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老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说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或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即要求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人物形象,联系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产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材分析】
《老王》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课写了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愧怍的心理,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体会特定背景下老王的善良以及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能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但仍缺少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尤其是学生距离作品的写作年代较久远,所以对理解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词和感人细节,能够说出人物的“幸”与“不幸”。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解读其人格魅力。【评价设计】
1.通过品读关键词,概括老王的“幸”与“不幸”。
2.通过品读第八段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读出老王的病入膏肓,进一步感受老王对杨绛的真情。
3.通过品读8——21段,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
4.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解读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咱们同学坐过出租车吗?有没有司机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有一位叫老王的人力三轮车夫,却被著名教授、学者的杨绛深深地记住,并常常地想起,这节课我们走进《老王》,去聆听老王与杨绛之间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你认为文章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三、识人物
(一)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不幸者”,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老王的“不幸”具体体现在哪里?
预设:1.身体残疾
2.无依无靠:品析“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失群落伍:品析“活命”非“赚钱”“糊口”
4.没有尊严:品析“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5.居住条件差
6.无生活来源
(二)这样一个“苦命”的老王,是不是生活中充满了不幸就不曾收获一点点温情呢?请你从文中找出老王因遇到我们一家“幸”的表现。
预设:1.照顾生意
2.给吃鱼甘油
3.关心他的住房
4.询问其是否能维持生活
四、走近人物
(一)老王是不幸的,然而因为有我们一家的出现,他又是幸运的。那作者杨绛的命运,是否真像她自己所说的幸运呢?
出示背景资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只要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坐牢、批斗、游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怕一不小心自己受到牵连,成为被批斗的对象。一个小女孩原来和杨绛很亲近,当知道杨绛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连正眼也不瞧杨绛,宁肯自己吃力地抱着大捆的葱,也不用杨绛帮忙。
(二)1.品读第八段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了老王此时怎样的特点?
预设: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倒等词语
2.老王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为什么还要来看杨绛,并且还拿着当时珍贵的鸡蛋、香油?
3.面对这样直僵僵的老王,杨绛最大反应是什么?品读8——21段,找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绛没有把老王看作亲人?
预设:(1)杨绛收了礼物,迫不及待的拿钱打发老王走;
(2)杨绛站在楼梯口,目送老王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如果是默存这样,杨绛会怎么做?
(3)老王离开我家后的第二天就去世了,我是怎么知道的?什么时候知道的?
4.杨绛为什么不安和愧怍?
一个是情感的赠予,一个是物质的帮助,一个给予的是真挚的亲情,一个给予的是善良的同情。
五、走进人物
1.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但她真的幸运吗?真的应该愧怍吗?
借助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杨绛同样是不幸的人,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杨绛自顾尚且不暇,还这样关怀帮助老王,做得已经够好了,她这么多年一直愧怍,体现了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
2.读一篇好文章就是触摸一个高贵的灵魂,你从杨绛和老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老王临死前到杨绛家送鸡蛋香油,你觉得自省后的杨绛这次会怎么做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运用本文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老王》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不错的语文素养,基本上能够准确捕捉和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品味和赏析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同伴的合作探究,能够比较准确的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绪,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体会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意识,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现实现象的思考,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杨绛那“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但是,学生对文中涉及的文革社会背景是陌生的,有些情景可能没有办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相关资料和对涉及特定社会背景特点的情节进行适当解说是必要的。学生的阅读一般是浅层次的,想让学生领悟真正到“我”愧疚的原因并形成“平等与尊重”的解读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老王送鸡蛋”的环节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一、学生阅读经验不足
就七年级学生而言,虽然已经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语文学习,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阅读思路,能够有效速读、跳读、默读、朗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