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摘要:讨论了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国内外发展状况、吸水机理及合成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学引发接枝聚合淀粉接枝丙烯腈类树脂、淀粉接枝丙烯酸类树脂、淀粉接枝多元单体类树脂、复合型淀粉接枝脂类树脂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今后我国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应该向以变性淀粉为原料、多元接枝共聚和制备复合型树脂的方向发展。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它具有非常强的吸水能力,能吸收自身质量几十倍乃至几千倍的水,这是以往任何吸水材料无法比拟的。高吸水性树脂不但吸水能力强,而且保水能力非常高,吸水后,无论施加多大的压力也不脱水,因此又被称为高保水剂。由于高吸水性树脂既具有独特的吸水性能和保水能力,同时又具备高分子材料的优点,即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因此,已广泛应用于农、林、园艺、医疗、生理卫生、石油、化学化工、日用品、环境保护、美容、化妆、建材、生化技术、食品等领域。国内对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虽仅有20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高吸水性树脂可以通过溶液聚合、反相悬浮聚合、反相乳液聚合等方法制得。根据原料不同,高吸水性树脂主要分为淀粉、纤维素和人工合成三大系列。由于淀粉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原料来源广泛,种类多,产量丰富,特别是我国农业产品资源极为丰富,而且它在生物降解和原料的再生性方面具有其他类树脂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研究和开发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国内外发展状况、吸水机理及合成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1国内外发展状况
早在1961年,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所Fanta GF等对以淀粉与丙烯腈为原料,通过铈盐引发把丙烯腈接枝共聚到淀粉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5年日本三洋化成株式会社的增田房义研究了淀粉接枝丙烯酸钠共聚物超强吸水剂,并于1978年以IM一300代号投放市场,其吸水能力为300 g/g,后来又研制出32—1000,吸水率达1 000倍。当时日本的住友化学、明成化学等公司以不同的原料开发吸水性材料。此后世界各国对高吸水性树脂品种、性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其中以美国和日本取得的成效最大。我国的高吸水性树脂研制工作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华南工学院张力田教授于1982年对国际上有关吸水性
树脂所取得的成就作了综述,1988年我国开始有高吸水性树脂专利。从80年代开始至今对高吸水性树脂进行研究的单位和企业有30余家。如苏州大学以丙烯酸为主要原料,研制了粒径为1.57 mm、吸水率为1 500 g/g左右的大粒径高吸水性树脂。李平、修国华等以丙烯酸钠聚合物为主要部分,在水性溶剂环己烷中经反相悬浮聚合反应制备了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钠,不仅对纯水,而且对盐水、人体尿等各种电解质水溶液也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凝胶强度及适宜的发粘感。目前北京轻工业学院等单位进行的“九五”重点课题——“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已经过中试进入后期的应用试验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引入了微波合成技术,使得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有望实现清洁节能化工艺,并可降低生产成本,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光明。还有研究人员探索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如丙烯酰胺固相超声波法合成、7射线照射淀粉接枝丙烯酸C9J、紫外光引发淀粉接枝丙烯腈以及超临界流体中的高吸水树脂生产等。通过在吸水理论指导下进行分子设计和形状设计,能得到比较优化、高效且实用的高吸水材料。
2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研究
2.1网状结构作用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在结构上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如羧基与酰胺基,并具有适当的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它的吸水,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当高分子遇水时,亲水基团与水分子进行水合作用,在高分子网状结构内外形成离子浓度差。即高分子网状结构中有一定数量的亲水离子,使网状结构内外产生渗透压,渗透压作用使水分子向网状结构内渗透。同理,如被吸附水中含有盐时,渗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高吸水性树脂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的空隙越大,吸水率越高,反之,空隙越小,吸水率越低。进入树脂内的一部分水分子与其中亲水基团缔合成束缚水,另一部分则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高分子网状结构限制了水分子的运动,故吸收的水在加压下不会被挤出,显示良好的吸水性能。
2.2 Flory公式及相转变理论
Flory在1953年运用弹性凝胶理论推出了高吸水性树脂溶胀能力的数学公式。该公式定量地给出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和交联度、对水的亲和力、外界离子强度、固定在树脂上的电荷密度问的关系。由公式可知,交联密度增加,树脂
的吸水能力降低,但树脂必须有一定的交联度,以保证树脂只溶胀,不溶解。赵妍嫣等¨’根据高吸水性树脂吸液过程中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及离子对高吸水树脂吸液率的影响规律,推测静电斥力和渗透压是影响高吸水树脂吸水的主要因素。在树脂吸液饱和后,水凝胶的电导率仍大于溶液,但此时渗透压提供的动力不能克服收缩力时,树脂吸液便达到饱和。说明树脂吸液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离子浓度和树脂中离子型基团数量,要提高树脂吸液率,应增加树脂中离子型亲水基团的含量。交联度太大时,树脂网状结构收缩力大,不利于树脂吸液;但交联度太小时,树脂不能形成合适的网状结构,也不利于树脂吸液。因此,可以选择
合适的交联剂,控制交联密度,使吸水性树脂具有最高的吸水率。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田中叟一的相转变理论。将凝胶浸在溶剂中,若溶剂的组成和温度缓慢改变,凝胶的体积也缓慢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连续的,称为凝胶的相转变
现象。高吸水性树脂作为凝胶,也存在相转变现象。该理论认为: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凝胶体积的改变由凝胶的渗透压所决定。当凝胶处于平衡状态时,其渗透压
等于零。由凝胶的体积变化动力学可知凝胶的粒径越小,膨胀和收缩越快。凝胶的扩散系数因凝胶的状态所处相图的不同位置而完全不同。
2.3溶液热力学理论
从热力学观点看,化学位△矿<0或自由焓AG。<0时,水在高分子相中稳定,水能渗入高分子相中,使体系自由能降低,直到平衡(△p4=0)为止。如果水从中逸出,则化学位△矿>0或自由焓△G。>0,水在高分子相中不能稳定存在。
3化学引发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性树脂
化学引发方法多采用水溶液引发,是较成熟的方法。化学引发方法分为2步:淀粉与接枝单体发生接枝共聚;共聚物在交联剂作用下形成高分子网络结构。其生产工艺较多,但聚合原理基本类似。
3.1淀粉接枝丙烯腈类树脂
1969年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所最初使用ce4+作为引发剂,使淀粉与丙烯腈接枝共聚制得淀粉一丙烯腈共聚物,开创了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领域。Ce4+作引发剂是一种应用广泛、接枝效率较高的方法。ce4+的引发活性高,但价格也高,工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降低成本,一方面在ce4+引发体系中加入廉价过硫酸盐把ce3+氧化成ce4+,昂贵的硝酸铈铵可循环使用,既保持了较高的接枝率又降低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人们研究Mn3+引发体系如KMn04、
K3[Mn(c204)3]、Mn[(H2P207)3]3一等,其特点是价格低廉,但引发活性不如硝酸铈铵,因此研究新的引发剂十分必要。
上述制备过程中,当加入强碱进行皂化水解时,由于反应物料非常黏稠,导致操作控制十分困难。因此,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工艺。美国Gain Pmcessing公司在水一甲醇溶液中使反应物呈膨胀分散状态,具有易制备的特点。可在淀粉接枝丙烯腈时,加入2一丙烯酰胺一2一甲基丙磺酸 (AA—SO,H),当AA~SO,H的含量足够高时,所得共聚物不经皂化也具有吸水能力,可用作酸性高吸水性树脂。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公开的高吸水树脂制造方法(cN 1058972),采用过硫酸铵或它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以降低产品成本。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析测试中心公开的高吸水树脂制造方法(cN 1068339),提供了一种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和强碱水溶液组成的分散体系,将淀粉一丙烯腈接枝共聚物呈颗粒状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皂化,加入表面活性剂防止颗粒粘结,反应体系不出现黏度高、皂化不完全的情况,可直接获得应用广泛的颗粒状产品。
郝爱友等将p环糊精分子用环氧氯丙烷预交联后,与淀粉、丙烯腈混合,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接枝共聚,经水解可制得具有疏水空腔的卢环糊精改性高吸水树脂。该树脂除具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外,还对药物、香料等疏水性有机分子具有良好的包合或吸附作用。以上制备方法均须进行接枝聚合物的水解,产品须精制以除去有毒的丙烯腈。
3.2淀粉接枝丙烯酸类树脂
日本三洋化成工业(Sanyo Chefnjcal Industries)公司于1975年研制出淀粉接枝丙烯酸(钠)吸水树脂,并于1978年以IM一300牌号投放市场,该产品吸水率为300倍,后来研制的IM一1000的吸水率为1 000倍。随后,许多公司纷纷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