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照射放射损伤
《辐射危害与防护》

P-32 Pd-103 Pm-147 Po-210 Pu-238 Pu-239/Be Pu-239 Pu-240 Pu-242 Ra-226 Re-188
I类源 ≥(6贝×可10)13 ≥6×1013 ≥2×1014 ≥2×1014 ≥5×1016 ≥2×1016 ≥1×1015 ≥9×1014 ≥2×1013 ≥2×1016 ≥4×1013 ≥5×1013 ≥7×1014 ≥3×1013 ≥2×1015 ≥4×1013 ≥1×1014 ≥6×1013 ≥6×1013 ≥8×1017 ≥1×1015 ≥7×1014 ≥2×1018 ≥3×1014 ≥2×1014 ≥2×1014 ≥8×1013 ≥3×1016 ≥3×1014 ≥9×1013 ≥6×1016 ≥7×1013 ≥1×1016 ≥9×1016 ≥4×1016 ≥6×1013 ≥6×1013 ≥6×1013 ≥6×1013 ≥6×1013 ≥7×1013 ≥4×1013 ≥1×1015
精选ppt
精选ppt
(2)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 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癌 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和 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 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 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 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 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II类源 ≥(6贝×可10)11 ≥6×1011 ≥2×1012 ≥2×1012 ≥5×1014 ≥2×1014 ≥1×1013 ≥9×1012 ≥2×1011 ≥2×1014 ≥4×1011 ≥5×1011 ≥7×1012 ≥3×1011 ≥2×1013 ≥4×1011 ≥1×1012 ≥6×1011 ≥6×1011 ≥8×1015 ≥1×1013 ≥7×1012 ≥2×1016 ≥3×1012 ≥2×1012 ≥2×1012 ≥8×1011 ≥3×1014 ≥3×1012 ≥9×1011 ≥6×1014 ≥7×1011 ≥1×1014 ≥9×1014 ≥4×1014 ≥6×1011 ≥6×1011 ≥6×1011 ≥6×1011 ≥6×1011 ≥7×1011 ≥4×1011 ≥1×1013
内照射是什么意思

内照射是什么意思
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内照射即为内部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源放置于身体内,使放射源进入瘤体内或者贴近瘤体表面进行照射,并起杀灭一定范围内细胞的作用。
其特点为:
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或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高度选择性聚集,集中照射;半衰期长,持续性照射;射程短,病变周围组织损伤小。
但在放疗时,选择内照射还是外照射,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建议患者及家属详细咨询就诊医师,并遵医嘱治疗。
放射损伤临床疾病

第二节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人体在较长时间内(数周至数月) 人体在较长时间内(数周至数月)连 续或间断遭受到较大剂量外照射, 续或间断遭受到较大剂量外照射 , 其累积 剂量大于1.0Gy,照射量率小于急性放射病 剂量大于 , 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 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 , 并以造血功能再 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外照射亚急性 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 外照射亚急性 放射病。 放射病。
临床特点
1、起病缓慢; 、起病缓慢; 2、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功能障碍; 3、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 4、明显的微循环变化; 、明显的微循环变化; 5、免疫功能及生殖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 、免疫功能及生殖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
第三节 外照射慢性放射性损伤
表6-3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型
型别 剂量 (Gy) ) 主要临床 表现 主要病理变化 治疗 对症治 疗,骨 髓移植 对症治 疗,姑 息治疗 姑息 治疗 预后
骨髓型
1~10 ~
出血、 出血、感染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空虚
可治愈有 死亡
肠 型
10~25 ~
高烧、腹泻、 高烧、腹泻、 电解质失衡 循环衰竭症状, 循环衰竭症状, 死于心源性 休克 震颤、惊厥、 震颤、惊厥、 运动失调
外照射急性、慢性放射损 外照射急性、 伤及内照射损伤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数天) 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 数天 ) 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 起的全身性疾病。 起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1、医疗照射 、 2、 2、事故照射 3、应急照射 、 4、核武器辐射 、
临床表现
初 期 阶 段
三、放射性白内障
内照射的四种方法是指哪些

内照射的四种方法是指哪些
内照射的四种方法是指以下四种方法:
1. 放射性内照射(Brachytherapy):通过将放射性物质植入或靠近肿瘤内部进行放疗的方法。
常用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25、金-198等。
2. 快中子内照射(Fast neutron therapy):使用高速中子束直接内照射肿瘤。
快中子内照射可达到更高的生物学效应,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放疗方法。
3. 质子内照射(Proton therapy):利用质子束进行内照射,可以准确控制质子束的深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一种精确而有效的放疗方法。
4. 电子内照射(Electron therapy):利用高能电子束进行内照射,常用于肿瘤表面或较浅部位的放疗,可以减少对深部正常组织的辐射。
0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ICS 13.100C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internal exposure2002-04-08发布 2002-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96-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2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标准。
原标准GB8284-198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核工业部417医院、北京蓝道尔辐射检测技术公司、核工业部七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光、姜恩海(执笔)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 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核素过量摄入的放射性工作人员诊断和治疗本标准适用于放射性核素过量摄入的放射工作人员,非职业性过量摄入放射性核素的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诊断标准2.1 经物理、化学等手段证实,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致其受照情况符合下述条件之一:2.1.1一次或较短时间(数日)内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使全身在较短的时间(几个月)内,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受到照射,使其有效累积剂量当量可能大于1.0Sv,并有个人剂量档案和健康档案。
2.1.2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放射性核素多次进入体内;或者较长有效半减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进入体内,致使机体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超过相应的年摄入量限值几十倍以上。
2.2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或以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现为主;或以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为主,并往往伴有放射性核素初始进入体内途径的损伤表现。
前述临床表现可能发生在放射性核素初始进入人体内的早期(几周内)和/或晚期(数月至数年)。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1
前言
本规范等效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安全报告丛书第 2 号“辐射损伤的诊断与处理”(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Injuries.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2 ,IAEA,1998),根据我国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及 我国多年来积累的辐射损伤临床救治经验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以使其更适合我国情况。其主要目的是规 范和指导核或辐射事故时造成辐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工作。
呕吐(照后 1 小时) 和(或)其它严 重症状,如低血 压、颜面充血、 腮腺肿大
照后 3~6 小时或
&g期红斑并伴
有水肿
> 30
在专科医院治疗,尽快转 送到放射性疾病治疗中 心
2.4 损伤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 医学处理的首要任务是将受照或可能受照的人员进行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估计的辐射损伤程度及
本规范不涉及放射生物学、放射性疾病发病机理以及一般常规治疗方法,但提供了一些需要进行特殊 治疗的指标。
2 事故照射类型和医学处理原则
2.1 事故类型 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称为核事故;辐射事故是指密封或非密封辐射源事
故;这两种事故均可导致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失控。辐射事故的辐射源包括 X 线装置、主 要用于工业和医学的密封源(如钴-60、铯-137、铱-192 辐照源),以及核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非 密封源等。
第Ⅰ组辐射源包括核设施,如核动力反应堆及各种工业和研究用设施。第Ⅱ组源是在工业和医学设施 中最常见到的。第Ⅲ组密封源是工业和医学上广泛使用的源。最常见的事故发生在使用密封源的工业活动 中,医疗照射事故也不少见,尽管其中许多事故在医学文献中尚未报道,但这一组源已经发生过非常严重 的损伤和一些死亡事故。第Ⅳ组源的使用单位最多,但很少发生严重事故,因为使用的放射性活度水平低, 并且是短半衰期核素。
内照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内照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8284—1987】本标准适用于放射性核素过量摄人的放射工作人员。
非职业性过量摄人放射性核素的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诊断标准1.1 经物理、化学等手段证实,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致其受照情况符合下述条件之一:1.1.1 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使全身在比较短的时间(几个月)内,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受到照射,使其有效累积剂量当量可能大于1.0Sv(依据个人剂量档案)。
1.1.2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放射性核素连续多次进人体内;或者较长有效半减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进人体内,致使机体放射性核素摄人量超过相应的年摄人量限值几十倍以上。
1.2 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或以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现为主;或以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为主,并往往伴有放射性核素初始进人体内途径的损伤表现。
前述临床表现可能发生在放射性核素进人体内的早期(几周内)和(或)晚期(数月至数年)。
1.2.1 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的放射性核素引起的内照射放射病,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可有不典型的初期反应、造血障碍和神经衰弱症候群。
1.2.2 选择性分布的放射性核素则以靶器官的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神经衰弱症候群和造血功能障碍等全身表现。
靶器官的损害因放射性核素种类而异:a. 放射性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结节形成等。
b.镭、钚等亲骨放射性核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
c. 稀土元素和以胶体形式进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引起的网状内皮系统的损害。
2 处理原则2.1 对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人体内的人员进行及时、正确的初期医学处理。
2.2 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需要时应有计划地进行放射性核素的加速排出和综合对症治疗。
2.3 脱离放射性核素接触。
附录A名词术语(补充件)A.1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internal contam ination of radionuclides):指体内放射性核素超过其自然存在量。
核生化武器和推进剂损伤护理

核生化武器和推进剂损伤护理内照射损伤的救治,主要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减轻或防止内照射损伤。
一、消除体表沾染。
放射性核素沾染体表又未进行彻底消除者,应尽早进行局部、全身洗消和伤口除沾染,以减少或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二、减少吸收。
当放射性核素由消化道进入体内仍停留在胃肠道时,应尽快采用以下措施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
1、催吐和洗胃:在食入放射性核素的最初1~2小时内可进行催吐和洗胃,可用清洁钝器刺激咽部。
或口服催吐药物,如吐根剂、硫酸铜(1%25ml)、硫酸锌(1~2g)藜芦(2.5~5g)、甜瓜蒂(5~10mg)、胆矾(0.12~0.75g),或皮下注射阿朴吗啡(5~10mg)。
催吐要及早施实,可使刚进入胃内的放射性物质排出80%~90%。
在催吐不佳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弱碱性溶液(2%碳氢钠或10%活性炭混悬液)洗胃。
2、口服吸附剂、沉淀剂:对残留在胃内和肠道内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吸附剂、沉淀剂作用将其吸附、沉淀下来。
吸附剂有活性炭、磷酸钙、骨粉、硫酸钡等。
沉淀剂褐藻酸钠(10g)、凝胶磷酸铝(100ml)用于锶、钡等元素;普鲁士蓝(10g)配成糖水服用,可减少137Cs 的吸收率40%;鸡蛋清用于重金属元素,抗酸剂用于能溶于酸性液体的元素。
3、服用缓泻剂:放射性核素摄入后已超过4小时,服用缓泻剂,可加速放射性核素在胃肠道内运行,缩短停留时间,减少吸收。
由呼吸道进入的放射性核素,应清洗鼻腔、在鼻咽部喷入血管收缩剂(如:1%麻黄素或0.1%的副肾素),然后口服祛痰剂(如氯化铵0.3g,碘化钾0.25g),促使其随痰咳出。
当伤口受沾染时,首先尽快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用消毒沙布或棉签擦试创面。
必要时要尽早进行清创术,可与除沾染结合进行。
三、加速排出。
对已经吸收入血和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应尽早加速排出,以减少它们在组织、器官中的沉积量。
1、口服碘化钾片:口服碘化钾片0.1g,可阻止食入或吸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蓄积。
射线辐射损伤机理及辐射防护简述

射线辐射损伤机理及辐射防护简述张龙 2005 02 20一、射线辐射基本概念:1、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物理量:射线能使物质的中性原子或分子形成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现象叫电离,我们把这种能够在通过物质时能间接或直接地诱生离子的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或致电离辐射)。
直接电离辐射通常是指阴极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质子射线;间接电离辐射是指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
电离辐射传递给每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是戈瑞,Gy,专用单位是拉德,rad;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戈瑞=1焦耳/千克=100拉德,1拉德=10-2戈瑞,1拉德=100尔格/克。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吸收剂量率,其单位是戈瑞/小时(Gy/h)。
不同种类的射线(X、γ、中子、电子、α、β等),不同类型的照射条件(内照射、外照射),即使吸收剂量相同,对生物所产生的辐射损伤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统一衡量评价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在不同照射条件下对生物引起的辐射损伤危害,引入了剂量当量这一物理概念,表示被照射人员所受到的辐射。
剂量当量H是生物组织的吸收剂量D与辐射的品质因素Q(也称做线质因数,表示吸收能量微观分布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对生物因数与辐射类型和能量的关系作了适当修正)及其修正因素N(吸收剂量空间、时间等分布不均匀性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的乘积,即H=DQN;吸收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是:希沃特,Sv,专用单位是:雷姆,rem,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希沃特=1焦耳/千克=100雷姆,1雷姆=10-2希沃特。
对于X射线、γ射线,就防护而言,Q和N值均近似取为1,可以认为吸收剂量和剂量当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直接测量吸收剂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照射量来计算被辐照物体的吸收剂量。
X射线或γ射线穿过空气时能使空气的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带有正电荷的正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负离子,描述X射线或γ射线使空气产生电离能力的物理量是照射量,其定义为X射线或γ射线(光子)在每单位质量空气内,释放出来的所有电子(正、负电子)被空气完全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照射量的国际单位是库仑/千克(C/Kg) ,专用单位是伦琴,R,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库仑/千克≈3.877x103伦琴,1伦琴=2.58x10-4库仑/千克。
放射性危害与防护措施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二、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完整的放射防护体系: 实践的正当化 防护的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能单把个人剂量 限值当作尺子来用,不考虑实践的正当性和防 护的最优化。必须全面贯彻整个放射防护体系。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1. 实践的正当化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是指从事任何与放射 性有关的活动,都要有正当理由。
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 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要使个 人和社会得到的利益大于辐射造成的危害。 否则就不能采取这样的行动。
没有正当理由,就不要采取可能接受辐 射剂量的行动。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 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 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 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 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确定性效应按机体受照范围大小, 可分为两大类:
按剂量-效应关系分: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
(1)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
(3)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 (4)胚胎和胎儿效应(遗传、确定效应)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1)确定性效应
是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 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 一般在辐射导致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而超过机体 的再生和代偿能力时,则出现确定性效应。由 于这种损害效应是当受照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 肯定发生,故称为确定性效应。
放射损伤的临床疾病

放射损伤的临床疾病摘要:长期、大量、不当的应用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疾病可分为外照射性放射病和内照射性放射病。
外照射性放射病又可分为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放射损伤可引起呼吸、消化、泌尿、中枢、血液系统及皮肤、口腔、心脏、眼睛、甲状腺和子代遗传等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关键词:放射诊断临床疾病19世纪末,随着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相继发现,电离辐射源和放射性物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长期、大量乃至不当的应用电离辐射源和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放射性损伤,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一、放射性疾病的分类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体内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体外电离辐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该辐射可由X射线、γ射线或中子等引起。
其原因有核泄漏事故,医疗工作中X、γ射线应用于肿瘤,器官移植的起剂量照射。
临床以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损为主,表现为继发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下降三大特征;有些人表现为呕吐、腹泻、脱发、拒食、衰竭以至死亡。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7 人体在较长时间内(数周至数月)连续或间断遭受到较大剂量外照射,其累积剂量大于1.0Gy,照射量率小于急性放射病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并以造血功能再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其临床特点为起病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明显的微循环变化、免疫功能及生殖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当量限值的外照射,累积剂量超过1.5Sv以上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放射源外照射主要来源于选矿、冶炼、探伤、放射源制备、土壤成份测量、贮藏、医学治疗以及核物理试验和研究等行业。
神经、造血、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障碍、晶状体病变等是其临床主要特征。
辐射损伤机理

辐射损伤机理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辐射因素★辐射量大小★辐射类型★照射方式★受照部位和面积机体因素★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一般照射情况★内照射时:α>β>γ★外照射时:γ>β>α★外照射情况下:人体剂量分布受入射辐射角分布、空间分布以及辐射能谱影响,并与人体受照射姿势及在辐射场内的取向有关;★内照射情况下:取决于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种类、数量、核素理化性质、在体内沉积的部位以及在相关部位滞留的时间等物理因素有关。
钚、碘案例长崎案例调查辐射致癌?★癌症有一定潜伏期,实体瘤潜伏期为20-30年,甲状腺瘤潜伏期为十几年,白血病是5-8年。
过了这些年再得癌症基本和辐射无关。
★实践中,辐射致癌也只能采用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来研究特定人群特定异常的发生率。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目录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达到1Gy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GBZ104-2002标准)1)根据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2)初期表现、血象检查结果;3)估算受照剂量:准确地估算患者接受的剂量的大小,如能确定剂量的大小,放射病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可对预后进行评估。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1)防感染、防治出血;2)改善微循环;3)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指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dose equivalent) 限值(0.05Sv)的外照射,累积剂量超过1.5Sv以上,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内照射放射性(internal radiation sickness)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第八章-内照射及其防护

概述
空气
放
射 性
食物
物
质
饮水
手
肺
血
液
循 口腔
环
伤口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
1 概述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造成内照射的原 因):
I. 存在于空气中的放射性气溶胶(直径10-3微米至1微米的固 体或液体颗粒)或放射性气体呼吸进入;
II. 饮用被放射性污染的水,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食物; III. 经皮肤伤口进入; IV. 某些放射性物质,例如氧化氚或和碘的化合物甚至可以通
过完好的皮肤进入体内。
2 经消化道进入
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污染的手、或饮用被污染的水、 食物、药品等,也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放射性核素吸收率最高的是碱族元素(钠、钾、铯) 和某些非金属元素(碘、碲),可达90%以上;其 次是碱土族元素(锶、钡)为10%~40%;镧系和 锕系元素的吸收率最低,约为0.01%~0.1%。
3 经呼吸道进入
粒径大于1μm者,大部分被阻滞在鼻咽部、气管和支 气管内;粒径在0.01~1μm的落下灰危害最大,大部 分沉积在肺部(包括细支气管、肺胞管、肺泡、肺 泡囊)。部分吸收入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滞 留在肺内成为放射灶。
沉积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的放射性灰尘大部分 通过咳痰排出体外或吞入胃内,仅少部分吸收入血。
(3)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因素
内照射特点是人员即使脱离辐射场与环境,但已进 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仍然会造成对人 体的辐射。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与很多因素有关, 主要有:
① 侵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半衰 期;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照射放射病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而引起的,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分散到组织器官,引起机体损伤。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内照射放射病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而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分散到组织器官,引起机体损伤。
通常通过胃肠道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饮食进入体内、通过呼吸道侵入、正常皮肤和伤口等导致该病。
内照射如何预防(一)作好职业卫生培训,认真学习和贯彻放射卫生的法规法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辐射防护。
(三)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应实时的监测和预报。
(四)编制应急预案,保障应急设备齐全、有效,并有专人负责。
内照射如何治疗(一)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1.脱离放射性核素接触2.皮肤和伤口去污染可参考《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规范》(WSlT 186-1999)处理:(1)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应遵循的原则:①应尽量洗消干净,但应该避免过度的去污处理而损伤皮肤,以免促进放射性核素的人体吸收。
②应尽量避免污染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播散。
③对可能发生的体表污染应及时进行测量,并尽可能地确定污染放射性核素种类,尽早采取去污措施。
④对人体体表创伤部位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应优先于对健康体表污染的处理。
⑤禁用促进放射性核素吸收的有机溶剂,浓度较大的酸、碱溶剂和刺激性强的溶剂。
(2)健康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①对可能污染的体表进行认真测量和记录,以确定放射性核素污染类别、核素和水平。
②用温水加中性肥皂或洗涤剂冲洗或用软毛刷刷洗污染皮肤,并遵循以下顺序:先污染轻部位后污染重部位,由身体上面到下面,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和腔隙部位的清洗,重复进行2~3遍。
③初步清洗后,对残存污染的部位,宜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污染采取专用上污剂清洗。
如对稀土元素、钚和超钚元素的污染,可用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的酸性溶液(pH=3~5)或稀盐酸溶液(pH=1);对铀污染宜用1. 4%重碳酸钠等渗溶液;对难以去除的不明放射性核素污染则可采用5%次氯酸钠溶液,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肥皂,或6.5%高锰酸钾水溶液刷洗或浸泡后再用新配制的5%亚硫酸氢钠溶液(10%~20%盐酸羟胺溶液)刷洗脱色。
《内照射的防护》课件

应急处理措施
应制定针对放射性事故的应急 预案,明确应急组织、通讯联 络、现场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在发生放射性事故时,应迅速 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 急措施,控制事故扩大。
事故处理后应对现场进行清理 和恢复,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 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加强 防范措施。
04
内照射防护的实践应用
放射性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
放射性工作场所应具备有效的辐 射屏蔽设施,以减少放射性物质
泄漏的风险。
放射性工作场所应设置适当的通 风系统,以降低空பைடு நூலகம்中放射性物
质浓度。
放射性工作场所应定期进行辐射 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相关标
准。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性能和有效性。
促进放射性物质在体内代谢
通过合理饮食和药物治疗等措施,促进体内放射性物质的代谢,使其尽快排出体外。
减少对重要器官的照射
保护重要器官
在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应采取措施保护重要器官,如眼睛、 甲状腺、性腺等。
控制照射剂量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控制照射剂量,以减少对重要器官的损 伤。对于高剂量照射情况,应采取特殊措施控制剂量。
03
内照射防护的方法
表面污染的去除
去除污染源
立即去除或隔离表面污染 源,防止污染扩散。
清洁表面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 剂,对表面进行彻底清洁 和消毒。
个人防护措施
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化学防护服、化学防 护眼镜和化学防护手套等 。
体内污染的排除
内照射放射损伤

from internal exposure)
放射性核素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沉积于某些组 织器官和系统引起的放射损伤。
注意:与放射性内污染相区别
8
概念
正常人体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体内放射性核素>其自然存在量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 (internal contamination of radionuclides)
131I → I 24Na → Na
代谢途径
59Fe → Fe
同族元素
137Cs → K、Na 90Sr、226Ra → Ca
19
均匀性分布 如3H 、14C、24Na
分布类型
选择性分布
131I → 甲状 腺 90Sr、45Ca → 骨骼 238U、235U→ 肾脏 239Pu、140La→ 肝脏
内照射放射损伤
1
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 1954年3月1日6点54分
2
日本渔船“福龙丸” 的渔民看见巨大的火球
和光亮,以为是太阳从西边升起,随即传来巨大 的爆炸声,接着晴朗的天空飘落下“大雪” 。
岛上一些孩子看到地面落下多彩的灰尘,觉
得好奇,就用手拿着玩。
不久渔民们都出现了恶心、腹泻、脱发等
现象。随后数年,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当地
11
发生条件
平时:
从事开放源工作:核医学科,描仪表女工; 核事故等
12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
13
一、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粘膜和伤口
14
(一)经消化道进入
污染的水、食品 及手接触食物等
易溶性化合物易吸收 合物吸收率低
内照射放射损伤试题

2、请简要列举几种内照射损伤的防护措施(最少3种)。
1、对呼吸道、消化道、伤口进行防护,防止吸入、食入或沾染 放射性核素。
2、尽早脱离内照射环境,减少摄入。 3、使用相关药物防护危险器官,降低危险器官内放射性核素的
浓度。
4、及时急救。
······
减少摄入,加速排除,降低浓度···
A 胰腺 B 胆囊 C 毛囊 D 甲状腺
2、KI可防护下列哪种器官?
A 甲状腺 B 胰腺 C 骨髓 D 淋巴组织
3、下列哪种由放射性核素在体内释放对机体影响最大?
A α B β C γ D 中子
1、A 2、A 3、A
1、简述内照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
1、选择性损伤 2、潜伏期较长,病程分期不明显 3、损伤恢复慢,易产生远后效应 4、有进入与排出途径的局部损伤
崔进 黄智平 贾震宇 张小曦
1、内照射放射损伤: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引起的损伤。 2、危象器官/危险组织:将某种放射性核素引起内照射损
伤最重的器官成为危象器官或危险组织。 3、生物半排期(Tb):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通过生物排
除过程从体内排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1、65Zn进入体内后易沉积于下列哪种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
1954年3月1日6点54分
2
日本渔船“福龙丸” 的渔民看见巨大的火球 和光亮,以为是太阳从西边升起,随即传来巨大 的爆炸声,接着晴朗的天空飘落下“大雪” 。 岛上一些孩子看到地面落下多彩的灰尘,觉 得好奇,就用手拿着玩。
不久渔民们都出现了恶心、腹泻、脱发等现象。
137Cs内污染,可引起眼晶体混浊
54
致癌效应
骨组织肉瘤(如骨肉瘤),白血病 软组织肿瘤,包括甲状腺癌、卵巢癌、乳腺癌、 和淋巴肉瘤等。
55
晚期混合裂变产物:
锶
85Sr、89Sr、90Sr
可溶性锶易经各种途径吸收,难溶性锶吸收率很低。 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钙相似。 分布在含钙多的组织,如骨骼和牙齿。 锶经口进入或吸入时,主要由粪便排除;吸收入血 后,主要由尿排除。
长期刺激:甲状腺腺瘤和结节、甲状腺癌。
51
52
晚期混合裂变产物:
铯
137Cs
放射性铯也是核电站事故的信号核素。 铯极易被迅速吸收。 全身相对均匀性分布于软组织(肌肉)中急性放射病,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胃 肠道损伤,骨髓破坏和出血症侯群。 慢性损伤 刺激期,主要表现为血象波动 假愈期,血象变化和功能失调有所恢复 症状明显期,造血功能↓↓,各组织器官炎性病变
红细胞数( ×1 0 9 / L )
160
血小板数(×109/L)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10 20 30 40 受照时间(a)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0 20 受照时间(a) 30 40
铀在体内的代谢及分布
咳嗽等排出 吸入粉尘 肺部 沉积在肺部
随后数年,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当地 的常见病。
3
马绍尔群岛核实验
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
美国试爆氢弹,预计600万吨TNT当量, 实际1500万吨,是广岛原子弹威力的1000 多倍 。 估算错误,没有及时撤走渔民和渔船
4
什么叫核污染? 它会引起哪些损伤呢?
为何数年后在马绍尔群岛会出现甲状 腺疾病和实体恶性肿瘤?
•
易产生内照射的核素:α、β放射性核素,如238U、 239Pu、3H、90Sr等
内照射放射损伤 (radiation injury from
internal exposure)
放射性核素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沉积于某些组 织器官和系统引起的放射损伤。
注意:与放射性内污染相区别
8
概念
正常人体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56
锶-90主要位于长骨近骨髓腔
β粒子照射骨髓 、骨骼
全血细胞减少
骨组织肉瘤
白血病
骨钙化受抑 自发性骨折 骨质疏松
57
再生障碍性贫血
锶的远期效应
眼晶体混浊,继发白内障。 锶在口服或静脉注入时,多诱发骨肉 瘤;吸入时出现肺肿瘤。
58
其它
氚
氚的物理半衰期是12.33年 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粘膜都能吸收氚水 氚呈全身相对均匀性分布 经尿、呼气和汗排除
四、排出
排出途径
胃肠道: 呼吸道:气态及挥发性放射性核素 泌尿道:吸收入血的放射性核素,如131I等,3d 内排出90% 腺体分泌物:
21
排出速度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life, Tp): 该放射性核素自身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半排期(Biological half-life, Tb ): 该放射性核素通过生物代谢排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物理衰变和生物排泄,使沉积的放射 性核素量不断减少
39
如进入体内数mCi水平,潜伏期约数月至数年。 马绍尔群岛居民是在
核爆炸后9年才出现第1例
甲状腺异常。
骨棕色肿瘤伴甲旁亢
40
41
3.病程分期不明显
核素的损伤作用
机体的抗损伤反应
因病程长、病情发展缓慢,损伤和 抗损伤反应同时存在,尽管病情可能会 逐渐加重,临床症状也会渐渐显现出来, 但病程分期不明显。
22
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life, Te): 体内放射性核素沉积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p×Tb Tp+Tb
Te=
23
第二节
内照射损伤效应简介
24
急性放射病 主要靶器官的损伤 确定性效应 物质代谢异常 内照射 损伤效应
免疫功能障碍 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致畸效应
随机性效应
因为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损伤
5
本章主要内容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 内照射损伤效应 内照射损伤临床特点 诊断 救治
6
相关概念
内照射 放射损伤
内照射
放射性核 素内污染
位置
剂量超限
损伤效应
7
内照射(internal exposure)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人体产生照射。
9
年摄入限值(annual limit on intake, ALI):
一年内,摄入体内的某种放射性核素量所产生的 待积剂量达到职业性照射的年当量剂量限值 。
待积当量剂量:个人在单次摄入放射性物质之后,
某一特定组织中接受的当量剂量率在时间τ内的积 分。
待积有效剂量:将单次摄入放射性物质后产生的
待积器官或组织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权重因子WT, 求和。
10
发生条件
战时:
碘-131,锶-90
铯-137
核武器爆炸 贫铀武器爆炸 脏弹:
放射性落下灰
气溶胶吸收
11
发生条件
平时:
从事开放源工作:核医学科,描仪表女工;
核事故等
12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
13
一、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粘膜和伤口
14
(一)经消化道进入
完全致癌因子,兼有始动和促进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肿瘤发生率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加。
最适致癌剂量、最低致癌剂量
34
八、遗传效应
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35
第三节
常见核素内照射损伤的临床表现
36
内照射损伤的临床特点
选择性损伤
潜伏期较长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缓慢 病程分期不明显 进入和排出途径的局部损伤
污染的水、食品 及手接触食物等
食物链 水鱼人 草牛人
易溶性化合物易吸收
难溶性化合物吸收率低
15
(二)经呼吸道进入
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
粒子粒径与吸收的关系
粒径>1μm ,阻挡 粒径<0.01μm ,自由来往 (气态)
粒径0.01~1μm危害最大 其中: 25%进入血液
75%沉积在肺部
16
核辐射警示新标志
27
二、主要靶器官的损伤
(一)骨髓损伤:亲骨性核素 (二)骨骼损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三)肝脏损伤:亲网状内皮核素 (四)肺损伤:放射性肺炎、肺水肿、纤维化。 (五)胃肠道损伤: (六)甲状腺和其他内分泌腺损伤 : (七)肾脏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 脱落。晚期纤维增生,肾硬化
体内放射性核素>其自然存在量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 (internal contamination of radionuclides)
基础与前提
内照射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 from internal exposure):内照射→全身性疾病(电离辐射所致的全 身性表现+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
吸收入血 嵌入弹片 被体液溶解 易溶性化合物 食 入 难溶性化合物 血 液 辐射灶
肾脏
骨骼 生殖器官 肝、脾
排泄 蓄积
从粪便排泄
皮肤接触
48
三、裂变产物(碘、铯、锶)
早期混合裂变产物:核爆炸后几天内,主要是 放射性碘,甲状腺是主要靶器官。
晚期混合裂变产物:主要是90Sr、137Cs、
144Ce等,骨骼是主要靶器官。
急性氚水中毒时→急性放射病
59
急性氚水中毒时表现为急性放射病。 对人的急性致死量:740GBq。 致癌作用:除白血病外,所有组织均可,无特殊 的靶组织。 生殖细胞对氚很敏感 精原细胞染色体易位--研究氚水遗传效应的重要指标。
60
放射性锝(99mTc)
医学上最常用的核素,在溶液中以TcO4-形式存在。 γ辐射源,物理半衰期是6.02h。 肠道吸收率80%,肌肉注射吸收率达100%。 主要蓄积在唾液腺、甲状腺、胃肠道。 自肾脏和肠道排除,生物半排期是48h。 99mTc在事故性大剂量摄入情况下,主要是中度化学 毒性,年摄入量限值为200MBq。 Na99mTcO4对睾丸的损伤较大。
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变化是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浓缩铀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晚期→辐射致癌效应。
46
急性铀中毒时,白细
胞升高,随后波动性
白细胞数( ×1 0 9 / L )
25 20 15 10 5 0 0 10 20 受照时间(a ) 30
下降,红细胞和血红
蛋白下降。骨髓细胞 明显增生。
180
600
37
1. 选择性损伤
大多数放射性核素选择性蓄积于组织器官中。
危象器官(critical organ) 放射性核素沉积较多、吸收剂量大而排 泄慢受内照射损伤最重的组织器官。
碘-131 锶-90
甲状腺 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