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的考证

合集下载

历史实践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分析

历史实践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分析

历史实践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分析历史实践 - 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分析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真相与发展趋势。

本文将以历史实践为题,探讨历史事件的考证方法和分析技巧,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一、历史事件的考证方法历史事件的考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考证方法可以准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事件考证方法:1. 史料考证:史料是重要的历史证据,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背后的原因。

例如,通过考证古代文献、古代纪实文献等,可以获得历史事件的详实资料。

2. 地理考证: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事件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地貌特征等进行考证,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影响因素。

3. 考古考证:考古学是还原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历史遗址、文物等的发掘和研究,可以获取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历史事件的细节。

4. 口述考证:历史事件往往有丰富的口述资料,通过对相关人士的口述资料进行搜集和比对,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经过和当事人的观点。

二、历史事件的分析技巧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细致研究和解读的过程,通过合理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含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事件分析技巧:1. 因果分析:历史事件往往有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

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路径和影响。

2. 时空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通过对历史事件与时代、地域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全面把握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共性和特殊性。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史事考证的基本原则
尊重史实
史事考证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 础,尊重史实,不随意篡改或
歪曲史料。
全面搜集
史事考证应全面搜集相关史料,包 括文献、考古资料、口述传统等, 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对比辨析
对于搜集到的史料,需要进行 对比和辨析,以鉴别真伪和评 价其价值。
逻辑推证
在对史料进行考据时,需要运 用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以推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推动全球史事 考证的发展。
史事考证的未来展望
建立完善的史事考证体系
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史事考证体系,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可 靠的依据。
推动史事考证的普及与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史事考证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对历史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史实的深入考证和分析,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对资料进行鉴别,判断其是否合理和符合事实。
整理资料
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 晰,方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为方便查阅和使用,可以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提高研究效率。
排除重复和无关的资料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排除重复和与考证主题无关的资料,确保资料的精炼和 准确。
考古资料的辨识
鉴别文物的年代、用途和制作工艺,以确定其历 史价值。
考古资料的分析
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考古资料所 反映的历史现象。

史料的鉴别——精选推荐

史料的鉴别——精选推荐

第三节史料的鉴别本节从史书的辨伪、史料的校勘和史事的考证三个方面介绍史料的鉴别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史料的鉴别是历史研究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是保证史料是否真实的必要手段;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别史料的方法是史学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功。

一、史料鉴别的必要性将搜集起来的史料加以整理以后,固然方便了史料的利用,但仍然不能马上就利用。

史料很可能真伪错杂,互相抵捂,需要加以辨别,去伪存真,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

郭沫若说得好:“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

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

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十批判书》)。

可见,史料是否真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

鉴别史料的真伪,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环节。

史学认识成果是否正确,有没有坚实的基础,首先就在于有没有鉴别史料的真伪问题。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二、史书的辨伪在我国汗牛充栋地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

如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

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

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逮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时,人们在长期的辨伪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与方法。

明代胡应麟[链接:胡应麟(1551-1602),明代学者。

字元瑞,后更名明瑞。

浙江兰溪人。

藏书丰富,达四万余卷。

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

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

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

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考证史事的那些主要方法呀!这可有意思啦。

你想想,历史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那些史事就是拼图的小块儿,咱得想办法把它们给拼对喽。

那怎么拼呢?这就得靠各种方法啦。

比如说文献研究吧,那就是钻进古书堆里找线索呀。

就像侦探找证据一样,在那些古老的文字里扒拉来扒拉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关于某个史事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一段不起眼的记载,可能就是解开谜题的关键钥匙呢!你说神奇不神奇?还有实地考察呀,这可不能小瞧。

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当年的氛围。

说不定能发现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呢。

就好比你去一个古老的战场,站在那,好像就能听到当年的喊杀声,说不定还能找到个当年遗留下来的小物件,那可太有成就感啦!再说说口述历史,找那些经历过或者听长辈讲过那些事儿的人聊聊。

他们嘴里说出来的故事,有时候比书本上的更生动、更真实呢。

这就像是听老人家讲故事,越听越入迷呀。

类比一下,考证史事就像是搭积木,得一块一块稳稳地往上放,方法用对了,这积木才能搭得又高又稳。

要是方法不对,那可就歪七扭八,不成样子啦。

咱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得往深了挖呀。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能引出一连串的大发现呢。

就像挖宝藏一样,不挖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会有啥惊喜在等着你。

而且呀,考证史事还得细心、耐心。

不能毛毛躁躁的,得静下心来慢慢琢磨。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事儿,得下功夫呢。

咱还得有怀疑精神,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

得自己去验证,去判断。

要是随便就相信了,那不是容易被误导嘛。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考证史事的方法,咱对过去的了解能有多少?那历史不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啦?所以呀,这些方法可太重要啦,它们就像照亮历史黑暗角落的明灯,让咱能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呀!咱得好好利用这些方法,把历史的真面目给找出来,让后人也能知道咱老祖宗都经历了些啥,这多有意义呀!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史学概论_庞卓恒

史学概论_庞卓恒

)史事的考证这是鉴别史料工作的内考证。

其方法有: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还有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历史学方法论(3)新史学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与之相应的新史学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新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兴起我们这里所说的“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比较系统的历史比较考察则是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出现的。

而马克思则为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史学界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

(二)比较史学方法的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它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性规范。

主要是“共时性”原则和“历时性”原则。

同时还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等导向性原则作为全称前提。

(三)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二、计量史学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二)诞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应用价值: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地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2、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真实性的考证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真实性的考证

02
揭示司马迁在治史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以及 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评价。
03
通过对比司马迁的治史方法和态度与其他史家的异同, 可以进一步探讨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
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借鉴和启示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之作,其编纂方法和态 度对后世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史记》中历史事件的考证,可以为后世编纂史书 提供借鉴和启示,如如何收集、整理、甄别史料,如何客 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史记》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 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3 《史记》中重大历史事件举例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统一战争的背景
统一后的措施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各国间战争频 繁。秦始皇利用连横政策,成功打破 了六国的联合抵抗。
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如统一度 量衡、文字、法律等,加强了国家管 理。
刘邦建汉的措施
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 策,重视农业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
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与内政改革
01
对外扩张的背景
汉朝初期,北方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南方南越国尚未臣服。
02 03
对外扩张的经过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使得匈奴远遁漠北;同时派 遣使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在南越国方面,汉武帝派遣路博德 等将领平定南越,将其纳入汉朝版图。
民俗风情考察
结合古代民俗风情、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考察,理解《史记 》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
多学科交叉研究
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对《史记》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证,揭示其 历史真实性。

史事的考证

史事的考证

史事的考证1.考证的重要性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徽·考证篇序录》中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

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

这是说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及我们对它应取的态度。

顾颉刚先生总结自己多年考证古史的经验说:“校勘、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

”这是说考证在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

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如关于北宋末年河朔、山东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是否投降问题,史籍及其它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差异甚大:《宋史·徽宗本纪》说:“淮南盗宋江等……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也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籍的记载与宋史相同,均为宋江接受张叔夜招安而降。

但是,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北宋末范圭撰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幺墓志铭》却记载:折可存率军俘虏方腊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

不愈月,继获”。

元代徐植之撰《忠义彦通方公(庚)传》也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

”宋江到底是投降还是被擒,这是关系到对宋江评价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把其基本事实弄清楚,还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进行大量艰苦、细密的考证工作。

否则就不可能对宋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史事的考证工作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辩伪等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其意义是:第一,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各种方法和各项工作中,如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已包含有考证的成份及内容;第二,如果没有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也就没有考证。

历史考证的原则与方法

历史考证的原则与方法

历史考证的原则与方法一、历史考证的重要性。

1.1 历史是我们的根。

历史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深深扎在岁月的泥土里。

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从历史中走来。

它承载着我们先辈的智慧、奋斗、欢笑和泪水。

如果我们不去考证历史,就如同无根之木,在风雨中飘摇,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老的传说时代到现代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搞清楚历史的真相,那怎么能骄傲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呢?1.2 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还是一面镜子。

通过考证历史,我们能看到前人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

就像战争,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果我们不考证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那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又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战争的泥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二、历史考证的原则。

2.1 尊重事实。

这是历史考证的首要原则。

事实就是事实,容不得半点虚假。

就像考古学家在挖掘遗址的时候,哪怕发现的只是一块小小的陶片,也要如实记录它的位置、形状、纹饰等信息。

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想法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就篡改这些事实。

那不是考证历史,那是在编造历史,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2.2 全面性。

考证历史不能片面。

不能只看一个方面的资料就下结论。

比如说研究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的功绩就把他捧上天,也不能只看他的过错就把他打入地狱。

要从他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去考察。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还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一样。

2.3 客观性。

要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边,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历史人物就美化他们,不喜欢就丑化他们。

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历史。

这可不容易,就像一个球迷,在评价自己喜欢的球队和对手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客观。

但在历史考证中,这是必须做到的。

三、历史考证的方法。

3.1 文献研究。

文献是历史考证的重要依据。

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事件考证一、背景介绍历史事件考证是指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等手段,对历史中的事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与确认的过程。

通过历史事件考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经过,还原历史的面貌。

本文将以三个历史事件为例,通过考证的方法,逐一分析其真实性,以展示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历史事件一:建国之初的开国大典建国之初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盛大仪式。

然而,近年来有一些声音质疑这次开国大典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为了考证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文献考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尤其是当时的政府文件、官方报道以及与会者的回忆录等,来了解当时的开国大典是否真实发生。

2. 影像对比通过对比当时的影像资料,如新闻照片、电影片段等,与现有的开国大典的史料描述相对照,找出相同之处和差异,进一步了解真相。

3. 口述历史采访寻找当时亲历者进行口述历史的采访,获取他们的亲身见证和回忆,以验证开国大典的真实性。

三、历史事件二: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亚、地中海沿岸等地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然而,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路径和影响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为了考证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考古发掘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寻找贸易品和文物等实物证据,以确认古代丝绸之路的真实性。

2. 文献研究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如《丝绸之路边境区域考古研究》等,了解当时的交通路线和交流情况,从而对丝绸之路进行考证。

3. 跨学科研究借助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综合考证古代丝绸之路的存在与影响。

四、历史事件三:古代人类起源对于古代人类起源的考证,一直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

通过考证古代人类起源,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和文明的发展轨迹。

为了考证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古人类化石研究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了解他们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他们与现代人类的关系,从而揭示古代人类起源的真相。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一部史书,它注重考证和校正。

下面是对《史记》中常见的考证、校正和补写的相关参考内容,总结如下:一、考证:1. 《史记》中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考证:在史书中,司马迁往往通过引用历史文献、以及自己的调研和采访等方式来证实事件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存在。

例如,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引用了项羽被刘邦打败后写给刘邦的表信,以证明项羽存在,这是一种书信考证的例子。

2. 《史记》中有关文字和版本的考证:在史书中,司马迁还对古代的文字和版本进行了考证,以确保史书的准确性。

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考证了古代文献的版本,并对使用的文字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3. 《史记》中有关地理和年代的考证:史书中的地理和年代的考证也是非常重要的。

司马迁通过对古代地理和历史事件的调查和比较,确保了地理和年代的准确性。

例如,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对秦始皇封禅的地点进行了考证,并根据历史记录确定了封禅的年代。

二、校正:1. 《史记》中的文字校正:由于历史漫长,文献流传渐远,所以文献的文字有时会发生错误或变形。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史书和史料的校对,发现了文献的错误,并进行了文字的校正。

例如,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校正了《春秋左氏传》中的错误之处,使文献更加准确。

2. 《史记》中的年代校正:在史书中,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年代进行了校正。

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和混乱,很多事件的年代往往存在争议。

为了准确反映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比较,对史书中的年代进行了校正。

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对高祖刘邦的年代进行了校正,使年代更符合历史实际。

三、补写:1. 《史记》中的补充史料:在史书中,司马迁通过对史书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补充了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料。

例如,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引用了《孔子家语》和《论语外传》等史料,进一步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政治活动。

史料考证方法

史料考证方法

史料考证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史料考证方法这档子事儿!你说这史料啊,就像一个个藏着秘密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打开,去探寻那些过去的故事。

那怎么考证呢?这可得有点门道儿。

就好比你在一堆旧书里找你想要的那一本,你得仔细翻,认真看。

先得确定这史料的来源靠不靠谱吧!要是从一个爱吹牛的人嘴里说出来的,那能信吗?所以来源很重要啊,就跟你买东西得找个靠谱的店家一样。

然后呢,咱得看看这史料前后矛盾不矛盾。

要是前面说张三是个大好人,后面又说张三干了一堆坏事儿,那肯定有问题呀!这就像一件衣服,要是前后颜色都不一样,那肯定不对劲嘛。

还有啊,咱得结合其他的史料来看看。

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凑,才能拼出完整的画面。

要是光看一块,那能看出个啥呀?比如说你光知道一个人某天吃了啥,可不知道他为啥吃,和谁吃,那不是白搭嘛。

再说说对史料的解读吧。

同样一段话,不同的人可能理解得就不一样。

这就跟看一幅画似的,有人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有人看到的是画家的心情。

咱得结合当时的背景、文化啥的去理解,可不能瞎猜。

你想想,要是随便就相信了一些不靠谱的史料,那不就跟在大雾天走路一样,容易迷路嘛!咱得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去考证,去分析。

有时候啊,考证史料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得从各种蛛丝马迹里找线索。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日期,一个不起眼的地名,都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这多有意思呀!咱可不能马虎,得认真对待每一份史料。

这可是历史的见证呀,就像咱家里的老照片,那都是珍贵的回忆。

要是考证错了,那不就等于把老照片给弄花了嘛,多可惜呀!总之呢,史料考证方法可真是一门大学问。

咱得用心去学,去实践。

别小看了这些史料,它们能让我们了解过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咱可得好好利用它们,让历史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芒呀!这就是我对史料考证方法的一些看法,你觉得咋样呢?。

历史学中的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学中的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学中的历史事件考证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和还原过去的历史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然而,历史事件的考证并非一项容易的任务。

考证历史事件需要研究者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去收集、分析和解释历史资料,以确保所得出的结论准确无误。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的历史事件考证,包括其重要性、方法和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的考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的真相至关重要。

历史事件的错误解读或误传可能会导致对历史的误解,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和未来。

其次,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其中,考古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考古学的手段,我们可以发掘出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器物、文字等,这些遗存能够提供有关历史事件的重要线索。

同时,文献研究也是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各种历史文献,包括史书、信件、日记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人物、事件和背景,从而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然而,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资料的完整性是一个问题。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原因,很多历史资料已经丢失或损毁,这给历史事件的考证带来了困难。

其次,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也是一个挑战。

历史文献中可能存在着夸大、缺失、篡改等情况,研究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验证和核实资料的真实性。

此外,历史事件的解释也是一个问题。

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解释,研究者需要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一个较为客观和准确的结论。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历史学家们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的结合。

他们会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确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此外,历史学家还会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历史事件。

比如,他们会与考古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合作,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线索,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

总之,历史学中的历史事件考证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资治通鉴历史事件考证

资治通鉴历史事件考证

资治通鉴历史事件考证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是司马光在北宋年间编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周朝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

因其独特的编纂思路和严谨的史料考证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就资治通鉴的历史事件考证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

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例资治通鉴以年代为线索,按照纪传体例,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编排在一起,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这种编年体例有利于读者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全面了解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资治通鉴的史料考证方法1. 多角度收集史料为了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广泛搜集了大量的史料。

他通过查阅古籍、读史家著作、寻求历代文献等途径,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取历史事件的信息。

这种多角度、多渠道的史料收集方法,使得资治通鉴的史料基础更为丰富可靠。

2. 审查史料真伪司马光在使用史料时,非常注重对史料的真伪进行审查。

他在《资治通鉴序》中明确表示:“使天下无假书之名,犹百姓无诈伪之声。

”司马光认为只有真实准确的史料才能构建出真实的历史,因此他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了严格的考证和筛选。

3. 对史料进行比对和校勘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不仅审查史料的真伪,还进行了对比和校勘。

他根据多种史料进行对照,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差异,并据此判断其真伪程度。

司马光借助这种对比和校勘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史料的交叉验证,进一步提高了资治通鉴的史料可靠性。

4. 对历史事件原因进行推测除了对史料进行考证外,司马光还通过推测来揭示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常常运用他对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的深刻理解,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进行推测。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推测,他使资治通鉴具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历史观点。

资治通鉴的价值与影响资治通鉴凭借其独特的编年体例和史料考证方法,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学著作,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它以其独到的历史观点和全面的历史记载,成为了后世编纂史书的典范。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三,。 近代西方学者,把考证的方 法,分成两种,凡涉及史料的辨 伪、校勘研究的,都视为史料的 外考证,称之为外证。凡涉及史 事真相的研究,都视为史料的内 考证,称之为内证。
实证与理证。 凡可以列举文献、实物等材料 加以证明的考证,称之为实证, 有时也称书证或物证。凡依据情 理、或事理来考订正误的,称之 为理证。
2,化解矛盾 《史》《汉》均记:贾谊死于梁 怀王死后一年。 《汉书· 贾谊列传》:梁怀王死 于文帝十一年(前169)。 《汉书· 诸侯王表》(梁怀王), 十年薨(文帝十年,即前170)。 此十年,即梁王即位十年,非文 帝十年。
3,钩沉发微
胡适博士学位问题:大学者胡适于1917 年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学位 的最后考试,6月回国,当时因口试没有 通过而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直到1927年 才获得博士学位。这一件事给胡适留下 了极不愉快的阴影,他既没有说实话, 又不肯说谎话,为此,有关的材料总是 含糊其词、遮遮掩掩,需要我们做一番 考证才能明白史事的真相。(参见耿云 志:《胡适研究论稿》
――胡适
《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为 谁? 内证:故事情节、内容设计与《聊 斋志异》雷同。假设:西周生即蒲 松龄。 书证:邓之诚《骨董琐记》。鲍廷 博说蒲为《醒》作者。罗尔刚证实, “鲍说”见于杨复吉《梦阑琐笔》。 杨、鲍是好朋友。离蒲去世约60年。
外证:孙楷弟。地理、灾祥、人物。 与济南府各方志互考。考定:地理 范围不出山东章丘、淄川两县。时 代当在崇祯、康熙。作者当为明清 间章丘、淄川人。
有关佛教传人中国:始于汉明帝永 平七年遣使臣经西域三十六国,入 印度求得佛经,佛教始传入中国。 《后汉书· 西域传》:西域诸国自王 莽时与中国绝交凡六十五年,至永 平十六年始复交。永平七年时,西 域诸国正与匈奴相结寇边,安能派 使臣过西域三十六国入印度求佛?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历史事件考证历史是人类的记忆,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然而,历史并非完全可信,因为它往往是由人们主观地记录和解释的。

因此,历史事件的考证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事件考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各种来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探讨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方法和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

历史往往被用于政治宣传或塑造特定的历史形象。

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辨别出历史事件中的真实与虚构,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本质。

例如,有关某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可能被官方篡改,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通过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们可以揭示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历史事件考证有助于纠正历史误解。

由于历史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很容易出现历史误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这些误解。

例如,关于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是主观的或基于偏见,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重新评估这位历史人物的影响和贡献。

那么,如何进行历史事件的考证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搜集来获取相关信息。

这些资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历史、地理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放射性碳测年、DNA分析等,来验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人物。

这些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客观和准确的证据,有助于历史事件的考证。

然而,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久远,很多相关资料已经丢失或损坏。

这使得历史事件的考证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此外,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在进行历史事件考证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谨慎的态度。

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以避免将当时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于历史事件上。

学习重点历史考证

学习重点历史考证

学习重点历史考证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智慧的积累。

然而,历史经常被人为或无意识地改写、篡改,以符合当时的政治宣传或意识形态需求。

为了确保历史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历史考证成为了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学习重点历史考证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什么是历史考证历史考证是指通过搜集、分析和研究历史文献、史料以及各种相关证据,从而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真实含义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它需要学者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进行历史考证时,学者会查阅历史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等各种可证明历史事实的来源,并将这些证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通过历史考证,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而拓宽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历史考证的方法1. 查阅权威资料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首先要查阅权威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这些资料包括史书、史料集、学术论文等,尤其是那些编写时间较早或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资料。

通过查阅这些权威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实、人物、事件,并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历史框架。

2. 对比不同版本历史事件经过流传较长时间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版本。

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矛盾之处。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历史的真相和可能的偏差。

3. 研究背景知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往往会影响到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因此,在进行历史考证时,要仔细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4. 多种信息渠道的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查找和获取历史资料提供了更多便利。

除了传统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供利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互联网信息时,要注意筛选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确保所查阅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历史文化考证

历史文化考证

历史文化考证历史文化考证是一门研究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的学科,通过搜集、分析和解释各种历史记录和文物,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历史文化考证的目的是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文化考证方法1.文献考证法文献考证是通过搜集、研究和比对各类历史文献资料,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真实性。

如通过搜集史书、手稿和文献碎片等,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找出各种文献资料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进而推导出历史真相。

2.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是通过对埋藏在地下的文物、遗址和墓葬进行系统挖掘和研究,还原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分类、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传承等重要信息。

3.语言文字考证法语言文字考证是通过研究和比对历史时期的各种文字和文字编码,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真实性。

比如通过对碑文、铭文和古籍中的文字进行解读和分析,可以推导出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形态等。

4.地理考证法地理考证是通过对历史地理资料的搜集和解读,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时空背景。

通过对历代地图、地理志和地理记录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版图和行政区划,推导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地理位置和变迁。

二、历史文化考证的意义1.准确还原历史历史文化考证可以通过搜集和研究各种历史文献和遗物,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避免对历史的扭曲和误解。

2.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考证可以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只有通过了解和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文化考证可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和宣传古代社会的伟人功绩、道德准则和艺术成就,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社会文明素质和道德观念。

历史故事考证研究报告

历史故事考证研究报告

历史故事考证研究报告1. 前言历史故事考证是历史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

本文将以几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为例,通过考证的方式对其真实性进行研究和论证。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对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有更准确的了解,并进一步挖掘历史的真相。

2. 历史故事一:曹操之死据传,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乱世之英雄,蜀国刘备、呜王孙瞽瞍战秦皇帝割诸侯地图老瞎眼军师庞统、魏国曹操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

然而,关于曹操之死的故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版本。

我们将对几个版本进行考证。

首先,有一种版本是曹操死于病逝。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曹操在世时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头疼、腰痛等病痛。

他在世时在医术上非常有造诣,但最终还是不敌病痛。

这个版本的考证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得到一定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历史学家的主观推测。

第二个版本是曹操被刺杀致死。

根据《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描写,有人认为曹操之死是被其部下谋士荀彧刺杀的。

然而,这个版本缺乏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中的虚构情节。

最后一个版本是曹操自尽。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魏略》的记载,曹操在临死前留下了遗诏,表示自己死后要将西汉王朝传给其子曹丕,以保国家稳定。

这个版本在文献记载上有一定的支持,但也有学者对遗诏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它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通过对这几个版本的考证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曹操之死的真实情况至今没有确凿的答案。

不同的版本中包含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需要我们在研究中谨慎对待,避免被片面的观点所影响。

3. 历史故事二:亚历山大大帝的遗言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的著名征服者,他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据说,亚历山大在垂死之际留下了一句遗言:“给与返回其祖国者以最好的礼待”。

这个遗言在历史上广为传颂,被认为是亚历山大想要表达自己对战士和将领们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帝国未来的期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事的考证1.考证的重要性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徽·考证篇序录》中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

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

这是说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及我们对它应取的态度。

顾颉刚先生总结自己多年考证古史的经验说:“校勘、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

”这是说考证在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

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如关于北宋末年河朔、山东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是否投降问题,史籍及其它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差异甚大:《宋史·徽宗本纪》说:“淮南盗宋江等……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也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籍的记载与宋史相同,均为宋江接受张叔夜招安而降。

但是,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北宋末范圭撰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幺墓志铭》却记载:折可存率军俘虏方腊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

不愈月,继获”。

元代徐植之撰《忠义彦通方公(庚)传》也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

”宋江到底是投降还是被擒,这是关系到对宋江评价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把其基本事实弄清楚,还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进行大量艰苦、细密的考证工作。

否则就不可能对宋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史事的考证工作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辩伪等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其意义是:第一,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各种方法和各项工作中,如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已包含有考证的成份及内容;第二,如果没有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也就没有考证。

如我们研读上古史,一定要利用《尚书》。

但是《尚书》的情况很复杂,首先就要利用目录版本,搞清楚什么是《今文尚书》,什么是《古文尚书》。

其次要利用辨伪的知识,了解《古文尚书》为什么不可靠。

同时对《尚书》的文字进行校勘、训释,正其讹误,阐释原义。

在此基础上,对《尚书》所记史事进行考证。

如此可见,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

此外,考证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素养,和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字学及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在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荥阳大会”曾一度被认为是标志明末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

其召开时间为1635年(崇祯八年)。

但是,有的学者运用逻辑推理,从大量零杂的材料中,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关于记载“荥阳大会”的资料来源《绥寇纪略》,是作者根据所见到的明末农民战争的公私记载整理而成的,即不是第一手材料;与《绥寇纪略》同时的两部书,《豫变纪略》和《怀陵流寇始终录》的作者其一曾参加过农民军,但两部书中都没有关于“荥阳大会”的记载。

同时,《绥寇纪略》中所列当时十三家农民军首领及其活动情况与当时其他记载不符,疑点更为加重。

荥阳大会的核心关键人物是李自成,要解决疑难,必须搞清楚李自成的活动。

通过进一步查阅当时各地官僚给明廷的奏疏,发现李自成从崇祯七年入陕后,一直在陕、甘一带活动,到崇祯十一年冬以前这段时间里没有入关,因此,不可能在崇祯八年初到了河南和安徽。

同时,查得各家起义军当时多被阻于各地,正与官军作战。

据此,而定论明末农民战争中从未有过“荥阳大会”。

2.考证的方法历代史家、学者对考证的方法各有所长,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

(1)本证。

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变法中发生的这样一件事:“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商鞅变法是得秦孝公大力支持的,太子犯法是无视君父,在古代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当太子继位后,“公子虔之徒”又告商鞅阴谋谋反,结果,商鞅竟被车裂而死。

因此,这件事非常重要。

但是,《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是献公四年正月庚寅出生。

(献公)二十四年,献公死,孝公继立,“年已二十一岁矣。

”商鞅变法的时间,大约是在秦孝公三年至四年间,孝公年龄约为二十四、五岁,即使古人早婚,孝公这时也不可能有达到足以犯法年龄的太子。

秦太子,名驷,即后来的秦惠王。

《史记·秦本纪》及《六国年表》记载: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

秦惠王即位第三年“王冠”。

按史记,秦制行冠礼一说二十岁;一说二十二岁。

由此算来,秦惠王当生于孝公七年或孝公五年。

如按此说,商鞅变法开始时,太子驷还没有出生。

未出生之人如何犯法?因此,《史记》中关于商鞅于变法过程中刑于太子师这件事的记载,前后矛盾,其可靠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这是用本书考证本书的一个例证。

(2)旁证。

又称他证或补证。

即是指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证据,考订本书的问题。

由于取证来源与证据形态的不同,旁证又可分为书证和物证。

书证,是指用图书文献资料作为证据。

如前述关于明末农民战争中“荥阳大会”的有无,就需要用当时的各种图书文献资料里的有关记载作为证据,说明问题。

一般说,在考证史事过程中,书证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料。

物证,是指用图书文献资料以外的实物、遗迹作为证据。

对于利用物证考史,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为我们作出了范例。

他发明了“二重证据”法,即用考古材料去证明古书文献中的材料。

对于这种方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使用这种方法,充分利用甲骨文提供的史料,查阅了有关文献材料,写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继考》,印证了《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中的振、《汉书·古今人物表》中的垓,即是殷先公先王亥,并以此为线索,逐步探知卜辞中所见殷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相同,从而确认了《史记·殷本纪》作为历史资料的可靠性。

再如,古代史籍中,有不少关于葬制的记载,其中有“黄肠题凑”,即黄心柏木累于棺外,称“黄肠”,木的头向内称“题凑”。

但这种说法,主要见于书。

1974—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丰台大葆台发掘了一座西汉墓葬,为了解古籍中记载的“黄肠题凑”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3)理证。

即是指在找不到任何证据或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情况下,以义理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从而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如明末农民战争史研究中,在李岩其人的有无、牛金星在起义失败后的下落等史事的考辨上,由于材料所限,一时找不到直接的证据。

有些学者就结合现有材料,大胆运用理证的方法,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论断。

考证的工作是极其艰苦和复杂的。

有时为了取得证据,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查阅大量的各种资料,同时从不同角度对所得资料进行缜密的分析、思考。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考证的方法,要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轻视考证,偏重理论。

认为考证微不足道,只有用理论去解释、说明历史,才是真正的研究历史。

因此,不愿意或不屑于去做艰苦的考证工作,而只凭一些一知半解的理论教条,去写文章,搞所谓的“历史研究”,结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一种是片面强调考证,轻视理论。

认为考证即史学,提出“回到乾嘉去”的口号,使历史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带有明显的封闭保守倾向。

上述两种倾向都带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把考证与理论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使二者对立起来。

其实,考证方法与理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矛盾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提倡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运用考证方法,即在辨明史料的真假对错以后,用理论作为指导,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

3.前人考证成果的利用我国古代学者治史非常注重考证。

但在清以前,考证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融合在一起,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史学方法。

如始于汉代的古书注释,除注校字词义音、补充事实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考订史事。

《汉书·高帝纪》记载,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刘邦、项羽等人徙楚怀王都彭城。

不久,怀王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项羽为鲁公、长安侯;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令尹”是什么官爵,为何设立?应劭(东汉)注:“天子曰师尹,诸侯曰令尹。

时去六国尚近,故置令尹。

”但是王赞(晋)注却说:“诸侯之卿,唯楚称令尹,其余称相。

时立楚之后(指立原楚国楚怀王之孙心为楚怀王事),故置官司皆如楚旧也。

”二人看法不同。

颜师古(唐)注说:“赞说得之。

”这是关于官制的考证。

司马光等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对众多史事做了大量考证工作。

他还把这些考订成果整理成《通鉴考异》30卷,附于书后。

清代考据学空前发达,这一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其特殊的原因,同时,清代考据学也有其问题的一面,但是其成绩斐然,成果累累也是为世人所共睹的。

特别是一批乾嘉学者,在考证史料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

清代考辨史料的著述甚多,大至可分为通辨诸史的和专辨一史的。

现介绍几部如下。

《考信录》,崔述(号东壁)撰著。

本书分前录、正录、后录3个部分,共36卷。

所考内容,涉及上古史的许多材料。

推翻了不少伪史,订正了不少上古史的史事、史实,还揭示了许多有关上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

该书是学习研究上古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日知录》,顾炎武撰著。

本书以读书札记形式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入,汇集成书,全书共32卷。

该书作者每到一个地方见到一块古碑或一处古迹,都要考证一番,然后记录下来。

顾颉刚先生称顾炎武的这种治学方法,“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撰著。

全书共100卷。

其内容除校勘文字,补正讹误外,大量考证史事,详于地理沿革、职官及典章制度。

本书所考上起《史记》,下迄“五代”。

书名十七史是沿用宋人旧称,书中虽论及《旧唐书》、《旧五代史》,但没有列入数内。

《廿二史考异》,钱大昕撰著。

全书共100卷。

所考廿二史,即从廿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

本书对各史记载出入、矛盾、讹误之处,以及年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和辽金国语、蒙古世系等方面,作了大量考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