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古典文献学1
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最为系统的古文字。
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等等,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
它是研究殷商社会的宝贵资料,也是最早的用甲骨文记载历史资料的文献资料。
2金文:青铜器上多刻有文字,叫做“铭文”,古人也称青铜器为金,故又称之为“金文”。
青铜器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
铜器铭文价值很高,反应的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先秦史的第一手资料。
3 简牍简牍是较为正式的书籍。
我国先秦两汉以至魏晋古文献大多是写在简牍上的。
用竹制作的叫“简册”,用木制作的叫“版牍”,合称“简牍”。
4 帛书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叫“缣帛”。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出现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
5 经书“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
引申为“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或原则。
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
6 易传《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伪托孔子作的较早的释《易》著作,有7种10篇,称为《十翼》,即为“经”的羽翼。
它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
7 政书政书是记述历代王朝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书籍。
把这类史书称作“政书”,始于清代修《四库全书》。
A有把古今制度联系起来讲的,如《通典》《文献通考》等;b有把某一朝制度分类编纂的,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c 有把当时制定的文件汇集成册的,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d 还有专讲某一部分制度的档案书籍,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
8 九流十家指的是先秦各派学说,即九流指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外加“小说家”成“十家”。
9 总集指的是汇录多人的多题材的作品成为一书,创始于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10 别集同“总集”相对,指汇录一人的诗文等作品成为一书,此类著作集非常多,内容非常广泛。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古典文献学是研究经典古籍的学科,其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古籍的
文字、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探究,达到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籍内
容的目的。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古籍的分类、版本、润饰、校勘等。
2.史料学:研究古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如经史子集中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等。
3.文学学:研究古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如诗词、散文、小说等。
4.语言学:研究古籍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如音韵、词汇、语法等。
5.美学:研究古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创作特点,如形式美、意义美等。
6.文化学:研究古籍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价值体现在:
1.丰富人类文化:古籍是人类文化的宝库,研究古籍能够丰富人们的
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2.传承历史文化:古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古籍能够帮助人
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
3.提高人类智慧:古籍所包含的智慧和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研
究古籍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视野,提高人类智慧。
4.引领时代文化:古籍是时代文化的源头,研究古籍能够理解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脉络,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辞海》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甲骨文,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金石: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铜器分礼器与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多,乐器以钟为多)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
有碣圆碑方之说。
碑:碑之名起于周朝。
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
东汉大规模出现。
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亦称“壁经”,相传在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
今泛指古字或汉代以前的文字。
汲冢书:太康元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竹书数十车,全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文。
经晋人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10余种,共75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太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
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
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一,名词解释1.文献: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采用新体裁,对古籍所做的研究、注释。
不属于古籍,算作对古籍的整理研究。
2.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产生、发展、典藏、整理、检索与利用的学问。
3.目录:将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和预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式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目录的编撰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4.校勘: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以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火用其他方法考定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5.载体:承载文献的物体。
6.版本: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和装订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成为版本学。
分为版本目录学和版本鉴定两个方面。
7.善本:最初含义:精于多次校勘,错误少的本子。
一曰旧刻,二曰精本,三曰旧抄,四曰旧校。
今义: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确立了善本标准,包含了三性九条: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在现存的古籍中凡具备这三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一二,有流传尚少者均可称为善本。
8.稿本:凡是著者写订,而尚未复印的书稿。
9.写本:指某些古籍原来成书时就是以手写形式流传的。
10.衍文:古籍在传抄、勘刻的过程中误增的字,也叫“衍字,衍”。
脱文:古籍在传抄中脱落的字。
误字:在传抄中写错的字。
倒文:原文词语顺序被颠倒,也叫“倒乙”,“乙倒”,“乙文”。
错简:一枚简片或数枚简片错乱,篇幅较大,因简片绳子断裂,重新装订时造成的错误。
11.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2.丛书: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1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期。
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14.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15.牌记:有的线装书往往在卷末或其他空白处刻上出版单位的标记、广告等统称牌记。
古典文献学简介
古典文献学简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学和文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最基础的任务是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翻译和注释。
原始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学术资料,它们保存了古代人类的思想、知识和经验。
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考证、文字学、文献地理学和文献比较学等。
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文献的实证研究,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
文字学主要研究文献中的文字、语法和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地理学研究的是文献中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和地名的历史变迁。
文献比较学则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时期和地区。
例如,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包括《周易》、《尚书》、《左传》等重要经典文献。
希腊和罗马古代文献学则主要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历史和文学,如《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等。
此外,印度、日本、埃及等地也有各自的古典文献学研究。
古典文献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窥探古代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源泉。
古代文献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知识,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文献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则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三方面内容。
其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尚书》、《周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纸质)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在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_(展堂)、___(观堂)、___和___。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___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___的《通典》、___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总集和别集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___宗命___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___组织人编纂的《皇览》,而唐代___的《政典》则是最早的政书。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而词典则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P2)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1、(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2、宋代刻本的字体,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
3、纵观整个元代的刻书特点,大致可用八个字概括,即(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4、私刻本大致可以分为(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等几类。
5、古典目录最主要的内容,有(篇目)、(解题)、(书序)等。
6、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子)部。
7、《别录》二十卷,是(刘向)所著,《七略》七卷,是(刘歆)所著。
8、中国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划分,以公元(1911 )年为界。
9、张之洞认为,善本必须是(足本)、(精本)、(旧本)。
10、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11、《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志》的作者是(郑樵),《文献通考》的作者是(马端临)。
12、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13、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14、线装书中,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称为(书背),书翻阅的地方叫(书口),书籍最外层,起保护书的作用的称为(书皮)。
书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书的最上端称(书头),位于副叶后面,印有书名、撰书者姓名和刊刻地点等的,(内封面)。
15、解题目录因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述体)、(辑录体)、(传注体)三种类型。
16、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 。
(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
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
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P93/94/96)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
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
(P96/97)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
(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
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
(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
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
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
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
(P95)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
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
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意图。
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
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
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
《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为钟嗣成著,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旳主编。
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
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
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
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
(中国古籍版本学)2. 寫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
4. 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5. 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6. 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
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
7. 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8. 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9. 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10. 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11. 卷軸裝:又叫卷子装。
(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
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
12. 旋風裝:又称“龙鳞装”。
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
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
13. 梵夾裝: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
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
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
14. 經折裝:一名折子装。
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
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
(中国古籍版本学)15. 蝴蝶裝:由经折装演变而来。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16. 包背裝: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
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
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
17. 線裝: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18. 版面界欄: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
19. 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20. 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中国古籍版本学)21. 魚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