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_吴延俊笔记
绪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第一个时期: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
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这近20年的时间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第四个时期:从1915年到1927年的12年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个时期:从1927年到1949年的23年,为两极对立新闻事业即共产党与国民党新闻事业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时期。
第六个时期,从1949年至今的50余年,为当代新闻事业时期。
这个时期大陆的新闻事业经历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变化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建立、全球化、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事业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分析论述:评说历史上中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特点。
答: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
中国封建统治者要宣达皇命,统一思想,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使"国体尊而民听一",这样才有朝廷官报的编发;民报《京报》合法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统治者要利用报房老板的营利心理为自己进行政治宣传;即使是非法民报小报的发行,也是为了满足对朝政感兴趣的一部分民众(主要是士大夫和上层读书人)的需要。
到了近代,国人自办近代报刊,完全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发动和开展政治运动,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需要,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才出现两次高潮。
进入现代社会后,无产阶级报纸以及其后国共两党新闻业更是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阶级斗争的胜负中消长。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
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政治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1月香港。
最早宣传资改良思。
“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
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
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
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
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
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
(1828~1897。
早期维新思想家。
江苏长洲人。
字紫,号仲,别号园老人。
秀才出身。
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
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香港,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
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
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
颂扬英国议会制度。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2012-02-08 19:11:12)
标签:杂谈分类: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新史总结(1-3章)
第一章古代
露布 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
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
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宋代邸报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性质: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由都进奏院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作用:它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皇帝诏令,宫廷动态等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性质:是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宫方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明代邸报明代邸报依然是由朝廷或官方机构统一发布的官方报纸,但明代没有设置进奏院和进奏官,而是由提塘官负责将加工的邸报发往各省;明代邸报特征:1,通过官方自上而下传送各地衙门,也由私人朋友间借阅、传阅;2,在层层的抄送下,邸报内容因衙门或官吏需要而被添加或删减,即各取所需是明代邸报的特色;3,明代邸报每日抄送,消息约10条,每期字数5000字上;4,外地官僚阅读到邸报的时间取决于其与京城的距离;5,明代邸报以手抄为主,但也存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还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背诵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中编 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繁荣。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新闻界即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官僚们的严重压制和摧残,迅速地从繁荣走向了凋敝和堕落。
报纸数量锐减,所刊内容为规避政治迫害而趋向消极和风花雪月,由鸳鸯蝴蝶派主持的报纸副刊和格调低下的文艺小报盛极一时。
在报刊由政论向新闻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如黄远生和邵飘萍等,这些记者的出现取代了上个时期报刊政论作家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佼佼者。
“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 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黄远生的新闻生涯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邵飘萍的新闻生涯 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刘少少 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林白水 徐凌霄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1.“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1)辛亥革命后,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扩大,清朝的诸多新闻法规被废止。
与此同时,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精神也增强。
(2)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在“咸与共和”的“大好”形势下,昌言无忌,言论自由,新闻事业迅猛发展。
各种性质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了民初新闻界的“繁荣”。
同时,报界和记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各地军政府对报纸采取的宽容政策和态度,对当时报界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
2.“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1)民国初年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各种党派林立。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书笔记《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不少于2500字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中国近代史纲要》要求的读书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珍藏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
2、唐代“开元杂报” 、“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
一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
一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
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
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一、常识掌握部分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二是有史料为证,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3、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4、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5、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先后为马礼逊和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6、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7、1853年8月1日创刊的《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用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它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刊登广告,并创中文报刊运用新闻图片之始。
8、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但这只是译报,并不是一份报纸。
现在较为认可的第一份国人报纸是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但尚有争议。
10、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
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及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论述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
[北大2007年研]答: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
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
(2)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胡耀邦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
”(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5)“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党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上下互达。
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等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
2.新闻事业是否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为什么?[深圳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事业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三)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三)
六、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1915)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其贡献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期,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串这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干线)《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它的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开始的标志(内忧外患,政治上袁统治,军阀专政。
思想上操纵舆论,提
倡旧文化,复古,阻碍人民觉醒。
帝压迫下,曾追随辛亥革命部分资、小资
知识分子认为要实现民主共和政治,须从思想启蒙着手,开展“改造国民性”
思想运动,用资民主思代封思,唤起民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着名刊物。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月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本名。
1917初迁北京出版。
主编陈独秀,曾参加编辑和主撰稿有钱玄同、李大钊、高一、沈严默、鲁迅等。
早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鬼神邪说;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俄十月革命发生后曾积
极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后迁回上海,并自1920年9月八卷始,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后改为季刊,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迁广
州出版。
1925年7月停刊。
其间曾休刊。
)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的思想启蒙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试析古代小报有何特征?其一,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其二,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可读性;其三,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快;其四,小报的编发这一牟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其五,小报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传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其六,小报因为是非法的民报,因而在历代屡遭查禁。
、为什么说“《京报》是报房和朝廷两个积极性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因而使得官方新闻传播的范围愈来愈大,邸报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小报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
然而,由于小报是私自发行,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产生了《京报》。
《京报》既具有邸报的特点,又具有小报的优势,因而实际上它成为中国政企合一报纸的发端。
、试分析《京报》的主要特征一、其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二、形式上已经比较完备;三、报房自主经营管理。
、为什么说“古代报纸只能是‘古代报纸’”?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报纸,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办的小报和京报,都必然要和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保持一定的联系,受它们的制约。
封建统治者既要利用官报来传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协调行动,又害怕臣民知道得太多,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因而统治阶级对为他们服务的邸报和《京报》也要加以严格控制,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封建自然经济也不利于古代报纸的发展,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双重束缚下,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十分缓慢,在内容上,从唐代的官文书到清代还是官文书,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文章;在形式上从唐代的书本式到清代依旧是书本式;就连抄印上,朝廷官报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手抄的,始终停留在古代报纸的范畴之内。
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生产注重信息的数量与时效的商品化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在日益激化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中国古代报纸是建立在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朝廷官报和合法民报《京报》更是为朝廷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的,所以,它必然会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而自行消亡,不可能发展成为近代报纸。
、为什么说“在华外报是西方列强侵华活动的产物”?世纪后半期到世纪中期,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进行划时代的产业革命,大大地促进了科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商品的急剧增加。
资本主义国家便开始了争夺国际市场的激烈斗争,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而又一穷二白的中国当然成了他们觊觎的主要目标。
然而,清朝政府严厉的闭关政策,是列强对华销售商品的最大障碍。
年英国政府首先向清政府提出通商的要求,却一再遭到拒绝。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不得不采取先文后武的策略,派遣传教士充当大规模的商品推销员。
传教士的来到,传教活动的展开,同时带动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
所以说在华外报是西方列强侵华活动的产物。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中国近代报刊之发轫。
它的创办者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
、简析《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办报特点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马礼逊、米怜十分注意办报技巧。
第一,他们十分注重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以提高宣传效果。
首先是竭力附会儒学,引起中国读者的好感,并暗示基督教与中国儒学是大体相当的,从而企图撬开中国民族封闭的心灵大门;其次是在著文时常常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的表现手法,设置悬念,尽量用自家人的口气说话,力求亲切自然,不板起面孔说教,以期引起读者好感。
第二,他们还十分注意文章的短小、通俗。
以数百字、千把字的文章居多,采用对话、问答等方式行文,既有针对性,又注意说服力。
、请谈谈《申报》的特色《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它进行了如下一些改革:首先是改革言论。
不但每期必有,而且置于首页,引人注目。
其言论主要反映外国商业资本家的愿望与要求。
其次是增加新闻量。
为了满足各方面读者的要求,《申报》不断改进报道,不断扩大报道面,不断增加新闻量。
从创办初期每期的几条到十年后每期一二十条,再到年代增加到四五十条。
再次是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文学作品成为《申报》必备的一栏,颇能吸引文人骚客,为《申报》打开销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申报》的广告,无所不包,在版面上占有相当的篇幅。
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这四项基本内容综合放在版面上,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
最后是《申报》的主人从一开始就将《申报》作为企业来办,把商业经营理念应用于报纸管理,对《申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试对在华外报做文化评价第一,在华外报是“基督教东来”的结果;基督教因其“平等”思想,因其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的观念,而成为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它在欧洲的胜利,又大大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及其同盟军,促使他们以宗教和商品经济为武器,“摧毁一切民族的万里长城”;第二,在华外报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它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将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促进国人办报的开始。
年创刊的《天下新闻》开始突破中国古代报纸的书本式,采用铅字单张印刷;年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个登载行情物价表,并首创在新闻后加编者按;年创刊的《遐迩珍闻》首次运用新闻图片,首次开辟广告专版,开中文报刊登广告之先河;年创刊的《中外新报》的版面完全打破了书本式而成单张报纸式;年《上海新报》首次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年率先采用新闻标题;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图画;年《字林西报》的附张《消闲报》为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
年创办的《上海新报》曾派访员采访太平天国的战事消息;年《申报》创办后,正式聘有本埠与驻外访员,到年,已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武昌、汉口、宁波、扬州等个省会和重要城市设特约记者,及时报道当地的有关新闻。
年月日《申报》刊登的“伦敦电”报道英内阁改组的消息,是中文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际新闻电讯;年月日《申报》刊登的该报驻京记者经由天津拍来的一条关于清廷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电报消息,是见于报纸上最早的一条国内新闻专电。
、如何评价魏源“夷情备采”的报刊思想?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基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外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侵略活动一步步加紧,一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路,魏源即使其中的一个。
一方面,他们憎恨外国殖民主义者,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认识到西方在许多方面确实比中国要进步,因而,学习他们的优点已达到强国的目的便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共识。
要学习西方,必须先了解西方,“夷情备采”主张就是这种认识的集中表达。
它的立足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同时,“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也是抗击列强侵略活动的产物。
正如林则徐所说,值夷情吃紧之际,必须时常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夷情备采”,就是要了解敌方虚实,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对敌斗争的方策。
、简述洪仁玕关于新闻事业的构想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向太平天国决策层系统提出了其关于新闻事业的构想,主要内容包括:、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兴新闻官”收集舆论“以资圣监”;、“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使“上下通情”;、新闻“只需实写,勿着一字浮文”。
、试分析王韬报刊政论的主要特点王韬报刊政论有如下特点:、及时论述时政。
、广泛的政论内容。
系统的中心思想。
、战斗的政论风格。
、对“设报达聪”进行评价“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
资产阶级维新派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康有为认为,要开通风气,非合大群不可,要合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