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魏晋风度历史上的文人墨客
魏晋风度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魏晋风度: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才情横溢的文人墨客。
他们以高超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成为魏晋时期文化的代表和风尚的引领者。
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卓越的成就,还表达了魏晋社会特有的精神追求与审美趣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及其影响。
一、背景与历史魏晋时期是东汉末年至晋朝初年的历史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至420年。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为文人墨客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受到政治压力和社会动荡的影响,文人墨客们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魏晋时期,玄学和道家思想兴起,成为文人墨客追求的主要哲学流派。
他们崇尚清净超脱的精神境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充满哲学思辨的诗意。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对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皈依佛教并从中寻求安慰和启迪。
二、文学成就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人墨客们的诗歌创作。
他们推崇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短暂,以唐风宋韵为特点,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世广泛传颂。
除了诗歌,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在其他文学体裁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散文方面,幸福思考、杂文、赋作等都得到了广泛发展,并且有一批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
尤其是《世说新语》这本以记载魏晋名士言行为主的书籍,成为研究魏晋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文化风尚与社会影响魏晋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精神品质,塑造了当时的文化风尚,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文人墨客们强调个性和自我表达。
他们以自我的独特视角创作,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和真实性的追求。
这种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开创了以个体经验和情感为核心的文学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阮籍与陶潜
陶潜:超脱尘世和阮籍的沉湎酒中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在外的现象。 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 他接触过上层社会和政治,但是他自觉地退了出来。(不同于儒家的 入世态度,选择了“处江湖之远”)他没有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 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然有很高的兴致, 关注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诗人。
魏晋风度·阮籍与陶潜
阮籍与陶潜
社会背景:频繁的改朝换代,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 争异常残酷。 “忧生之嗟”: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 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
阮籍与陶潜
阮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隐而不显——欲写又不能写,隐含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 深沉美丽地、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受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 伤。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 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 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 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 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 流行起来了。
人的主题 文的自觉 阮籍与陶潜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人的主题
魏晋时期的背景—— 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兴起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感谢聆听!
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统一 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内在标准和外在要求:内在标准(个人内心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为要求)、 外在要求(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道德标准、行为要求)
审美表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
人的主题
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统一 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什么是魏晋风度
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
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什么是魏晋风度1。
魏晋名流魏晋风度PPT课件
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以其清廉自守和文学才华著称,对 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竹林七贤
向秀
魏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 学家,以其对儒家经典的独 特诠释和文学创作而闻名。
刘伶
阮咸
王戎
魏晋时期著名的酒徒和文学 家,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 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和文 书法、绘画、音乐等 艺术形式表达个性和情感。
生活方式
魏晋名流以放浪形骸、不 拘小节的生活方式著称, 表现出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个性解放
魏晋风度体现了个性解放 的精神,反对束缚和压制, 追求自由和独立。
人文精神
魏晋风度强调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表达,推崇个体价值和精 神意义。
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
魏晋名流和风度所体现的个人修养,包括品德、才华、气质等方面,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传承
魏晋名流和风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传承和发展这一 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解和诗歌创作而闻名。
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 文学家,以其敏锐的政治 眼光和文学才华而著称。
谢安
• 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和军事指挥能力闻名,对东晋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羲之
• 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以其独特的“王体”书法风格而著称,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史地位
魏晋风度在中国社会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对 后世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魏晋风度”的多重内涵
论“魏晋风度”的多重内涵作者:邹娣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摘要:“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代,在名士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是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内蕴。
长久以来,以“建安七子”、正始士人、“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形象深入人心,“魏晋风度”在后世成为任诞放达,高蹈玄远的代名词,而理解并不够全面和深刻。
本研究试将魏晋士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文学创作与所处时代背景相结合,重点梳理其外在行止、内在精神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相悖之处,旨在通过剖析矛盾的深层根源与外化表现,探究魏晋风度在表面“风流”之下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魏晋风度;多重内涵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对其多重内涵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析,避免浅薄与片面理解所造成的误读,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也是对文化本来面貌的复原,将有助于准确把握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乃至引导今人在处事哲学上对“魏晋风度”进行正确积极的学习与借鉴。
鲁迅于1927年7月在广州作的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后,魏晋风度这一概念开始普遍被学界重新发现,广泛使用,不断阐释,其内涵日益丰富。
鲁迅将“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联系在一起;李泽厚则认为它是药、酒、姿容、神韵,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辞章”。
当代对于“魏晋风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源与流变刘娟在《浅析魏晋风度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从社会历史角度指出:门阀士族是魏晋风度形成的阶级基础;复杂的社会环境促成了魏晋风度的形成;政治环境影响魏晋风度。
安萍在《“魏晋风度”源起考述》中则指出: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的动乱,老庄思想的盛行,以及儒学独尊地位的衰微。
范毓周《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中指出:所谓魏晋风度,其要素服药、饮酒、清谈和雅量,其渊源始自汉末,其酝酿是在汉、魏递嬗和魏、晋兴替的动乱年代,是由汉末名士开端、三曹与建安七子殿后、正始名士过渡、竹林七贤完善的一种士风。
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 在当时的时局下,士人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附司马 父子,一是以不合作的方式默默对抗。其中,不合作的 方式,又包括隐逸山林,拒而不出,竹林之游有着以上 大的背景。
《世说新语·任诞》
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 刘伶时代的一升,大概相当 于现在的0.4升。一升酒的 重量大约就是0.4斤。
“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 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 刘伶三年整。”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唯一流传至今的 作品就是《酒德颂》。这有点让人不能服气,他 凭什么被破格评为七贤?有什么特殊本领?七贤 的标准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代的名士恭曾说过:“名士不必 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 名士。” 闻一多先生更是把它改为“痛饮酒,熟读《离 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全集·年谱》)。
在可见成为名士的最基本条件有二:一是能喝酒,二是 会读书。而且这书不是散文体的《老子》、《庄子》,而 是诗歌体的《离骚》,说明诗与酒,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各自结局:
• 嵇康被司马昭所杀;
• 阮籍放纵不羁,但未与司马氏公然作对,其行为被司马 昭所容,昭为晋王,加九锡,请阮籍写劝进文,后得以 善终;
• 刘伶和阮咸,一个纯酒鬼,一个酒鬼兼音乐家,后不知 所终;
• 向秀一度为官,但终于无为,后来的事迹也不甚清楚, 但为我们留下了《庄子注》;
• 王戎和山涛为仕途最显赫者,都官至丞相级别的三公, 成为西晋重臣。
• 《酒德颂》
•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jiong牖you,
从世说新语-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清谈之主要特征:(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
讲座的形式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 则)[1]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其他如《文学》篇第55 则“支道林、许、谢盛德”条,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文学》篇第6 则“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则是自己问难自己辩答,兹不赘述。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2]例如: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
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大学语文魏晋风度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2300万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1600万左右 东晋灭亡(420):1700万左右
死于战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 心在咸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 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节选)
死于瘟疫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 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 好竹: 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欣赏竹子、痴迷竹子
【译文】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 以“君”相待 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 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 —— 一往情深 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 没有这位先生!” —— 物我一体,无物我界限
谢安,挟妓东 山
“任诞”篇为第二十三,收集了魏晋文人 一些放纵不羁的行为。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①;北阮皆富,南阮 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②;仲容以竿 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③。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 聊复尔耳!”
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放 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愿得展功勤, 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 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永和九年,岁在癸gui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 )事 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 (人的一生,有两种要求,对内实现报负,对外寄托山水。这两方面无所谓好坏, 却都会遇到是安静还是躁动的问题。想要安静,不陷于大喜大悲,就要选择一个 意念。常见的意念是把古人,今人,后人,看成是同一件事,而我选成是同一件 事。这么一想,今天的聚会也有意思了,我们把诗写在一起,如果后人看到了, 时间就会像眼下的流水一样贯穿起来。)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于当代的启示
• 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 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为我们所接受。 • 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但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 追求的缺失,如果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魏晋风度 的追求精神,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现代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工业化与物质 至上的价值观念,再加以官本位的体制,使人们 蔑视精神的价值,陷于权势与金钱的压迫下而难 以自拔。 • 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精神,但今天却很少看到。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 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 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 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 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 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 达。这一切无不让我们深深 震撼和景仰。
至情至性,这就是魏
晋风度。
•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 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 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 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 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他们无论是顺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以求得性命的委曲求全, 还是纵情于山水以求得精神的解放与暂时的麻痹,由于对 人生境遇的恐惧,他们的情感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异常焦灼 矛盾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表现得轻视世俗、洒脱不凡,内 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于现实与人生,异常矛盾与无助。这构 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魏晋风度的审美特征
• 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对其艺术的表现,在中国的审美文化 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魏晋时代是一个以自然 为人生最高理想的时代。魏晋士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 他们厌倦了政变的黑暗与残酷,更多地追求精神上不受外 物的牵累,强调个性的真实与自由。同时,魏晋士人把在 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 “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 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 的景象。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部分 魏晋南北朝
一、名词解释1、魏晋风度:“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风度乃是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主题特征上表现为自然的发现、深情的发现、玄谈、越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创作上独辟蹊径,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现实,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一种“雅好慷慨”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明朗的文风。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3、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影响文学,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艺术性较低。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代表作如孙绰的《秋日》,由秋日之景引发逍遥淡远的人生怀抱,寓哲理于意象之中,是玄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4、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时,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诗歌格律当中,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概念比较明确,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漫谈“魏晋风度”
漫谈“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在这个兵荒马乱、灾连祸结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远离政治、自在逍遥,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表象看,这种方式十分颓废和消极,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和命运的强烈追求,是独立人格的觉醒。
这一阶段历经300余年,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的唯美时代,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脱颖而出,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汉家儿、鲜卑子、羌中杰、氐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变弓走马,飒爽俊逸,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可谓美不胜收、精彩绝伦!虽然时光黯淡了不尽精彩,流年老去了许多英雄,但魏晋时代那些未经雕饰的、人性化的、非戏剧而又恰恰是最戏剧化的一出出“大戏”,让我们不得不产生无尽的神往之情。
“魏晋风度盛唐诗”,也成为中国历代文化人心中永恒的梦想,虽然时代久远,却历久弥新。
魏晋是一种什么风度?简单地说,这是“人”的觉醒。
当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之后,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音符,它带着鲜明的、不加修饰的个性特征,颠覆了自西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正统,冲破了“天人合一”的谶纬宿命论的思想束缚,摆脱了汉赋大气磅礴却华而不实的僵化教条的文风,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他们“清峻通脱”的气质和一派“烟云水气”的风度,绝世清赏,仙姿卓越。
为后世顶礼膜拜。
魏晋风度是文化史上一段优美的风景。
魏晋人提出的“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长久地影响了中国艺术,“风度”在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它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映,同时也集中体现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
魏晋时代的人物是很另类的,他们在动乱的世事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光辉的业绩,且个性十足,潇洒自然,他们用行动率真地表现着自己的情绪与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调和儒道即明教与自然。
2.竹林时期以嵇康(223-262)和阮籍(210-263)、向秀(227-280)为代表。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未必相和,故崇无崇无,反对名教。
“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
”——嵇康《声无哀乐论》“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
”——阮籍《达庄论》“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阮籍《大人先生传》
3.元康时期以裴頠(263-300)、郭象(约252~312)为代表“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也。
”——裴《崇有》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教与自然不分,或说,本无所谓的明教与自然之分,天地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万物乃至人事,不过一“自然”耳。
自然即是性、命,故应“无待”、“适性”。
“命也者,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王《大宗师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王《养生主注》“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者,故曰性。
”——王《山木注》“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终日挥形而神奇无变”——王《大宗师注》圣人可以“戴黄屋,配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而无改其为圣人者。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王《逍遥游注》魏晋玄学至郭象以至极致。
4.东晋时期以道安、张湛为代表。
张湛:“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
”——《例子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