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半亩方塘

合集下载

读书有感古诗其一其二译文

读书有感古诗其一其二译文

读书有感古诗其一其二译文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的译文如下: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事实上,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清澈见底,天空和云彩都浮在水面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天空和云彩闪闪发光,漂浮在水面上。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屈: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的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不断更新发展,从而积累。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应用、探索,才能让自己永远保持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

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

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朱熹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a?)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朱熹其他的观书有感

朱熹其他的观书有感

朱熹其他的观书有感
朱熹的《观书有感》有两首,分别是: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朱熹的诗词集或相关文献。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其一,初读时只觉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然而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再读却有了更深的感悟。

诗中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看似在写池塘,实则是以池塘作比,来说明读书的道理。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各种各样的书都看,从童话故事到科幻小说,从古典名著到现代散文。

那时候看书,纯粹是被书中精彩的情节吸引,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冒险一起成长。

就像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记得有一次,我得到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

一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遭遇让我揪心不已,他的勇敢和智慧又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仿佛跟着他一起在荒岛上生活,一起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白天的时候,我会找个安静的角落,如痴如醉地读着;晚上,哪怕已经很晚了,我还是会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看。

那几天,我的世界里仿佛只有鲁滨逊和那座荒岛,其他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洗礼。

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面对,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战胜困难。

这就像是那方塘中的“源头活水”,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清澈和坚定。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接触一些更深奥的书籍,比如哲学、历史、心理学方面的。

一开始,读这些书真的很吃力,很多概念和观点都让我摸不着头脑。

但是我没有放弃,一点点地啃,一点点地琢磨。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

就像读历史书,通过了解过去的人和事,我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读哲学书,那些深奥的思考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读心理学的书,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在与人相处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观书有感》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古诗赏析《观书有感》古诗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开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荣耀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泼,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承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详细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赏析这首《观书有感其一》,相信上到70老者,下到10岁孩童都能脱口而出。

诗人在此诗之中,借景说理。

在诗歌的前两句,他首先描写了池塘:半亩大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对着天空打开,蓝天的蓝,白云的白,尽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随风浮动。

无疑这是一个美丽纯净的池塘,但是池塘为什么能永远保持清澈呢?诗人道“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因为池塘水是活的,不断都会有新的、干净的水流进来,故而,它可以一直保持清澈。

借用池塘活水的道理,诗人告诫世人,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随时学习新的内容,为自己的学问补充新的知识,只有这样不断学习,才会有更活跃的思想,才会达到新的境界,取得更高的成就。

《观书有感其二》中,诗人以水中行舟为例,来揭示学习的真谛。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课堂笔记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课堂笔记

《观书有感》二首是是大家在六年级学习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教育学家朱熹的作品。

这两首诗通篇使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的意思以及两首诗的赏析,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赏析这首《观书有感其一》,相信上到70老者,下到10岁孩童都能脱口而出。

诗人在此诗之中,借景说理。

在诗歌的前两句,他首先描写了池塘:半亩大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对着天空打开,蓝天的蓝,白云的白,尽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随风浮动。

无疑这是一个美丽纯净的池塘,但是池塘为什么能永远保持清澈呢?诗人道“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因为池塘水是活的,不断都会有新的、干净的水流进来,故而,它可以一直保持清澈。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是南宋朱熹的诗作。

全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如下: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问渠:问它。

渠:它,指方塘。

那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3、为有: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如下: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该诗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
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

观书有感两⾸·其⼀古诗词观书有感两⾸·其⼀古诗词 《观书有感⼆⾸》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下⾯是观书有感两⾸·其⼀古诗词,快来看看吧! 观书有感⼆⾸·其⼀ 朱熹·宋代 半亩⽅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翻译】 半亩⼤的⽅形池塘像⼀⾯镜⼦⼀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的⽔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写作背景】 庆元⼆年(1196年),为避权⾂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黄⼲、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今黎川县社苹乡⽵⼭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题名记》⼀⽂,⽂中对建昌⼈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厅堂书写“荣⽊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壁上刻有朱熹⼿书“书岩”⼆字,在岩⽳下⼩池壁上刻有朱熹⼿书“墨池”⼆字。

【诗意赏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程朱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动的形象揭⽰深刻的哲理。

从题⽬看,这《观书有感》这两⾸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然界和社会⽣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来说话。

作为⼀⾸有哲理性的⼩诗,诗⼈朱熹借助池塘⽔清因有活⽔注⼊的现象,⽐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们在读书后,时常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法,将这种内⼼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象加以描绘,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典】南宋朱熹《观书有感》注:1、《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3、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2023年《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2023年《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2023年《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及解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呈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亮呢?是由于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解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①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如同人在徘徊。

①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亮。

①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方学问是不断更新和进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究,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方,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亮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熟悉时的情形颇为相像。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爽活泼而得意拘束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高校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殊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亮,是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仔细读书,时时补充新学问。

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方不断学习新学问,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观书有感 其一其二的意思

观书有感 其一其二的意思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著名诗人、教育学家朱熹的作品。

这两首诗通篇使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翻译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观书有感古诗

观书有感古诗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该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友采纳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原诗全文如下: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天光(天上的亮光)云影(云彩的影子)共徘徊(往来不停)。

这两句的表面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被打开的镜子,阳光和云彩映射的影子在其中不停晃动,往来不已。

其实是将书(长方形)比作半亩方塘,看题目就知道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尤其最后两句,是寓理诗的千古名句,宋以后将其意义引申开来,并不仅限于读书的感受了,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