近线 的交点。渐近线的交点在实轴上。 参数根轨迹:除根轨迹增益K外,把开环系统 的其他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或在某一范围内 变化时,闭环系统特征根的轨迹。 零度根轨迹:根轨迹方程的相角条件是180度 等相角条件的根轨迹为常规根轨迹或180度根 轨迹,轨迹方程的相角条件是0度等相角条件 的根轨迹为零度根轨迹。 零度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1.迹的起点、终点和条数同常规根轨迹。 2.实 轴上的根轨迹存在的区间为其右侧实轴上的 开环零点和极点个数之和为偶数。3.根轨迹的 分离点和会合点的计算方法同常规根轨迹。4. 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的计算方法同 常规根轨迹。倾角的计算公式为:ф= (±180*2μ)/(n-m)μ=0,1,2, 5.根 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的计算公式为(详见) 6.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计算方法同常规根轨 迹。 稳定的系统,其闭环特征根必须全部位于s平 面左半侧,而且在s平面左半侧距虚轴距离越 远,其相对稳定性越好。 条件稳定系统: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取值才能稳 定的系统。 偶极子:设在开环系统中增加一对极点比零点 更接近原点的实数极、零点,这对极零点。 频率特性:又称频率响应,它是系统(或元件) 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 幅频特性:正弦输出量与正弦输入量的幅值之 比。,他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在稳 态情况下的衰减(或放大)特性。 相频特性: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相角之差为相频 特性,它描述系统的稳态输出对不同频率正弦 输入信号在相位上产生的相角迟后或相角超 前的特性。 幅相曲线:幅相频率特性曲线简称幅相曲线, 也叫极坐标频率特性曲线。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伯德曲线,包括对数幅频 和对数相频两条曲线。 十倍频:频率轴上每一线性单位表示频率的十 倍变化称十倍频程,用符号dec表示。 采用对数坐标轴的优点是:1.可以将幅值的乘 除化为加减。2.可以采用简便方法绘制近似的 对数幅频曲线。3.将试验获得的频率特性数据 画成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能方便的确定频率特 性的函数表达式或传递函数。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1.比例环节的幅相曲线 为实轴上的点,对数幅频特性为平行于频率轴 的一条直线,相频特性为零度线。2.积分环节 的幅相曲线重合于负虚轴。频率从0到∞时, 特性曲线由虚轴的-∞处趋向原点。积分环节的 对数幅频特性的频率是以logw分度, -20db/dec是直线的斜率。3.惯性环节的幅相 曲线是一个半圆,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在低频段 w<<1/T时,是一条纵坐标为20logk,平行于 横轴的直线,称为低频渐近线。在高频段,w 很大时,〉〉1/T时,是一条斜率为-20db/dec 的直线,当w=1/T时,这一条直线的分贝值为 20logk,称为高频渐近线。低频和高频渐近线 的交点的频率为1/t,称为交接频率或转折频 率。4.振荡环节的幅相特性曲线当阻尼系数较 小时,幅频特性有极大值,称为谐振峰值。 开环幅相特性的特点:1.起点与系统的类型有 关:0型系统,幅值等于开环增益,曲线由实 轴上的(A(0)=K,j0)点开始。对于1型系统: 曲线开始于负虚轴的无穷远处。对于2型系统, 曲线起始于负实轴的无穷远处。2.终点:对于 最小相位系统来说,相位将由-vX90°变化到- (N-M)X90°。3.开环幅相特性曲线与虚、实 轴的交点:由P(w)求得w值,它就是特性曲线 和虚轴相交时的频率。用此w值求得的Q,即 可得曲线与虚轴的交点值。 奈氏判据: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奈 氏曲线反时针包围临界点的圈数R等于开环传 递函数在右半S平面的极点数P,即R=P,Z=0; 否则闭环系统不稳定,Z≠0,存在闭环正实部 的特征根,闭环正实部特征根的个数Z=P-R。 (当w由0变化到无穷大,辅助函数对坐标原 点的转角增量应为Pπ,则系统闭环稳定,P 为开环不稳定极点个数) 辅助函数:闭环和开环特征多项式之比,这个 函数仍是复变量S的函数。 幅角原理:如果封闭曲线内有Z个F(s)的零点、 P个F(s)的极点,则S沿封闭曲线顺时针转一 圈时,在F(s)平面上,F(s)曲线绕其原点反时 针转过的圈数R为P和Z之差。R若为负,表 示曲线绕原点顺时针转过的圈数。 最小相位系统: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在右半 S平面无零、极点,称为最小相位系统。否则 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如果两个系统有相同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