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的种类
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日期:2007-11-29]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养蚕业是我县农村见效快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之一,农村常有勤喂猪、懒养蚕,20多天见现钱之说。
今春,由于茧丝行情稳中有升,鲜茧价格创历年新高,加之农民养蚕技术提高,一张蚕收入在800—1000元很常见,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饲养过程中,蚕儿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的侵害,引起蚕病发生,造成单产低,质量差,严重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
为提高蚕农识别常见蚕病的能力和普及蚕病防治技术,减少蚕病损失,提高张种经济效益,下面介绍家蚕常见蚕病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技术。
1、家蚕常见蚕病的种类及识别方法1-1:常见蚕病种类蚕病共有七大类,20余种。
在养蚕生产中,常见的易造成大面积危害的,具有传染性的蚕病有5种,尤以血液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三种病毒病发生严重。
真菌病中的白僵病和细菌病中的败血病次之。
此外非传染性蚕病中的蝇蛆病在夏秋二季也发生较重。
1-2:常见蚕病的识别1-2-1.病毒病中的三种蚕病识别方法。
病名俗称病征病程尸体血液型脓病高节蚕、脓蚕环节肿胀,体躯乳白发亮、狂躁抓行箔边流脓死亡4—6 户体流脓皱缩中肠型脓病空头蚕中肠肿胀,白色横纹,大小不齐,俯伏蚕座病程长黑腐臭列病毒性软化病亮水蚕头胸昂举,挺胸呆立,全身发亮,空头严重5—12 户不烂,干瘪在识别中肠型脓病与病毒性软化病时应注意:二者病征相似易混淆,最大区别在于:病毒性化病的病蚕全身透亮,中肠不肿,下痢乌水昂胸不动。
1-2-2真菌病中的白僵病识别方法白僵菌潜伏期较长,蚕儿感染后,照常食桑不显病态,重病时食桑不活泼,身躯无力,头胸俯伏萎靡,死前躲在桑叶下,体色灰白没有光泽,有的皮肤显现小圆点,有的气门呈油渍状,头胸伸长吐黄水,或拉稀粪后死亡,刚死柔软有弹性,尸体变成桃红色再硬化,一两天后长出白色粉末状孢子。
几种蚕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摘要:蚕病防治一要严格消毒,杜绝传染;二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蚕儿体质;三要正确诊断,及时发现蚕病;四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关键词:蚕病;症状;防治方法一、细菌性肠道病(一)症状本病也称细菌性胃肠病,外表症状为食桑缓慢,体躯瘦小蚕体虚弱,排软粪、稀粪和污液。
由于发病时期和寄生菌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症状。
饷食后发病容易出现食桑很少或停食、体躯细小、体色灰黄的起缩蚕。
盛食期发病会出现胸部膨大,排不正形蚕粪的空头蚕,最后排出稀粪污染尾部,病死前伴有吐液现象。
(二)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2、注意通风换气,合理贮存桑叶。
3、添食氯霉素、克氯素或氟哌酸等药物。
二、浓核病(一)症状家蚕感染病后发病初期仅见食欲减退,发育不齐,表现为起缩和空头症状,以空头症状居多。
起缩症状多是在饷食后在1-2天内发病,病蚕基本上不吃桑叶,蚕体显著缩小,皮肤多皱,皮色灰黄,排黄褐色稀粪。
在4-5龄的中期发病者多呈空头症状,病蚕完全停止或很少食桑,头胸昂起,胸部稍膨大,呈半透明状,排泄污液,死后尸体软化变黑,外表症状与质型多角体病有相似之处,唯有解剖中肠后可见本病病蚕中肠呈黄褐色,而质型多角体病病蚕中肠呈乳白色。
(二)防治方法1、养蚕前进行彻底消毒。
2、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止本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3、防治桑树害虫,防止野外昆虫传染。
4、添加氯霉素等抗菌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农药、烟草中毒(一)症状1、敌敌畏(有机磷)中毒:中毒蚕很快停食,头部收缩,向四周乱爬,胸部膨大,中吐污液污染全身,经十多分钟到数十分钟麻痹倒下死亡。
临死时腹足抽搐,前半身萎缩,脱肛,体躯似鼓槌。
2、敌杀死(菊酯类)中毒:蚕儿接触毒叶3分钟停食,表现为吐液,足后退,翻身打滚,体躯向背面、腹面弯曲十分严重,并弯曲呈螺丝状,最后大量吐液、脱肛死亡。
3、杀虫双(有机氮)中毒:蚕体软如绵,静伏不动不吃,不吐水、不摇头,体躯伸直,瘫痪6-7天慢慢死亡。
3_2桑蚕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真皮细胞感染后,不能形成新的表皮,病蚕 有时不能蜕皮。 遭到破坏后的组织碎片、多角体一并进入血 液。
4、其它:脂肪组织的细胞被涨破后,破碎 组织和多角体也一并进入血液。
神经和肌肉是最后才遭到破坏的组织,所以, 发病到后期,病蚕仍然狂躁爬行,终于在爬 行中体壁破裂,流出乳白色的脓汁而死亡。
多角体是白色,因此使血液变成了乳白色, 并且增加了血液的混浊度,妨碍了正常的循 环生理。
它是结晶的蛋白质,表面有一含硅的膜,其 中包埋着许多病毒离子,由于这些多角体在 细胞核内形成,故称核型多角体。 包埋在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称多角体病毒, 病毒离子依赖蛋白质的保护,对不良环境有 较强的抵抗力,游离在多角体外面的病毒称 为游离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弱。
多角体病毒( NPV )是本病的病原,多 角体蛋白质没有致病能力,不是病原。 如果将多角体的表面洗净,对家蚕进行穿 刺接种,不发病,只有在食下后,或者用 碱液将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才能致病。
让蚕儿良桑饱食。
③ 在标准饲育温度下,采用略偏低温度饲养,严
防高温危害
④ 光线应均匀、散射,并有一定的亮度。
6. 充分发挥石灰的作用:蚕座内经常使用,发 病后可每次给桑前都撒。
7. 做好眠起处理工作,安全度过易感期:
① 加强蚁蚕、起蚕、将眠蚕的保护管理 ② 严格分批、提青,彻底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③ 减少起蚕饥饿时间,在分批提青的基础上起齐
(七)防治要点
1. 养蚕前彻底消毒,最大限度的减少蚕食内及蚕具 上的病毒数量。
2. 加强措施,严防环境病毒进入蚕室:
① 加强桑园治虫工作,坚持叶面消毒。 ② 门口放石灰,进出蚕室换鞋、换外衣。 ③ 没经消毒的一切蚕具、物品不得进入蚕室使用 ④ 小蚕期尽量少开窗,防止多角体随尘土进入蚕室
蚕病综合防治
PART 03
综合防治措施
REPORTING
养殖环境优化
01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 好、排水方便的场地建 设蚕室,避免低洼潮湿 环境。
02
定期清理蚕室、蚕具,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 少病原滋生。
03
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保证蚕 体正常生长发育。
04
调节蚕室内温度、湿度 、光照等气象条件,创 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PART 06
养殖户培训与指导服务
REPORTING
养殖户知识普及教育
蚕病基础知识
向养殖户传授蚕病的种类、症状 、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提高其
对蚕病的认识。
养殖环境管理
指导养殖户合理布局蚕室,保持良 好的通风、采光和温度湿度等环境 条件,减少蚕病的发生。
饲料与营养
介绍适合蚕生长的饲料种类及配制 方法,保证蚕获得均衡的营养,提 高抵抗力。
技术创新突破
通过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蚕病防 治技术和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
市场需求拓展与品牌建设
市场需求分析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蚕农和丝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产品研 发和推广提供方向。
品牌建设与推广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蚕病综合防治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养殖户、专家、政府等多方 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 和处理蚕病防治相关信息。
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制定相应 的应急处理预案,包括隔离病蚕 、消毒处理、药物治疗等措施。
资源配置与调度
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应急处理所 需的物资、设备、人员等及时到 位。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与信息 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蚕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对策
中 ,增加 了健 康蚕感染 病原 的机 率 ,一 旦蚕
病 发生 ,就不 易及时 隔离病 原 ,给大批蚕 的 消 毒防病 带来很 大难度 ,严重 影 响到蚕 茧 的 稳产高产 。
好消 毒工 作 ,却忽视规 范 消毒 的操作过 程 ,
如清扫工 作 浮于表 面 、消 毒对象 不 明确 、消 毒 药剂选 用不 当、使用药剂 超过 有效期 、有
种 特性 ,在 管理 上要 创 造助 优抑劣 的饲 养条
件 。如我市现 行 的 当家品种秋 丰 X白玉 ,从
性 状 看 ,正交 抗病 毒病 能力强 ,抗 细 菌病能 力 弱 ;而反交抗 细 菌病 能力强 ,抗病 毒 病能
力 弱 。但 是 ,在生产 中蚕农 普 遍反 映反 交抗
病性 强 、好 养 、产量 高 ;正交 易发 蚕病 、难
维普资讯
蚕桑通报 B lt f e elr 3 16 —6 u e n S6u ue ()2 4 lio t 3
蚕 病 的主 要种 类及 其 防治 对 策
黄 美红
浙江省桐 乡市 蚕业管理总站 , 乡 34 { 桐 1 应用 ,广 大 蚕 农 生产管 理水 平 的逐 步提 高 ,当前影 响蚕茧
己准备 ,现 化现 用为 主 ,蚕 农 大多准 备 量过 多 ,一 次 化 开 多 次 使 用 ,且不 注 意 密 封 保 管 ,导 致其杀 灭 病毒 的有效 成份 因 与空气 接 触变性 而 大大 影响效 果 。同时 ,由于推 行标 准 饲 养 温 度 的技 术 ,不 注 意 蚕 室 的 通 风 换 气 ;为防止 氟化 物 污染而 强调 的偏 食嫩 叶 、
常见蚕病种类及防治方法
常见蚕病种类及防治方法摘要:摘要:本文介绍了洮南市桑蚕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发病症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蚕病;病害种类;防治方法。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最大敌人,生产中因蚕病造成的损失约为20%左右,必须认真进行防治。
防治蚕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养蚕前消毒彻底,养蚕过程中坚持消毒防病卫生制度,消除蚕座内感染。
我市常见的蚕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败血病、白僵病、蝇蛆病、农药中毒等。
发现蚕发病后,立即将病蚕、死蚕从蚕匾中捡出,丢在消毒缸中。
每天除沙一次,蚕沙不能乱堆,立即运走,堆积腐熟,除沙时换下的蚕匾、蚕网必须消毒后才能使用。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多使用新鲜石灰粉,每次喂叶前都在蚕座上撒一层。
一、血液型脓病症状:就是农村中所说的白浆浆蚕。
在三龄后比较常见。
病蚕特征为:狂乱爬行、蚕体肿胀、体色呈乳白色、体皮容易破裂、流出乳白色血液。
蚕感染病毒的时期不同又出现不眠蚕、竹节蚕、脓蚕等症状。
蚕感染病毒后一般要4-7天左右才死亡,温度愈高,死亡越快,蚕死亡后不久尸体就发黑溃烂。
二、中肠型脓病症状:俗称“水亮蚕”,夏秋蚕期发生较多。
病蚕表现为不爱吃叶,发育很慢,成为迟眠蚕和不眠蚕,蚕体大小不齐,部分蚕常爬到蚕匾四周呆伏不动,有的蚕体躯瘦小,体色灰黄,体皮多皱,身体越缩越小。
五龄后期的病蚕常出现空头,外观与熟蚕相似,不结茧,吐水而死。
另外本病比较典型的病征是:排乳白色与绿色混杂的粘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色的肿胀横纹。
本病从感染到发病经过5-12天。
三、病毒性软化病症状:病征与中肠型脓病相似,蚕生长不齐,食桑量慢慢减少,胸部空虚,呈半透明状态,发病严重时,甚至全身透明,病蚕排出的蚕粪很软,不成形,严重的排褐色污水,病蚕在蚕匾中常头胸部昂起、不动,很容易识别。
病蚕出现空头、排稀粪后很快就死去。
蚕豆病的检查
蚕豆病的检查蚕豆病是由于蚕豆作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蚕豆田,并对蚕豆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蚕豆病对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护蚕豆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蚕豆病的检查方法及相关技术。
一、外观检查法外观检查法是最常用的检查蚕豆病的方法之一。
在蚕豆植株生长旺盛时,可以观察到叶片和茎的异常症状。
感染蚕豆病的叶子会出现黄化、斑点、水浸和病斑扩大等症状。
受严重病害感染的茎会发生变形、褪色和溃疡。
通过观察植株的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蚕豆是否感染了病害。
二、病原菌分离鉴定法蚕豆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要准确判断蚕豆病的病原菌种类,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分离病原菌的方法主要有体外分生孢子法和混菌法。
体外分生孢子法是将植株叶片上的病斑切下,放入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待分生孢子生长出来后,通过形态和生理特性来鉴定病原菌。
混菌法是将病斑植株与一般培养的细菌混合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从而初步鉴定病原菌。
三、病害发生率调查法病害发生率调查法是通过对蚕豆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了解蚕豆病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
在蚕豆病流行的地区,可以选择若干个不同病害程度的蚕豆植株,统计病害发生率和病斑大小,计算病害流行的程度,并确定病害防治措施的实施时间和方法。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被应用于蚕豆病的检测中。
这些方法包括PCR扩增、DNA杂交和Western Blot等。
PCR扩增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极少量的病原菌DNA。
DNA杂交是通过核酸探针与病原菌基因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病原菌的存在。
Western Blot则是通过将目标蛋白质转移至膜上,再使用特异性抗体与之结合来检测病原菌的蛋白质。
综上所述,蚕豆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外观检查法、病原菌分离鉴定法、病害发生率调查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蚕病虫害防治
蚕病虫害防治蚕病虫害防治是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蚕桑养殖中,蚕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对蚕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蚕桑养殖效益和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蚕病虫害防治的一些重要点:1.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 在蚕养殖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蚕害、蚕蜂、吹蚕、蚕病等。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是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
- 通过学习相关的蚕病虫害知识,养殖户能够及早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蚕的养殖环境直接关系到其健康状况。
保持室内的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宜,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 定期清理蚕室,防止杂草滋生和害虫孳生,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3. 加强蚕的养殖管理:- 合理安排蚕苗的接种和饲养时间,避免蚕苗的过早或过晚接种,从而降低感病的风险。
- 做好蚕的饲养管理,定期投喂营养饲料,保证蚕体的充分营养和健康生长。
- 注意蚕的饮水管理,保证饮水清洁,避免传染疾病。
4. 使用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例如引进食蚜昆虫、蚂蚱等作为天敌,控制蚕害的数量。
- 利用寄生虫控制害蚕等病虫害发生。
这种方法对于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且较为环保。
5. 适当使用化学农药:- 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
6.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 设置监测点,定期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和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7.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记录:- 记录蚕养殖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 通过记录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治措施,提高蚕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8.加强蚕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蚕养殖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纳米银处理家蚕病毒病NPV、CPV病原物的生物学效应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中以血液型脓病(NPV )最为多见。
通常小蚕期发病率较少,但到大蚕期或上簇前暴发,伴有NPV 和细菌病并发的现象。
2009年广东粤西蚕区常见的蚕病有8种。
在236户调查户中,蚕户出现各种蚕病的比率情况是:有出现NPV 的占53.81%;CPV 占的36.02%;浓核病的占8.05%;僵病的占21.19%;细菌病的占9.32%;蝇蛆病的占12.71%[1]。
有数据显示,以蚕桑业为主要产业的乡镇(如云南省陆良县),每年血液型脓病造成的损失可达几千万元[2]。
面对血液型脓病的流行,目前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但受到蚕药成本及蚕户知识和技术措施普及程度的限制,效果并不是太好。
常用消毒剂漂白粉也存在气味刺鼻、腐蚀性强的问题,使生产环境、机械设备、水管等容易生锈,使用日久不得不更换。
蚕桑行业需要一种容易推广、经济、有效杀灭病毒病NPV 、甚至在家蚕感染NPV 之后能够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而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的纳米抑菌剂,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实验证明,应用纳米银处理家蚕各种细菌病、桑树病原真菌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纳米银对家蚕病毒病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3]。
本文旨在进一步探索纳米银对家蚕病毒病如NPV 、CPV 的作用效果,研究纳米银对NPV 感染家蚕的生物学效应,而有效的纳米银浓度处理NPV 可缓解、治疗的作用还处于摸索阶段。
1实验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家蚕:原种7532,由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3.02.04纳米银处理家蚕病毒病NPV 、CPV 病原物的生物学效应陈泽雄王叶元陈芳艳钟杨生李文楚*(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广州510642)摘要: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的纳米抑菌剂,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蚕丝科学系课题组应用纳米银处理家蚕各种细菌病、桑树病原菌甚至真菌、病毒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蚕丝产地及养蚕注意事项
蚕丝产地及养蚕注意事项说到养蚕,相信在农村长大的朋友都有较深印象吧,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蚕丝被广泛运用,因此现在很多人专门养蚕赚钱,下面专业人士就给大家来讲讲蚕丝的产地及养蚕技术吧!一、蚕丝产地在哪?我国的三大蚕丝产地主要有浙江吴兴以及湖州、江苏苏州。
苏州的吴江区震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有名的蚕丝产地,且蚕桑业长盛不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名气非常大。
二、养蚕技术1、催青和收蚁(1)催青:所谓催青就是把出库的蚕种保护在合理的环境条件下,使其顺利地发育,直到预定日期孵化的保护过程,春期一般10~11天,秋期9~10天,便可收蚁。
如果是即时浸酸种则会提前一天出蚕。
领取蚕种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晒、防热、防接触有害气体。
(2)收蚁:蚕种收蚁当天早上感光,待蚁蚕孵出后,于上午8~9时收蚁,收蚁动作要轻,勿伤害蚁蚕。
散卵收蚁有网收法和棉纸收蚁法;平附种收蚁有桑引法、打落法和倒伏桑引法。
收蚁后,按规定面积定座,一张蚕种孵化较齐时,初次定座面积为0.1m2。
2、饲养(1)养好小蚕:要求有专用小蚕室。
(2)养好大蚕(壮蚕):二十字方针“小蚕尼龙育,大蚕地坑育,彻底消防毒,饱食防热”。
(3)在养蚕过程中,要具体做好以下的技术处理:①扩座匀座,做好眠起处理,及时分批,适时饲食。
②调桑大小要适中,给桑要均匀,做到看蚕给桑,做好补给桑工作。
③及时除沙,保证蚕座清洁干燥,大蚕做好通风排湿,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④做好桑叶的采、运、赊,做到适龄适热和桑叶的保鲜工作。
⑤消毒防病工作不能放松,要贯彻到养蚕的全过程,做到蚕前彻底消,蚕中继续消,蚕后立即消。
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做到洗手给桑,换鞋入室。
⑥适时上簇,防止过生和过密,上簇密度要适当,花簇600~700头塑料折簇300头左右。
⑦做好簇中保护和采蚕工作。
上簇后一般2~3天吐丝结束,再经二天左右蜕皮化蛹,蚕上簇要排出自身体至50%的水份,所以上簇室温度相当大,要做好通风换气和排湿工作,上簇结蚕的地方要求做到三干燥(即簇室、簇具、环境)。
蚕细菌病的防治
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率增加蚕茧产量下降030201蚕细菌病的危害接触传染食物传染环境传染蚕细菌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细菌细菌可在蚕的生活环境中,如蚕室、蚕具和贮桑等场所中存活和繁殖,进而导致蚕的感染。
环境污染饲养管理不当病因分析症状识别01020304死亡发育迟缓行动不便排泄物异常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转归期病程发展阶段显微镜检查取患病蚕的血液或肠内容物,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存在和数量。
病蚕识别观察蚕的外观和行为,如身体肿胀、行动迟缓等,是诊断蚕细菌病的重要依据。
血液接种将患病蚕的血液接种到健康蚕身上,观察其反应,以判断是否患有细菌病。
诊断方法消毒措施饲养管理选育抗病品种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更换蚕具隔离治疗治疗方法保持蚕室清洁卫生定期打扫蚕室,清理蚕沙和病蚕,保持环境干燥、通风。
消毒措施使用高效、无残留的消毒剂对蚕室、蚕具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温度和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利于细菌繁殖。
改善饲养环境选用健康种蚕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投喂新鲜饲料定期检查加强饲养管理1 2 3分室饲养专用工具人员防护避免交叉感染03效果评估研究01疫苗种类研究02免疫机制研究疫苗研究进展接种时机接种操作规范接种方法疫苗接种技术疫苗应用效果评估保护效果评估生产性能评估经济效益评估总结词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蚕细菌病的关键措施,通过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合理饲养密度等措施,有效控制病情。
详细描述某蚕农在饲养过程中,严格遵守科学饲养管理原则,保持蚕房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此外,该蚕农还注重营养供给,提供优质饲料和饮水,增强蚕的抵抗力。
由于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该蚕农成功地控制了细菌病的传播,减少了损失。
总结词详细描述详细描述总结词详细描述失败防治案例二:治疗不当,产生耐药性菌株。
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我国作为丝绸大国,从古至今都维持着纺织业的繁荣。
蚕丝作为我国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养蚕也成为了重要产业之一,不仅可以增加养殖户的收入,也为我国纺织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养蚕过程中,蚕病是制约养蚕的重要因素,若不能及时控制,甚至会增加养蚕的损失,打消养蚕人的积极性。
因此在养蚕过程中要坚持及时预防,综合防治的方针,及时找出蚕病发生的原因和可行的整治措施。
本文就蚕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力求找出较为完备的防治措施,降低养蚕的风险。
关键词:蚕病;原因分析;综合防治蚕病对于养蚕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阻碍,由于引发蚕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其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
因此蚕病发生的原因分析非常重要,根据蚕病发生的原因才能确定防治方法,降低蚕病损失。
一、蚕病发生的原因分析蚕病发生的原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蚕的体质、病原体以及环境条件。
因此蚕病发生的原因受气候不良的制约,春季雨水多,蚕容易因为低温高湿条件的影响而诱发疾病,夏季高温闷热,蚕病也会容易发生,气候和环境条件是蚕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养蚕人的基础素养不足,对于气候和养蚕的环境条件不够重视,蚕病便会长期发生,从而影响产量。
其二,蚕病病源广泛,只要有养过蚕的蚕室,不仅在蚕具等上面,就连地面、墙壁等各种物体上都会残留大量病原体。
其三,饲养方法不科学,造成蚕的抗病力低,蚕的体质虚弱,这会让病原体有机可趁,从而导致蚕病的爆发。
其四,喂食的桑叶叶质不好,甚至由于防治桑叶遭遇虫害而洒的农药也会对蚕的体质造成有害影响。
二、蚕病的诊断方法及传播途径蚕病的诊断方法:养蚕人一般会通过看、听、嗅、摸来判断蚕是否健康。
健康的蚕体色青白,蚕体匀称,尾角翘起,蚕粪呈墨绿色的六角状态,蚕体结实有弹性,且食桑叶的声音大。
因此,若蚕发育情况、体色、体态、排便有不同于健康蚕的地方,食桑叶的声音有气无力,进蚕室后没有明显桑叶香味,可判断为病蚕。
在生产中也可以用眼睛来进行诊断,如果蚕体色乳白,体躯肿胀,血液乳白色呈脓汁状,则为血液型脓病。
防治桑蚕僵病的方法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通常在多雨、潮湿的季节 容易发病。
02
防治桑蚕僵病的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严格消毒措施
选择对僵病抵抗力强的桑蚕品种,从 根本上提高桑蚕的抗病能力。
对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 消毒,杀灭病原菌,阻断传播途径。
强化饲养管理
保持蚕室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合理 调节蚕室温湿度,提供适宜的饲养环 境,减少僵病的发生。
成功防治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县僵病防治项目 该县针对僵病疫情,采取综合防治措 施,包括加强监测、科学用药、改善
饲养环境等。
通过连续几年的实施,成功控制了僵 病的扩散,提高了桑蚕养殖效益。
案例二:某合作社僵病防治经验
该合作社采用严格的消毒措施和生物 药剂防治方法,有效控制了僵病的传 播。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桑叶质量,增强 了桑蚕的抗病能力,减少了用药量。
生物农药
研发和应用生物农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僵病进行防 治。
增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僵病的有效 方法。
03
防治桑蚕僵病的案例分析
某地区桑蚕僵病防治经验
经验一:定期监测与调查
定期对桑园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僵病症状,采取 措施控制病情扩散。
建立僵病病情数据库,分析病情分布和变化趋势 ,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防治失败的教训与反思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教训一:忽视病情监测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一些养殖户缺乏对僵病防治的重视,没有定期进行病情监 测,导致病情扩散,损失严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应加强养殖户对僵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监测频率,及时发 现并控制病情。
蚕病识别检索表
蚕病识别检索表
符云俊
【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 一、稚蚕期rn1.食欲不振,发育迟缓,出现瘦小、迟眠、起缩蚕.rn(1)就眠前后就毙死的--微粒子病、浓核病.
【总页数】1页(P29)
【作者】符云俊
【作者单位】武胜县永胜乡蚕桑站,638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8
【相关文献】
1.教您怎样识别病蚕(一) [J], 周贤满
2.蓖麻蚕(木薯蚕)病的种类与识别(续五) [J], 莫嘉凌
3.蓖麻蚕(木薯蚕)病的种类与识别(续六) [J], 莫嘉凌
4.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J], 孙帆
5.浅谈蚕病的识别及防治 [J], 凌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15期动物科学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周登峰1黄浩2秦凤2石凉2张彦2童晓琪2徐浩2黄德辉2王忠3孙健诚2*(1青阳县茧丝绸产业化办公室,安徽池州242800;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3滁州忠赢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蚕病,被列为蚕桑生产唯一的检疫对象。
本文介绍了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特点,包括病原、传染源、传染途径,并介绍了防治方法,具体包括肉眼鉴别法、显微镜镜检法、补正检查、预知检查、分层管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生产优质蚕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5-0190-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5.05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寄主域,几乎可以感染脊椎动物到无脊椎动物的所有动物[1-2]。
自1857年Nägeli从家蚕中发现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之后,陆续发现的微孢子虫种类已经超过220属1700种[3]。
微孢子虫是昆虫、鱼类、啮齿类、灵长类动物的重要病原[4]。
家蚕微孢子虫通过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2种途径感染家蚕,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给养蚕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5]。
1发生特点1.1病原蚕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蚕体引起的。
传染性蚕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各种致病性病原,其发病程度因侵染病原的数量多少和活力强弱而不同。
家蚕感染的病原数量多,活力强,发病病程就加快,病情也更重。
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为家蚕微孢子虫。
家蚕微孢子虫的形状大多是卵圆形,也有类似于椭圆形或球形等其他形状,大小一般为3~5μm。
家蚕微孢子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感染期、裂殖增殖期和孢子形成期[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 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然而,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
•测定方法自学教材。
2 化学因素
(1)引起蚕病的化、工厂 “三废”、煤烟等。 • 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蚕体:农药、烟草等。 • 几种毒物的LD50如下:
毒物名称 杀灭菊酯 氧化乐果 杀虫双(食) 杀虫双(触) LD50 (μg/g 蚕) 0.03322 37.11 0.329 1.275
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
一 致病因素 1 生物因素 (1)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 指某种微生物对 • 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寄主能引起疾病。 原生动物。 • 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青蛙、老鼠等。 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 (2)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 • 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 • 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 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除途径。
中肠型脓病
浓核病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中毒症 细菌性肠道病 白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
1~2 1 2~3 1~2 4~5
微粒子病
(二) 蚕病发生的经过 病原侵入蚕体,
但未出现任何病 • 蚕病发生的经过:病原侵入 引起蚕体一 症。 病原寄生后,出现
系列反应 出现典型病症病变的过程。 典型病症并产生生理 功能的显著变化时。 • 依病情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 潜伏期 由一种病原微生 由两种不同的病原 物引起的传染。 2 发病期 引起的两种传染病 即蚕病的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 在蚕体内同时发生。 结局。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 3 转归期 又被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传染, 痊愈;维持病态;死亡;
>日系>欧系。 家蚕对已侵入其 家蚕通过限 •抗逆性:热带系统、中系 家蚕在不 细胞和组织的病 制病原微生 •抗病性:蚕品种—多化>二化>一化。良理化因 原微生物,通过 物的入侵部 发育阶段 —大蚕>小蚕;盛食>将眠>起蚕。 子等冲击 其特有的生化过 位或侵染过 程和生理机能抑 后,对病 性别— 雄蚕>雌蚕。 程而阻止寄 制病原微生物在 原感染和 体内的发育和增 生关系成立 发病的抵 殖的能力。 的抵抗力。 抗力。
病毒病 血液型脓病(NPV) 中肠型脓病(CPV)
浓核病(DNV)
卒倒病 黑胸败血病 灵菌败血病 青头败血病
传 染 性 蚕 病
细菌病
败血病 肠道病 白僵病
真菌病
绿僵病 曲霉病
微粒子病
蚕 病 的 种 类(二)
节肢动物病 蝇蛆病
壁虱病
非 传 染 性 蚕 病
蜇伤症 农药中毒 中毒症 氟化物中毒 工厂三废中毒 生理性病害
第一节
• • • •
蚕病的种类
蚕病的概念 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 寄生性蚕病与非寄生性蚕病 蚕病的种类
病原微生物或节肢 动物等寄生而导致蚕 儿发病。
蚕偏离正常的生理状况 致病因素 — 发病 —— 病蚕 — 不传染健蚕 病原寄生 发病 — 病蚕 —— 传染健蚕
指中毒症、蛰 伤症、生理障碍 等。
蚕 病 的 种 类(一)
4 群体饲养,个体差异,局部发病造成蔓延。
蚕感病后出现 指组织器官 的肉眼可见的 三 蚕病的发病经过 的病症。 典型症状。
从蚕感染到出现病 症或死亡的时间。 据此,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慢性。
(一)病症、病变与病程 1 病症、病变、病程的概念。 2 有典型病症病变的蚕病种类 有典型病症与典型病变的蚕病。 3 病原微生物感染蚕后的病程。
二 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
蚕的发病因素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环境因素 饲料因素 体质因素 ( 物 机 不 品 蚕 农 加 病 温 叶 理械 良光 种 种 药 害 质 刺损 环气 差 带 毒 动 原 差 激伤 境) 异 毒 物 物 污染蚕室 蚕具桑叶 蚕体质下降 抗病力降低 直 接 致 死 个体发病 容 易 感 染 容 易 中 毒
直 接 致 死
体抗 质病 下力 降差
中 传 毒 染 而 死 病
个 体 发 病
群体发病
易发传染病
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
1 致病因素广为分布(尤其是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
2 蚕病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必有一种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 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
(2)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
食下、呼吸与接触
• 与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 式和剂量有关。 •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 •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
3 物理因素 (1)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 • 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 除沙、采茧、蚕头过密、鉴蛹等)。 • 射线损伤:直射阳光等。 (2)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 具有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 饲料因素 桑叶质量差:桑品种、肥培管理、采运贮、病 虫害等。
常见传染性蚕病的病程
发病因素
血液型脓病
蚕 龄
1~3 4~5 1 2~3 4~5
发病或死亡时间
3~4天 4~6天 4~7天 6~10天 8~12天 一般7~12天 1天 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2~3天 7~10天 1天 2~4天 3~12天 7天~蛹或蛾
病 程
亚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急性 急性 慢性 亚急性 慢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50% lethal dose
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
• 致死中量(LD50): 指杀死50%供试蚕儿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 物量。 •半数发病剂量(ED50): 50% effective 引起50%供试蚕儿发病的病原微生物量。
dose
•尚有半致死浓度(LC50)与半数致死时间 (LT50)。
5 环境因素
• 饲养环境 饲养温湿度、光线、气流等控制不当, 不能满足蚕的生理要求,削弱抗病力, 导致发病。 • 适宜条件 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避免 阳光直射。
即强健性,对不 6 体质因素
良环境的抵抗力。
对某种病原微生 物的抵抗力。
• 即蚕体的生理因素,与蚕品种、蚕种质量及饲 养管理水平有关。 • 蚕的抗性:包括抗逆性与抗病性。抗病性又分 为感染抵抗性、发病抵抗性和诱发抵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