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a9b241310661ed9ad51f3de.png)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8898d76a98271fe910ef9a7.png)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
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
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
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
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ece01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8.png)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速度和成就。
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国企改革、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司法改革等。
其中,国企改革是其中最显著的一环。
国企改革主要包括非核心业务剥离、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等。
这些改革使国企更加市场化和企业化,处于更强的竞争地位。
另外,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税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提高经济效率。
而金融改革则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开放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开放能够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化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放弃了僵化的计划经济,积极发展市场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包括价格改革、产权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等。
在价格改革方面,中国政府逐步消灭了过度控制物价的传统价格取向,允许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更加灵活、完善的市场体系。
产权改革,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改革后,企业获得了更好的法律地位以及更广泛的投融资渠道。
外汇制度改革则推进了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减少了市场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
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农村土地改革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来源。
三、外贸和开放型经济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而外贸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发展飞速,出口额从40年前不到1亿美元,增长到目前超过2万亿美元。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也从1978年的不到1%增长到了目前的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ffca6d226fff705cc170ae4.png)
内容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56f47784254b35eefd34fb.png)
15
• 3.应对复杂敏感国际关系的挑战。 • 4.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挑战。 • 5.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
11
• 国内: •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 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 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 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但是: • 1)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 2)国际收支不平衡,外面增长方式粗放 • 3)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消费量偏低 • 4)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 5)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 6)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领域还 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主要内容
•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 二、中国经济运行国内外环境分析 • 三、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 四、如何做好“十二五”开篇之作 • 五、几个热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回顾: 在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 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 斯蒂格利茨:“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 又持久的经济增长”。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984196dc77da26924c5b010.png)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fa4bbb011ca300a7c39099.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65f153a0f524ccbff12184ea.png)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刘树成刘树成简介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省武强县。
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52e2122d4b35eefdc8d3333e.png)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张连城内容提要: 2009年,本轮经济周期已完成筑底, 2010年,中国将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的特点,未来的扩张期将长达7—8年之久。
但是,未来的经济扩张很可能是缓慢的、在波动过程中完成的。
排除随机因素的冲击和错误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中国物价水平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在未来3—5年内,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概率很小,经济较快增长和低通胀是经济运行的主旋律。
为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扩张期内稳定健康地发展,应当确定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并根据适度增长区间随时调整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作者简介:张连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本轮经济周期2007 年到达波峰, 2008 年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 2009 年已完成筑底。
201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对通货膨胀应当持有怎样的预期,以及如何避免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既包括经济扩张期,也包括经济收缩期。
经济扩张期是指经济从波谷向上运行至波峰所持续的时间,经济收缩期则是指经济从波峰向下运行至波谷所持续的时间。
我们可以把经济扩张期分为复苏和繁荣两个阶段。
复苏阶段是指经济从波谷运行至经济增长趋势线即运行至经济正常增长路径附近的阶段;繁荣阶段是指经济从正常增长路径继续上行到达波峰的阶段。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经济收缩期分为衰退和萧条两个阶段。
衰退阶段是经济从波峰向下运行至经济增长趋势线附近的阶段;萧条阶段则是指经济从趋势线继续下行运行至波谷的阶段。
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始于2000年。
经过8年的持续增长,到2007年,经济运行到本轮周期的波峰,经济增长率高达13%。
2008年经济开始向下运行,经济增长率跌至9% , 2009年经济继续下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结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b9bf86ca98271fe910ef993.png)
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图3清晰的反映出三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总体来说,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及第三产业GDP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1027.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4000亿元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增速为32%。第二产业在1992年以前增长缓慢,但之后快速发展,其总产值较1978年增加了82%并在2008年达到146183.4亿元。我国第三产业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其总产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120486.6亿元,增速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达137%,。
人均GDP(美元)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卢森堡
113043
102284
81393
69056
55100
43940
45778
美国
46859
45218
4397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7610
37800
37610
36731
中国
3315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https://img.taocdn.com/s3/m/79ed76eee009581b6bd9ebaa.png)
中国经济周期 每轮经济周期的起止年份 1978-1981 1982-1986 1987-1990 1991-1999 2000-2003 2004-2007 峰尖及年份 11.7(1978) 15.2(1984) 11.6(1987) 14.2(1992) 10(2003) 11.4(2007) 五年计划平均增速比较 时期 GDP平均增速(%) 六五 10.78 七五 7.92 八五 12.00 九五 8.26 十五 9.58 峰谷及年份 5.2(1981) 8.5(1986) 3.8(1990) 7.8(1998) 8.3(2001) 10.1(2004) 落差 6.5 6.4 7.8 6.4 1.7 1.3
中国改革30年以来经济周期分 中国改革30年以来经济周期分 30 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服务部
2008年 2008年9月
二、我国的经济周期
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
78-90年 78-90年:第一个中周期 78-81年 78-81年: 第一个 短周期 82-86年 82-86年: 第二个 短周期
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来看,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逐步减缓的趋势。在1981-1990年的经济增长周 期中,GDP增长的最大值为15.2%(1984年),而最小值为3.8%(1990年),其波动幅度达到11.4个百分点。 而在1991-1999年的经济增长周期中,GDP增长的最大幅度为14.2%(1992年),而最小值为7.1%(1999年), 其波动幅度仅为7.1个百分点。仅从数据来看,在“十五”到“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幅度进一步 减小,经济增长更加趋于平稳。因此,可以预计,在“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加趋于平稳,经 济波动幅度将进一步减小。预计“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GDP的增速在7.5%-11.5%之间,且呈现出逐年递减 的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b3083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8.png)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阐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中国经济增长趋势1. 高速增长阶段: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
这一阶段以年均GDP增速超过9%为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大规模的投资都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2. 转型调整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转型调整阶段。
为了解决资源环境矛盾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这一阶段以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
3. 新常态阶段: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阶段。
这一阶段以经济增速放缓为特征,但增长质量提高。
中国经济调整结构,以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手段,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1. 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红利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
2. 投资因素:长期以来,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投资动力。
3. 外部需求因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
国际贸易的波动、全球经济景气程度以及各国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中国的出口带来影响。
4. 结构调整因素: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技术创新以及提高服务业比重,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 政府政策因素: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国政府可以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引导。
三、结论在人口因素逐渐减弱、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35e052cbe23482fb4da4cf8.png)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f7c0228dd36a32d737581c8.png)
相 比较 于改 革开放 前 的五次 经济 波动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 胀 。由于在 改革 开放 初 期 ,我 国经 济 活动很 大程度 上仍遵 循
变全 逐步形 成 了具 有 中国特色 的经 济体 制建 设之 路 ,中国经济 与 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 ,
国际 接轨 的步伐 加 快 ,开放 市 场 与 引进 先进 生 产力 相 结合 , 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 调控 ,还特别 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 为 从宏观 上增加 了 国民经济 的总体 质 量 和 国际竞争 力 ,从微 观 经济活动注入稳定 因素 ,从而使该 周期 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 于
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 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这种 现象被称为周期性 的经济波动 。
第一 阶段 ,17 ~ 90 间 ,供 求关 系体现 为供不应求 。 9 8 19年 经济 中固定 资产 投资 增长 过快 ,居 民货 币收入增 长过 快 ,社
新 中 国建 立 以来 ,我 国经 历 了九次 经 济波 动 ,引起 我 国 会 总需 求 扩张 速度 快 于总供 给 的增 长 能力 ,出现 了投资 和消
经历的 四次经济 波动 呈现 出以下趋 势 :
计 划体 制 的模 式 ,宏 观 调控 的水 平相 对 不高 ,主 增 长率 上下 波动 的离 差 )逐 较 大 ,对 经 济运 行 内在 规律 认识 不够 充分 ;宏 观调控 措施 相 周
渐减小 ; 对 滞后 ,调 控措施 以行政 手 段为 主 ,缺乏 市场 调节能 力 。从
波动 。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https://img.taocdn.com/s3/m/64c2b487cc22bcd126ff0c35.png)
- 1-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本刊专稿
二、对人们普遍关注的 几个焦点问题的认识
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无论经济理论界 还是社会舆论方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出现 了较多的议论。在此, 我想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几 个焦点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 关于经济运行的! 热∀与! 冷∀。对当前经济 运行情况的判断, 有的人说总量已经! 过热∀, 有的 人认为是局部! 过热∀, 还有的人说! 热∀ 得不够。 我认为是有! 热∀也有! 冷∀。让人觉得比较! 热∀的 方面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 包括房地产) 上得较 快, 特别是钢铁等几个热点行业建设规模偏大, 各 类开发区 ( 工业园区) 上得太猛, 银行贷款发放较 多以及工业生产增长强劲等; 而股市、债市两低 迷, 产品有一定过剩, 劳动力过剩 ( 就业压力很 大) , 甚至资金过剩等都是! 冷∀ 的典型表现; 消费 增长、财政支出、物价水平则都很正常, 社会最终 消费增长还略显疲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率 1992 年为 44. 4% , 1993 年高达 61. 8% , 1994 年回落到 30. 4% 。而 2003 年前 3 季度增长率为 30. 5% , 全年的增长率预计只有 23% 左右, 比 1990~ 2002 年年均增长率 21. 5% 略高一些。房地 产开发投资 1992 年增长 117. 5% , 1993 年增长 165. 0% , 1994 年回落到 31. 8% , 2003 年前 3 季 度增长 32. 8% , 预计全年涨幅可回落到 25% 左 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2 年增长 16. 8% , 1993 年增长 28. 4% , 1994 年增长 30. 5% , 2003 年预计全年增长为 9% 。1994 年当年的物价涨幅 高达 21. 7% 。1992~ 1994 年呈现投资、消费、物价 全面过热的局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经 济的这一轮扩张, 与 10 年前的情形相比是大不相 同的。就经济总量而言, 前 3 季度增长 8. 5% , 还 没有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水平, 也不能说是 过热。因此, 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作出总体上过 热的简单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https://img.taocdn.com/s3/m/56be699d6bec0975f565e200.png)
袁 2 17 - 20 9 8 0 9年 间 消 除趋 势后 各 变量 与 实 际产 出的 交 叉 相 关 系数
滞 后 阶 数 5 4 3 2 l 0 — 1 - 2 - 3 - 4 - 5
期特征 , 这与正常的“ 产出—物价” 菲利普
斯 曲线所揭示的经验 结论 一致 , 表明需求 因素 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的主 要驱动 力。 当期通 货膨胀 率与 下一期 产 出的相 关为
变化要 素生产率和就 业人数 波动 明显低于产 出波动 ; 出口 、 固定资产投资 、 工业增加值 、 全要素生 产率 、 通货 膨 胀率和居民消费波动与 当期产 出波动正相关 , 表现出明显 的 顺周期 的特征 。第二 , 由于特殊的国情也存 在着一些独特 l 我 生, 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个别典型事实并不服从一般经济学规律 。 如
量 的 自相关 来刻画 ; 协动性 是指在 经济周期 运行 中 , 不同宏 观 经济变 量之 间存 在一定相关性 , 通常 由消除趋 势后的宏观 经济 变量的交叉相关来刻画 。
本 文将在经 济周期 的波动性 、 续性 、 持 逆转 性和协 动性 等 特征的基础 上 , 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 济周期波动的典 型事
居 民 消 费 就 业 人 数 一 .3 - .7 一 . - .1 0O 05 O3 O3 01 - .4 O1 O1 02 O3 3 02 - . 5 .3 . 3 - O .3 00 一 . 6 01 02 02 01 — . 一 . - -2 0o 0O 00 01 . 4 .2 .l .O O1 0 O2 5 02 - .7 .2 .6 .O
O 9 大 于当期通 货膨 胀率与上一期产 出 ., 2
的相 关 (.5 , 明通货膨 胀 率具有 一定 o1 )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8b806a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3.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8e6fadb76a20029bd642d74.png)
第一波动 幅度 ( 期内经济 增长率 上下波动 的离差 )逐渐 的结合也 经历 了逐渐 提高和 完善的过程 。我 国的经济 波动在这 周
第二波动高 度 ( 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 ( 周期 内波谷年份 的经济增长率 )逐渐上升 ;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 ( 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 ( 周期 内扩张期 的长 度)明显延长。
减小 ;
在 市场 化进程 中 ,国家 宏观调 控与 市场调节 以及两 者之 间
个过程 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第 一 阶 段 , l 7 -1 9 年 间 ,供 求 关 系体 现 为 供 不 应 求 。 98 90 经 济 中固 定 资 产 投 资增 长 过 快 ,居 民货 币 收 入 增 长 过 快 ,社 会
经济在沿 着经济 发展的 总体 趋势 的增长过 程 中,常常伴 随
着 经 济 活 动 的 上 下 波动 ,且 呈 现 出 周 期 性 变 动 的 特 征 ,即 经 济 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一
、
改革开放 以来 的四次经 济波 动及其特点
改 革 开 放 建 立 了市 场 经 济 的 雏 形 , 从 体 制 结 构 的 变 革 中逐 接 轨 的 步 伐 加 快 ,开 放 市 场 与 引进 先 进 生 产 力 相 结 合 ,从 宏 观
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
目比较 成功 的 企 业 ,往往 是 融 资 渠 道 多 样 ,即能 通 过 银 行 间 接 融 建筑商 ( 投资商 )而言 ,在认真研读招标文件 的基础上 ,应与业 资 ,又 能通 过 股 市 直 接融 资 ,与 单 一 的 间 接融 资 相 比 ,融 资 成 本 主 或 业 主 代 表做 好 沟 通 、协 调 ,尽 可 能 在 原 则 问题 上 强 化 投 资 方 相 对较 低 ,融 资 渠道 相 对 通 畅 ,并 逐 步形 成 低 融 资 成 本 资金 高 权 益 ,防止 洽 谈 过 程 不 分 孰 重 孰 轻 ,导 致项 目合 同条 款 的 明 显 的 不 合理 或权 益与 责 任 不 对 称 ,一 旦 落 实到 合 同文 件 ,则 给 企 业 未 收 益B 项 目_高 收 益 强融 资 能 力 .低 融 资 成 本 的 良性 循 环 。 T ÷ + () 构筑 合 适 的 投 、融 资 平 台 。如 上 所 述 ,如 果 企 业仅 仅 依 来 投资 收 益 产 生 重大 不 利 影 响 。 2 靠 自身 间 接 融 资 去 搭 建 投 、融 资 平 台 显 然 难 以满 足 投 资 B 项 目 T () 积极争取地 方政府 对重点工程 项 目的政 策扶持 。根据 4 高 投 入 的 需 要 ,而 除 之 外 ,企 业 缺 少可 以依 靠 的 、具 有相 当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企 业 所 得税 法 第二 十 七 条 第 三 款 规 定 “ 事 从 模 的投、融资平台 ,这也是影 响企业投资B T项 目制约性 因素 。 国 家重 点扶 持 的公 共 基 础 设 施 项 目经营 所 得 可 免 征 、减 征 企 业所 针 对 此 问 题 ,建 筑 商 可 充 分 利 用社 会 资 本 或 集 团 控 股 企 业资 本 以 得 税” ,作 为B T项 目往往 是各地方政府重大 市政项 目或 民生项 投资 入 股 形 式 ,共 同搭 建 具 有 一 定规 模 的投 、融 资 平 台 ,平 台在 目,民间资本 的投入无疑 对项 目的提前实施 具有重 大的推进作 享 有回购方投 资回报的 同时 ,建筑商 可对建 安费用作 出适 当让 用 ,各地方政府往往会因此在税 收方面作 出适 当让步 ,建筑商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
特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改革开放“而立”之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上第四个经济波动期。
中央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方针正在实施过程中,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
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
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逐渐减小;
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上升;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总结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
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也经历了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不应求。
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水平全面上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计划体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宏观调控措施相对滞后,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调节能力。
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引起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1997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加强,微观经济体逐渐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升温。
但是,由于新的规则未能及时建立,一些微观经济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致使经济活动处于非市场化状态,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升温,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加大,进而破坏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产业链条的合理性。
但此时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市场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变全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调控,还特别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稳定因素,从而使该周期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理性,周期持续时间延长,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0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并经过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快速增长的总需求也带动了总供给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消费关系发生变化,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膨胀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需求进一步萎缩,供求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
此时市场已经成为
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根本性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我国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认识,调控措施第一次由控制和稳定需求转向扩大需求。
在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促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速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回升。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供求关系再次出现局部需求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
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但是由于出现了部分产业需求过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了许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增大了经济总量过热的风险,威胁着宏观经济的稳定。
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局部需求过热采取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调控措施,并注意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
我国的宏观调控增强了驾驭三驾马车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持了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
12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中国经济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