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淤之品,使淤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淤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概述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 桑枝、桂枝; 半身不遂以下肢为主者,+ 牛膝、杜仲 ;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 水蛭、蜈蚣 ;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语言不利者,+ 石菖蒲、郁金、远志 ; 口眼喎斜者,+ 牵正散 ; 痰多者,+ 制半夏、天竺黄 ; 偏寒者,+ 熟附子 脾胃虚弱者,+ 党参、白术。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现代运用】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 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 下肢痿软,黄褐斑、日光性皮炎等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
【使用注意】思考与训练
本方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 止,脉缓弱者为宜。
使用本方虚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 疗效,防止复发。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主治】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 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 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功用(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君 生黄芪(重用):补益元气,
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 当归尾:活血通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佐
协同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以行药力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 治标,标本兼顾; 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思考与训练 Nhomakorabea运用【辨证要点】
补阳还五汤标准版文档
组
成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桃仁一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一钱
地龙一钱
补
阳
[功用] 补气 活血 通络
还 五 汤
[主治] 中风(后遗症)
[分析] 正气亏虚
脉络瘀阻 (3)神经精神性疾病(偏瘫、截瘫、单瘫、面瘫)。 气虚血滞 1、黄芪在本方、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中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流量;
7、现代药理研究:本方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并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 流量;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 性;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 复等。
[思考]
1、黄芪在本方、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中 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2、本方与桃核承气汤、血府逐 瘀汤在病因病机病位及组方特点上 如何区别?
人体元气,全体为十成,损去五成,并于一边,无气之边,即成偏枯。 语言不利加菖蒲、远志、郁金。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下肢痿废
促清人(进体2王 )神 元清心经气任血系,《管统全疾医损体病林伤为(改的十冠半口下错修成心》复,身眼肢病等损、不歪痿。去心五绞遂斜废成痛,、并高于血一脂边症,)无;气之边,语 口即成言 角偏蹇 流枯。涩 涎
桃仁、红花
通 络
地龙:通经活络以利祛瘀
(佐)
补阳还五汤方义
重用补气
补气为主 化瘀为辅
轻用活血
气旺则促血行 活血而不伤正
补气 达 活血之效
通络
补阳还五汤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氏所创 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2、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 治疗。
3、以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为证治要点。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文章目录*一、补阳还五汤概述*二、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三、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四、补阳还五汤副作用*五、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六、补阳还五汤药典记载补阳还五汤概述1、定义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2、别名补阳还五汤。
3、组方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4、制法水煎。
5、性状液体,黄棕色,味甘,微苦。
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2、临床应用临床上出现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现代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中风患者。
2、用法用量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水煎服。
加减: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着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补阳还五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1、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为宜。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补阳还五汤是由以下草药组成的:1.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温肾阳、祛寒湿。
2.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补心脏的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3.熟地黄:具有补肾、益精血的作用,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有很好的疗效。
4.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5.桂枝:具有温阳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邪困于体表所引起的疼痛。
6.白术:具有补脾健胃、益气和润肠的作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的主治功能补阳还五汤具有以下主治功能:1.补阳固脱: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遗精、阳痿、尿频、尿急等症状,能够温肾阳、固肾脱,调理肾脏功能。
2.温中扶正:补阳还五汤可以温中补气,具有暖胃健脾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3.祛寒驱寒:补阳还五汤主要通过附子和桂枝的作用,能够温经驱寒,缓解因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寒痹等症状。
4.益肾补精:补阳还五汤中的熟地黄和山药能够补肾益精,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精力不足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5.健脾补气:补阳还五汤中的人参和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本方药物中的附子为剧毒药物,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严禁自行增减药量。
2.孕妇、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慎用本方药。
3.在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如出现皮肤红肿、过敏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以免发生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主要包括:1.可能会引起口干、口渴、便秘等不适症状,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咨询医生。
2.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气血亏虚、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就是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主治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的介绍。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治疗半⾝不遂,⼝眼歪斜,⼤便⼲燥,⼩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解:
该⽅特点为重⽤黄芪为君,⼤补元⽓,使⽓旺⾎⾏,周流全⾝,川芎、⾚芍、归尾为⾂,养⾎⾏⾎,桃仁、红花为佐,破解散瘀,地龙为使,通经利络。
黄芪量四两,⽽其他活⾎药⼤都⼀钱,仅归尾、⾚芍稍多,也不过⼆钱,合计为⼋钱,其黄芪⽤量是其它活⾎药总和的五倍。
本⽅以补⽓活⾎化瘀通络为主,⽤于中风半⾝不遂等。
治验颇多。
临证加减:---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兼⾔语不利加菖蒲、远志、桂枝、⽣蒲黄
兼⼝眼歪斜加菖蒲、僵蚕、⽩附⼦、全蝎
兼偏头痛加茺蔚⼦、钩藤
兼眩晕加菊花、蔓荆⼦、⽩芷、元胡
兼⼝禁加钩藤、僵蚕
兼失眠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兼⾎压⾼加珍珠母、⽯决明、磁⽯、⽜膝、黄芪⽤量宜少
若⾎脂⾼加⼭楂、⼤黄
兼⾎压偏低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加知母、花粉凉制之品以制之
若半⾝不遂已久,脉虚缓⽆⼒重⽤黄芪
若病⽇不久,邪⽓仍盛,正⽓未衰,脉弦有⼒者不⽤黄芪为宜
若瘫痪⽇久,曾⽤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蛭以破瘀通络
若以下肢瘫痪⽆⼒为主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膝、地黄、⼭萸⾁等
上肢瘫痪为主加桂枝
右瘫痪加⼈参、⽩术
左瘫痪加熟地、杭菊
腰膝⽆⼒加枸杞
肌⾁萎缩加⿅⾓胶、阿胶、鱼鳔
如原⽅剂中加上蜈蚣、全蝎、⽩附⼦则疗效更佳
⾎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龟板。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补阳还五汤
论“补阳还五汤”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的科学,是中医的基础科学之一。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剂,它就是“补阳还五汤”。
它的组成是: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它主要是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
方解中说: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袪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诸药全用使气旺血行,瘀袪络通,诸症自可痊愈。
我们都知道“中风”这一病的患者很多而且预后很差,复发率也相当的高。
在现代的中西医治疗中对它的主导思想就和“补阳还五汤”一样在疏通脑血栓,在活血化瘀。
但是中西医的疗效为什么都不理想呢?记得在上中学生物课时,有一次老师抓了一只青蛙,让我们看青蛙蹼上的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通过的情景。
因红细胞的直径略比毛细血管的直径大,故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是排着队一个一个“挤”过去的,并且流速很慢,看起来很不通畅。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房屋中人很多而门很小(大血管中的血液很多,大血管就像我们的房屋,红细胞就像房屋中的人,毛细血管就像房屋的门一样),当房屋中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会很自觉地排队进出,不会造成拥堵现象。
如果房内失火,大家都想着往外逃生,想想看这时是不是会造成房门拥堵谁也都难出去的现象,这时火势越危急房门就会堵的越严重。
古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当然不会知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情形,有时立方治病就会想当然,认为血凝聚在那里不运行了,那就补气活血,就像后浪推前浪一样,把它往前推挤过去,结果却帮了倒忙。
在我遇到的患者中因服“补阳还五汤”而加重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会问你遇到的患者服“补阳还五汤”后病情加重,是不是医生在没有辨清症候的情况下服用而引起的。
补阳还五汤医案心得
补阳还五汤医案心得
补阳还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可以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和肾阴虚弱等疾病。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补阳还五汤对于一些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非常有效。
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症状来调整药方中各种草药的配比。
一般来说,对于肾阳虚弱患者,需要加入一些温热性的草药,如制附子、炙甘草等;而对于肾阴虚弱患者,需要加入一些滋阴降火的草药,如熟地、玄参等。
其次,需要注意药量的控制。
补阳还五汤中的药物有些具有毒性,比如附子和川芎,如果用量过大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控制药量。
最后,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补阳还五汤虽然可以治疗肾阳虚弱和肾阴虚弱等疾病,但不能完全依靠药物来治疗。
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肉类、鸡蛋、生姜等,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阳气。
同时,还需要避免一些寒凉性的食物,如凉茶、冰镇饮料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补阳还五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调整配比、控制药量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补阳还五汤的疗效。
- 1 -。
补阳还五汤的功能主治是
补阳还五汤的功能主治是补阳还五汤的概述补阳还五汤,又称还阳还五汤,是中医药中一种重要的方剂。
它由多种药材组成,具有补阳固表、温肾阳、益气活血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阳气不足、气血不畅、四肢寒冷等症状。
以下是补阳还五汤的功能主治。
补阳还五汤的功能1.补益阳气补阳还五汤中的药材有肉桂、附子等,这些药材有温阳补虚的功效。
肉桂具有温阳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有助于激发人体的阳气。
附子则具有温肾阳的作用,可以补益肾阳。
补阳还五汤通过这些药材的作用,可以提高阳气水平,改善阳虚导致的疾病症状。
2.固表止汗补阳还五汤中的药材有藿香、槟榔等,这些药材可以祛除体表的湿邪,收敛出汗,达到固表止汗的效果。
藿香具有芳香化湿、宣肺理气的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寒之邪,同时也能收敛出汗。
槟榔则具有收敛止汗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出汗过多的症状。
3.温肾阳补阳还五汤中的药材有杜仲、枸杞等,这些药材可以温肾阳,提升肾功能。
杜仲具有温肾暖腰膝的作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痛等症状。
枸杞则具有滋阴补肝肾的作用,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眩晕、腰膝酸软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4.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中的药材有陈皮、桃仁等,这些药材可以活血化瘀,改善气血不畅的状况。
陈皮具有理气消食、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导致的不适症状。
桃仁则具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
补阳还五汤的主治病症•阳气不足:如阳虚体质、四肢寒冷、畏寒怕冷等症状。
•湿邪外袭:如出汗过多、感冒、头晕目眩等症状。
•肾阳虚:如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遗精等症状。
•气血不畅:如经络不通、疼痛、血气不足等症状。
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注意事项1.使用前咨询医生:使用补阳还五汤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了解自身体质以及病情,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该方剂。
2.剂量控制: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剂量,切勿自行增加剂量或长期连续使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3.注意药物过敏:使用补阳还五汤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成分,避免对其中的成分过敏。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补阳还五汤⼀、古⽅简介【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3g,⾚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功⽤】补⽓活⾎通络。
【主治】⽓虚⾎瘀之中风。
半⾝不遂,⼝眼歪斜,语⾔謇涩,⼝⾓流涎,⼩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暗淡,苔⽩,脉缓。
⼆、临床新⽤(⼀)内科疾病1.慢⽀肺⽓肿合并肺部感染【案例】某⼥,62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之疾,近⽇不慎风寒,咳喘加剧,恶寒发热,倚息不得卧,⼊院诊断为“慢性⽀⽓管炎、肺⽓肿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1周,恶寒发热消失,咳喘⽆改善。
诊见:形瘦体衰,⾯⾊晦暗,咳喘痰多、⾊黄,⾆暗红,苔黄腻略⼲,脉弦滑。
四诊合参,辨证为⽓虚⾎瘀,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治以补⽓祛瘀,清热化痰。
处⽅:补阳还五汤合⼩陷胸汤,加川贝母、桔梗各12g。
每⽇1剂,连服5剂,咳喘临床治愈出院[陈⼦茂.补阳还五汤新⽤.新中医,1995,(1):53]。
【按语】久病咳喘,肺⽓亏损,使宣肃⽆权,痰浊内蕴,⽓机因⽽受阻,⽓滞则⾎瘀,⾎瘀则肺⽓闭,故痰热不得化。
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标本同治,药中病机,故咳喘可愈。
2.病毒性⼼肌炎【案例】某男,14岁。
3个⽉前因感冒出现胸闷、⼼悸、叹⽓症状。
⼼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ST段下压,诊为“病毒性⼼肌炎”。
予营养⼼肌等治疗,1个⽉后仍觉胸闷、⼼悸,经常叹⽓,⾆质暗红,少苔,脉细涩。
证属:久病⽓虚,脉络瘀阻。
治以益⽓养⼼、活⾎化瘀。
⽅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芍、川芎、桃仁、红花各6g,柏⼦仁15g,地龙、陈⽪各3g,当归10g。
⽇1剂,⽔煎服。
服药2周后,症状缓解,⼼电图正常[杨森.补阳还五汤⼉科应⽤举隅.河南中医,2006,(2):65]。
【按语】此患者系久病⽓虚,余邪流恋,瘀阻脉络,⾎⾏受阻,⼼失所养,故适⽤补阳还五汤补⽓以活⾎化瘀,标本同治。
⽅中⽣黄芪的改善⼼肌营养,利尿以减轻⼼脏负荷作⽤为⼤家熟知;川芎、红花、当归、⾚芍,均有扩⾎管、增加冠脉⾎流量与改善⼼肌缺⾎的作⽤。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补阳壮阳、温肾固精的功效。
近年来,对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耆、肉桂、干姜、寸草、独活等中草药组成。
黄耆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肉桂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干姜可温中散寒,寸草能够温经行血,独活有活血行气的作用。
这几味中草药相互配合,能够协同发挥补阳壮阳的作用。
3. 补阳还五汤在阳痿治疗中的应用阳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常见病症之一,补阳还五汤在阳痿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阳痿患者的性功能,提高勃起和射精功能,增加性欲。
同时,补阳还五汤还可减轻阳痿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4. 补阳还五汤在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不孕症是一种常见的生育障碍,补阳还五汤在不孕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男性不孕症患者的精液质量,增加精子的活力和数量。
同时,补阳还五汤还可调节男性的内分泌系统,促进精子的和成熟,提高受孕率。
5. 补阳还五汤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在更年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补阳还五汤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缓解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潮热、出汗、失眠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补阳还五汤还可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6. 补阳还五汤的安全性与副作用补阳还五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副作用相对较少。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等轻微反应,但一般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医嘱使用。
附件: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相关文献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中医药方剂:中医药学中指具有一定组成、配伍和用法的中草药或其制剂,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杏林医话汇编补阳还五汤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5801人已访问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近几年来,笔者活用该方,用治周围神经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35岁,教师。
1993年11日4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因睡觉吹电扇,致晨间醒来出现右眼流泪、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说话、露齿时尤为明显。
某人民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经抗炎、抗水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显著。
后又改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3个多月,仍无明显进展。
余询知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
察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润,脉细缓无力。
此乃气虚邪中,脉络痹阻。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6克,当归、葛根各15克,地龙、白附子各10克,水煎温服。
5剂后,病情大减,连服10剂,顽症得愈。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系脉络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头面,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而发病。
本案病人久治不愈,实乃由于气虚邪侵,络脉痹阻。
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葛根、白附子祛风通络。
诸药配伍,正气回复,驱邪有力,病遂获愈。
腓神经麻痹张某,男,25岁,工人。
1993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昨晚睡觉时右足露在外面,今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右足上抬困难。
查:右下肢小腿外侧及足背区感觉减退,右足下垂,背屈不能,行走时足尖先着地,呈拖拉步态,诊为腓神经麻痹。
经肌注维生素B12、硝酸——叶萩碱,口服维生素B1、复方丹参片、氟美松等,并配合针灸治疗1个月,效不显著。
余视其舌淡胖、苔薄润,脉沉细弱。
辨为气虚络阻,下元虚损。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
水煎温服。
服药5剂,下肢较前有力。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和身体机能障碍。
虽然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但中药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补阳还五汤的成分与作用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它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黄芪、当归、巴戟天、杜仲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温阳补肾的作用,对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且对中风后遗症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物,它能够活血化瘀,改善中风后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病情。
巴戟天和杜仲则有温肾壮阳的作用,能够改善中风后遗症引起的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2.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疗效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疗效。
一项针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长期使用补阳还五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较于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加上补阳还五汤的治疗组在步态恢复、舌肌力量和手指灵活度等指标上均有明显的改善。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语言障碍也有改善作用。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的失语症患者,其中约有80%的患者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恢复。
3. 补阳还五汤的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补阳还五汤适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早期治疗。
通常来说,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潜力。
因此,对于刚刚发生中风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补阳还五汤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补阳还五汤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后遗症患者。
例如,对于一些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补阳还五汤的使用可能不太适宜。
此外,对于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仔细衡量风险与收益,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4. 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据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副作用较轻微。
补阳还五汤的功能主治
补阳还五汤的功能主治一、简介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方剂,具有温阳补气的作用。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是一种经典的汤剂,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二、功能主治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1.温阳祛寒:补阳还五汤中的一些草药,如熟地黄、肉桂等,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性体质或寒性病症,如寒性腹痛、寒性腰痛等。
2.益气生津:补阳还五汤中的甘草、黄耆等草药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体虚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
3.活化气血:补阳还五汤中的巴戟天、当归等草药能够活化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4.壮阳固精:补阳还五汤中的菟丝子、枸杞等草药具有壮阳固精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阳痿早泄、精虚遗精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5.调节阴阳平衡:补阳还五汤通过多种草药的相互配伍,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气血失调等内外感冒引起的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三、使用方法补阳还五汤一般采用煎煮的方式服用。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将补阳还五汤的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好。
2.将配制好的草药加入适量的清水中,煎煮15-20分钟。
3.煎煮出来的药液冷却后,可以分次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阳还五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剂量和煎煮时间进行使用。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服用补阳还五汤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冷饮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补阳还五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咨询医生。
五、总结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通过温阳补气、益气生津、活化气血、壮阳固精等作用,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按医生的建议使用,同时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种汤剂,对于调理身体气血平衡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补阳还五汤》课件
Part
03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与用法用量
适应症
中风后遗症、脑栓塞、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或遵医嘱。
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肢体 运动功能等。
观察方法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临床疗效分 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 。
深入探讨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 制,有助于阐明中药的作用原 理,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新用途研究
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 疗中风后遗症、脑梗塞、心肌梗
塞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新用途探索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补阳还 五汤的临床新用途也不断被发掘, 例如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老年性痴呆等病症。
临床研究
为了验证补阳还五汤的临床新用途 ,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观察 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 新的选择。
Part
05
《补阳还五汤》Βιβλιοθήκη 未来研究方 向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包括其成分、药理作用、作用靶点等,以进一步揭示 其治疗疾病的原理。
探索补阳还五汤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科 学依据。
提供了新的思路。
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机制研究的意义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主要包 括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 因组学的发展,补阳还五汤的 作用机制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 通过调节多种基因和信号转导 通路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补阳还五汤英文名称:buyang huanwu decoction定义:出《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方。
组成: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目录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
29
42. 胸部外伤:加 虫、枳壳、陈皮。 43. 脑部外伤:泽泻、茯苓、木通、葶苈、牛
膝。 44. 四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加 虫、甘草。 45. 周围神经断裂吻合术后。 46. 脑外伤后综合征。
30
47.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加生蒲英。 48. 视网膜动脉硬化性眼底出血:临症加味。 49. 美尼尔氏病:加菊花、益母草、勾藤、竹茹、
11.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 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 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 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 虫等活血药,以破瘀通络。
10
12. 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 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 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 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 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24
25. 慢性肺心病:加瓜蒌、黄芩、川贝、桑白皮。 26. 低血压症:加丹参、桂枝。 27. 高脂血症:加泽泻、虎杖、首乌、决明子、
山楂。 28. 肾病综合症(水肿型):加丹参、水蛭、益
母草、半枝莲。 29. 慢性肾炎:加蝉蜕、益母草、杞子、甘草。
25
30. 前列腺肥大(癃闭):加王不甾行、泽兰、 牛膝、鱼腥草、三七。
的转化和吸收; 9. 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10. 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 11.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 12. 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
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7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34项
1.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2.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3.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4.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
加减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案例
加减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案例一、功效。
1. 补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气活血啦。
就像给身体里的气血打打气,让它们有力气跑起来。
这里面的黄芪那可是补气的大功臣,就像一个打气筒,能把气补足。
气足了就能推动血液运行,解决那种因为气虚血瘀导致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身体老是觉得没劲儿,走几步就累得慌,而且还可能有手脚麻木的情况,这时候补阳还五汤就像是给身体的气血开了个小马达,让它们动起来。
2. 通络化瘀。
这个方子里面还有一些活血通络的药,像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之类的。
它们就像一群小工兵,专门去打通身体里那些堵塞的“道路”。
血瘀就好比马路上堵车了,这些药能把瘀血化开,让经络畅通无阻。
比如说有的人中风之后,半边身子不利索,这就是经络被瘀血堵住了,补阳还五汤就能帮助把瘀血化掉,让身体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改善肢体的活动能力。
3. 改善神经功能。
在现代医学看来,补阳还五汤对于神经系统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就好比给受损的神经细胞送来了建筑材料和工人,让它们重新构建自己的家园。
对于一些因为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异常,比如肢体的刺痛、麻木等感觉,补阳还五汤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它能调节心脏的供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就像给心脏这个发动机的油路做了个保养。
如果心脏供血不足,人就会心慌、胸闷,补阳还五汤可以让心脏的供血更加顺畅,减轻这些不适症状。
同时,它对血管也有好处,能让血管壁更加有弹性,减少血管硬化的风险。
二、案例。
1. 中风后遗症案例。
我有个邻居张大爷,前几年突然中风了。
虽然经过抢救命保住了,但是左边的胳膊和腿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使不上劲儿。
他去看中医,大夫就给他开了加减补阳还五汤。
刚开始的时候,张大爷还半信半疑呢。
喝了大概一个月吧,他就感觉胳膊和腿有点知觉了,不像以前那么麻木。
又坚持喝了几个月,慢慢地能拄着拐杖走几步了。
这补阳还五汤就像是给张大爷堵塞的经络来了一次大疏通,让他那因为中风而瘫痪的肢体又重新有了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功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方解】本方是治疗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剂。
紫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方中主药;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均为辅药;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付作用,生姜宣肺,而应肺主宣降之性,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肾,咳喘气急,痰稀白量多,呼多吸少,腰腿软弱,舌苔白滑或白腻。
【配伍特点】有补有行,有调有燥,治上顾下。
苏萝姜枣粥:苏子10、萝卜适量、姜5片、枣5个独活寄生汤药物组成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君药---独活 9g(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臣药组---秦艽 6g(祛风胜湿)佐药--防风6g除风湿、细辛6g散寒除湿、桂心6g温经通脉(温里祛寒,通利血脉)臣药组---桑寄生6g(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药--牛膝6g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杜仲6g (益补肝肾、强壮筋骨)臣药组---人参6g (补气健脾,扶助正气)佐药--茯苓6g 当归6g 芍药6g 熟地6g 川芎6g(补养血气,扶助正气)使药---甘草6g (调和诸药)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病症分析:风寒湿邪留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4. 使用注意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粥:桑寄生杜仲鸡血藤各10克煮粥用于腰膝酸痛体倦乏力,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组合熬制而成,具有养血安神和清热除烦等之功效。
君药---酸枣仁60 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臣药---茯苓60 健脾利湿、知母60 滋阴清热佐药---川芎60 调气疏肝使药---甘草30 清热和中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
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加减法1.如果睡眠时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可加入龙齿20 人参102.如果心烦躁较甚者,可加入川连6 栀子83.血虚甚者,应加入当归12 龙眼肉104.阴虚火旺甚者,应加入生地15 麦冬105.盗汗者,加入五味子8 浮小麦12 煅牡蛎20粥:酸枣仁、茯苓适量,生地10-15,大枣10个,玫瑰花3朵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
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君药---半夏一升(12g)臣药---厚朴三两(9g)佐药---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使药---苏叶二两(6g)1.《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匮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
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3. 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
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1.梅核气: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
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
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2.胃脘痛:谢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
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新会皮1钱半、粉甘草8分。
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3.眩晕:徐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
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
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
取半夏厚朴汤加减: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
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性喜畅达,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
治宜调肝逐瘀为法。
故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
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