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检查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检查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检查风险的防范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财务舞弊和错误的风险,从而减少审计检查的风险。
2.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审计标准、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3. 加强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的范围、对象、重点和资源,从而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
4. 强化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应全面、客观、准确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5. 完善审计报告的撰写:审计报告应清晰、准确地反映审计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6. 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7. 推进审计技术的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风险。
8.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审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防范和应对审计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检查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内部审计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对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独立的审计和评价。
而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内部审计风险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内部审计风险1.操控风险:内部审计时,企业的管理层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操控数据,以便向投资者传达其中一种信息。
操控风险可能包括虚假报表、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以及关联交易、资产估值的人为调整等。
2.不当行为风险:内部审计可能暴露企业内部的不当行为,包括贪污腐败、内部人员行为不端、违反企业道德规范等。
这些不当行为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财务和声誉上的损害。
3.技术风险:内部审计过程中,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面临风险。
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数据泄露、网络攻击、信息丢失等。
这些技术风险可能会对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4.人员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公正和不诚信行为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偏差或不准确,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声誉上的损害。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备、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进行定期评估和验证。
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内部控制标准、流程和制度,以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2.采用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企业应加强对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并采用科技手段来预防、检测和应对可能的技术风险。
包括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对账户和密码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权限管理机制等。
3.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应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监督机制。
4.建立举报机制和内部投诉渠道: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和内部投诉渠道,鼓励员工积极地向企业内部举报不当行为。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是 防范和应对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 企业内外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及时 发现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信号。同 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 响应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审计风险的特点
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受审计 人员控制。
潜在性
审计风险可能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 中,但只有当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 不符时,审计风险才会真正显现。
普遍性
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审计活动的各 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单个因素通常不导致审计风 险。
审计风险的分类
经过防范措施的实施,银行的财务报表得 到了准确编制和披露,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对银行的财务状况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背景介绍
某银行为了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证明自身 的财务状况良好,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审计 。
审计过程
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后,对银行的财务报表 进行了详细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银 行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
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建立 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 险。加强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的建立,做好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
完善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完善审计程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 风险。应注重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 规范性。
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审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各种可能对审计过程或审计结果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以保障审计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审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并提供实施这些措施的具体方法。
一、制定完善的审计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审计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以明确各个部门在审计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这些政策和流程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关键步骤,并要求各个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
此外,还要确保这些政策和流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
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建立跨部门的审计风险管理小组,由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和修订审计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其次,每个部门要成立自己的审计风险管理团队,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最后,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培训,确保员工对审计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的理解和落实。
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和经营业绩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和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减少错误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降低审计风险的概率。
具体实施方法:首先,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范围,确保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全面;其次,通过设立授权和职责清晰的岗位职责,确保各个职能部门和员工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落实;最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三、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产生风险。
企业应该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评估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审计风险防范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审计风险防范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审计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审计,企业可以评估其财务状况和业务运作是否合规,并提供给各方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可靠信息。
然而,审计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采取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以减少审计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一、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措施。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潜在的风险,并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建立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遏制能力,从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财务报表是审计的核心对象。
为了减少审计风险,企业应当确保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可以通过加强财务报表的内部审核和审核程序来实现。
例如,企业可采用科学的财务报表编制流程,并建立专门的财务报表审核机构,加强对财务报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三、加强对审计师的管理和监督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承担着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业务运作是否合规的重要职责。
在减少审计风险方面,企业应加强对审计师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与审计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专业性,并对审计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可以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对审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审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减少审计风险至关重要。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权限。
通过完善的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和审计文件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并减少潜在的审计风险。
五、完善审计报告的编制与传达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对外传达的重要方式。
在减少审计风险方面,应注重审计报告的编制与传达工作。
审计报告应准确反映审计结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务运作的评估。
此外,及时向各方传达审计结果,并对各方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六、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审计风险的减少还需要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由于环境、业务、管理、人员等因素引起的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不确定性。
二、审计风险的分类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控制风险: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或操作不当,导致审计员不能充分依赖这些控制制度,从而产生错误。
2.侦查风险:指审计员难以识别、发现企业存在的违法和不当行为,导致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3.抽样风险:指审计员在数据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方法不当或样本选取有误,导致抽样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4.时间风险:指审计程序的时间安排造成的风险,包括审计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审计工作,导致有可能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1.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制定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减少因控制制度缺陷而产生的审计风险。
2.审计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审计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审计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加强对企业的行业背景和业务特点的了解,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监督和审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数据抽样和审核的严谨性:审计师在进行数据抽样时,应根据具体业务的特点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抽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在审核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5.合理安排审计时间:企业和审计师应合理安排审计时间,确保审计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审计工作,避免因时间紧张而导致遗漏审计事项,从而减少时间风险。
四、结语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才能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企业和审计师应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加强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和价值。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财务交易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日益复杂。
为监督企业的财务活动,防止欺诈和其他不当行为,审计一直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财务监管手段之一。
但是,审计活动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对于企业来说,理解审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益的保障。
一、审计风险是什么?审计风险是指因外部或内部因素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确或完整完成,导致审计意见发生偏差的概率。
审计风险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客观性,主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因素包括公司自身业务模式的复杂性、所在行业的特性等;主观性因素包括审计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态度等;系统性因素包括审计程序的完整性、审计证据的准确性等。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尽可能的控制这些风险。
不同类型的风险在不同的阶段产生影响。
例如,在招标阶段,因为管理层可能会欺诈地制定报价计划,因此存在招标风险。
审计师在这一环节需要审查招标文件并确保标价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地检查时,也需要关注主观性风险,特别是审计师自身在审计活动中的决策和判断是否礼貌和客观。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审计风险的出现。
这些措施包括:1.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一个好的审计计划可以适当减少审计风险。
这一计划必须考虑各种风险,包括管理层的欺诈风险和其他潜在风险。
通过在审计计划中设计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案,能够减少抽样误差和其他可能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
2.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为了避免审计工作的模棱两可,审计师需要清楚地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
这将确保审计工作重点的准确性和依据。
此外,初步的检查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审计风险,并产生监督和监测的注意力。
3.培训和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审计员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能够减少主观性和系统性风险。
审核员需要在专业领域保持更新和拓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公司应该定期组织思维培训和重要职称的所需考试,以帮助自身员工在职业发展上更进步。
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是保障公司财务稳定和透明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设计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时,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规模、行业特点、内部控制体系等因素。
下面将从内部控制建设、风险评估、审计合规、监督管理等方面阐述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1.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规模制定和修订内部控制手册,详细描述各项业务流程并规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岗位内控职责相互独立,互相制约,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导致风险发生。
3.加强员工培训:组织员工参加内部控制培训,提高员工对内控意识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增强员工对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进行风险评估1.全面审视风险:公司应全面审视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2.建立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通过风险矩阵、风险评估模型等方法,对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追踪。
3.建立监控机制: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三、加强审计合规1.制定审计政策和程序:公司应建立并制定审计政策和程序,详细规定审计的范围、流程和方法。
2.独立审计机构的选择:选择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审计报告的规范发布:审计机构应编制规范的审计报告,包括对已有控制措施的评价和改进意见,及时向公司内部管理层和外部股东披露。
四、加强监督管理1.建立独立监督机构:公司内部应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内控、审计等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2.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公司应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及时向内部反映违规行为,对对接到的举报进行调查处理。
3.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公司应加强对关键信息的保护,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防止信息泄漏和被篡改。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内部审计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1.人员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存在机会主义、偏见、不专业
等问题,导致审计结果失真。
2.技术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掌握最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3.管理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可能存在未能有效规划、组织和部
署审计工作等管理问题,导致审计效果不佳。
为防范以上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
制度化。
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
识水平。
3.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
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和分工体系。
4.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估,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效果评估,
发现和解决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审计工作防范风险措施
审计工作防范风险措施一、引言审计作为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审计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审计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审计失败。
因此,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审计风险的来源入手,探讨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以期为企业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二、审计风险的来源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将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例如,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权责不清等问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漏报,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者在工作中存在疏忽、敷衍塞责等情况,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实际情况,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3.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例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等因素,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监控。
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其适应业务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手段。
企业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审计人员选拔和考核机制,确保其具备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和品质。
此外,企业应注重培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
3.强化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意识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前提。
企业应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全面树立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威胁和诱因,包括人为错误、欺诈、错误的记录及不正当行为等。
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审计报告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机构形象、财务表现以及投资者信心。
为了防范审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确保审计程序安排合理:要对被审计机构及其业务进行全面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保证审计程序尽可能覆盖所有重要业务和风险点。
2. 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被审计机构应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控制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流程,提高所有业务审计程序的效果和准确性。
3. 开展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应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详细记录审计过程并随时跟进相关进展。
4. 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征和风险情况,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加强对关键领域的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准确无误。
5. 加强监督管理: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人员独立性和专业性,防范经济利益相关方的干预和影响。
生产流程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生产流程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1. 风险概述在进行生产流程审计时,可能会面临以下风险:- 数据造假风险: 生产数据、记录和报告可能被人为篡改或伪造,以掩盖实际情况或欺骗审计人员。
数据造假风险: 生产数据、记录和报告可能被人为篡改或伪造,以掩盖实际情况或欺骗审计人员。
- 流程监管不到位: 生产流程中的监管措施可能不完善,导致风险潜在存在或未能被及时发现。
流程监管不到位: 生产流程中的监管措施可能不完善,导致风险潜在存在或未能被及时发现。
- 内部控制漏洞: 生产流程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能存在缺陷或漏洞,导致风险得以发生和扩大。
内部控制漏洞: 生产流程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能存在缺陷或漏洞,导致风险得以发生和扩大。
- 非法活动和管理失误: 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非法活动或管理层疏忽,引发风险并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
非法活动和管理失误: 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非法活动或管理层疏忽,引发风险并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
2. 风险防范措施为了降低生产流程审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2.1 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生产流程的监管和管理得以有效执行。
- 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责任和权限,提高流程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 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及时发现和修复内部控制漏洞。
2.2 提升数据安全性- 建立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包括权限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数据加密和防火墙等,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和监控。
2.3 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 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
- 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对生产流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审计,确保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2.4 提高员工意识和培训- 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培训他们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 定期提供相关培训和知识普及,确保员工了解和遵守公司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
结论在进行生产流程审计时,必须认识到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一、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1. 审计对象的经营环境变化审计对象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可能对其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比如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政策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对于审计师来说可能会导致对审计对象的业务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2. 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体系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影响到审计师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是否可以信赖。
如果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3. 会计师本身的疏忽、过失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本身也可能存在疏忽、过失。
比如审计程序的设计不当、审计证据的收集不充分等,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1. 加强对审计对象的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充分了解审计对象的经营背景、行业特点、内部管理体系等。
只有对审计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审计师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测试,确保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存在问题的内部控制,审计师需要及时向审计对象提出建议和意见。
3. 审计程序的设计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和风险,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需要具有全面性、灵活性,能够全面地覆盖审计对象的各个重要领域,发现潜在的风险点。
4. 加强审计师的培训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审计师进行持续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对于审计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5. 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防范不仅仅是在审计工作中进行,也需要在内部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比如建立审计文件的归档体系、审计程序的规范等。
6. 完善风险识别和管理机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
这需要有一支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能够及时分析和评估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和专业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
一、外部环境1.建立适当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和行为准则,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2.建立信誉评价体系:对审计机构实行信誉评价制度,对历史表现良好的机构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进行惩罚和处罚。
二、内部控制1.强化内部管理:审计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确保工作的高效性和质量。
2.实行审计风险管理:建立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审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措施。
3.加强信息系统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和技术工具,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监控和巡检,防止非法存取和篡改数据的风险。
三、审计程序1.合理设置审计程序: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审计程序,包括初步资料收集、风险评估、说明分析、实地调查等环节,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专业水平1.提高专业技能:审计机构应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断跟进最新的审计准则和法规,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能力。
2.加强团队合作:审计工作一般由几个人组成团队,应加强团队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相互配合,互相监督,减少因个人失误或不当行为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防范审计风险需要从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和专业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措施制定。
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会计师事务所是专业从事审计、会计、税务咨询等业务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帮助客户准确了解自身财务情况,并确保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但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也面临着各种审计风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从审计风险的来源、类型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审计风险的来源1. 客户的风险客户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财务状况不稳定、管理层诚信缺失、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重大错误或偏差等。
如果客户存在风险或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因无法获取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审计意见,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2. 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可能存在的缺陷,这可能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进行或出现错误。
审计程序的设计不合理、审计团队的技术能力不足、审计文件管理不当等都会增加审计风险。
3. 行业风险不同行业的商业活动特点和经营环境不同,可能会对审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某些行业可能存在较大的市场波动性或政策风险,这会使得审计过程更加复杂,也增加审计风险。
4. 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因素,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受到不可预测的干扰,增加审计风险。
1. 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客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如果客户的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可能无法得到可靠的审计证据,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2. 随机风险随机风险是指审计程序可能由于抽样误差或其他原因而导致未能发现存在的错报或遗漏,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假阳性风险假阳性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错误地得出了不存在的异常或问题的结论,可能导致审计程序的不必要延误或资源浪费。
4.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使用抽样作为审计程序的一部分时,由于样本选择或大小不恰当而导致对相应的总体错误的风险。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1. 审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审计工作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
根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经济、竞争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审计工作的完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审计对象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不合规行为,或导致审计工作受到干扰等。
1.2 内部因素引发的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会计记录等因素,内部因素的不可靠或缺陷可能会导致审计工作存在相应的风险,如审计对象的账目资料不完整、不真实。
1.3 人为因素引发的审计风险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存在人为瑕疵或者出现失误。
2.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是识别审计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具体而言,防范审计风险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1 风险评估与控制计划制定对于审计风险,需要逐一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此外,可以建立风险监控和管控机制,及时了解各类风险的变化和趋势,制定应对策略。
2.2 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践可以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审计实践,了解他们在审计工作中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及他们处理风险的经验和方法。
2.3 强化内部管理内部管理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需要加强对内部管理的把控,确保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和会计记录在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内部流程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2.4 审计人员的合理分配和培训审计人员是风险管控的关键,需要合理分配和培训,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和工作技能,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
2.5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是提高审计效率和减少风险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审计管理系统、数据挖掘技术、交互式报表等方式,提升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效能,减少审计风险。
新形势下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95新形势下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V V 徐英杰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被审计单位如何整改问题,如果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不准确、不恰当,将对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审计人员应规避审计风险,依法审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既能按照法定职责、规范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审计报表、内控制度和收支的合理性、合规性、全面性等恰当、准确地提出审计意见和评价,又能准确出具审计结果,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提高审计质量,落实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确保审计整改到位,切实发挥审计的作用和意义。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造成审计风险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性强、全面性强的工作,审计所涉及的领域多、部门多,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也复杂多样,审计人员要想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审计项目,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审计能力,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及最新的审计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会导致审计工作出现判断不准确、查找问题不确切、层次度不深,影响审计评估、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整改等一系列问题,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为指导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的地位、公正的态度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制定的一整套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努力学习审计业务知识,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同时不断学习最新法律法规政策,把握好与审计事项或者与被审计单位的利害关系并进行恰当处理。
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遵守廉政勤政规定的“四严禁”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如果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查出的问题隐瞒不报、利用权力进行私下交易,将会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三)审计对象复杂性造成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涉及各领域、各部门,业务流程不一样、法规政策不一样、大数据信息数据库不一样,所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财务报表失误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审计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审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的财务和业务合规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1. 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审计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为了更准确地识别风险,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头脑风暴、SWOT分析等方法。
同时,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数据库,对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记录和更新。
2. 风险评估: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
评估风险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概率统计分析、风险矩阵等。
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的风险应对提供依据。
3. 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选择规避、降低、分担等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
例如,对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寻求合作伙伴等方式分散风险;对于可能造成中等损失的风险,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对于轻微的风险,可以适当接受。
4. 风险监控:审计风险的监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对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持续跟踪和观察,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应定期对审计风险管理进行复盘和调整,以确保其始终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为了防范审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
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因此,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全面监测和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1. 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对象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分为三个方面:•内部控制风险:指因为审计对象内部制度、政策、程序等原因导致的审计工作受到干扰的风险。
•技术风险:指因为技术手段、工具等问题导致审计工作受到干扰的风险。
•环境因素风险:指因为审计对象周围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导致审计工作受到干扰的风险。
2. 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风险可能会对审计工作的结果产生以下影响:•导致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采样和测试不足或无效。
•导致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留有疑虑。
•导致审计人员提供错误的审计意见或者不适当的审计报告。
3.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判断和评估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
这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了解财务知识以及熟悉企业的运营环境等。
(2) 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被审计对象应该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以保证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具体包括完整有效的流程文件、规章制度及操作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估。
(3) 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对于重要的账务环节和风险点进行重点审核,并且可以采用全面审计方法,加大对被审计对象的审核力度。
(4)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审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修改。
(5) 独立性和诚信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诚信,防止某些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审计人员应正确、公正、客观地审核财务报表,并在适当的时候向被审计对象、出资人和管理层提供报告,确保审计活动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4. 结语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但是通过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浅谈审计风险和其防范措施
浅谈审计风险和其防范措施为了保证各个公司企业之间的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有审计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审计的风险无法降低到零,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防范将风险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了解审计风险的形成,以有效的方法去防范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对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来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来降低审计风险。
标签:现状;原因;措施1 审计风险的概述1.1 审计风险的概念《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可以定义为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1.2 审计风险的特点1.2.1 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
1.2.2 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2 审计风险产生原因2.1 函证程序不规范2.1.1 未保持对函证的有效控制当实施函证程序时,不应失去对函证的控制,审计执业人员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素养,较高的警觉性,对函证保持有效控制。
例如某会计事务所审查一家集团,该集团发函工作从头到尾都有被审工作人员参与,且集团有直接回函的情况,发函与回函的真实性就有待考察,应重点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刘宇(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摘要]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
同时,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注册会计师[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1-10-10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是企业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只能识别和评估,无法控制。
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如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
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就很难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职业判断,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纵观所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失中,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中国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
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1.职业怀疑态度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
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
一是谨慎选择被审单位。
二是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
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
2.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在完成审计工作时,能够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一般而言,错报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
例如,在应收账款审计中,如果认为应收账款高估的风险较高,注册会计师就应侧重收集有关应收账款存在认定的相关证据。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书面证据(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各种报表,各种会议记录,各种合同,通知书,函件等)是审计证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称之为基本证据。
注册会计师通常照下列原则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第2012年第1期(总第389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12Total No.389[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1-0101-02101--3.合理设计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
例如应收账款审计时通常应实施函证这一审计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
如果认为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得充分的适当的审计证据。
又如,监盘库存现金是库存现金审计中一项重要的审计程序,是证实现金余额是否确实存在的最有效方法。
4.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
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审计人员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1]邓笑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北方经贸,2010(3)[2]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3)[3]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5)[4]云娜.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0(2)[责任编辑:王凤娟]一方面,随着青海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供农村居民消费的消费品种类日益增多,消费品市场不断扩大,居民可消费的选择性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一方面,近些年青海政府不断发展交通,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居民的出行便利性极大提高,通讯方式增多,手机、网络等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更多的接触和融入了一个更加现代的社会。
这些方面都从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低于城市的水平。
2010年,城镇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分别为13854.99元和9613.79元,远高于农村居民的3862.68元和3858.5元。
(2)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特别高。
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指一定期间增加的消费部分和增加的收入部分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长,虽然消费也会增长,但二者增长额之间的比例会逐步下降。
青海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基于收入的快速增长。
201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862.68元,比2008年增长了15.44%。
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出现了迅速的增长,20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3858.5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8.96%。
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基于一定消费的前提下,青海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出现这么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不足为奇了。
从理论上说,一般低收入较低的人群边际消费有递增的趋势,而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通常是递减的。
三、结论从上述分析来看,青海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消费水平来看,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相比在数量上依然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消费结构仍然有待改善。
针对这两个问题,首先,应对城镇居民应加强消费引导,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在城镇居民中普及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比如,汽车、电子通信、文化旅游等,并进一步向农村消费群体扩散。
在政策方面,政府要注重加大对就业和消费的刺激。
其次,青海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等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应针对青海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建设几个旅游景区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支撑;县域内分布最广大的农业资源,则可结合小城镇发展建设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重点解决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方向的延伸,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总之,从这两个方面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消费梗阻问题,以实现青海省经济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与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李泓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5)[4]黄桂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5)[责任编辑:潘洪志]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Σ(上接第30页)商业经济第2012年第1期SHANGYE JINGJI No.1,2012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