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案例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
当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数学建模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数学建模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示例:
买东西: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
给他们一些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然后让他们计算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以及找零的钱数。
乘法表游戏:创建一个游戏,要求学生根据乘法表中的问题进行答题。
学生可以使用乘法表来解决问题,并记录他们的得分。
数字游戏:给学生一些数字,要求他们使用这些数字进行运算,使得结果等于特定的值。
这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建筑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房间或建筑物的平面图。
他们可以使用提供的尺寸和比例来创建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
旅行规划:让学生计划一次旅行。
他们需要考虑交通、住宿和饮食等方面的费用,并决定如何安排行程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开支。
这些数学建模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建模可以使学习数学变得更有趣和实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实例(小学数学课件)
A 103
B
63
C
34
总和 200
学生人数 比例
103/200 63/200 34/200
20个代表的分配
比例分配的代表数
10.3 6.3 3.4 20
提出疑问:还能按照原来的方法公平分配吗?
情景变化,新的尝试
103 10.3 10
63
6.3
6
34
3.4 3 +
200
20
210
高维空间中的“四舍五入”。
难度升级,寻求方法
总结,例如:制定席位相对公平方案的原则 是对谁“不公平”,也就是谁“吃亏”了,谁就 应该得到下一席。
席位分配模型中,按比例分配法存在较大缺 陷,惯例(最大剩余法)出现了悖论 , 最后提出 “相对不公平度”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得到的方 法基本是公平的。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数学建模
63
6.615 6+1
C
34
3.570
3
总和 200
21
21
C教学点要找校长评理了!学生看到“不公平”。
舍弃常规,建立指标
总结: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舍弃所谓惯例,找到衡量公平分配席位的指标,并由此建
立新的分配方法。
讲解: 建立数量指标 人数和席位都是整数就不会发生争议,但按比例分配通常 会出现席位数不是整数,这时席位分配可能出现不公平。 记P=人数/席位,P的意义就是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数。P 的值较大(就是说, 平均每个代表的人数越多),他这一方就“吃亏”,或者说对这一方不公平。 以A教学点为例,教学点的固定人数,分配的席位(可变)。比如: A教学点只得1个席位,P=103/1=103; A教学点只得2个席位,P=103/2=51.5; A教学点只得3个席位,P=103/3=34.33 ;……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案例总结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案例总结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案例总结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抽象化、数学化,并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建模是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和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通过数学建模,小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一个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总结:一、问题描述小杰和小明是两位好朋友,他们在一次野外活动中看到了一座山,他们想知道山的高度。
但是山太高了,无法直接测量,他们应该怎么办?二、建立模型1. 分析问题:首先,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子的长度和时间来估算出山的高度。
当他们的影子最短的时候,说明太阳在最高点,这个时候他们可以用影子和他们的身高来计算出山的高度。
2. 假设条件:假设小杰和小明的身高分别为1.2米和1.3米,他们在影子最短的时候测量得到影子的长度分别为0.9米和1米。
3. 运用数学关系:他们可以利用影子的长度与身高的比例关系来计算山的高度。
假设山的高度为h米,则根据比例关系,可以得到以下方程:0.9/1.2 = (1 - h)/h1/1.3 = (1 - h)/h4. 解方程得出结论:解以上两个方程,可以得到h的值,即山的高度。
三、解决问题小杰和小明根据以上的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山的大致高度为1.8米。
四、模型的评价通过建立模型,小杰和小明成功地解决了测量山高的问题。
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方程的方法得出了结果。
五、思考和拓展1. 如果两个人的影子长度相同,但是身高不同,他们如何计算山的高度?2. 如果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测量自己的影子长度,又该如何计算山的高度?3. 这个模型有哪些局限性?有没有可能产生误差?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实践训练数学建模习题练习
小学生数学实践训练数学建模习题练习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建模习题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习题一:小明的花园小明有一个长方形花园,花园里有一条小路将花园分为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片描述:花园示意图】小明想知道自己花园的面积和周长,你能帮助他吗?1. 请你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计算花园的面积和周长。
解答思路:首先,我们可以设花园的长为x,宽为y。
根据花园的形状,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2x + y = 10x * y = ?其中,10表示花园的周长,我们需要计算的是花园的面积。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问题。
解方程组可以得出花园的长和宽,进而求出面积。
2. 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计算表达式y + 2xy。
解答思路:根据给定信息和已有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出花园的宽y,并将其带入表达式y + 2xy中进行计算。
二、习题二:小猫爬楼梯小猫每次可以跳上1个或2个台阶,台阶总数为n。
你能帮助小猫计算出它爬上n级台阶的方法数吗?1. 请你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计算小猫爬上n级台阶的方法数。
解答思路:设小猫爬上n级台阶的方法数为F(n)。
根据题目要求,小猫每次可以跳上1个或2个台阶,那么小猫爬上n级台阶的方法数可以有两种情况:a) 小猫从n-1级台阶跳上来,这种情况下剩余1级台阶需要再跳一次;b) 小猫从n-2级台阶跳上来,这种情况下剩余2级台阶需要再跳一次。
因此,可以得到递推公式:F(n) = F(n-1) + F(n-2)其中,F(1)=1, F(2)=2为初始条件。
根据递推公式可以不断计算出小猫爬上n级台阶的方法数。
2. 请你计算小猫爬上10级台阶的方法数。
解答思路:利用递推公式,可以依次计算出小猫爬上1级、2级、3级...10级台阶的方法数,并求和得出最终结果。
小学数学建模案例:包装问题模型版.doc
包装问题1、问题提出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包装问题,如食品、家电、快递物品等,那么我们该如何揭示包装中存在的问题呢?以磁带的包装为例,一盒磁带的长为11cm,宽为7cm,高为2cm,来探讨在包装纸最省的前提下如何对多盒磁带进行包装。
2、模型分析如果忽略包装连接处的重叠部分面积,多盒磁带的最省包装问题归结为求不同叠放方式下的组合物品的表面积问题。
3、模型求解单独一盒磁带的表面积为2×(11×7+11×2+7×2)=226cm2。
(1)两盒磁带的包装问题通常包装的方式有三种包装面积为2×226-2×7×2=424 cm2包装面积为2×226-2×11×2=408 cm2包装面积为2×226-2×11×7=298 cm2我们发现第三种包装方式最节省材料。
(2)三盒磁带的包装问题通常包装方式也是有三种包装面积为3×226-4×7×2=622cm2包装面积为3×226-4×11×2=590 cm2包装面积为3×226-4×11×7=370 cm2结果发现还是第三种包装方式最节省材料。
我们发现,要使包装材料最省,重叠部分的面积越大越好。
(3)四盒磁带的包装问题通常包装方式有六种包装面积为4×226-6×7×2=820 cm2包装面积为4×226-4×7×2-4×11×2=760 cm2包装面积为4×226-6×11×2=772 cm2包装面积为4×226-4×11×7-4×11×2=408cm2包装面积为4×226-4×11×7-4×7×2=540cm2包装面积为4×226-6×11×7=442 cm2结果发现,第六种包装方式最省材料。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建模是将数学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探索方法,它通过对问题进行抽象和建模,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预测,从而为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下面以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实际问题的抽象和建模1. 根据实际给定条件进行量化和分类:小明在一天内运动了多少距离?小红的体重比小明的体重多了多少?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小明和小红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C点行驶,他们在C点相遇后再一起回到A点,问他们相遇时,谁离A点和B点更近?通过设定变量、列方程和求解方程,运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某班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130、135、140、145、150,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能力。
2.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预测:小明每天都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跑步,他根据自己每天的跑步里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测他在未来一个月可以跑多远。
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问题的预测和判断能力。
1.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策略建议:小明遇到一道两步以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他却反复计算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是因为他没有合理地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培养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问题解决的策略建议:小明遇到一道复杂的数学问题,他不知从何下手。
小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引言: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小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并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
1. 活动目标的设定在设计小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活动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与课程标准和学生能力水平相匹配。
例如,可以设定以下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2. 活动主题的选择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建模主题是设计活动的关键。
主题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选择以下主题:- 学校食堂的饭菜选择问题;- 校园交通拥堵问题;- 学生午休时间的合理安排等。
3. 活动任务的设计在确定了主题之后,需要设计具体的活动任务。
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任务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相关的实际数据和信息;- 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计算;- 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和展示成果。
4. 活动组织与实施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任务。
每个小组应该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以促进相互学习和合作。
- 指导与引导:老师应该在活动中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 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分析和计算。
同时,也要留出时间进行报告和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他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海报展示等形式进行。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建模是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利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数学教学的实用性。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入手,探讨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小企鹅”游戏的数学建模应用“小小企鹅”游戏是一款智力游戏,含有数学思维的要素。
游戏规则是在一个有障碍的随机迷宫中,带领一只小企鹅走到最终目标处。
学生可以学到坐标系、位置关系、路径规划等相关概念,提高空间感知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迷宫中加入圆形或不规则图形的障碍,引导学生解决“跳跃式行走”、“飞行”等曲折行走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维方式和模型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在运动会上,各个项目的成绩数据都需要进行记录和分析,例如学校田径比赛中进行统计各项目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成绩等数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运动水平进行评价和提高。
通过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运动会上还可以开展各种统计调查活动,例如在跳远比赛中进行观测和分析摆臂、起跳器的使用等要素对成绩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科学原理和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环保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所在社区或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和分析,鼓励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
如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呈现环境问题,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而通过数学建模思想,无论是求解环境问题还是分析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都更加直观、可靠。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研本地的空气质量等环保问题,收集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数据,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总之,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建模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数学建模的案例分析在现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数学建模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生数学建模的案例,探讨数学建模对于小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小明的帽子小明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喜欢戴帽子。
有一天,他在帽子店捡到了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帽子。
小明好奇地打开袋子,发现里面没有标签,也没有告诉他帽子的数量。
于是小明决定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观察和收集信息。
小明先将帽子逐个取出,并用一张纸记录下每个帽子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同时,他还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下袋子里帽子的数量。
第二步,分析问题。
小明在观察后发现,每个帽子的特征都不同,但是某些特征可能会重复出现,如颜色和形状。
他决定以颜色和形状为主要特征进行分类,并将每个帽子分到相应的类别中。
第三步,构建模型。
小明将问题简化为将帽子分成不同的类别,即颜色和形状。
他用彩色的纸条代表不同的颜色,用不同形状的图案代表帽子的形状。
然后,他用这些纸条和图案在桌上进行组合排列,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
第四步,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彩色纸条和图案在桌上的排列,小明发现可以将帽子分为四类: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三种形状: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于是他得出结论,袋子里有四顶红色的帽子、三顶蓝色的帽子、五顶绿色的帽子和两顶黄色的帽子。
同时,他还计算出袋子里共有14顶帽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建模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首先,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通过观察和分析帽子的特征,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过程培养了小明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小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帽子的数量,他通过构建模型和合理的排列组合方法,最终解决了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摘要】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数学建模的概念简介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意义以及与数学应用的关系。
通过具体案例分享,阐述了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探讨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
结合实际情况,文章还总结了数学建模的启示和对学生的影响,并展望了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促进作用,为未来的数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综合能力、案例分享、学生影响、发展展望1. 引言1.1 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求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数学建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还可以促进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科学、技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2 数学建模概念简介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预测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帮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数学建模概念简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模型可以是代数模型、几何模型、图论模型等形式。
数学建模需要结合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求解。
不同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解决。
小学生数学建模优秀范文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
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
这里的实际就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
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
就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
往往就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
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
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建立数学模型就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将题材设条件翻译成数学表示形式:应用题、审题、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求解选定可直接运用的数学模型第二层次:直接建模。
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
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
要进行分析、加工与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
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小学数学建模实验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建模实验报告范文一、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小学数学建模实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将以一个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背景小明是一个买糖果的爱好者,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小卖部买一些糖果。
小卖部有三种糖果,分别是:A糖果、B糖果和C糖果。
A糖果每颗2元,B糖果每颗3元,C糖果每颗5元。
小明带了10元的零花钱,他想买尽量多的糖果。
三、数学模型我们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小明的问题。
假设小明买A糖果x颗,买B 糖果y颗,买C糖果z颗。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2x + 3y + 5z = 10为了使小明能买尽量多的糖果,我们需要找到一组整数解使得上述等式成立。
并且限定x、y、z的范围在非负整数内。
四、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列出了方程的解空间。
由于限定了x、y、z的范围在非负整数内,我们可以遍历所有可能的取值组合,从中找到符合条件的解。
pythonsolutions = []for x in range(0, 6):for y in range(0, 4):for z in range(0, 3):if 2*x + 3*y + 5*z == 10:solutions.append([x, y, z])通过上述代码,我们可以得到符合条件的解空间。
然后,我们需要在解空间中找到买糖果最多的那组解。
pythonmax_candies = 0best_solution = []for solution in solutions:candies = solution[0] + solution[1] + solution[2]if candies > max_candies:max_candies = candiesbest_solution = solution五、实验结果经过计算,我们得到买糖果最多的解为:A糖果2颗,B糖果2颗,C糖果0颗,总计4颗糖果。
小学数学建模案例
小学数学建模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小学数学建模的应用。
案例一:行程问题假设小明和小红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 5 千米,小红的速度是每小时 4 千米,经过 3 小时两人相遇。
求 A、B 两地的距离。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首先,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 ×时间。
对于小明来说,他走的路程是 5×3 = 15 千米;对于小红来说,她走的路程是 4×3 = 12 千米。
因为两人是相向而行,所以 A、B 两地的距离就是两人所走路程之和,即 15 + 12 = 27 千米。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初步的数学模型。
案例二:购物中的折扣问题商场在进行促销活动,一件原价 200 元的衣服,现在打八折出售。
请问现在这件衣服的价格是多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模型:折扣后的价格=原价 ×折扣率。
这里的折扣率是八折,也就是 80%(08)。
所以这件衣服现在的价格是 200×08 = 160 元。
进一步拓展,如果买两件这样的衣服,商场再给总价打九折,那么购买两件衣服需要花费多少钱?首先算出两件衣服不打折的总价是 200×2 = 400 元。
打八折后的价格是 400×08 = 320 元。
然后再打九折,最终价格是 320×09 = 288 元。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折扣的概念,并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实际的价格。
案例三:图形面积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 8 米,宽是 5 米。
在草地的周围围上一圈篱笆,篱笆的长度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周长的模型。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案例总结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案例总结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案例总结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的工具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
小学数学建模的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挖掘问题的本质,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总结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建模。
某小学的操场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坪,面积为150平方米。
由于校园环境整治的需要,校方决定将草坪改为几个圆形花坛,每个圆形花坛的面积相同。
学生们需要通过数学建模,确定花坛的个数和面积。
学生首先需要分析问题,将草坪和花坛的形状抽象为几何图形,即矩形和圆形。
然后根据草坪的面积和花坛的个数,建立两个方程,即矩形的面积等于150平方米,圆形的面积等于花坛的面积乘以花坛的个数。
通过解方程,学生可以得到花坛的个数和面积。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巩固了矩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数学建模,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运动员训练问题的建模。
某校的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长为200米,宽为100米。
学生需要在运动场上设置一条跑道,让运动员每次跑1000米。
学生需要通过数学建模,确定跑道的长度和宽度。
学生首先需要将运动场和跑道的形状抽象为几何图形,即矩形。
然后根据运动场的长和宽,以及跑道的长度和宽度,建立两个方程,即矩形的周长等于1000米,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通过解方程,学生可以得到跑道的长度和宽度。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巩固了矩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数学建模,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分数的比较问题的建模。
某班级共有30个学生,其中有13个是女生。
五年级数学建模案例
五年级数学建模案例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的两边同时相向而行,可以让学生重复多走几次。
接着可以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如:他们在中间碰到了;两个人面对面在走;两个人背对背在走,此时就可以引入相遇问题中的一些条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途中相遇。
当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入教学重点了。
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 地后均立即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0千米处相遇。
求A、B两地间的路程。
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导入学习课题。
此题可以将整个过程用线段图来形象地描述,这就是这个相遇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
研究模型,形成数学知识。
总结出一般规律之后可以举个例子让学生做,看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会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它们在距离甲岸720米处相遇。
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
这两艘在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
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可以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做在作业本上,然后讲解,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时会遇到“牛吃草问题”牛吃草问题又称消长问题或牛顿牧场,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提出来的。
典型牛吃草问题的条件是假设草的生长速度固定不变,不同头数的牛吃光同一片草地所需的天数各不相同,求若干头牛吃这片草地可以吃多少天。
由于吃的天数不同,草又是天天在生长的,所以草的存里随牛吃的天数不断变化。
例:牧场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草地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者可以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分析:这类题目难就难在牧场上草的数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想办法从变化当中找到不变的量。
总草里可以分为牧场上原有的草和新长出来的草两部分。
一年级数学应用题通过数学建模解决未知数问题应用题
一年级数学应用题通过数学建模解决未知数问题应用题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年级的增加,数学问题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一些应用题,这些应用题要求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未知数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数学建模的案例来介绍如何解决一年级的未知数问题。
假设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超市买水果。
小明买了苹果和梨,一共花了10元;小红买了梨和香蕉,一共花了5元。
已知苹果的价格是2元,香蕉的价格是1元,我们需要求解梨的价格。
首先,我们可以设梨的价格为x元。
根据题目的描述,小明买了苹果和梨,花了10元,可以列出方程式:2 + x = 10。
同样地,小红买了梨和香蕉,花了5元,可以列出方程式:x + 1 = 5。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一些数学技巧来解决这些方程式。
首先,我们可以将第一个方程式进行化简:x = 10 - 2 = 8。
然后,我们可以将第二个方程式进行化简:x = 5 - 1 = 4。
现在,我们得到了两个关于梨的价格的不同解:x = 8和x = 4。
这是因为我们假设的梨的价格可以有多个可能的取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解释。
通常,对于一年级的数学问题,我们会选择最简单的解释。
在这个例子中,最简单的解释是x = 4,这意味着梨的价格是4元。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这个应用题,找到了梨的价格。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类型的未知数问题。
通过建立方程式或模型,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变为可求解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锻炼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数学建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数学建模是解决未知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应用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并且锻炼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小学六年数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实践解析
小学六年数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实践解析数学建模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学建模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对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实践进行解析,探讨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与特点数学建模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抽象和理想化。
数学建模要将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抽象和理想化,去掉一些次要因素,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综合性和系统性。
数学建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的各个分支知识,并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可以将数学的抽象概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实际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
4. 鼓励创新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数学建模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1.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变得有趣和实用。
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数学建模需要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际实践来验证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数学建模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学建模的实施方法与步骤数学建模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问题的引入和分析。
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实质和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案例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一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建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应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个小学数学建模的案例,名为“购物套餐”。
二、购物套餐案例购物套餐是一个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购物套餐。
以下是一个购物套餐的示例:某超市推出了三种购物套餐,分别为A套餐、B套餐和C套餐。
每种套餐的价格和内含物品如下:A套餐:价格100元,包含牛奶1瓶、鸡蛋1打和面包2袋。
B套餐:价格120元,包含牛奶1瓶、鸡蛋2打和面包3袋。
C套餐:价格150元,包含牛奶2瓶、鸡蛋3打和面包4袋。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最合适的购物套餐。
他们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设A、B、C分别表示购买A套餐、B套餐和C套餐的数量,那么可以得到如下方程组:A +B +C = ?100A + 120B + 150C = ?学生可以通过解这个方程组来确定每种套餐的购买数量,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购物套餐。
三、数学建模应用效果分析购物套餐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手段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交流解题思路,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通过购物套餐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思考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购物套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四、总结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数学模型建立训练案例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数学模型建立训练案例分析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中,数学模型建立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数学模型建立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案例一:小明种植了一些苹果树,每棵苹果树一年可以结3箱苹果。
如果现在有15棵苹果树,那么一年能收获多少箱苹果?解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每棵苹果树一年可以结3箱苹果;现在有15棵苹果树。
然后,我们可以用变量来表示问题中涉及到的未知数。
假设每年收获的苹果箱数为x。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方程:每棵苹果树每年结3箱苹果,所以15棵苹果树每年结15 * 3 = 45箱苹果。
所以,数学模型建立的方程为:x = 45。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解这个方程来得到答案。
解这个方程可得:x = 45。
即一年收获45箱苹果。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明确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确定已知条件,引入变量,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到答案。
同时,这个案例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预算技巧的能力。
案例二: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若行驶4小时后没有加油,汽车的油箱中的汽油全部用完。
现在要设计一个能装135升汽油的油箱,这辆车的百公里油耗是多少?解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这辆车的百公里油耗。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已知条件: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4小时后油箱中的汽油全部用完;设计的油箱能装135升汽油。
为了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使用变量来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
假设这辆车的百公里油耗为x,单位为升/百公里。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出:汽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所以在4小时内共行驶80 * 4 = 320公里。
油箱能装135升汽油,而这辆车行驶320公里时油箱中的汽油全部用完。
所以,数学模型建立的方程为:x = 135 / 320。
小学数学建模案例精编版.doc
⋯⋯⋯⋯⋯⋯⋯⋯⋯⋯⋯⋯⋯⋯⋯⋯⋯⋯⋯⋯⋯⋯⋯最新料推荐⋯⋯⋯⋯⋯⋯⋯⋯⋯⋯⋯⋯⋯⋯⋯⋯⋯⋯⋯小学数学建模案例相遇。
① 情境,激学生的求知欲。
先两位同学在黑板的两同相向而行,可以学生重复多走几次。
接着可以同学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如:他在中碰到了;两个人面面在走;两个人背背在走⋯⋯此就可以引入相遇中的一些条件:同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途中相遇。
当学生此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入教学重点了。
例如:甲乙两同从 A 、 B 两地相向而行,在距 A 地 80 千米相遇,相遇后两前,甲到达 B 地、乙到达 A 地后均立即返回,第二次在距 A 地 60 千米相遇。
求 A 、B 两地的路程。
②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入学。
此可以将整个程用段来形象地描述,就是个相遇建立的数学模型。
③研究模型,形成数学知。
出一般律之后可以个例子学生做,看看学生是否已掌握,是否会用个律来解决。
如:两艘渡在同一刻垂直离 H 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它在距离甲岸 720 米相遇。
到达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 10 分,以便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
两艘在距离乙岸 4OO 米又重新相遇。
:河的度是多少 ?可以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做在作本上,然后解,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表,增学生的学极性。
案例二:小学高年数学教学会遇到“牛吃草”,牛吃草又称消或牛牧,是 17 世英国大的科学家牛提出来的。
典型牛吃草的条件是假草的生速度固定不,不同数的牛吃光同一片草地所需的天数各不相同,求若干牛吃片草地可以吃多少天。
由于吃的天数不同,草又是天天在生的,所以草的存量随牛吃的天数不断化。
例:牧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片草地可供 l0 牛吃 20 天,或者可以供l5 牛吃 10 天,:可供 25 牛吃几天 ?分析:目就在牧上草的数量每天都在生化,我要想法从化当中找到不的量。
草量可以分牧上原有的草和新出来的草两部分。
牧上原有的草是不的,新出来的草然在化,因是匀速生,所以片草地每天新出的草的数量相同,即每天新出的草是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建模案例
相遇问题。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的两边同时相向而行,可以让学生重复多走几次。
接着可以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如:他们在中间碰到了;两个人面对面在走;两个人背对背在走……此时就可以引入相遇问题中的一些条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途中相遇。
当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入教学重点了。
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均立即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0千米处相遇。
求A、B两地间的路程。
②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导入学习课题。
此题可以将整个过程用线段图来形象地描述,这就是这个相遇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
③研究模型,形成数学知识。
总结出一般规律之后可以举个例子让学生做,看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会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它们在距离甲岸720米处相遇。
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
上船下船,然后返航。
这两艘在距离乙岸4OO米处又重新相遇。
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可以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做在作业本上,然后讲解,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时会遇到“牛吃草问题”,牛吃草问题又称消长问题或牛顿牧场,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提出来的。
典型牛吃草问题的条件是假设草的生长速度固定不变,不同头数的牛吃光同一片草地所需的天数各不相同,求若干头牛吃这片草地可以吃多少天。
由于吃的天数不同,草又是天天在生长的,所以草的存量随牛吃的天数不断变化。
例:牧场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草地可供l0头牛吃20天,或者可以供l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分析:这类题目难就难在牧场上草的数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想办法从变化当中找到不变的量。
总草量可以分为牧场上原有的草和新长出来的草两部分。
牧场上原有的草是不变的,新长出来的草虽然在变化,因为是匀速生长,所以这片草地每天新长出的草的数量相同,即每天新长出的草是不变的。
下面就要设法计算出原有的草量和每天新长出的草这两个不变的量。
运用,J学数学建模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需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牛吃草问题的数学模型如下:假定一头牛一天吃草量为“1”。
①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一相应的牛头数X吃的较少天数);②原有草量=牛头数x吃的天数一草的生长速度X吃的天数;③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一草的生长速度);④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由于小学数学建模是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提高新的能力为目的,那么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尤为重要,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应用。
牛吃草问题相关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如:①有一个灌溉用的中转水池,一直开着进水管往里灌水,一段时间后,用2台抽水机排水,则用40分钟能排完;如果用4台同样的抽水机排水,则用16分钟排完。
问如果计划用10分钟将水排完,需要多少台抽水机?②有一口很深的水井,连续不断涌出泉水。
使用17架抽水机来抽水,30分钟可以将水抽干。
若使用19架抽水机,则24分钟就可以将水井抽干。
现在有若干架抽水机在抽水,6分钟后,撤走4架抽水机,再过2分钟后,水井被抽干。
那么原来有抽水机多少架?③物美超市的收银台平均每小时有60名顾客前来
排队付款,每一个收银台每小时能应付80名顾客付款。
某天某时刻,超市如果只开设一个收银台,付款开始4小时就没有顾客排队了,问如果当时开设两个收银台,则付款开始几个小时就没有顾客排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