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565219f12d2af90242e6c5.png)
作者:丁晓平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课时】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7d198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0.png)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5课三大改造,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课内容是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2.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
2.案例分析法:以三大改造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PPT。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农村的旧貌,引发学生对农村改革的思考,从而导入对三大改造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对三大改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三大改造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PPT上的思考题,巩固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解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解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b505833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2.png)
文革教训
01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
是,从实际出发
0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03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 步健全民主法制
04 反对个人崇拜
单元概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53-1976)
第4课 新中国工业的话的起步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5课 三大改造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主线一:向社会主义过渡
单元主题阐释
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主线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课程结构梳理:单元结构梳理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单元主题阐释
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经济上:①1953年,中国提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农业等其他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政治上:我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子目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子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 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确立。这是我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 的重要内容,两个子目为并 列关系。1953-1957年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的工 业化开始起步,奠定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基础,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课计划一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_2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_21](https://img.taocdn.com/s3/m/03eb14a39b89680203d825b3.png)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人物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借助“大跃进”时的视频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表现;通过学生对“文革”教训的总结,以及知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历史问题和归纳提炼历史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
难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重点:①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②“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背诵、记忆、做练习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在本课,我们需要教会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如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历史。对于文革的危害与教训,用数据来归纳让人印象更深。
公开课教案设计
课题
八下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
容简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经历了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学生学
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443257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5.png)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听课记录一、导入(1.1)1、教师行为: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单元的主题,说明其在当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你们的理解中,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在中国建立的?”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意义和过程。
2、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单元主题和提出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1、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内容,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过程。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间的异同点。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让学生从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理解。
5、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创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6、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讲解、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意义和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_3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_31](https://img.taocdn.com/s3/m/97558069e2bd960590c677fb.png)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能力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我秉承以上新的教育思想,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设计本课教学活动。
本课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引导为助力,结合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各环节。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偏差。
“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了解三大改造的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2通过提出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https://img.taocdn.com/s3/m/e885bca8f01dc281e43af053.png)
14.依法治国是国家某某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某某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 B )
①由某某蔓延至全国的“一月风暴”②X少奇同志被迫害致死 ③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①某某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某某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③某某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某某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某某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D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7.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D )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0.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A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1.“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副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是( A )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标志着新某某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着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第 2 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学计划表
![第 2 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学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84423b3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8.png)
2.三大改造的形式。
3.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4.“文革”发动的原因和危害、二月抗争。
难点:
1. 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4.“文革”的严重灾难。
3. 大多数学生还是缺乏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4.作业完成的“量与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备
注
第2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教学计划
年 级
班 级
教 师
参与教师
单
元
综
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分别从“经济”(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和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政治”(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中有功也有过且“过大于功”。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是失败了。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3.知道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
4.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到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教
法
1.小组餐桌式学习;
2.“读、议、讲、练、评”;
3.多媒体教学;
4.情景教学;
学
法
1.自学;2.对学;
3.群学;4研学;
学
情
分
析
1.学生通过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学习为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已经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2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a435f5844769eae109ed75.png)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说明】《三大改造》它概要地向初中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是新中国从新某某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的标志,本课教学设计结合本课图片、资料丰富且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采用史料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境导学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本课教学,以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概况。
是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某某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课标精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要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掌握20世纪发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三大改造和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是新某某主义革命结束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关键事件。
正是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正式迈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在本单元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相关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统编版】 (1)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统编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effcaaf5f242336c1fb95e5e.png)
年级班科备课教师备课时间【单元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标要求】1、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4、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学习内容分析】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水平都很薄弱。
因为要实现课标的要求,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要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满堂灌,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原因、时间、基本任务、成就和影响;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性质;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了解“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方式、实质、影响;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及失误原因;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16842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9.png)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综析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及成就。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53年至1978年以前。
课节概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起,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成了巨大成功,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新中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目标1.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
2.掌握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3.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了解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单元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的形式;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及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实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单元知识体系单元名词解释1.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中的“三”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指社会主义改造。
2.公私合营:公(国家)私(资本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它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教案河北省定州市宝塔初级中学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教案河北省定州市宝塔初级中学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1a6d2343c1ec5da51e2700a.png)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第4-7课基础知识点。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理解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激情投入、阳光展示,全力以赴投入复习。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难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以课本为主,认真复习导学案,将复习导航中的基础知识标记在课本上,注明要点。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复习导航】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原因)(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3)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时间:1953---1957年底5、主要成就(1)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2)交通运输方面: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会议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教学设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f3f54bceb19e8b9f6ba6e.png)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权巩固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展开,通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不断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此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但是在外交、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与失误并存。
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供了借鉴。
2.学习者分析本课是属于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本课的复习,属于中考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对于九年级学生,在上一年度已经学习过,但是由于这部分史实离学生较远,理论性相对较强,时间又过去一年,所以估计掌握程度不好。
还有,在当时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学习世界史,对于知识掌握缺乏网络性,不能纵横联系,所以在总复习中,构建纵横联系显得十分重要。
3.楹联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
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A.万里长征 B.“大跃进”运动C.“文化大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4.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
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右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激趣导入教师活动1回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学生活动1学生共同回忆第一单元的史实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将新中国的历史形成纵向联系,形成时间的联系环节二:教师活动2课堂活动一:教师通过与世界史的联系,介绍本单元的世界形势学生活动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世界史,认识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上,世界处于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之中;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开始,各国纷纷寻求发展之路。
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089dcb4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8.png)
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重点是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工业化的具体过程,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过程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这两个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2.资料:关于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的相关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_30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_30](https://img.taocdn.com/s3/m/7f9a105c10a6f524ccbf85b1.png)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经济规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多长辈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左”的错误。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
本课讲述了从1956 年至1966 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为了探索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
这些错误,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提醒,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教训和借鉴。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1aa5b30912a2161579290e.png)
广州市金领技工学校教案本教师姓名:林美琪授课班级:19级中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教案编号:版本:流水号:科目历史班级19级中技授课日期第五、六周课题第三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时 2授课方式视频、互动答疑、讲授、云班课教学辅助教具云班课APP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1)方式及结果等基本史实;(2)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方式、创举及结果等基本史实。
(3)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意义、不足等基本史实。
作业布置测试(20道选择题)重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2)三大改造的形式、意义难点(1)“一五计划”给中国造成的影响(2)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回顾授课教师:审阅签名:提交日期:审阅日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微课教学学生自学20min导入3min合作探究5min问题探究5min 【预习生疑】云班课App自学微课《三大改造》和课件一、导入新课(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
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二、新课讲授师: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及“材料研读”,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后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材料二: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问题探究: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我国工业化水平低,基础薄弱。
【过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师: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播放视频】五年计划——必由之路生:背景、时间、目的、基本任务【问题探究】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一:周恩来时明确指出: 既然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 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 就要搞重工业。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6d0dc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5.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建立起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人物、事件为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发现新的知识点,建立起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学设计课程目标: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实施概括归纳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教学重点:
工业化的起步;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教师:伴随着优美的歌声,让我们走近第二单元的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一篇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
景、理论依据、实施步骤以及特点。
学生背诵巩固夯实基础。
1、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识记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起止时间、目的、主要任务、取得成就以及意义。
教师出示知识框架,学生背诵,小组互查。
学生练习。
2、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
教师:请同学根据知识框架快速记忆三大改造的目的、内容、实质以及意义。
学生开火车背诵,并完成选择题,指名上台讲解一个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