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花缘》主题思想是:
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教育、选举制度,而且本领要靠自己来练就,机会要靠自己来把握,自尊、自立、自强是做人的根本。
通过对于《镜花缘》中几十个国家的叙述,不难看出,它主张男女平等,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
它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
说明不论是处理政治事务以及从事生产劳动,女子的智慧才能都无异于男子。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镜花缘》一百回分两个部分。
前五十回写武则天时徐敬业、骆宾王等起兵,企图恢复唐帝国政权,但全部失败。
有一天,在残冬大雪严寒的天气里,武则天乘醉下诏书,要游御花园,使百花齐放。
管百花的花神百花仙子不在洞府,找麻姑下棋去了。
百花神无从请命,只得顺从下界帝王的命令,在冬天放齐了花。
因此,百花仙子与九十九位花神被罚下凡,生长为一百名女子。
百花仙子降生于秀才唐敖家,为唐小山。
唐敖进京赴试,中探花,因他曾经与徐敬业等结拜弟兄,经人告发,革去探花,仍降为秀才。
唐敖心中郁闷,名心顿淡,乃欲作海外之游。
唐敖家在岭南,其妻弟林之洋常跑海外经商。
唐敖乃附船漂洋,与林之洋及舵工多九公(原
亦为一位老秀才,博学多闻)三人游历海外各国。
最后唐敖至小蓬莱山,入山不返,修仙去了。
林之洋回家,唐敖女唐小山想念其父,再附海船至小蓬莱寻亲。
未见唐敖本人,但得其指示于泣红亭中看见一个石碑,刻着一百名才女的金榜。
又得其父书信,劝其先回中国,赴武则天新开的才女科考试,使其改名唐闺臣。
前半部比较精彩,以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为主角,述他们的漂洋故事、海外见闻。
后五十回,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名,与唐闺臣在小蓬莱泣红亭所见的榜完全相同。
才女们宴会,表演书、画、琴、棋、酒令、灯谜等诸般游戏,是盛大的文娱活动。
唐闺臣后来再去寻父,也入小蓬莱不返。
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起兵讨武则天,才女中有些人也参加在内,攻破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
武则天失败,中宗复辟,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又下诏,明年仍开女试,并命录取的才女重赴红文宴。
全书至此结束。
主要人物简介:
1、唐敖:
他善良且重情义,才思敏捷,喜爱游山玩水,却无心科考,只当了个秀才。
其父临终遗言要唐敖至少也得当个会元,自此唐敖开始发奋努力,终于得中探花,却因曾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结拜被降为秀才。
2、林之洋:
善良而多风趣的小商人形象。
虽为商人,却从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待人诚恳、朴实,很重情义。
3、多九公:
年青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虽才学满腹,却未考中秀才,他就丢下书本,作了海船生意,因折了本钱,便以替人管船拿柁为生。
多九公是一个忠厚、朴实、心地善良的劳动者形象。
4、唐小山:
本是百花仙子。
因女皇武则天令百花寒天齐放,开花后遭天谴,被贬谪下凡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
她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喜文好舞,识见过人,有才女之名。
艺术特色: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这些国家,或是以人们形体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特有的才学技能,或是以地方风土的特点,或是以地方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古人的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
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
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具有魅力的部分。
在文化方面,它反对八股文,瞧不起科举中人,同情终身潦倒的秀才。
它主张人人要读书明理,通晓古今。
它希望有“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词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或以书启,或以乐律,或以音韵,或以刑法,或以历算,或以书画,或以医卜”这样的分科考试。
在生活方面,它主张朴素节约,反对铺张。
反对日常饮食考究,弄得好吃懒做。
反对盛宴待客。
反对子女初生时的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张筵设戏。
反对“嫁娶、葬殡、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
在社会风气方面,它要求真诚,反对假道学、伪君子。
它赞美好让不争,谦恭有礼,遇善争先。
它反对嫌贫爱富。
它主张与人为善,允许人“改过自新”。
它反对争讼。
它要求把生死看得透彻,把名利心看淡。
除此之外它还反对过分严重的剥削行为,例如无肠国的富户那样把在腹中通过的食物,“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而且还舍不得让仆婢尽量饱餐,要他们“三次四次”地“吃而再吃”。
总之,李汝珍理想中的社会,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镜花水月,结合一百年来的中国现实来看,有的理想已完全成
为现实,有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为现实,有的再经过一定岁月可能成为现实。
应该承认,凡属李汝珍的理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性,是针对丑提出的真善美的构想,是引导人们除旧布新的火炬,是激发人们奋进奋剂。
艺术手法:
夸张手法:
在大部分讽刺性作品中,夸张——这种讽刺手法被大多数作家所钟爱,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也使用了这种手法。
他将某种需要表现的性格或现象有意放大,让作品中喜剧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
漫画手法:
《镜花缘》这部作品描绘了奇幻的世界,带有很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作者对书中海外异国的人情物态的描写并非随心所欲的胡乱勾描,而是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寓意,运用漫画的手法细致勾勒。
众所周知,漫画在讽刺一些人或事时,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语言直接叙述强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张,变形,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并能悟出此中真义。
对比手法:
李汝珍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对科举制度予以了讽刺,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在对比中进一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胸无点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丑陋的内心精神世界。
时代背景:
李汝珍所在的乾嘉时期,清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开始受到冲击,对海外世界的探索,成了当时注重实学的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镜花缘》就集中表现了这种对于海外世界的憧憬和新的生活理想。
另一方面,当时是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兴盛的时期,知识渊博成为当时社会上衡量读书人的重要条件。
学者们处在探索新理想和考证古书这两种极不协调的风气中间。
作者简介:
李汝珍(1763—1830年)清代小说家,字松石,江苏海州(今属连云港市)人。
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
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
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
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
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镜花缘》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