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知识大全知识讲解
猪瘟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猪是唯一发病。 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猪是唯一发病。 2. 传染源、传播途径:猪可以长期带毒甚至是 传染源、传播途径:
终身带毒。水平、垂直均可传播。 终身带毒。水平、垂直均可传播。
3. 流行的特点: 流行的特点:
过去,以流行性为主; ⑴ 过去,以流行性为主; 现在是散发性流行性并存; ⑵ 现在是散发性流行性并存; ⑶ 非典型和先天性感染类型增多。 非典型和先天性感染类型增多。
病
变
1.皮下、浆膜、粘膜、肌肉均有出血点。 皮下、浆膜、粘膜、肌肉均有出血点。 消化道:口角、齿龈有出血点、坏死灶、溃疡, 2.消化道:口角、齿龈有出血点、坏死灶、溃疡, 肠道出血,以小肠为最。 肠道出血,以小肠为最。 泌尿系统:肾针尖针头大小出血点,膀胱: 3. 泌尿系统:肾针尖针头大小出血点,膀胱: 呈条 状或块状出血。 状或块状出血。 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充满粉红色泡沫; 4.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充满粉红色泡沫;会 厌软骨呈条状或块状出血;肺部出血。 厌软骨呈条状或块状出血;肺部出血。 血液循环系统及其他器官:心出血、 5.血液循环系统及其他器官:心出血、脾边缘梗 死、淋巴结周边出血
4. 发病年龄: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仔猪多发。 发病年龄: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仔猪多发。
症
1) 2) 3) 4) 5) 6) 7)
状
1、急性型:典型即代表型,病程 天 急性型:典型即代表型,病程21天
食欲:吃几口又不吃。 食欲:吃几口又不吃。 体温40.5―41℃,稽留不退。 体温 ℃ 稽留不退。 怕冷,堆叠在一起,钻草堆。 怕冷,堆叠在一起,钻草堆。 神经麻痹,步态不稳。 神经麻痹,步态不稳。 耳尖、嘴唇发紫。 耳尖、嘴唇发紫。 四肢内侧、腹部呈点状出血, 四肢内侧、腹部呈点状出血,后期连成一片 眼结膜潮红、眼分泌物增多。 眼结膜潮红、眼分泌物增多。
非洲猪瘟课件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防疫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技能。
个人层面的防控策略
增强防疫意识
个人应增强对非洲猪瘟的防疫意识,了解非洲猪瘟的症状和传播途 径。
遵守防控规定
个人应遵守政府和企业的防控规定,如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猪肉等。
做好个人防护
个人在接触生猪和相关产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 套等。
案例二:某养殖场非洲猪瘟的发现与处理
1 2
发现疫情
某养殖场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例,立即向有关部 门报告。
处理措施
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对病猪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3
处理效果
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疫情得到控制,养殖场恢 复正常生产。
案例三:某地区非洲猪瘟疫苗接种的成功经验
疫苗接种
直接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直 接接触感染猪只或其分泌 物、排泄物等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污 染的水源、饲料、运输工 具等传播。
空气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 气传播,特别是在密闭、 拥挤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
02
非洲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疫苗接种方法
目前有几种非洲猪瘟疫苗可供选择, 包括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通过检测猪只的血清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非洲猪瘟。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以确定病毒的种类和数 量。
治疗方法
隔离与消毒
将病猪隔离,并对猪舍、用具、饲料、饮水等进 行全面消毒。
对症治疗
根据病猪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退烧 、消炎、补液等。
疫苗接种
对健康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非洲猪瘟的传入和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养猪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对于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本文内容涉及非洲猪瘟的危害与流行现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策略,供体系同行们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体现在:(1)非洲猪瘟病毒对家猪呈现高致死性,感染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造成养猪生产的巨大经济损失;(2)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相关的国际贸易。
发生和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的种猪、公猪精液、猪肉及其制品等的出口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
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相继受到影响;(3)非洲猪瘟病毒在组织和环境中的抵抗能力强,且目前尚无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
扑杀发病猪、感染猪以及与其接触的猪群,并进行无害化处置,这是控制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仅感染家猪、野猪以及钝缘蜱,不感染人。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二、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报道,随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广泛流行和持续存在。
非洲的野猪和钝缘蜱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贮藏宿主。
20世纪中叶开始,非洲猪瘟相继传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和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已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发生于比利时、荷兰、海地和巴西的有限疫情也成功得到根除。
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进而传入俄罗斯,并快速蔓延。
随后相继扩散到与之交界和接壤的多个地区和国家,造成大量家猪和野猪发病死亡,并因疫情扑杀大批猪只,经济损失极其惨重。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原标题:非洲猪瘟科普知识
定义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危害
■引起猪发病死亡。
一旦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非洲猪瘟不感染人。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猪-野猪-蜱-猪间传播。
防控措施
因目前没有可预防该病的疫苗,防控非洲猪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
2.严禁从有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猪及其产品。
3.进口猪其产品的入境运输工具的监督、检验、登记和消毒,防止运输工具机械传播。
4.对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班、火车、航行船舶的废弃物和泔水等严格进行无家化处理。
5.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6.防止猪接触受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肉制品、器械等
7.远离野猪,防止被蜱等吸血昆虫叮咬。
8.加强疫情监测,早期识别传染源。
9.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
10.一旦发生疫情,立即采取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徐娜整理)
感谢您的阅读!。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
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
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
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
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
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
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因其感染范围广、死亡率高而备受人们关注。
该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但其它哺乳动物如狗、猫等也可能受到感染。
非洲猪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关注的病原体之一,因其具有极大的生物安全风险。
为此,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1.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首先侵入呼吸道粘膜,细胞病理损害后,病毒进入淋巴组织,进而侵入全身组织,导致淋巴病、消瘦、贫血等症状。
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不正常的呼吸、咳嗽、流涕、消瘦、猪皮变硬、病态黄色等。
病毒最短潜伏期为3至5天,最长为10至14天,潜伏期结束后,猪体出现症状并迅速蔓延。
该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尤其是粪便)等途径传播。
(1)疫苗预防法:目前,研发出多种非洲猪瘟疫苗,可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
但是,由于该病病原体变异频繁,且常常出现新的病毒亚型,因此疫苗的研发与生产仍存在诸多挑战。
(2)隔离控制法:一旦出现猪群中的疑似或确诊非洲猪瘟病例,应立即对疫区实行隔离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此外,应尽可能减少交通运输,避免将不干净的物品、人员和动物运入疫区。
(3)焚烧消毒法:对于疑似或确诊非洲猪瘟死亡猪只、粪便、遗留物等,应立即加以焚烧消毒。
同时,对猪圈、仓库、运输工具等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4)监测检疫法:加强对猪肉、猪产品的检疫与监测,防止携带病毒的商品流通于市场,并严格限制疫区内的猪肉、猪产品的流通。
由此可见,非洲猪瘟对猪产业的危害极大,疫情发生后往往需要大规模屠宰猪只,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压力。
因此,需要加强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实现人与畜、畜与畜的健康共存。
猪的疾病 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二、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 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猪瘟,非洲猪瘟,猪丹毒
强碱性,氯化物,酚 类,戊二醛等
水shui'pi平传播和软 蜱叮咬
口腔(皮肤等)→附 近淋巴结→单,巨中 大量复制→经血液或 淋巴循环到达肝脾肾
骨髓肺脏等。
青霉素,链霉素
消化道,破碎皮肤 粘膜,吸血昆虫 消化道(皮肤)→ 淋巴,血液→其他
组织
四、临床症状鉴别
类型
猪瘟
非洲猪瘟
猪丹毒
最急性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一、临床症状
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靡,扎堆,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猪呼吸困难,侧卧,腹式呼吸;耳朵、体表皮肤大面积充血、出血, 发红、发紫;口腔、鼻腔流血色泡沫,便血;病猪多以母猪或育肥猪 大面积死亡为特征。 最急性型:发烧(41-42°C),厌食,无活力气踹,皮肤充血。通常 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急性型:发烧(40-42℃),厌食、斜卧、嗜睡、虚弱,呼吸频率加快; 耳朵、腹部和/或后腿的蓝紫色区域和出血(斑点状或块状);眼和鼻 有分泌物;胸部、腹部、会阴、尾部和腿部皮肤发红;便秘或腹泻, 从粘液性到便血性(黑粪);呕吐;从鼻子/嘴巴流出血沫。
三、猪丹毒病理变化
四、鉴别诊断
病原学
猪瘟
病原
单股正链RNA
灭活 56℃ 60m,60℃ 10m
非洲猪瘟 双股线性DNA
60℃ 30min
猪丹毒 微需氧小杆菌 70℃ 5-15min
常用消 毒剂
传播方 式
致 病 机 制
碱性消毒剂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口腔→扁桃体→各级 淋巴结→外周血→骨
髓,脏器淋巴结
一、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病毒粒 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 状DNA,大小170-190kb。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 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 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本病毒低温暗室内存在 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 55℃ 30分钟或60℃ 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 以将其破坏。
2024版412兽医传染病学非洲猪瘟课件
• ASF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空 气传播等。
•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与患病猪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接触而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等而感 染;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健康猪吸入后感 染。
05
非洲猪瘟预防与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建议
加强生物安全
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 动,防止病毒传入猪场; 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保 持环境清洁卫生。
提高猪群免疫力
合理配制饲料,保证猪群 获得充足的营养;适当添 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 猪群的抵抗力。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及时 掌握疫情动态;发现异常 情况及时报告,以便采取 相应措施。
案例二
某地区成功防控非洲猪瘟疫情该地区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和排查, 严格封锁疫区,强化生猪调运监管和屠宰管理,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扩散。该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及时 发现、快速响应和科学防控是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关键。
成功经验总结
完善防疫设施 建立健全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完善消 毒设施、隔离设施等防疫设施,确保生
• ASFV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可以在污染的圈舍、用具、衣物等上 存活数周至数月,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03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与传染源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 可感染,以中大猪和母猪为主。
传染源
主要为发病猪和带毒猪,包括病死 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病毒可 长期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 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近年来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爆发,给全球猪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其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 病毒的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猪群中广泛存在,它们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野猪或被感染猪只的血液、尿液、粪便、肉类等,均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猪只。
2. 自然传播:病毒可通过野猪与养殖猪接触、高致病株的暴露、饲料、病猪运输等途径,导致病毒传播。
3. 人为因素:人员、设备、车辆等在感染猪场和野生猪群之间传播病毒。
粗放的养殖管理、管理不善的流产、丢弃的猪体和产品等也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牢固树立疫情防控的思想。
2. 高度警惕:疫情出现或疫情发生国家的猪及畜禽产品禁止输入或加强检疫,确保疫情不被输入。
3. 严密监控:加强对养殖场、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等疫情监测,并开展疫情的筛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 排除传染源:对于疫情暴发的养殖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锁和隔离,尽快清除病死猪只,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猪只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确保无疫情。
6. 强化动物检疫:对进口的猪肉、猪产品、饲料等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合格产品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入市场。
7.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养殖户要定期洗消养殖场,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8.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防备非洲猪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通过加强猪类的防疫工作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培训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培训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是一种高度病原性病毒引起
的猪类传染病,已经成为猪肉业的重大威胁。
以下为非洲猪瘟的防控
知识培训:
一、了解非洲猪瘟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1. 症状:体温突然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出现呼吸困难、腹泻等。
患病猪体表出现紫黑色斑点、充血和出血等症状,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达90%以上。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病猪
体液、排泄物、病死猪体、饲料、器具、人员等。
非规范性马路屠宰
和无序喂食餐厨垃圾等也可能是传播途径。
二、保持生物安全
1. 预防为主:要加强生物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猪场卫生习惯,及时检查发现病情。
2. 隔离防控:患病猪应该迅速隔离并进行淘汰。
同时,对发热
的猪要及时鉴别病情,确认后予以淘汰和补偿,避免病毒扩散。
3. 防疫措施:猪场内放置消毒液、防护鞋、衣服,严格按照规
定的程序消毒器械和场所。
合理使用疫苗并加强病毒监测,有病即查,确诊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三、保持环境卫生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清理场地、房间、设备,避免淤
积消毒场所,并保持场地通风透气。
2. 生物安全跟水源安全是密切相关的。
禁止猪粪流入水源或地
面水中,保持周边水环境的干净卫生,严禁在水源和地下水域以及水
质较差的河流中施用化肥和农药。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培训,希望广大猪肉业人员加强自
身防疫意识,共同保护猪群生命安全。
猪瘟ppt课件
随着病情加重,病猪可能出现呼吸困 难、皮肤出血、腹泻便秘等症状。
猪瘟病毒会影响猪肉品质,感染猪只 的肉不能食用,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
02
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01
02
03
疫苗种类
选择正规、质量可靠的疫 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等。
THANK YOU
猪瘟的传播方式
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感染健康猪只。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随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水源、饲料等。
猪瘟病毒可在猪只体内繁殖,并随血液、淋巴液等传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猪瘟的症状与影响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感染后 猪只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等症状。
饲养管理
饲料管理
环境控制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只抵抗 力。
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减少应激反应。
饮水管理
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注意水源的 卫生条件。
定期检测与监测
检测频率
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了解 免疫效果和病毒传播情况。
监测范围
扩大监测范围,包括疑似病例、免 疫猪群和易感动物等。
未来展望
03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安全的新
型疫苗问世,为防控猪瘟提供更多选择。
防控策略的优化
综合防控措施
除了疫苗免疫,还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如加强 检疫、净化种猪、改善养殖环境等。
智能化监控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猪群健康 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防控效率。
区域化防控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非洲猪瘟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非洲猪瘟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非洲猪瘟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病毒性、高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接近100%。
最近中国非洲猪瘟的首次爆发,使许多人开始关注到非洲猪瘟的问题。
非洲猪瘟病毒能在病猪的尸体和自然环境中存活几个月,通常的烹饪手段也不一定100%能杀死非洲猪瘟病毒。
庆幸的是人类不会被非洲猪瘟感染,但是非洲猪瘟却可以通过人的皮肤、衣物等物体传播到其他猪身上。
而猪一旦被感染,通常活不过10天。
最可怕的是非洲猪瘟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因此一旦爆发肯定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971年古巴曾爆发非洲猪瘟,古巴当局下令屠宰了500000头感染和有感染风险的猪,这件事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称为1971年“最令人震惊的事件”。
非洲猪瘟的症状非洲猪瘟有时在病猪上表现得不明显,但是受感染的猪通常会有以下这些特征:发热、虚弱、难以站立、呕吐、腹泻(严重时会便血)非洲猪瘟还会让猪的皮粉变得偏红或偏蓝,尤其是猪的耳朵和口鼻附近对于体质原本就稍弱的仔猪,还会造成咳嗽和呼吸困难孕期的母猪如果感染非洲猪瘟会流产非洲猪瘟的传播家猪一般是在运输、转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其他病猪或者病猪的排泄物、体液等。
也有一些是因为吃了带病毒的潲水。
之前也说过,一般的烹饪方法是没办法消灭猪肉里的非洲猪瘟病毒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类在野外接触了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动物尸体,然后在与家猪接触过程中转移到了家猪身上。
当发现养猪场里的仔猪表现出非洲猪瘟的症状时,首先一定不要把猪往别的地方运,其次是离开养猪场前一定要把衣服换掉,并且用密封性良好的袋子装起来,以免扩大病毒传播感染范围,造成更大的损失。
最后要及时通知当地的畜牧部门、防疫站等机构,尽早开始大范围的清查处理措施,防止蔓延。
如何防治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只能防不能治!1.确保养猪场的饲料、仔猪来源正规,并且仔猪都经过了正规、完善的防疫工作。
2.确保仔猪不会被其他卫生条件不明确的猪场的猪以及野猪接触到3.尽量不要喂泔水、潲水,因为潲水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无法保证。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
1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SF) 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 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 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
非洲猪瘟是OIE动物卫生法典要求必须 报告的动物疫病,被我国列为动物疫病 名录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
2
国际非洲猪瘟疫情
目前非洲猪瘟疫区:
二、对入境飞机进行检疫,如发现有来自非洲猪瘟疫区国家(地区)的猪及 其相关产品,一律封存做销毁处理。其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做无害化处理。对运输工具和装载容器的相关部位进行防疫消毒。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
9
警 示 !!!
违反国家动植物检疫规定,非法携带、邮寄禁止进境物入境,引起重大动 植物疫情或疫情危险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俄罗斯、乌 克兰、白俄罗斯、波兰、 摩尔多瓦、马耳他、立 陶宛、爱沙尼亚、拉脱 维亚、罗马尼亚、捷克、 意大利、匈牙利,整个 非洲。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
3
非洲猪瘟的传播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
4
非洲猪瘟可能传入我国的方式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
5
非洲猪瘟会传染人吗?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猪和 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 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公通字[2017]12号),涉嫌下列情形之 一的,予立案追诉:
一年内携带或者寄递《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所 列物品进境,逃避检疫2次以上,或者窃取、抢夺、损毁、抛洒动植物检疫机关截留物 品的。
该病毒虽然对猪有致命危险,但对人不会致病。
猪瘟
猪瘟病毒在细胞培养液中经60℃10分钟或56℃60分钟可失去感染性,但在脱纤血中经68℃处理 30分钟或64℃60分钟仍不能灭活。存在于畜圈及粪便中的猪瘟病毒能存活几天,在猪肉和猪肉制 品中的猪瘟病毒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
病原特征
猪瘟病毒在pH5-10条件下比较稳定,pH过低或过高均可使猪瘟病毒的感染性迅速丧失。脂溶剂, 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以及多种去污剂和常用的消毒剂均能使猪瘟病毒迅速灭活,2%氢氧化 钠溶液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第一,在急性或亚急性的猪瘟病例中,常出现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颌下 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或红黑色外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现 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尿道、膀胱有出血 点或出血斑;喉部、会厌软骨、心脏、肠道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猪瘟最具特征性的病变, 梗死呈黑色,大小不一,表面稍隆起,可能单个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脾脏边缘形成梗死 灶。扁桃体出现坏死灶,是扁桃体发生梗死的表现。
猪瘟
动物病害
内容摘要
猪瘟,又称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猪上的一种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这种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之分,其特点是发病急、发生高热稽留 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导致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和脾梗死。该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母猪感染后,可以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对胎儿造成极大 的危害。猪瘟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对养猪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 传染病之一。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对猪的感染率极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并且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但它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了的病猪、食用了感染了的猪肉和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
为了及时防治猪瘟,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率高,而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感染了该病毒的猪几乎都会死亡,导致猪只能养活一定时期就会相继死亡;2. 传染性强: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组织病变均可成为传染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3. 短潜伏期:猪感染了该病毒后,常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期较短;4.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高热、呕吐、咳嗽、鼻流清涕、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生产力下降等,和其他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诊断。
二、猪瘟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对患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大多可以从病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疾病过程中以及死亡后疾病的缺货标本来初步诊断,但是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2.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可疑死亡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发现肝脏,脾脏、淋巴结,心肌,肺和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和出血点则可为非洲猪瘟的特征性诊断,但这种方法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3. 实验室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病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或者病毒核酸来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是目前确诊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对及时防治猪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了猪瘟的流行特点和掌握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在感染暴发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播,从而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知识大全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
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
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
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
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
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
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
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
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
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天体温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
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
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
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
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
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
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
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
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
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
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或粘膜,发病5-7天后腹泻,一直到死。
有的病猪初期即可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的发生呕吐。
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薄皮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出血斑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坏死区。
在公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且有沉淀物的尿液。
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
亚急性型:病程长,可达21-30d。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扁桃体肿胀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见到。
病猪行走摇晃,后躯无力,站立困难,以死亡转归。
慢性型猪瘟:多出现在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也可能发生在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
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
病程长达1-2个月。
病程可以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部分病猪可存活100d以上。
慢性猪瘟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
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
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
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
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部分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失去经济价值。
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为轻微,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
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l~2处小梗死灶。
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
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
迟发性(late-onset)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HC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子宫内感染的仔猪常见皮肤出血,且初生仔猪死亡率高。
非典型猪瘟:近年在我国一些地区散发,又称为"温和型猪瘟"。
发病率不高,病势较为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表现症状。
多呈隐性带毒,经调查,带毒率范围一般为3%~20%,高者可达33%以上,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死亡率低,有调查显示成年猪的死亡率为2.1%~2.4%,有时还发生在通过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
多呈散发性,很少成片发生,流行速度缓慢,但是由于我国养猪饲养量巨大,其经济损失依然十分严重。
中小猪及哺乳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带毒母猪所产仔猪的猪瘟病毒带毒率为66%~100%不等,而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
病理上,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也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
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充血水肿,病程5d以上者,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个别呈扣状溃疡。
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
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可见个别雏形溃疡,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
胆囊多胀大,胆汁浓稠,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或出血乃至溃疡。
临床上病猪症状轻且不典型,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通常体温仅升高0.5~l℃,一般在40℃左右。
潜伏期可达20~30天以上,有的病程长达几个月都不发病,但表现为僵猪,发育停滞。
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僵猪多伴有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到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附关节肿大。
发病期伴有精神不振,口渴,喜喝脏水、泥浆等。
在发病前、中期白细胞总数稍有下降,但不明显,降至4000/毫米3以下者几乎没有,仅比正常值略低,淋巴球增多在人工病例第8天较明显(8l%),自然病例后期可达79%,中期不明显。
有的感染带毒者几乎就没有临床症状。
从这类病猪可分离到毒力弱的猪瘟病毒,但经易感猪传几代后,则毒力增强,经ELISA、荧光抗体、交互免疫、中和保护试验及病原特性分析证明与石门系猪瘟强毒为同一血清型。
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出生后头几周与健康仔猪相比,外表上无差异,并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患病仔猪不表现症状,又带毒排毒,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可以把猪瘟病毒传染给同窝的健康仔猪。
繁殖障碍型主要发生于生产种猪,其本身虽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1)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在小猪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
种猪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导致繁殖障碍。
2)后期侵袭性猪瘟: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
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
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
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
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
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
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
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lO)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
部分猪皮肤发绀,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多半在1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哺乳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
本病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后才能确诊。
无论是隐性感染的母猪,还是其所产的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
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虽经多次接种疫苗,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
此外还可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从病死仔猪的脾、淋巴结等脏器中,可检出猪瘟病原。
5、病变: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
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
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
组织学变化表现为淋巴细胞缺乏和网状细胞增生。
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从小到很难发现的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
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常见。
除肾脏和淋巴结以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