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书目精简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e4d7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0.png)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65002fe2bd960590c6778e.png)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①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7 期。
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地理集刊》1964 年7 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
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①。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79a796e7fd5360cba1adb5e.png)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
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
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
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
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
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
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
全长1794千米。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
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
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dfa19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a.png)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资料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相关资料。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变迁的学科。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古代地理书籍中国古代地理书籍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素材之一。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地理书籍:1. 《山海经》: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山川和海洋,对研究古代地理有重要意义。
2. 《水经注》:主要记载了中国的河流和水利系统,对研究中国的水文地理具有重要价值。
3. 《郡国志》: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各州郡和国家,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太平寰宇记》:是清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编写的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各省地理特征的地理书籍。
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记录、地理书籍等,分析其中的地理信息和变迁。
2. 地理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具体地点,比对历史文献中的描述,以了解过去地理环境的变化。
3. 地名研究:通过研究地名的来源和变迁,揭示地理名称与地理变迁的关系。
4. 考古学方法:通过考古遗址的发掘和分析,还原古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情况。
研究应用领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学术价值,还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研究历史地理,保护和传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 地方发展规划:研究地理变迁和历史发展,为地方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3. 旅游开发利用: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挖掘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 教育教学:通过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和案例,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总结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资料的丰富和多样性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历史地理的书
![历史地理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1476339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6.png)
一、《汉书•地理志》
1、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所做的《汉志选释》。
2、王先谦《汉书补注》的相应部分。
3、周振鹤老师的《西汉政区地理》(特别是序论概述部分)也可参阅。
4、严耕望《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载《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中华书局,2006。
5、王文楚:《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刊《历史地理》第五辑,亦收入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版,1996。
二、《续汉书•郡国志》
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郡国志部分)。
2、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引论部分(重点看第三节)。
3、谭其骧:《两汉州部》,初刊于《复旦学报》1982年第5期,收入《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69~75。
)。
4、辛德勇:《两汉州制新考》,《文史》2007年第1辑。
5、袁延胜:《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见本邮件附件)。
6、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53291046bd97f192279e95e.png)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历史地理学》学习参考书目
![《历史地理学》学习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f94b279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f.png)
《历史地理学》学习参考书目《历史地理学》学习参考书目一、古籍1. 历代正史地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2.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3. 禹贡锥指,清胡渭撰,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4.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华书局点校本5. 徐霞客游记校注,〔明〕徐弘祖撰,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 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周振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7. 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8. 法显传校注,〔晋〕法显撰,章巽校注,9.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撰,季羡林主编,中华书局10.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11.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2. 东京梦华录注,(宋)孟元老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13. 范成大笔记六种,(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14. 天下郡国利病书,〔清〕顾炎武撰,四部丛刊三编史部,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15.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16. 十六国疆域志,〔清〕洪亮吉撰,二十五史补编本17.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8.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谭其骧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清〕纪昀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20. 太平御览·地部,〔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21.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清〕陈梦雷等撰,蒋廷锡校订,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据清雍正六年武英殿铜活字版)22. 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3. 三辅黄图校证,陈直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4.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中华书局点校本二、论著1. 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2.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3.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版4.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著,5.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马正林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谭其骧主编,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7.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由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8.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9. 中国疆域沿革史,顾颉刚、史念海著,10.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周振鹤,三联书店1998年版11.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葛剑雄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12.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3. 中国人口史,葛剑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 中国移民史,葛剑雄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 长水集,谭其骧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6. 长水集续编,谭其骧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7. 侯仁之文集,侯仁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8. 河山集,史念海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K928.6/S.N.H19. 河山集·二集,史念海著,三联书店1981年版20. 河山集·三集,史念海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1. 河山集·四集,史念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2. 河山集·五集,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3. 河山集·六集,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4. 河山集·七集,史念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5.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中编),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D691.2/Y.G.W:上D691.2/Y.G.W:下26.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方国瑜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27. 黄河变迁史,岑仲勉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28. 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9. 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0.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31.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2. 唐代交通图考(第1-5卷),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85、1986年版33. 汉晋唐时期农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4. 宋代农业地理,韩茂莉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5.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何炳棣著,葛剑雄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36.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邹逸麟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7. 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管理,史念海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8.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著,虞云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9.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40. 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41.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日〕前田正名著,李凭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42.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43. 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黄文弼著,黄烈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44. 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王仲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45.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姜伯勤著,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46.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47.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48.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49. 边疆史地史地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50.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51.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选译·民族交通,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52.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53. 中国古都和文化,史念海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54. 中国都市史,〔日〕斯波义信著,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版55. 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东京)1988年版56. 北京历史城市地理,侯仁之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57.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58.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59. 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0.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61. 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6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63.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张丕远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64. 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何业恒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65. 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何业恒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6.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67.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nian yi lai de ying mei ren wen de)理学,R·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8. 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69.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上、下),〔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70. 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杨生茂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71.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72. 世界城市史,〔意〕L. 贝纳沃罗著,薛钟灵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73. 美国城市史,王旭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74. 中世纪的城市,〔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K915/P.L.N75.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76. 《人文地理学问题》,阿o德芒戎77. 《地理学思想史》,普雷斯顿o詹姆斯78.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顾颉刚79. 《中国历史地理名著选读》,葛剑雄等80.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等81. 《汉晋文化地理研究》,卢云82.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张伟然83. 《地方行政制度志》,周振鹤84.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志》,严耕望85. 《中国民族史》,王钟翰86.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马正林87. 《宋代经济史》,漆侠88.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89.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90. 《环境变迁》,黄长春91. 《中国农学史》王庸三、地图,辞书,期刊,网络1. 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2. 中国古代地图集,曹婉如等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3. 中国分省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编,星球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4.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5. 中国历(zhong1 guo2 li4)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典,谭其骧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6. 《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7.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9. 《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10. 《城市史研究》,天津社科院11. 《中国方域》,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12. 《地理研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13. 《中国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14. 《历史研究》,中国社科院15. 《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6.《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书籍
![中国历史地理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8f70b8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4.png)
中国历史地理书籍中国历史地理书籍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知识。
下面将对几本中国历史地理书籍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专著。
该书从古代到现代,概括地描述了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过程。
书中涵盖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概括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名地考》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历史名地的权威著作。
该书以地理学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历史名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还阐述了这些地方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名地的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
该书通过丰富的地图和图片,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特征和演变过程。
书中按照时间顺序,以地图为主线,配合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地理变化和历史事件。
这样的图文结合,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和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地理辞典》是一本详实的中国历史地理工具书。
该书以条目的形式,收录了中国历史地理中的重要地名、地域、山脉、河流等相关内容。
每个条目都包含了详细的介绍和解释,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查找和了解各个地名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
这本辞典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和教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上是几本中国历史地理书籍的简要介绍。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这些书籍对于历史学、地理学等专业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历史地理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9fe55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4.png)
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作者:邹逸麟读书报告1.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中,作者邹逸麟从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我国地理的特点、我国历史与地理、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2.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的国家,而这些地理特点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我国地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地势、气候、水文、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并指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
3.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我国的东部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因此这一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同时也是政治、经济中心。
而西部的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上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4.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
地理条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的南北分治、统一和分裂、文明的传播和融合等重大事件。
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
5. 书中还对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地理数据,说明了地理条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比如黄河的泛滥导致了华夏文明的诞生,长江的流域孕育了长江文明,西部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等等。
6. 在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后,作者最终得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的结论。
我国历史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直接塑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这种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和社会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7. 总的来看,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以其严谨的分析、深刻的观点和丰富的实证材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史地理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演变、认识我国的历史现实和研究我国的历史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1c3b7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8.png)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和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的变迁与演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读者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简论书籍。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
1.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作者:孙春兰《中国历史地理简论》是一本经典的中国历史地理著作。
作者孙春兰是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也是中国知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本书以地理学的视角,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地理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等内容。
该书内容丰富,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具有一定历史和地理基础的读者阅读。
2. 《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图集》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图集》是一本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著作。
本书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内容。
地图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读者可以通过地图的视觉展示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过程。
该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 《中国文化地理学简论》作者:马克平《中国文化地理学简论》是一本重点关注中国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作者马克平是中国文化地理学的专家,他通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变革等多方面要素,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重点研究了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该书内容独特,观点新颖,适合对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4. 《中国历史地理学》作者:高墉《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著作。
作者高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他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分析,讨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以中国历史地理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该书系统性强,学术性深入,适合历史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阅读。
总结: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通过阅读相关的简论书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地理背景对历史的影响。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11c93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3.png)
1、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资料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与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地理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文献资料
1、以《禹贡》为代表的先秦地理文献 2、正史《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3、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4、方志与总志 5、其他文献资料(如诗文等) 6、考古资料 7、今人研究论著
中北 心京 主大 办学 《历 九史 州地 》理 杂研 志究
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
沙漠与绿洲——自然地理 都护与州道省区——政区地理 民族与文化——民族地理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
徐松《西域水道记》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研究》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敦煌史地新论》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金钰铭主编《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载《地理集刊》第7号,1964年)
也承认在学科分类上是属于地理学,但他又 指出,就其学科性质说,历史地理学是介乎 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介绍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eef995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66.png)
作者: 邹逸麟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历史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基本内容;概论;中国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介绍;珠江三角洲;水利灌溉;水经注
摘要: <正> 近几年来,经常收到社会上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希望我们推荐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基本内容的著作,供他们自学之用.我们总是怀着深深的歉意给他们回信说:目前尚没有这样一本著作,希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这样的著作问世.接着介绍几本有关历史地理的基本典籍,如《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和国内几位前辈学者的一些论文专著,满足他们自学历史地理的需要.。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a8713c8680203d8ce2f24a4.png)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
智人迁徙图
黄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
参考书目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演变的初 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 出版社。
许倬云:《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 的初步研究》,《许倬云自选集》,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叶文宪:《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 景》,《华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
《汉书•地理志》阅读提示
1、分析《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和篇章结构。 2、《汉书•地理志》所述“九州”之沿革,及所凭之史料。 3、《汉书•地理志》所述之汉代行政区划(层级、界划、
数量) 4、《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地理 5、《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与后世风俗之比较:秦
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 卫地、楚地、吴地、粤地。 6、《汉书•地理志》所述各地之物产 7、《汉书•地理志》所述秦所置郡 8、《汉书•地理志》所述汉武帝所置郡国 9、《汉书•地理志》所述新莽郡县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云杉分布线较今为高。
5000年以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国气候变迁 公元前10-8世纪寒冷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8-1世纪回暖期(春秋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8世纪寒冷期(东汉、魏晋南
北朝) 8-10世纪回暖期(隋唐) 10-13寒冷期(两宋) 13-14回暖期(南宋中叶至元初) 14-19寒冷期(明清小冰期和明清宇宙期) 19世纪-今天(回暖期)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3、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功能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03bd7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f.png)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绪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也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就其主要凭借的资料(历史文献)和研究的时间(人类历史时期)而论,它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就其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而论,它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是介于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和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密切。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共同的,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地理学是研究今天人类活动的地理,历史地理学则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学应属于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不同于“考古学”。
后者主要根据历史遗物、遗迹,地理环境只属于它广泛的研究对象之一,其研究的时间包括文字记载之前的原始社会;而历史地理学则主要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对象仅限于地理环境并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开始,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要内容的历史地理学,也就不能不追溯到原始社会,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和上限,只是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才有能力以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其影响也越来越巨大深刻,以致今天地理环境的面貌,无处不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
另一方面,即使对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地理环境的研究,除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外,也还必须借助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及遗物等所提供的资料。
因而,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虽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相辅相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地理学也不同于“古地理学”。
后者是研究人类历史以前地质时期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演变规律,也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在大地表面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痕迹以前的地理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地理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9922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与植被主旨: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
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since1400),利用地方志一.气候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地层沉积相,孢粉分析,人类文化考古。
华北京津地区北京西郊,燕山南麓,三河,渤海湾北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温泉至北安河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导言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2073f69bec3a87c24028c498.png)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授课教师:李孝聪教授内容提要:(上编)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第四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著述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第一节气候与植被第二节水系的变迁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空间格局第二节秦汉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第三节唐、宋时代的道制与路制唐代贞观十道与开元十五道的含义及其演变宋代的变革、路制的属性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确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行政层级结构的适应范围第五节 1911年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次变更(下编)第四章.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第一节地缘政治结构理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行政建制等级系统、羈縻、联邦;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地貌、流域、习俗、宗教;边缘、边疆和边界。
第二节中国西北、西南、中原、东南、岭南、东北地区分别叙述1.气候与灾害、地貌与水系的变迁;2.水陆交通网络、城镇聚落分布的地带性与建筑形态特征3.移民、经济开发与行政区的变更4.区域文化区与景观备注:此编课程在另一个学期讲授【基本史料】:25史中的地理志、州郡志、疆域志《尚书·禹贡》篇《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纪》《舆地记胜》《嘉庆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通论与专集】:••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谭其骧:《长水集》1-3,人民出版社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史念海:《河山集》1-7,人民出版社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人民出版社,1988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区域与专题研究】: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书刊】:《历史地理》1—16,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九州》1-2,商务出版社《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古籍出版社【工具书】: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分解共53页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分解共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38c031ffe2bd960590c677fb.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分解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阅读书目
(一)通论性著作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二)文献地图
1)《尚书•禹贡》(顾颉刚注释本,见《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
2)《汉书•地理志》(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
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11)
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1988.
7)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8)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
(三)理论与方法
1)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美/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吴宏岐.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
7)史念海.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3)
8)蓝勇.现代历史地理学给历史学的新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1)
(四)学术史发展
1)美/杰弗里·马丁.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成一农,王雪梅译.上海:上
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美/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
3)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5)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7)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史学史研究.1986(1)
9)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附论我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
转换.中国科技史料.2000(4)
10)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史学月刊.2009(4)
(五)气候变迁
1)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1)
3)周书灿.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史学理论研究.2007(4)
4)布雷特·辛斯基著,蓝勇等译.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六)地貌水系变迁
1)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2)
5)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思想战线.1979(1)
(七)区域历史地理
1)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4)于希贤.滇池地区历史地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八)疆域变迁
1)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
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3)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见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1)
5)马大正.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3).
6)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历史地理.第2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于逢春. 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6,(1).
(九)政区变迁
1)周振鹤.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十)人口与移民
1)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6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002年版。
2)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6卷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十一)关注的学者
顾颉刚、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周振鹤、葛剑雄、侯甬坚、唐晓峰、吴松弟、王建革、蓝勇、陆韧、鲁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