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d v l p n fr g o a c n m y a h r v n ile g .S c t d a e n t e GDP i d x e e o me t o e i n l o o tt e p o i c a d e u h a s u y i b s d o h e s n e
的顺 利实 现 和“ 二传 手 ” 用 的发 挥 , 且 对 其 他 作 而
省 际接壤 地 区的发展 具有 重要 的参 考意 义 。
1 研 究 方 法
民生 产总值 只有 1 2 . 8亿 元 , 占全 国 的 36 11 仅
( 徐州 、 连云 港 、 城 、 安 、 盐 淮 宿迁 、 泰安 、 宁 、 济 枣庄 、 临沂 、 泽 、 菏 日照 、 芜 、 埠 、 阳 、 北 、 州 、 莱 蚌 阜 淮 宿 毫
州、 开封 、 商丘 、 口) 周 组成 , 面积 1 . 1万 k , 总 78 m 人 口 1 2 亿口 。该 地 区区位 优越 , .3 ] 在全 国经 济格 局 中 具 有承东 启西 、 连南 接北 的突 出战 略地位 , 是我 国经 济 发展南 北 联 结 东 靠 西 移 的接 力 站[ 。但 至 2 0 2 ] 06
pe a t l n s g ou d f rfv i e r ily o r c pia ,a d i r pe o i e tm spa ta l rwho l ly.Be i e ,w epr po e s me c unt r sd s o s o o e—
De . 20 C 08
20 0 8年 1 2月
文 章 编号 :6 26 8 ( 08 0 —0 50 l7 —6 5 2 0 ) 40 8 —4
淮 海 经 济 区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研 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上 逐渐 优化 。2 0 0 8年 , 淮海 经济 区的济 宁市 、 徐州 市 、 封市和 开 淮 北 市 产 业 结 构 分 别 为 1 .:583 . 、055 .: .、23 21 .: 1 1 .:293 6 2 .: 5 2 6 4 .: . 995 .: .。但是 与 四省发达 地 区相 比, 533 4和 .:993 2 2 0 还是 有
c o d n td e eo me t f dfe e t e i n . e , t i a e p t f r a d o o n e me s r s n s g e t n w ih o l p o t o r i ae d v lp n o i r n r g o s t n h s h p p r u o w r t c u tr a u e a d u g si s h c c ud r moe o
1淮海 经济 区概况 淮海 经济 区位 于苏鲁豫 皖 四省 接壤地 区 , 由苏 鲁豫 皖 四省 1 4个地 、 组成 。后来 发展 到四省 的 2 地级 市 , 市 O个 包括 江苏省 的 连云港 、 州 、 安 、 徐 淮 盐城 、 宿迁 ; 山东 省的济 宁 、 临沂 、 枣庄 、 日照 、 安 、 芜 、 泽 ; 徽省 的淮北 、 州 、 阳 、 埠 、 泰 莱 菏 安 宿 阜 蚌 毫
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
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一、发展现状: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伴煤发展;现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拥有7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区位交通便利;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安徽省北大门,中原经济区重要成员,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距连云港港260公里,是安徽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6条国道、省道以及连霍、京福、泗许、济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环城四方;符夹、青芦、青阜铁路东接京沪、北连陇海、西通京九;郑徐高铁淮北连接线项目2017年上半年建成后,小时通达合肥、南京、济南、郑州,3小时可达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历史人文荟萃;4000年前“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在此建城,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蹇叔,孔子七十二弟子颛孙子张,两汉之交的哲学家、经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二十四孝子”之一蔡顺,现代雕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者刘开渠等,都生于这片热土;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产业基础良好;煤炭保有储量46亿吨,是全国13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原煤5300多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24万千瓦,形成煤电、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工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拥有恒源煤电、华孚色纺、雷鸣科化、口子酒业四家上市公司;淮北矿业、皖北煤电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列第253、474位;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山水生态宜人;近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城市建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淮河以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主城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现有相山、四季榴园国家4A级风景区、龙脊山森林公园等特色公园;采煤塌陷区经生态修复后,在城市中心形成南湖、东湖、中湖一串50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呈现“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自然风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榴园、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南山等各具魅力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田园风情引人入胜;社会文明和谐;20载持之以恒创建全国文明城市,127位市民获评“中国好人”,人数居全国地级城市第二位,群众安全感指数、幸福感指数保持全省领先;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还是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和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在全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困难的大背景下,淮北发展反而呈现不断向好的态势;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开展年度绩效考评以来,淮北市连续取得良好以上等次,其中在2014年度获得优秀,转型整体水平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中排名靠前,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国家土地复垦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湿地公园等荣誉称号;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收入较2016年的亿元保持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9292元、11506元,分别增长%、8%,物价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收入继2012年后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亿元,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截至目前,非煤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二”,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走创新引领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陶铝新材料等战略新兴性新兴产业为龙头,整体构建绿金经济引擎、绿金支柱产业,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着力建设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位一体”的绿金样板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产业转型:1.发展战略淮北市第八次党代会要确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结合淮北实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淮北认真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指示,这是淮北谋划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机遇;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碳”;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之“碳”,是以煤炭中的“碳”成分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紧盯科技、时代和产业前沿,着眼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实现以炭升碳;以碳纤维、石墨烯、金刚石等新型碳基材料为发展方向,聚力发展高端碳科技产业;二是“低碳”;以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践低碳产业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相结合、技术集成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发展建设与碳排放权交易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断减少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的有机共生;建设一批低碳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知识高密集性、经济高增值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增长点;三是“绿金”;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之“绿金”,是在坚持生态优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绿能生金、以绿增金”的创新思维,围绕绿色做文章,聚焦绿色谋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真正成为淮北的金山银山;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的谋划,就是借鉴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和制度,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实际出发,以煤炭中的“碳”成分为基础,以新技术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碳科技产业和低碳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开放招商和创新驱动为抓手,以新型煤化工、陶铝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健康养老、法律咨询、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互联网+新业态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引燃淮北经济爆发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淮北落地生根,率先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崛起新路;这一战略是内涵丰富开放包容的广义概念;首先,这是一个全域性概念,指淮北市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引领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其次,这是一个高新技术概念,也是工业立市的概念,指依靠高新技术发展新型煤化工,做大做强以量子碳素、石墨烯、碳纤维等碳基材料为代表的碳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陶铝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及绿色食品、芳香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绿色、低碳产业;第三,这是一个创意产业概念,指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将创意知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其他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样是绿色、低碳产业;第四,这是一个文明、智慧、绿色、环保概念,指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绿色海绵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也包括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节能、蓄水、节水,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等等;淮北已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总体思路为确保顺利实现转型崛起,进一步树牢绿金理念,淮北形成了转型崛起“一二三四五”的总体思路,即一大发展战略,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二是两大动力引擎,招商带动、创新驱动;三是三个绿水青山,打造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特别是政治生态这“三位一体”的绿水青山;四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五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目前,淮北转型崛起的“四梁八柱”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广泛共识,为淮北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战略支持和项目支撑;3.转型模式1)坚持招商带动与创新驱动“并行联动”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疏解非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等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园引制有机结合,积极引进符合转型崛起需要的项目、资本、人才、技术、制度、机制等;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采取PPP模式,加快建设碳科技研究院、碳谷产业新城,实现园区成片开发、产业集群发展、产城加速融合;积极展开对外合作,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共建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加快“调转促”,聚力“全创改”,统筹推进平台、科技、金融和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体系”;在低碳领域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高水平研发平台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加快“双创”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引进先进技术、集聚创新资源、孵化创新产业,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2)坚持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坚持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新动力,以碳科技产业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方向,在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产业链改造的同时,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速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型产业;坚持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新路,推动煤炭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延伸,加快发展以混合芳烃加氢、粗苯精制等为重点的新型煤化工,做大做强以量子碳素、石墨烯、碳纤维等碳基材料为代表的碳产业;聚焦陶铝新材料推广应用、市场培育和产业塑造,打造以陶铝新材料为产业链核心的中国陶铝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及绿色食品、芳香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燃淮北经济爆发点;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多年来二产占GDP比重较高,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一直是淮北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短板;随着大众消费不断兴起和“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服务业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绿色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新业态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将创意知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健康养老、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3)坚持城市全面发展与突出生态建设“有机统一”抢抓安徽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淮北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发展机遇,用好国家和省支持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释放出的城市发展空间,坚持城乡统筹、组团布局,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通过整合优化全域空间资源和功能布局,推进主城区六大组团协同发展,加快城市南部次中心建设,着力形成“一主一次、南北联动”的城市发展架构;积极推进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构建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由“依山建城”向“环湖时代”跨越,突出“徽风汉韵”,让城市显山、露水、见林,不断彰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精美城市风貌;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海绵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扎实推进相山、南山、塔山、龙脊山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森林绿色生态屏障,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切实发挥淮水北调配水工程作用,加快建设河湖贯通工程,构建城市中心湖泊群,实施老濉河、浍河、龙岱河等河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修复华家湖、朔西湖等城市生态水系,提升水域有机碳储量,增加湿地碳汇;深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4.发展规划淮北矿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跨淮北、宿州、阜阳和亳州4市的砀山、萧县、濉溪、固镇、涡阳和蒙城等县;矿区东西长40-150公里,南北宽135公里左右,总面积12350平方公里;资料显示,淮北市境内已发现矿产56种,查明储量的矿产有16种,分别为煤、铁、铜、金、银、钴、镍等;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煤、铁、铜、金、银、水泥用灰岩、耐火黏土、建筑石料用灰岩等,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以煤为核心的城市发展基础却越发脆弱;为此,国创拟在“城市中心塌陷区变湖泊湿地”的基础上,实践和发展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金理念,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以绿金淮北主体项目为载体,将世界最具潜力价值的创意知本、最有远见卓识的金融资本与淮北最具生命活力的地缘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整体构建精致淮北“绿金经济引擎”与“绿金支柱产业”,强力推进淮北由“资源消耗城市”向“绿金创意城市”的转型,力求用3到5年时间,将淮北打造成为全国着名的绿金样板城市,使“绿金淮北”成为中国绿金产业示范基地;在这里,世界前沿的碳素科技将成为发展的突破方向,基于淮北市2577平方公里全域,确立“中国碳谷·绿金淮北”28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以产城融合的开发模式,整体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国家创新驱动实验区,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树立新样本;通过深入调研,国创在淮北精心策划以大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即中国碳谷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新计划,推出淮北碳谷和淮北中德工业园区的项目设想;所谓“碳谷”,未来学家预言,如果说,硅谷是工业时代世界高科技革命的中心,那么,碳谷必将成为工业时代世界高科技革命的中心;站在世界材料技术制高点,项目将引进创意中国与国兴金控平台世界前沿碳科技资源,培育碳石墨产业链,打造淮北碳谷;同时,项目将创意中国平台德国与欧盟工业资源与淮北产业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对接、融合,市政府全权委托国创集团整体策划、招商运作;“中国碳谷系列”由中国碳谷产业园区与德国专利产业园区两大园区组成:一是中国碳谷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二是德国专利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平方公里;中国淮北德国专利产业园区的用地面积为30平方公里,项目选址在中国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包括:①德国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项目总部商务区②专利技术研发转化基地③专利技术对接与转让合作区④欧盟产品认证中心⑤专利产品加工生产基地⑥专利银行及园区配套服务等项目总投资预计约50亿元;项目将与法兰克福市政府、德国专利局合作,第一批落地60-70个德国专利技术项目,每个落地的专利技术项目按照年产值10亿元计算,将为淮北每年带来近500亿的产值;首个引进的德国专利技术产品钾德金项目计划年生产规模为100万吨,年产值约50亿元;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项目将中国广阔的投资创业机会、产品市场与德国广泛的中小企业实用专利技术相融合,创建中国首家全新的“德国专利技术”超级孵化器,搭建全新的中德合作平台;在中国碳谷项目与德方合作方面,项目将涉及四方面内容:第一,将德国先进实用的专利技术引入中国,实现德国技术市场化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以“中国淮北德国专利产业园区”为平台,创造优异软硬投资环境,吸引德国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项目到园区落户设立总部,为进入园区的德国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项目提供在中国布局发展、技术转化、投资合作、生产营销,从而实现市场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机会;第二,以德国为窗口,辐射欧盟,连接世界,把世界最好的专利技术在淮北落地,激活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为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专利技术资源保障;第三,创建中国首家全新的德国及欧盟专利技术超级孵化器,通过举办“中德专利技术论坛”“中德及欧盟专利技术投资合作博览会”等权威活动以及常年性的平台保障,为德国及欧盟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产品提供技术转化、投融资合作、生产营销、法律法规等全方位的专利技术咨询、对接服务;第四,以“中国淮北德国专利产业园区”为契机,联合德国以及欧盟主要国家,发起创建全球性的“专利银行”,发展专利技术产业金融生态产业链,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最强有力的引擎保障;在落地形式上,项目也进行了四类规划:首先,德国、欧盟中小企业、专利项目直接在园区落户、设立总部,在淮北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其次,德国、欧盟中小企业、专利项目与中国企业合作,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后在园区落户、设立总部,然后在淮北园区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第三,由中国企业、投资者并购引进德国及欧盟技术,然后在淮北园区落户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第四,专利技术在园区专利交易平台、专利银行落户,条件成熟时在淮北园区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在项目开发上,与国创合作的国兴金控股份已经成功承接过类似项目,并掌握了相关技术,开展了科技园区开发建设、投资“中国制造2025”等项目;例如,在园区开发上设立了廊坊市国创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廊坊市国创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为国经控股全资子公司,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简称“北科建”,北京市国资公司直属企业集团,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品牌园区的开发商合作,承担廊坊广阳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现规划2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40平方公里的一、二级开发以及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在工业园打造上,国兴金控股份投资建设了“工大创谷智能制造产业中心”项目,拟投资人民币18亿元,建设“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合作试验基地”;这些经典成功案例为项目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附件1:淮北市“十三五”传统产业重大项目煤炭:新建信湖矿、赵集矿、张楼单集矿等,改扩建杨柳煤矿、袁店一矿、袁店二矿、许疃矿、恒源煤矿、任楼煤矿、卧龙湖煤矿等;十三五以改造为主电力:平山电厂二期、国安电力二期、大唐虎山电厂二期、大唐热电联产、临涣中利电厂三期等项目;装备制造:濉溪汽车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濉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冠鑫汽车ABS生产、成源汽车部件生产、汽车轮毂生产、汽车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安徽宸宇汽车部件制造、中加汽车配件及五金产业城、杜集区煤矿机电装备制造、不锈钢带生产、年产200万件汽车用铝合金精密铸件等项目;纺织服装:华孚色纺二期、启鑫10万吨紧密纺二期、年产1000万套羊毛衫生产线、苏杭服饰、联利发纺织服饰、蓝天纺织等项目;新型建材: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千亩建材园、海螺合作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淮海实业集团大型预制构件、濉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微晶石装饰材料等项目;附件2:淮北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20万吨混合芳烃加氢、煤焦油加氢、环己酮仿生催化氧化联产己二酸与己内酯、5万吨针状焦、焦炉气综合利用甲醇、甲醇制汽油、甲醇制烯烃、乙二醇、1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25万吨/年聚丙烯、丙烯深加工、年产10万吨费拖合成高级蜡、年产8万吨费蒽油深加工等项目;铝基新材料:年产20万吨铜铝复合线、年产15万吨高精铝板带箔、年产5万吨亲水铝箔、年产1000万平方米CPI基板、年产2万吨电子铝箔、年产19万吨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年产36万平方米幕墙板、万吨彩涂铝卷、年产5万吨半钢性食品级铝箔、年产32万吨高档热镀铝锌硅钢板及彩涂生产线、年产200万只镁铝车轮、年产5万吨铝容器加工生产线、年产10万吨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型材、年产10万吨节能环保铝合金型材、年产10万吨新能源高端铝型材等项目;。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作者:黄雪婷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期摘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开发程度、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皖北、皖西、皖江经济区、皖南四大差异极大的经济发展板块。
笔者认为持续提升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制定符合各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不断完善安徽省的区域发展保障制度是解决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与原因;解决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是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安徽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安徽省形成了皖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皖西(六安)、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滁州)、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四大发展差异极大的板块。
本文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研究对象,概述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形成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最终结合安徽省的省情、企情及民情,提出对策建议,促使安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1.1 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在经济总量方面,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以2016年各市的GDP数据来分析,皖北地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没有一个市GDP总额超过1 500亿,最低的淮北、淮南GDP总额不到1 000亿,皖北地区6市的GDP总额仅仅与合肥的GDP总额相当;皖西(六安)为1 108.1亿,刚刚超过1 000亿大关;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除铜陵GDP在960亿外,其他均在1 400亿以上;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地区三地的GDP总合还不及芜湖一市,由此可见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之大。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沛县是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淮海经济区东部。
随着近年来徐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沛县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徐州市的其他区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进行优化策略,促进沛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总体情况根据徐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沛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56.05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47.03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4亿元,增长13.3%。
可以看出,沛县的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而第一产业占比较小。
2、产业结构沛县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
制造业中,机械装备、建材、食品等行业较为发达,但是缺乏垂直整合和创新能力;服务业中,物流、餐饮、金融等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吸引等方面仍有不足。
3、困难与挑战沛县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
另外,沛县所处的淮海经济区内部竞争激烈,沛县经济发展也需要与周边城市进行竞争和合作。
二、优化策略分析1、加强产业升级首先,沛县需要加强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产业。
同时,应该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
2、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沛县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人才和资本的引进。
应当加大政策和资源优惠力度,促进企业成长。
政府也应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便捷、更高效的政策和服务。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沛县属于淮海经济区首批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县,因此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1.加强顶层设计2.优化产业布局3.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4.推动绿色协同发展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6.加强区域协同创新7.深化体制机制改革8.保障措施正文: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板块,一直以来都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将继续深入开展,以下为工作要点:一、背景介绍淮海经济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总面积约30 万平方公里。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推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1.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协同发展目标、战略、路径和措施。
制定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政策和制度的有效衔接。
2.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协同,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各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3.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协同水平。
推动区域内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
4.推动绿色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推动各城市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6.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7.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推动各城市间的政策协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四、具体措施及推进方案五、预期成果及展望正文:一、背景介绍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一,自1986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3 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制定并落实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对于提高区域发展协同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
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加强区际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转移。
(3)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政策和制度创新。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四、具体措施及推进方案(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项目建设。
(2)制定产业转移和升级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优化布局。
(3)深化区内各城市间合作,推动政策共享、制度创新。
(4)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5)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五、预期成果及展望通过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的实施,预期将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优化、政策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改善、民生水平提高等多方面成果。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原创版】目录1.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2.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3.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4.对 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展望正文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23 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那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什么?它有哪些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未来,它又将如何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经济区之一,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四省交界地带组成。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2023 年,国家首次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这意味着淮海经济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淮海经济区,是指以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城市为中心,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四省交界地带的经济区域。
这个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和一体化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
2.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3.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区域内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
四、对 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展望2023 年,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开局之年。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袁冲(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32)[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演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日趋频繁,淮海经济区作为国内最早自发成立的经济协作区,现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5个因素出发,构建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8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找出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熵权法[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4-0052-03[作者简介]袁冲(198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区域经济、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评价研究(2020SJA2364);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
第2023年第4期(总第560期)商业经济No.4,2023Total No.560一、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
作为国内最早自发成立的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20市组成。
在此后36年里,淮海经济区先后经历了20个城市横向联合发展时期、8个城市一体化建设时期、10个会员城市协同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格局。
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确定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同年12月15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了《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从省级层面支持徐州发展中心城市。
2018年10月,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不仅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也意味以徐州为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然而,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淮海经济区的战略部署。
2023年将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关键一年。
本文将对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评估1. 经济发展淮海经济区由江苏省的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安徽省的徐州组成,这些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产业资源。
然而,目前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为了实现协同发展,区域内的各市应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交通网络建设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但目前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
为了促进协同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各级政府应共同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这样可以提高区域内外的物流效率,降低交通成本,进一步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
3. 政府协同淮海经济区涉及江苏、安徽两个省份,各级政府在协同发展方面需要加强沟通和合作。
建立跨地区政府协调机制,制定统一的协同发展规划,加强各项政策的协同推进。
政府还应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激发区域的发展活力。
三、建议1. 跨地区合作淮海经济区各市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形成合力。
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组织交流会议等方式,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
特别是在共同关心的项目和重点产业上,加强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 创新驱动创新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各市应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搭建创新平台。
还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 产业协同淮海经济区各市在产业发展上应实现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
可以通过产业协同平台的建立,促进各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面 积 / 0 m 1 k 52 ,4 60 .0 3 6 .6 2 9 .1
城市数/ 座
城 市 密 度 / 座 ・( 0 m。 ( 1 k )
1 2 ,7 2 1 . 7 1 4 .6
)
13
b
( 1. 表 ) 鲁南 城市密 度 最 大 , 皖北 最小 , 仅 相差 05 . 3座/ 0 m , 1 k 苏北 和豫东 相 当. 1 3 城 市分布 的轴 向特征 明显 .
Vo126。 . NO. 1
M a ., 008 r 2
淮 海 经 济 区城 市体 系的 空 间分 形研 究及优 化 举 措
张 虎 ,朱 传 耿 ,陈潇潇
( 州 师 范 大学 城 市 与 环 境学 院 , 苏 徐 州 2 1 1 ) 徐 江 2 1 6
摘 要 : 析 了 淮 海 经 济 区 城 市 体 系 的现 状 , 表 现 为城 市体 系 比较 完 整 , 首 位 度 偏 小 , 模 结 构 失 衡 ; 市 密 度 较 分 其 但 规 城 大 , 间分 布 相 对 均 衡 ; 市 分 布 的轴 向特 征 明 显 . 用 齐 夫 ( if公 式 和关 联 维 数 对 其 城 市 等级 规 模 结 构 、 间 分 布 进 空 城 利 Zp) 空 行 了研 究 , 对 优 化 城 市 体 系 结 构 提 出 了 几点 建 议 : 化 徐州 一 级 中心 城 市 的龙 头 作 用 ; 并 强 重点 发 展 区域 性 中 心城 市 ; 极 积
发 展 小 城 市 ; 快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轴 的 建设 ; 立 健 全 统 一 调机 制 . 加 建 协 关 键 词 : 海 经 济 区 ; 市 体 系 ; 模 结 构 ; 间结 构 ; 形 ; 化 淮 城 规 空 分 优 中图 分 类 号 : 2 1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3 2 0 ) 10 5 4 0 76 7 ( 0 8 0 0 60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摘要: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1986年3月成立了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淮海经济区,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经济区,其由20个地级市组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没有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大部分是从政府政策以及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探讨,而文章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对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为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1986年为了振兴区域经济的共同梦想,苏鲁豫皖接壤的20个地级市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重要的农产品和能源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区两个发达的政治经济区的结点要津位置的淮海经济区却一直处于两个经济高地之间的低谷。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对于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的淮海经济区来说,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有着实际意义。
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1.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表现①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0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共实现地区GDP 16 345.39亿元比2006年的13 621亿元超过了12%,其连续五年地区GDP超过或达到12%。
从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07年全国GDP为246 619亿元,淮海经济区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7%。
其中,增速处于前5位的城市是:菏泽(17.1%),莱芜(16.9%),日照(16.8%),济宁(16.3%),临沂(16.2%);处于后五位的城市是宿州(11.6%),亳州(12.1%),淮北(12.5%),周口(13%),开封(13.1%)。
淮海经济区简介及核心8市综合实力比较
淮海经济区简介及核心8市综合实力比较一、概况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城市,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20个城市,2010年总人口超过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3%。
其中,核心城市包括8个,分别是徐州、济宁、枣庄、连云港、宿迁、商丘、宿州、淮北。
二、交通优势铁路:淮海经济区铁路网密集,主要包括:京沪铁路、京九铁路、陇海铁路、新石铁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在建)、徐兰高铁(在建)、日菏铁路、漯阜铁路、符夹铁路、青阜铁路、新长铁路、徐州—淮北—宿州城际铁路(规划)。
铁路枢纽:徐州、阜阳、商丘、蚌埠、菏泽等,其中徐州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和第八大火车站。
高速公路:京福高速、京沪高速、连霍高速、日兰高速、青兰高速、泗许高速、商周高速、长深高速、宁洛高速、徐州绕城高速、商丘绕城高速等。
枢纽城市:徐州、周口、开封、莱芜、淮安、连云港、蚌埠等。
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阜阳西关机场、盐城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临沂沐埠岭机场、济宁曲阜机场、商丘机场等。
枢纽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
航运港口:海港:日照港、连云港港、盐城大丰港;内河港口:蚌埠港、济宁港、阜阳港、周口港、枣庄港(台儿庄)等。
三、环境、资源优势淡水资源:淮海经济区位于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与淮河(我国南北方界河)之间,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穿境而过,另有沂河、新汴河、颍河、浍河、泗河、大汶河等河流;湖泊主要有洪泽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微山湖、骆马湖、独山湖、南阳湖、邵阳湖、沱湖、东平湖、堤岸水库、石梁河水库、林七水库、日照水库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占到区内城市总数的35%。
具体包括江苏的徐州、淮安,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泰安、曲阜(属济宁市)、邹城(属济宁市),河南的商丘、开封。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沛县是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淮海经济区的西北部,是徐州市的西大门。
沛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沛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着重分析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沛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沛县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一部分,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上水平。
2019年,沛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4.93亿元,同比增长了6.3%,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8.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54元,同比增长7.6%。
这些数据表明,沛县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增速适中,居民收入也在稳步增长。
2. 产业结构沛县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业等。
工业是沛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以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
农业也是沛县的重要产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区位优势沛县地处徐州市西北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有宁连高速、连霍高速和310国道贯穿全境,运输便利;距新郑国际机场不到10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仅120公里,对外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4. 人才优势沛县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人才优势。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沛县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沛县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成本相对较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沛县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分析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沛县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一部分,应该结合区域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含量沛县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技术含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徐州市暨淮海经济区灯具灯饰市场现状及展望
利润空 间 2 % ~3 %左右 .彩灯利润空 0 0 间在 7 ~8 % %左右。商铺年租金 1 0 一 20 一
10 4 0元 / 方 米 。 平
对独立 的综合性大型 “ 商贸城” 二是通过 。
2 3 — 年的拉动 、 提升 。 八里市场商圈将可
以实现 与三环北路钢材物资市场 “ ” 对接 .
占地面积 1 方公里 。市场面积 1 0万 O平 0
料市 场 。市 场面积 5万 平方米 。以经 营
钢材 、五金机电为主 ,年交易额约 1 0 O
亿 元人 民 币。近年 来 ,由于庆 云物资市
Hale Waihona Puke 围内规模最大的at城市 和区域性商贸都 E , '
会 。同 时也 是 “ 欧亚大 陆桥 ”东部 物资 集 散的 中心 城市 。近年 来 。在各级 政府
场和宣武市场受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庆 云物 资市 场将逐 步淡 出商 贸领域 ,宣
平方米 以上 ) 仍是缺项 ,今 后 5— 1 0年 还 有较 大发展 和成 长空 间 。
武市场 经营业态也将 由综合 性批 发市场 ,
向经营 服 装和小商 品 的专 业市 场逐步过
和 商界 的共 同努力下 ,徐 州市商 贸流通 业 有 了较 快 发展 ,家 乐福 、金 鹰 国 际 、
辉装饰、香山物流等一些商界巨鳄纷至
沓来 。云 集徐 州 。烘 托 了徐州 商贸市 场 的豪华与繁 荣。 但是 ,如 果把徐 州市 目 前状况 下的物流 商 贸业 态 ,放在 淮海经 济 区商 贸大都会和欧亚大陆桥东部物资集 散 中心城 市 的大框 架下 进行分 析 。那么
“ 宣武综合批发市场” 该市场以经营综合 ,
苏 、 鲁 、 豫 、 皖 四省 交 界地 区 ( 海 淮
淮海经济区ppt介绍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市场一体化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绿色发展机制等,推动淮海经济区各 项规划任务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目标的实 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云计算与物联网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淮海经济区将积极布局相关产业, 推动区域内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
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淮海经济区将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相 关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同时,区域内还将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居民健康水 平。
产业结构及特点剖析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淮海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 展迅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 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淮海经济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 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特 色农业发展迅速。
服务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淮海经济区服务业发展迅猛, 特别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 险等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回顾
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控 制、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改善空
气质量。
水污染防治
推进重点流域治理、饮用水水源地 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提升水环 境质量。
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风险管控 和修复治理等工作,保障土壤环境 安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探索
能源结构调整
03 淮海经济区优势产业介绍
主导产业概述及竞争力分析
主导产业种类
淮海经济区主导产业包括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以及新 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中心城市发展促进淮海经济区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中心城市发展促进淮海经济区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陆晨宇;骆轩州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
【年(卷),期】2024()9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是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值得研究的课题。
通过梳理学者研究现状,本文利用熵值法测度2019—2021年淮海经济区共同富裕指数,并借助关联度分析,探索中心城市徐州与9个核心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度。
本文根据实证分析,并结合淮海经济区现状,给出相应建议:(1)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打通江苏省内外沟通渠道;(2)强化中心城市徐州与周围城市的分工与协作;(3)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仅供参考。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陆晨宇;骆轩州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新时代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路径——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为例
2.以高质量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3.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效应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
4.以高质量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海经济区 市场分析
1.0 市场调研分析1.1 淮海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淮海经济区位位于我国两大沿海经济圈之间,是连接两大经济圈的桥梁,未来具有较大的联动发展空间。
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中东地区,其之北为环渤海经济圈、东南为长三角经济圈,淮海经济区是两大经济圈连通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中,东部沿海的三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对核心。
淮海经济区位于两大经济圈之中,在陆路交通上是连接两大经济圈的桥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1.1 淮海经济区生产总值现况从区域划分上来看,淮海经济区分为四大省,四大省份分为四块。
山东省(临沂市、济宁市、菏泽市、枣庄市、日照市、泰安市、莱芜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安徽省(毫州市、蚌埠市、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河南省(周口市、商丘市、开封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分析:山东省总量最多,其中临沂市和济宁市占山东总量48%。
江苏徐州市市场总值超过2000亿,河南周口市超过1000亿,整个淮海地区市场总值超过1000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和临沂。
1.1.2淮海经济区经济总量构成淮海经济区20市2009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表一:表二:备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栏内有的为规模以上,有的为全社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栏内有的为地方财政收入,有的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1.3 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虽然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都具有相当的同质性,但被分割为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份而分治,全都位于各省的边缘地带。
尤山东主要沿胶济铁路发展,江苏主要沿沪宁铁路和长江发展,河南提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安徽虽然还没有成熟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但安徽省对合肥的投入力度以及皖南芜湖经济中心的成长都是不争的事实。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引言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巨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现象。
本文将对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化安徽省过去主要依赖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对外部经济波动敏感,缺乏韧性。
目前,安徽省正面临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化带来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煤炭行业的衰退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安徽省煤炭行业面临压力。
大量煤矿停产,煤炭产量下降,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滞后。
2. 钢铁行业的困境由于过度产能和市场需求疲软,安徽省的钢铁行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钢铁企业面临着亏损、倒闭甚至裁员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问题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贫困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问题突出。
这些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扶持和就业机会,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2. 城市聚集效应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等一线城市,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一些县市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重,形成了“城市聚集效应”。
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我们提出以下一些解决措施:1. 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安徽省应制定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引导资金和人才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例如,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安徽省应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导人口和资金向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市倾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建立健全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提高县市间的经济协同性。
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徐州市是江苏省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沪宁杭新欧高铁的重要节点城市。
淮海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之一,由江苏、安徽、山东三省组成,是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第一张试验田之一。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人才辈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本选题的意义在于探讨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分析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战略,从而为徐州市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和城市战略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是围绕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的地位、现状和发展前景,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从而推动徐州市的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
通过收集和整理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市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综合分析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力,并结合潜力与机遇、困难与挑战进行SWOT分析,得出最终的发展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淮海经济区的整体发展现状和趋势2. 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分析3. 徐州市现状分析,包括经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4. 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 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应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了解淮海经济区的整体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分析徐州市现状,包括经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3. 界定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4. 提出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应采取的战略和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5. 通过本研究使得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和徐州市的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和重叠,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一、淮海经济区的概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由于此地区文化习俗语言相似,并且这一地区多为大平原,交通优势突出,为了融合本地区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设立了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承南启北,北接山东、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地区,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经济重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淮海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拥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
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
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
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
1、产业结构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
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
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
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
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
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
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
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
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
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2、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淮海地区人口稠密,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非物质遗产,如徐州的楚汉文化,山东的孔儒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以及安徽北部的农业文化,这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相距较近,联系较为密切,如果能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打造便捷的旅游,而不是像现在相互独立,相信在服务业地位逐步凸显的今天,淮海将有更好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各市分工
淮海地区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竞争力差,并且各市产业相同,的激烈竞争。
在这方面,各市应该加强协调工作,集群发展以实现合理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淮海区域经济的兼容性的利益分配,大力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整体效率,并鼓励流通和经济因素自由的实现,形成各市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条,将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