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消化系统(内外科整合)知识点(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医师资格考试消化内科学与消化外科学知识梳理

医师资格考试消化内科学与消化外科学知识梳理
术前评估: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和手术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手术计划和围手术期护理 方案。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心理准备、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等,以及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消毒。
术中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包括麻醉管理、手术操作规范和术中监测等。
术后护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护理,包括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 的快速康复。
添加章节标题
01
消化内科学基本知识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通过胃酸、消化酶等物质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便于吸收。
吸收营养: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部位所需。 排泄废物:将消化过程中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废物排出体外,保持身体 内环境稳定。 免疫功能:肠道内的菌群对于维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01
消化外科学基本知识
消化外科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消化外科疾病分类:肿瘤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创伤性疾病等
炎症性疾病特点:发病急,病程 短,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肿瘤性疾病特点:生长缓慢,病 程较长,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 可出现恶病质等表现
创伤性疾病特点:多由外力引起, 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出血等严 重后果
消化内科学和外科学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区别在于,内科学更侧重于通过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如内 镜、超声等来诊断疾病,而外科学则更依赖于手术探查等侵入性的诊断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消化内科学与外科学的诊断方法需要相互补充,例如在诊断消化道肿瘤时,内镜 可以发现肿瘤并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诊断,而外科学则可以通过手术探查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分 期和扩散情况。
备考过程中要注 重归纳总结,形 成自己的知识体 系。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1、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口腔腺(唾液腺)、肝、胰、胃腺、肠腺等。

3、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直肠、肛管。

4、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以下。

5、主要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

6、除口腔、咽外,消化管由内向外分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7、口腔经咽峡与咽相通(咽峡:鄂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为口腔与咽的分界);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经第3磨牙后方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8、昏迷病人急救常指压或针刺人中,唇、颊分界线为鼻唇沟。

9、牙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构成;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10、龋齿:口腔内乳酸杆菌能使糖类酵解产酸,导致牙釉质脱落,产生空洞,称龋齿。

11、乳牙(20),恒牙(28-32);乳牙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3岁出齐,6岁后相继脱落,恒牙开始萌出,第3磨牙(迟牙、智齿)17-25岁萌出或终身不出;(牙的记录方式结合书上图表及自身理解记忆)。

12、舌以界沟分为舌体、舌根。

舌乳头分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菌状、叶状(人类已退化、轮廓乳头(最大)。

13、口腔腺(唾液腺)分泌唾液、湿润口腔、助消化。

主要有三对:腮腺(腮腺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颊黏膜处);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

14、咽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15、扁桃体有舌扁桃体、咽扁桃体、鄂扁桃体(位于口咽侧壁的扁桃体窝内,通常所说扁桃体即指鄂扁桃体)。

舌扁桃体、咽扁桃体、鄂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有重要防御功能。

16、鼻咽腔咽鼓管咽口与中耳鼓室相通,因此咽部感染可引起中耳炎。

17、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喉壁之间的一纵行凹陷,为鼻咽癌好发部位;梨状隐窝为异物易滞留部位。

18、食管上接咽下连胃贲门,约25厘米,穿食管裂孔入腹腔,分颈、胸、腹3部。

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全)

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全)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胃炎1、慢性胃炎主要的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HP)。

2、慢性胃炎的确诊方法为:胃镜检查。

3、如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常用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替硝唑(奥硝唑)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4、硫糖铝在餐前1小时与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多潘立酮、莫沙必立等胃肠动力药应在饭前服用。

5、慢性胃炎的饮食护理:急性发作期病人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如病人有少量出血,可给予米汤等,以中和胃酸,利于黏膜的恢复。

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

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消化性溃疡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

2、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为:胃酸分泌过多。

3、消化性溃疡主要的症状为:上腹痛。

4、胃溃疡疼痛的典型节律为:进食--疼痛--缓解。

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疼痛节律为:疼痛--进食--缓解。

(空腹痛)胃溃疡特点:疼痛性质---烧灼或痉挛感;疼痛部位---剑突下正中或稍偏左;发作时间---进食后30~60分钟,较少发生于夜晚;一般规律:进食--疼痛--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疼痛性质---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或仅有饥饿样不适感;疼痛部位---上腹正中或稍偏右;发作时间---进餐后1~3小时,午夜至凌晨3点常被痛醒;一般规律:疼痛--进食--缓解。

6、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其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

7、消化性溃疡合并穿孔主要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和具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

8、幽门梗阻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宿食。

9、消化性溃疡确诊的方法为:胃镜检查。

10、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饮食护理:嘱病人定时进餐,少量多餐,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不宜过快、过饱,溃疡活动期病人每天可进餐5~6顿。

同时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饮食为主(面食为主),或软饭、米粥等。

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如油煎食品、浓茶、咖啡、辛辣调味品等。

消化系统医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医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医学知识点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越来越常见。

了解消化系统医学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消化系统的重要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预防与治疗、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

我们先从口腔开始说起。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点,可以分泌唾液,包含酶类,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接下来是食管,它连接口腔和胃。

胃是一个扩张的器官,能够容纳大量食物。

胃壁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形成胃酸和胃液。

胃液中的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使它们更容易被吸收。

经过胃的食物进入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吸收养分的主要位置。

小肠壁有很多绒毛,增加其表面积,方便养分的吸收。

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而不被吸收的残渣物质进入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最后,粪便经由直肠排出体外。

二、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胃溃疡、胃炎、胃癌、肠道感染等。

胃溃疡是指胃壁因为某种原因而出现的破溃的情况,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胃灼热感等。

胃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症状是上腹痛、消瘦、黑便等。

肠道感染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

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发热等。

预防肠道感染的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生食和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等。

三、预防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医疗措施。

首先,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护消化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其次,饮食结构的调整也是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合理搭配食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谷物和蛋白质,减少油脂和糖的摄入。

消化系统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学知识点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它负责将食物在体内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

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维持身体健康和科学饮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消化器官、消化过程以及一些相关疾病。

一、消化器官1.胃:胃位于人体腹腔的中上部,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分解食物以及消杀细菌等。

胃内有许多褶皱和胃腺,通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等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成较小的颗粒。

2.肠道:肠道主要分为小肠和大肠。

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消化食物并将其分解成更小的单位,以方便吸收。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

3.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内,具有重要的代谢功能。

它通过产生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并分解和清除一些有害物质。

此外,肝脏还参与蛋白质和糖的代谢。

4.胆囊:胆囊是肝脏的附属器官,位于肝脏的下方。

它主要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释放到小肠中,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二、消化过程1.摄食:摄食是指人体通过进食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口腔,经过咀嚼、混合唾液等步骤,进入食管。

2.吞咽和运动:食物通过吞咽动作进入食管,然后通过食管运动进入胃。

食管的肌肉运动是有规律的波状收缩,将食物顺利推进。

3.胃部消化:在胃内,食物通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开始被分解。

同时,胃壁的肌肉运动将食物搅动,形成混合物。

4.小肠消化和吸收:食物从胃进入小肠后,将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进一步消化。

在小肠内,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并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5.大肠吸收和排泄: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

粪便经过大肠的蠕动运动,最终排出体外。

三、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不适症状,如胃胀、恶心、腹胀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压力过大和肠道菌群失调等。

大学消化医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消化医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消化医学知识点总结引言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负责将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利用。

而消化系统的疾病和问题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

因此,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知识对于维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正常功能、常见疾病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和总结。

一、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口腔是食物最初进入人体的地方,内部有牙齿和舌头等器官,可以将食物咀嚼和分解,而后进入食道。

食道连接口腔和胃,是一个长达25厘米的管状结构。

当食物通过食道到达胃部,胃部会将食物进行一段时间的储存和混合,并释放酸性胃液进行消化。

小肠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部分。

十二指肠是最短、最广泛的部位,而胰腺和胆囊的分泌物都是借助于它的。

而大肠则是在小肠的基础上将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进一步地吸收和排泄。

2.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在口腔的咀嚼和混合过程中就开始了其消化过程,并在胃和小肠中进一步消化。

通过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能够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和吸收。

而血液循环系统则会将这些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以维持生命所需。

此外,消化系统还有蠕动的功能,来帮助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输和混合。

二、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受到有害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

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烧心、嗳气和恶心等。

造成胃炎的原因有多种,如饮食不当、压力过大以及感染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服用抗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

2. 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溃疡是指消化道黏膜层发生的溃疡性病变,常见于胃和十二指肠。

其症状包括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黑便、胃肠道出血等。

造成消化道溃疡的原因有感染、吸烟、饮酒、应激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的内容:咱们每天吃进去那么多好吃的东西,那它们到底是咋在咱们身体里“旅行”,最后变成能量和废物的呢?这就得好好聊聊咱们的消化系统啦!先来说说嘴巴,这可是食物进入身体的第一站。

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嘴里,牙齿就像小战士一样,把大块的食物咬碎、磨细。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自己嚼东西的时候?就像我上次看到我家小侄子吃苹果,嘎吱嘎吱咬得可带劲了,那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可爱极了。

而且嘴巴里还有唾液腺,会分泌唾液,唾液可神奇了,能让食物变得湿湿软软的,更容易咽下去。

咽下去的食物就顺着食管一路往下滑,食管就像一个滑滑梯,把食物快速地送到胃里。

胃呢,就像是一个大口袋,能装下不少东西。

胃会不停地蠕动,把食物搅拌均匀,还会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进一步分解食物。

我记得有一次吃自助餐,我吃得太多太急了,结果胃难受了好久,那感觉可真不好受,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可不能这么“欺负”胃。

接着食物就进入小肠啦,小肠可是消化系统里的“大功臣”。

它又细又长,弯弯曲曲的。

小肠里有各种消化液,比如胆汁、胰液和肠液,它们一起把食物里的营养成分分解得更细小,然后被身体吸收。

这就好比是一个精细的加工厂,把原材料加工成有用的产品。

没被吸收完的食物残渣就会进入大肠。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把剩下的东西变成便便。

最后便便就会通过肛门被排出体外。

咱们再来说说一些和消化系统有关的小毛病。

比如有些人会消化不良,肚子胀胀的,还可能会打嗝、放屁。

这可能是因为吃得太快、太多,或者吃了不好消化的东西。

还有的时候会肚子疼、拉肚子,这也许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让肠道“闹脾气”了。

那咱们怎么保护好消化系统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吃饭,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还有就是要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总之,消化系统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食物处理工厂”,每个部分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消化系统是指人体内一系列参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和组织。

它的结构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以及消化液的分泌器官如唾液腺、胃液分泌细胞和胰腺等。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组织和其相关知识点。

1.口腔:-功能:摄食、咀嚼食物、混合唾液、开始化学消化。

-主要结构:牙齿、舌、腭、喉。

-牙齿的种类、结构和作用:门齿、犬齿、前磨齿、后磨齿,用于咀嚼、切割和磨碎食物。

2.食管:-功能:将食物从口腔传输到胃。

-主要结构: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3.胃:-功能:暂时贮存食物、消化食物、杀死细菌。

-主要结构:胃壁、黏膜层、胃液分泌细胞。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酸、胃蛋白酶、粘液,用于杀灭细菌、部分蛋白消化。

4.小肠:-功能: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主要结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小肠壁的结构:黏膜、肌层、外膜,黏膜上有许多绒毛。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碳酸氢盐、胰蛋白酶、肠腺蛋白酶、腺苷酸,用于中和胃酸、消化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

5.大肠:-功能: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主要结构:盲肠、结肠、直肠。

-盲肠的附属器官:阑尾,可能在免疫和有益菌群中发挥作用。

6.胰腺:-功能:分泌胰液,参与消化过程。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酶、碳酸氢根离子、消化蛋白、脂肪、淀粉等。

-胰岛细胞的功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

7.肝脏:-功能:产生胆汁、代谢和解毒。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用于脂肪消化和吸收。

8.胆囊:-功能:贮存胆汁。

-主要结构: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9.消化液:-唾液的作用和成分:淀粉酶、抗菌酶,开始淀粉消化和抑制细菌生长。

-胃液的作用和成分:胃酸、胃蛋白酶、粘液,杀灭细菌、消化蛋白和润滑黏膜。

-胰液的作用和成分:胰酶、碳酸氢根离子,消化蛋白、脂肪和淀粉。

10.消化酶:-类型和功能: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分别用于消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上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以十二指肠空肠曲为界把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管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消化管称下消化道。

2.咽峡咽峡由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3.肝门管区肝小叶与肝小叶之间,结缔组织较多,内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该区域称肝门管区。

4.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在鼻腔和口腔通咽处共同围成。

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5.小肠绒毛小肠粘膜的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内突出而形成的细小突起。

6.腹膜腔是脏腹膜与壁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7.齿状线是肛柱下端与肛瓣之间连结而成的锯齿状环线。

8.麦氏点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阑尾炎时,该点会出现压痛。

9.窦周间隙是位于肝细胞膜与肝血窦内皮细胞间的一个窄小间隙。

10.肝胰壶腹.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方,胆总管与胰腺管汇合后形成的一个略膨大。

(二)填空题1.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消化管、消化腺)2.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由内向为、、和四层。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3.牙由、和构成。

(牙本质、牙骨质、牙釉质)4.腮腺导管开口于。

(正对上颌第二磨牙颊粘膜处)5.牙周组织包括、和。

(牙周膜、牙槽骨、牙龈)6.能感受味觉的舌乳头是和,能感受一般感觉功能的舌乳头是。

(菌状乳头、轮廓乳头、丝状乳头)7.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与、和相通。

(鼻部、口部、喉部)8.咽从上至下分为部部和部。

(鼻、口、喉)9.食管有三处狭窄,第一处在 ,距切牙约 cm,第二处在,距切牙约 cm,第三处在 ,距切牙约cm。

(食管起始处、15、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25、穿膈处、40)10.食管粘膜的上皮是 ,粘膜下层有腺。

(复层扁平上皮、食管)11.胃可分为、、和四部。

(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幽门部)12.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壁细胞分为和。

(胃蛋白酶原、盐酸、内因子)13.十二指肠分为、、和四部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

它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分。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咱们先从口腔说起。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等功能。

牙齿在咀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将食物切割、磨碎。

而舌头不仅能帮助搅拌食物,还参与味觉的感知。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含有淀粉酶,可以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食管是一个连接咽和胃的肌性管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入胃。

胃是一个袋状的器官,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胃壁内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胃液,其中包括盐酸和胃蛋白酶等。

盐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有助于蛋白质的初步分解。

同时,胃还能通过蠕动将食物充分混合,形成食糜。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十二指肠接受来自胃的食糜,并与胆汁和胰液混合。

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经胆管排入十二指肠。

胆汁能乳化脂肪,使其变成微小颗粒,便于脂肪酶的作用。

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等,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进行全面的消化。

小肠壁的结构也非常有利于吸收。

小肠黏膜表面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极大地增加了吸收面积。

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并储存粪便。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阑尾就位于盲肠的末端。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是大肠的末段,肛管则是消化道的出口。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它不仅能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还能进行物质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等。

肝脏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消化科相关知识点总结

消化科相关知识点总结

消化科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食管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它主要的功能是将吞咽下来的食物和液体送入胃部。

食物在食管内的运动主要依赖于食物的重力和食管肌肉的蠕动,这些运动被称为吞咽运动,它使食物经过食管,最终到达胃部。

2. 胃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腹部,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将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分解蛋白质并分泌胃液。

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蛋白酶组成,它们协同作用来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便于小肠吸收。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主要吸收营养物质的部位,它主要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

在小肠内,食物和胃液的混合物会被进一步分解和吸收,通过小肠壁上的绒毛和微绒毛来吸收营养物质,然后输送到全身循环中供给各个组织。

4. 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盐类,并将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转变成粪便,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上述是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每个器官都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协作来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破损和溃疡形成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胃灼热感和胃酸倒流等。

导致胃溃疡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吸烟、酗酒等。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胃酸倒流、反复的胃灼热感、咳嗽、喉咙疼痛等。

长期的GERD可能会导致食管炎症、食管溃疡和食管癌等并发症。

3. 肠易激综合征(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和/或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

其病因可能与肠道过敏、感染、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

4. 肠胃炎肠胃炎是一种胃肠道黏膜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其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5.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结石,其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黄疸等。

以上是一些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这些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知识点

消化系统知识点

消化系统知识点第一部分: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它负责分解食物,吸收养分,并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

第二部分:口腔和食道1. 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其中包括牙齿、舌头和唾液腺。

牙齿用于咀嚼食物,将其分解成小块。

舌头帮助推动食物,并将其送入食道。

唾液腺产生唾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在口腔中开始分解淀粉。

2. 食道食道是一个长而柔软的管道,连接口腔和胃。

食物经过咀嚼后,被推入食道并通过肌肉运动的波动(称为蠕动)被送入胃。

第三部分:胃和胃酸1.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混合和分解食物。

胃壁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用于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胃也起到储存和渗透的作用,将食物逐渐释放到小肠中。

2. 胃酸胃酸是胃壁分泌的一种强酸,其主要成分是盐酸。

胃酸的功能包括杀灭细菌、消化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并将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分子。

第四部分:小肠和吸收1.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并吸收养分。

小肠壁分泌消化酶,进一步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同时,小肠内有绒毛和绒毛突起,用于吸收和转运养分。

2. 吸收在小肠的表面,绒毛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等方式将养分吸收到血液和淋巴系统中。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通过蛋白质转运体进入血液,脂肪通过淋巴逐渐吸收。

第五部分:大肠和排泄1. 大肠大肠是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变成固体粪便。

大肠内还存在着许多有益菌群,它们帮助消化系统发挥正常功能。

2. 排泄排泄是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

排泄过程中,肛门周围的肌肉会放松,从而使粪便顺利通过。

结论: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器官系统,它负责将食物分解、吸收养分,并排除废物。

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化系统功能。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消化系统概述a口腔1.掌握口腔的划分和边界2.了解唇、颊、腭的形状3掌握舌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舌肌的一般分部和机能4.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齿类型、名称和出牙时间,掌握牙齿的形状和结构5.掌握三个唾液腺的位置和形状以及腺管的开口1.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和机能2.了解咽壁的构造c食管1.掌握食管的形状、位置和狭窄,了解其临床意义2.了解食管和胃的结构特点1.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2了解胃的x图像e小肠1.掌握小肠的分支2.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黏膜构造特点3.了解空、回肠的结构特点f大肠1.掌握大肠的划分和形态特征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形态、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4.掌握直肠的形态和位置g肝1.掌握肝脏的形状、位置和体表投影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3.掌握肝外胆管的组成及胆胰管汇合处的开口4.了解胆汁H的排泄途径1.掌握胰的形态和位置要点:1.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丝状乳头中无味蕾。

2.咽峡部:腭凹、腭帆自由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构成咽峡部。

它不仅是口与咽之间的狭窄部分,也是口与咽之间的边界3.牙式表达:乳牙20.恒压32。

乳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5个,共计20个。

恒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8个,共计32个。

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一方位为准,以“十”记号划分成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如“6”表示左上颌第1恒磨牙,“v”则表示右下颌第2乳磨牙。

4.颏舌肌:从下颌体后的颏棘开始,肌纤维呈扇形,向上和向后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双方同时收缩,向前和向下拉动舌头,即伸出舌头;舌尖的单侧延伸可以收缩到另一侧。

舌尖向瘫痪侧倾斜。

5.名称位置为腮腺外耳道前部和下部与下颌后窝上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粘膜。

颌下腺、颌下腺三角、舌下腺舌下皱襞、深大管位于舌下腺肉阜内,小管位于舌下皱襞开口内。

消化系统概论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概论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概论知识点整理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消化道
●口
●咽
●食管 25cm
●三个狭窄(食管内异物滞留、食管癌好发部)
●食管起始处,第6颈锥体下缘水平
●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
●食管穿过膈肌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
●胃(4~6h排空)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黏液细胞:分泌碱性粘液
●小肠
●大肠
●盲肠
●阑尾
●结肠: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
●直肠
●肛管
2.消化腺
●肝脏及胆道
●肝脏:第一大消化腺
●胰腺
二、消化系统病人的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全身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食欲缺乏、吞咽困难、嗳气和反酸、恶心和呕吐、腹泻、
呕血、黄疸。

内科消化系统重点归纳

内科消化系统重点归纳

内科消化系统重点归纳
内科消化系统的重点归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涉及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以及排泄废物。

2.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食管、胃、小肠、结肠、肝、胰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食管的结构和功能:食管有3处狭窄,其功能是输送食物。

4.胃的结构和功能: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并进行初步的消化。

5.小肠的结构和功能: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6.肝、胆、胰的功能: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器官,主要功能有物质代谢、解毒功能、生成胆汁等;胆的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胰则分泌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

7.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表现为胃液由壁细胞和非壁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组成。

8.结肠的功能: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储存和转运粪便。

9.疾病关联:了解食管癌、胃癌、肝病、胆道疾病和胰腺疾病的关联及相互影响。

10.治疗方法:了解针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注
意事项,如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以上是对内科消化系统重点内容的归纳,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全面掌握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点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系统之一,它负责将食物中的养分消化吸收,并排出体外废物。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它们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点。

一、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预防和治疗胃炎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1.饮食宜清淡: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2.避免吸烟和饮酒:烟酒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容易引发胃炎。

3.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保持饮食规律。

4.避免不洁食物:避免食用不洁净或过期食物,以免感染细菌引发胃炎。

治疗胃炎可采取药物治疗和调整饮食。

二、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破损所致,常常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预防和治疗胃溃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

3.戒烟限酒:烟酒刺激胃黏膜,容易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4.避免使用NSAIDs类药物:这些药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应避免长期或大量使用。

治疗胃溃疡可采用药物治疗、食疗以及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三、胃癌胃癌是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预防胃癌的主要措施包括:1.戒烟限酒:烟酒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易导致胃癌的发生。

2.合理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减少含亚硝酸盐的食物摄入(如烟熏、腌制食品)。

3.避免食用过热食物:长期食用过热的食物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应适当降低食物温度。

治疗胃癌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四、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炎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预防和治疗肝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应按时接种。

2.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血液、尿液等体液,减少感染肝炎病毒的机会。

消化科知识点总结

消化科知识点总结

消化科知识点总结1.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口腔内有牙齿、舌头和唾液腺,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

胃是一个J形的器官,可以分泌胃液溶解食物,小肠是最长的消化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主要负责吸收营养物质。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和肝脏等,它们可以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2. 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

消化是指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以便于人体吸收利用。

吸收是指将消化好的营养物质从消化道转移到血液中,供给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排泄是指将人体不需要的废物从肛门排出,包括粪便和尿液。

3.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道的蠕动将食物切碎,增加食物表面积,有利于消化液的作用。

化学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的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包括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

4.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胆石症、结肠炎、胃食管反流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消化功能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5. 消化系统的保健保持健康的消化系统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来实现。

合理饮食包括多样化的饮食结构,适量的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和优质蛋白质,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不酗酒、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消化系统的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6. 消化科的检查方法消化科的常见检查方法包括内镜检查、X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粘膜的病变,对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X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7. 消化科的治疗方法消化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

外科学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外科学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外科学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它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

外科学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这些器官的疾病,例如溃疡病、肝脏疾病、结肠疾病等。

本文将针对外科学消化系统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口腔1. 口腔解剖学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包括牙齿、舌头、唇、颊、软腭、硬腭以及口腔黏膜等部位。

口腔解剖学的研究对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2. 口腔疾病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口腔溃疡、牙周病等。

龋齿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口腔卫生差等原因引起的。

口腔溃疡则是口腔黏膜上的溃疡性病变,常见于口腔黏膜炎症、免疫性疾病等。

二、食道1. 食道解剖学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主要包括上段、中段和下段。

食道解剖学研究对食道疾病的治疗和手术有重要作用。

2. 食道疾病食道疾病主要包括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食管炎是由于食管黏膜受到各种刺激引起的炎症,常见于食管GERD、食管裂孔疝等。

食管溃疡则是食管黏膜的溃疡性病变,常见于返流性食管炎、异物刺激等。

三、胃1. 胃解剖学胃是连接食道和小肠的器官,主要包括胃底、胃体、幽门等部位。

胃解剖学研究对胃疾病的治疗和手术有重要作用。

2. 胃疾病胃疾病主要包括胃溃疡、胃炎、胃癌等。

胃溃疡是由于胃黏膜受到不良刺激引起的溃疡性病变,常见于胃酸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胃炎则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于饮食不洁、慢性胃炎等。

四、小肠1. 小肠解剖学小肠是连接胃和大肠的管道,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部位。

小肠解剖学研究对小肠疾病的治疗和手术有重要作用。

2. 小肠疾病小肠疾病主要包括肠炎、小肠梗阻、小肠癌等。

肠炎是小肠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于感染性肠炎、免疫性肠炎等。

小肠梗阻则是小肠管腔受阻引起的病变,常见于小肠扭转、小肠结肠瘤等。

五、大肠1. 大肠解剖学大肠是连接小肠和肛门的管道,主要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总论【熟悉】常见疾病相关的消化生理、生化功能;消化系统诊疗技术。

1、生理性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生理状况下,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食物得以进入胃内;非吞咽情况下,也可发生一过性LES松弛,出现少量、短暂的胃食管反流,由于下述抗反流机制的存在,避免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食管-胃抗反流屏障(LES收缩产生的食管胃连接处的高压带,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食管清除作用、食管粘膜屏障。

胃粘膜屏障:上皮前、上皮细胞、上皮后;胃酸的分泌与调节;肠黏膜屏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肠蠕动;肠道微生态:(益生菌、条件致病菌、有害菌)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代谢功能、营养功能、宿主免疫功能、肠道防御功能;胃肠多肽;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肝脏的代谢作用;肝脏的代谢与解毒功能:氧化、还原、水解、结合(肝脏生物转化的最重要方式)。

胆道的协调运动;胰酶合成、活化及胰腺防止自身消化的生理机制。

2、消化系统诊疗技术:内镜诊断:胃镜与肠镜(胃镜是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最常用和最准确的检查方法,结肠镜主要用于观察从肛门到回盲瓣的所有结直肠病变)、胶囊内镜、小肠镜、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超声内镜;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检测、肝功能评估;影响诊断: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急性胃炎【掌握】1.临床表现;2.诊断;3.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症可有呕血、黑粪、脱水、酸中毒或休克;NSAIDs/阿司匹林所致者多数无症状或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2、诊断:确诊依靠胃镜发现糜烂及出血病灶,必要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3、治疗原则: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创伤,纠正其引起的病理生理紊乱。

常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PPI(质子泵抑制剂)或H2RA(H2受体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止血。

4、常见病因:应激(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药物(常见于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大剂量放射线照射)5、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心肌梗死。

慢性胃炎【掌握】1.临床表现;2.诊断;3.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

即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

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2、诊断: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关键,还可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测:Hp检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

3、治疗原则:对因治疗:Hp相关胃炎:目前倡导的联合方案:1种PPI+2种抗生素+1种铋剂;十二指肠-胃反流:可用保护胃黏膜、改善胃肠动力等药物;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补充复合维生素,恶性贫血者需终生注射维生素B12;对症治疗(可用药物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促动力剂或酶制剂缓解动力不足或消化酶不足引起的腹胀等症状、黏膜保护剂有助于缓解腹痛与反酸)、癌前情况处理、病人教育。

4、鉴别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早癌、胃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炎、慢性胰腺疾病等5、发病机制: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

消化性溃疡【掌握】1.消化性溃疡的概念、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原则。

1、PU概念: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

2、病因:胃酸与胃蛋白酶(PU发生的机制是致病因素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与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幽门螺杆菌(是PU的重要致病因素)、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膦酸盐、西罗莫司等)、黏膜防御与修复异常、遗传易感性、其他(大量饮酒、长期吸烟、应激等)3、临床表现:症状:典型症状为上腹痛,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

特点:①慢性过程;②反复或周期性发作;③餐后痛多见于GU,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多见于DU;④腹痛可被抑制或抗酸剂缓解。

体征:发作时剑突下、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后可无明显体征。

特殊类型溃疡: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巨大溃疡、老年人溃疡及儿童期溃疡、难治性溃疡。

4、并发症:出血(PU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病人慢性腹痛在出血后常减轻)、穿孔、幽门梗阻、癌变(DU一般不癌变)5、诊断: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NSAIDs服药史等是疑诊PU 的重要病史,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6、鉴别诊断:其他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胆结石)、胃癌(常>2cm,边缘呈结节状,底部凹凸不平、覆污秽状苔)、促胃液素瘤。

7、治疗原则:去除病因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PPI【治疗PU的首选药物】)、根除Hp、保护胃黏膜(铋剂、弱碱性抗酸剂)、PU的治疗方案及疗程、维持治疗;病人教育、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

消化道出血【了解】实践教学:病例讨论。

1、部位与病因: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近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常见病因: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上消化道肿瘤,其他病因: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全身性疾病;中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至回盲部之间的小肠出血。

病因:小肠血管畸形、小肠憩室、克罗恩病等;下消化道出血:为回盲部以远的结直肠出血。

痔、肛裂是最常见病因;全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病:血友病、白血病;其他: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

2、临床表现: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黑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便血(多为中、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和血象变化、发热与氮质血症。

3、诊断:①确定消化道出血(根据呕血、黑粪、血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诊断为消化道出血),但须除外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如:咯血与呕血的鉴别、口鼻咽喉部出血、食物及药物引起的黑便。

②出血程度的评估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每日消化道出血>5ml,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每日出血量超过50ml,可出现黑便;胃内积血量>250ml可引起呕血。

③判断出血是否停止④判断出血部位及病因⑤预后估计4、治疗:一般急救措施: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呕血与黑便、血便情况等;积极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和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止血措施:UGIB(上消化道出血):抑制胃酸分泌、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

MGIB:缩血管药物、糖皮质激素及5-氨基水杨酸类、内镜治疗、血管介入、手术。

LGIB:痔疮(可予以直肠栓剂抗炎治疗)、息肉(内镜下切除)等。

5、曲张静脉出血的治疗:经内镜用橡皮圈结扎曲张的食管静脉,局部缺血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后形成瘢痕,封闭曲张静脉急性阑尾炎【了解】1、阑尾位置及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窝部,外形呈蚯蚓状,起于盲肠末端,附于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称为麦氏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2、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由于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当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表现为脐周的牵涉痛,属内脏性疼痛。

3、急性阑尾炎病因:阑尾管腔阻塞(最常见病因)、细菌入侵(G-和厌氧菌)、其他(阑尾先天畸形)。

4、临床表现:症状:①腹痛: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②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也可发生,但程度较轻。

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排气排便减少。

③全身症状:早期乏力;炎症严重可发热中毒;伴门静脉炎寒战高热轻度黄疸。

体征:①右下腹压痛(最常见的体征);②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③右下腹肿块;④其他体征: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经肛门直肠指检。

5、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到(10-20)*109/L,可发生核左移;腹部平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面,偶尔可见钙化的肠石和异物影;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6、鉴别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输尿管结石、妇产科疾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他消化道症状。

7、治疗:手术治疗。

8、并发症: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腹腔脓肿、内外瘘形成、化脓性门静脉炎;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瘘。

炎症性肠病【了解】1、病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免疫失衡2、发病机制: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黏膜持续炎症损伤。

溃疡性结肠炎: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UC的主要症状。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恶心、轻中度病人仅有左下腹轻压痛、重者可有明显压痛;全身反应:发热、营养不良;肠外表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2、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结肠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

3、结肠镜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4、鉴别诊断: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克罗恩病(CD)、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5、治疗:控制炎症反应: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对症治疗、病人教育、手术治疗。

克罗恩病:1、病理:大体形态:①病变呈截段性;②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早期可呈鹅口疮溃疡;③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

2、临床表现: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肛门周围病变。

全身表现:发热、营养障碍;肠外表现和溃疡性结肠炎相似。

4、并发症:肠梗阻(最常见)、腹腔脓肿、急性穿孔或大量便血。

5、鉴别诊断:肠结核、肠淋巴瘤、UC、急性阑尾炎、血吸虫病等。

6、UC与CD的鉴别:胰腺炎【掌握】预防。

1、急性胰腺炎病因:胆道疾病(胆石症及胆道感染)、酒精、胰管阻塞、十二指肠降段疾病、手术与创伤、代谢障碍(高甘油三酯血症)、药物、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可继发于流行性腮腺炎)、过度进食、自身免疫性血管炎。

2、发病机制: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胰管内高压,腺泡细胞内Ca2+水平显著升高,溶酶体在腺泡细胞内提前激活酶原,大量活化的胰酶消化胰腺自身,损伤腺泡细胞,胰腺微循环障碍使胰腺出血、坏死。

3、病理:胰腺急性炎症性病变、胰腺局部并发症、AP导致的多器官炎性损伤病理。

4、临床表现:急性腹痛(绝大多数病人的首发症状,常较剧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