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学策略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教案(1)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1430170cfc789eb172dc89b.png)
(一)知识总结
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知识框架,并请同学分享。
图7 本节知识框架
(二)生活拓展:阅读资料、分组讨论,结合本节内容回答问题:
资料:1.深圳初中部消防演习产生烟雾;2.深圳市每周流感指数。
问题:
1.空气中的病菌(或有害物质)要到达肺部,依次经过哪些部位?请写出病菌及有害物质的“旅程”。
四、呼吸道的结构和其它功能
(三)呼吸道的其它功能
——呼吸道对空气的预处理
图片呈现:哈气取暖
问题引领: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呼出来的气体是热的。】
问题引领:为什么气体经过呼吸道之后变暖了?什么结构的功能?
资料呈现
1.鼻腔有时会流血。
2.鼻腔分布着毛细血管。
3.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
小结1:呼吸道有温暖气体的作用,鼻腔中丰富的血管有如此功能。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教材版本
七年级《生物学》(人教版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二、课标要求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学情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及相应的结构;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呼吸系统的组成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图片呈现: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
问题引领:
1.各器官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呼吸系统的两部分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识图方法:1、各器官的形状;2、各器官的大致位置;3、各器官的大致分类(呼吸道和肺)及基本功能(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教案4第三章《幼儿园教师》
![教案4第三章《幼儿园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f44c962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7.png)
教案4第三章《幼儿园教师》第三章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承担着育儿、教育、引导和照顾儿童的责任。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一、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引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他们负责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1.1 提供适龄儿童的教育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设计和开展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
他们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1.2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儿童建立亲密而信任的关系。
他们应该尊重和关心每个孩子,倾听他们的需求,并根据情况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与儿童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1.3 促进幼儿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幼儿园是儿童第一次离开家庭环境的地方,幼儿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并与他人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幼儿发展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1.4 与家长合作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他们应该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孩子的背景和需求,为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支持。
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以便有效地开展工作。
2.1 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知识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础学科。
他们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以便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案和指导。
2.2 学科知识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
他们应该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教学方法,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教案)徐海燕
![教学设计(教案)徐海燕](https://img.taocdn.com/s3/m/58b90cd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1.png)
教学设计(教案)徐海燕一、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 理解并运用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和方法。
(3) 学习和运用教学内容分析的技巧。
1.2 教学内容:(1) 教学设计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2) 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与步骤。
(3) 教学内容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第二章:学习者分析2.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
(2) 掌握学习者分析的基本方法。
(3) 学会运用学习者分析结果指导教学设计。
2.2 教学内容:(1) 学习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者分析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访谈、作业分析等。
(3) 学习者分析结果的应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等。
三、第三章:教学策略设计3.1 教学目标:(1) 理解教学策略设计的意义。
(2) 掌握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步骤。
(3) 学会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3.2 教学内容:(1) 教学策略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教学问题、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计划等。
(3) 常见教学策略的应用:直接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四、第四章: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4.1 教学目标:(1) 理解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
(3) 掌握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
4.2 教学内容:(1) 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适应性、实用性、有效性等。
(3) 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教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
五、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目标:(1) 理解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学会通过教学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内容:(1) 教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
(3) 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与教学反思: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等。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中通用技术 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 苏教版必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中通用技术 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 苏教版必](https://img.taocdn.com/s3/m/f4153f1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3.png)
设计的一般原那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一般原那么章节:第三章设计过程、原那么及评价第二节设计的一般原那么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设计的一般原那么。
(2) 理解设计的一般原那么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设置案例、学生举例、动手实践等,能初步应用这些原那么去看待与评价某个产品。
(2) 学习用权衡的思想方法处理技术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原那么的感觉和认识情感。
(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想。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及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设计的一般原那么的理解,如何在设计中实现这些原那么。
三、教学难点设计的一般原那么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探究法、启发法、实践法。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设计过程、原那么及评价〞第二节“设计的一般原那么〞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阐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那么以及各原那么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一般原那么是设计的重要思想方法,它们既是设计的规X,又是评价的尺度。
学生通过对设计的一般原那么及原那么之间关系的理解,内化为初步运用设计的一般原那么评价产品的能力,并为“能制定符合一般原那么和相关设计规X的完整设计方案〔课标要求〕〞作知识准备。
2.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于让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原那么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一种权衡的设计思想。
创新原那么是设计原那么之一,我把创新原那么作为一个重点,在课堂上举了很多创新的实例,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它的一般原那么比如说实用原那么、经济原那么、美观原那么也大多以实例的形式展示以加深理解及应用。
3. 教学策略设计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
通用技术:《设计的评价》教案之一
![通用技术:《设计的评价》教案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7c9776de43323968001c9254.png)
设计的评价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评价章节:第三章设计的过程、原则和评价第三节设计的评价课时:第1课时作者:崔德祥(山东省华侨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培养质量管理意识。
(2)了解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评价的目的和必要性,知道评价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体会设计的一般原则。
(3)能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评价的过程,体验评价的方法。
(2)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根据设计过程中每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三、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头脑风暴;直观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分为以下三小节:(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2)对最终产品的评价;(3)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
设计的评价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的评价,对于形成方案、优化方案都是很重要的。
设计的原则也是设计的评价的依据。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贯通。
评价在上一节就已经提到过,设计原则也是评价的原则之一。
本节对评价的教学也是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应用与加深巩固。
(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设计过程对设计结果有直接的影响,教材在第一节就指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加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是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与本节的教学目标1相呼应.下面的“马上行动"引导学生发散性地去思考、寻找设计过程的评价内容。
教材强调,对设计过程的评价,除了从设计过程的几个阶段入手,也应考虑各个阶段的衔接,围绕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
教学设计(教案)付小芳
![教学设计(教案)付小芳](https://img.taocdn.com/s3/m/26e8765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4.png)
教学设计(教案)付小芳第一章:教学目标设定1.1 知识目标了解并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教学设计原则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和策略。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章:学生分析2.1 学生背景知识分析对学生的年龄、年级、学科背景进行了解和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2.2 学生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析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3 学生发展目标分析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定学生的发展目标。
制定学生学习进步的评估标准和监测方法。
第三章:教材和资源分析分析教材的结构、内容和难度,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辅助材料。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源。
3.2 教学资源分析分析可用的教学资源,如教具、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
确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方法,确保资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策略4.1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结合教学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4.2 教学策略设计制定教学导入、展开、总结和巩固的策略。
确定教学评价和反馈的策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设计制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确定评估的时间和频率,以及评估的主体和方式。
5.2 教学反馈设计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教学反馈的途径和方法,如口头反馈、书面反馈、小组讨论等。
第六章:教学计划的制定解释教学计划的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教学计划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6.2 教学计划内容详细列出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制定适当的教学顺序和时间安排。
现代教育技术-第三章-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第三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5eee9a69eae009591bec35.png)
(四)青年期的基本特征 (五)成年人的特点
• 认知成熟度意指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一般来说,我们从学习者 的年龄来推断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智力与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 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教采学用内系容统的科分学析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依结规实教教学习据合划施学学目者现教和教是效标特代师安学一果的征教的排活个取确的育经教动由决定分思验学的多于析想活过要教和动程素学理的中组各论过成要程的素中动构态成的的复合杂力的,系对统 ➢ 媒教体学的应选综择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教教学学方设法计和的组结织果形:式形的成选教择学设计方案 ➢ 教学方案的形成
三、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要点
(一)对学习者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特点 2.心理方面的特点 3.学习方面的特点 4.社会方面的特点
(二)对学习者分析的要点
1.学习内容方面的能力 2.态度 3.工具技能
• 美国教学技术专家克内克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 有关学习风格的内容及其分类框架比较简明,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深切 的感受到,不懂学科知识,不是学科专 家,很难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或学习活 动
• 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将所学的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进教学过 • 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 •
第二节 学习者分析
分析学习者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 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模式的选择 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 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于学习者的内因条件 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的 发展。
第三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三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77b905ca6c30c2259019ec6.png)
解、鼓励质疑……
——既有模型、挂图,又有心脏 实物(猪心),还有多媒体幻灯,如 何选择?如何实施?
精心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效果
最佳的教具,力求少而精,使每一件教具都
能各尽其能。
教具过多
教师忙乱不堪 学生应接不暇
巧加安排(组合)
学生注意力较易分散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 发挥讲授法的优点,克 服其缺点?
(一)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思想性(最基本) (二)富于思考性
设计好的,思想性、启发性强的引言 语言富于启发性,善于将内容问题化,引 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避免平铺直叙,突出重点难点 运用比较法,提高讲授的思考性
(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一、探究形式
1、发现式探究:即发现教学法,以学生的观察和经验 为基础,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
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达成教学目标。(呈现教具 -学生操作-讨论交流-习得知识)
2、推理式探究:没有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去推理, 以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 生间接观察)
1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2集中注意力引发探索欲望3培养诸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物资源高尚情操1教师要采用最好的语言与教具相结合的形式2语言的形象化语言形象化指在保持语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并在一定范围内带有幽默和诙谐直接直观间接直观语言文字直观现代化教学工具挂图模型黑板画自然界及人为环境生物学实验标本活的生物体板书1教师要采用最好的语言与教具相结合的形式2语言的形象化语言形象化指在保持语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并在一定范围内带有幽默和诙谐语言形象化的途径1从活的状态出发讲述生物体和生物界2利用语义来说明生物学知识3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形容4列举数字5采用适当的比喻6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518b2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f.png)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如模拟科学家进行声音实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声音现象,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声音的本质。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声的世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声音知识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通过自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进步。
4.结合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情境导入、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亮点使得本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探究式学习:本案例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单元解读)-高一化学同步备课(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单元解读)-高一化学同步备课(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8026b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f.png)
3.通过探究铝、氧化铝的性质及转化,认识两性氧化物,丰富对金
属多样性的认识,通过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在化
学方程式简单计算中的应用,感受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02 教学重难点
章节
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 重点:Fe3+的检验、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及转化。
铁及其化合 难点:Fe(OH)2制备的实验设计、 Fe、Fe2+、Fe3+转化关系模型的建
01 教材解读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铁的单质和铁的重要化合物两部分。铁的单质介绍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铁及其化合物。包括铁的存在、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铁 的化学性质等。铁的重要化合物包括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制备、性质及 转化,铁盐、亚铁盐的性质、转化及检验等。
本节教材内容是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点、难点。在初中学习过铁单质 的一些性质,如与氧气、氯气、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教材在“思考与讨论” 里就要求学生复习这些知识,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反应的特点,提升 学生对铁单质性质的认识。介绍铁与水蒸气反应时,教材联系生产实践创设真 实情境,呈现了钢铁生产中钢水注入模具的真实图片,以此情境为素材,提出 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原反应的原理等知识,对含铁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再结合实验证据形成 完整的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利用核心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进行表征。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深入理解铁元素的有关知识,还可 以帮助学生丰富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多样性的认 识,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03 教学策略
01 教材解读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包括铁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 应用两部分内容。教材主要围绕“铁和铁合金”这条线索进行编排。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69c2d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6.png)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忠诚、勇敢、坚持等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课程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品质。
难点: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事迹和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主题。
2.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3. 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事迹和品质。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教师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品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品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策略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体验人物的忠诚和勇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品质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讨论成果的质量。
学生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文章文本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源。
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的道具和材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的管理软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供学生记录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第三章 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
![第三章 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2acc7e00975f46527d3e143.png)
3.谈话法
运用谈话法的应做到以下几点:(1)所提的问 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2)谈话法的问 题应从教材内容、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 要分层,要有连贯性,要编写成详细的谈话纲要。 (3)问题要向全班提出,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4)谈话法的问题一定要有 思考价值 。
二、常用教学方法
常用教学模式
• 启发-引导模式
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有必要给予学习适当的启发、引导。
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学生的未来发 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渗透、明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领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认识自然 奥秘的求知欲和运用物理知识于个人生、国家建设、人类 发展的意识。 实施条件:教师了解所教知识的体系、结构,研究学生的认 知规律,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计 划与组织。 操作程序: 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2)创设具有真实的学习情境
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观察事 物现象。 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引导学生参考 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看法。 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 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这 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
(3)做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学生
教师如 何处理 学生在 课堂上 的提问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教 继续 学 解 课后 决 回避 启发 学 批评 生
校长 教师
很尴
尬
其他
46.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用启发的方法讨论学 生所提出的问题,但更多的教师采取的是不理睬、 回避甚至批评的方式;只有16.0%的校长认为教师采 用启发、讨论的方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细胞的分裂优秀教学案例鲁科版六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细胞的分裂优秀教学案例鲁科版六年级生物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aeb0a0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5.png)
1.通过观察细胞分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细胞分裂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胞分裂的原理。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在学习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合作精神。
5.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细胞分裂的过程或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方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分裂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一、含义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
抽象概括
例: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
生物。
有组织(知识内部的联系)
猫、宠物、老鼠、动物
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现象VS本质)
历史: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VS农民阶级当时不 代表先进生产力 地理:地名、地理数据、地理景观、演变和分布状况 VS 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及形成规律的原因
38
二、分类
(一)智慧技能 (二)认知策略(“学会学习) (三)动作技能
39
三、心理学规律
达到运用的程度
(一)安德森的ACT(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
陈述性阶段 知识的编译阶段 自主阶段(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动作完成更加迅速和自动)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观察他人学习
教学重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难点:利用策略分析案例 教学方式:结合实例讲解
35
3.3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 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 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 活动。 例:解方程的步骤
⑴有分母先去分母 ⑵有括号就去括号 ⑶需要移项就进行移项 ⑷合并同类项 ⑸系数化为1求得未知数的值
讨论:日常教学中存在哪些低水平的问题?
31
(六)提供练习与反馈
形式
对概念性知识的新例证进行识别或解释
间隔性练习 画概念关系图
应伴有反馈
对、错、进一步解释
32
(七)动机的设计
开始:引发冲突,创设情境
其次,将新概念与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33
回忆哪些原有知识
事实性:角
概念性:液体内部压强随液体深度增加则加大
回忆的方式
提问、测验、复习
28
(四)呈现学习材料
例证所体现的概念性知识的特征或关系要予以突出
或强调
提示例证注意的方面(实物或演示----手势) 蕴含的特征或关系不突出,对例征做操作加工
例证的呈现按由易到难的顺序
树立信心
通过阐明教学目标和目的创设积极的成功期待,此外允许学
习者设置自己的目标 给予学生成功完成挑战性目标的机会 取得成功,是自己具有能力并且付出努力的结果
产生满足
提供运用新学的技能的机会以引起自然的后果 在自然后果缺失时,运用积极后果策略。如口头表扬 通过保持一致的标准并将结果与期待相匹配而确保公平
3、强化
正确地重复了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后得到了奖励或表扬, 从而促进了学习者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外部、内部)
6
4、学习者认知的调节作用
记忆术
» 有意识地将要记忆的信息组织成对他而言更熟悉、更有意义 的单元或结构 » 精加工:与原有知识联系、视觉表象(韵律、首字母)
5、情境化
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和学习事实性的知识
16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概念) (9) (2) 真分数(了解真分数) (3) 分数线(了解分数线) (4) 带分数(了解带分数) (5) 假分数(了解假分数) (10) (11) (12) (13)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同分母真分数的加减 (掌握同分母真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约数(了解什么是约数) 倍数(了解什么是倍数) 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了解 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
若干概念的关系(例:长方形面积=长*宽)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 得出的。(例:两点相连,直线最短)
(三)理论、模型和结构
由若干事实、概念、原理按一定关系组织而成的知
识体系
19
三、概念性知识的学习
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
具备与之相关的原有知识
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告”字字形, 不具备:事先提供
案例
便通过“一口咬掉牛尾巴”这一谜语 的形式呈现要学习的内容。
10
(五)提供记忆指导
精加工的策略(课下自主学习)
谐音法、词头记忆等
案例
(六)安排间隔复习
游戏、竞赛、应用情境 案例(见附件)
11
(七)将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融合
13
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 通过多媒体演示画面):有一天,唐僧师徒4人走在西天取经 的路上,太阳热辣辣的照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到口渴难耐。 孙悟空向师傅请求去给大家找水喝,师傅同意了,不一会儿, 孙悟空没找到水却抱回了个西瓜,猪八戒看见可高兴了,说: “大师兄,让我来分西瓜吧,我的肚子最大,所以我吃1/8, 师傅和我一样多,也是1/8,沙师弟吃1/4,大师兄肚子最小, 吃1/2,就够了”。孙悟空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你们猜一猜 ,孙悟空为什么发笑?同学们听完看完,各个兴奋起来,有的 猜猪八戒吃的多,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少,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 撞,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创设学习和应用事实性知识的情境
24
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过程
注意与预期 激活原有知识 选择性知觉 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 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 技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
25
(一)概念知识的分析与例证设计
(1)分析关键特征或关系、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知识
» 特征或关系多少:例证还是言语界定 » 相关的概念性知识:下位提供正例,并列提供反例
第三章 教学策略设计
授课时间:9月15、16、18、19日
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1、理解事实性、概念性知识的含义,掌握
两类知识的教学设计策略,能利用相应策略
分析具体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事实性、概念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难点:利用策略分析案例 教学方式:结合实例讲解
36
一、含义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如何做 概念性知识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 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 例:一班分二组投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练习组 21人,共投中63个,全班每人投中多少个 例:某公司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 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 800元,他到法庭控告公司未履行合同。这位员工的官司 能打赢吗?
基础性
习得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一学就会,转眼就忘
4
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一)学习程度:
记忆、理解、运用
5
(二)学习规律
1、接近
事实性知识各部分在空间和时间上相靠近,以使学习者能
同时注意到
2、重复
学习者不断的体验事实性知识的各组成部分 间隔复习
课后活动:
1.自主学习:精加工策略
2.小组讨论: 案例《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 数》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作用 3.自选事实性的知识,为其设计教学策略
34
授课时间:9月22、23、25、26日
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1、理解程序性知识的含义,掌握程序性知
识的教学设计策略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放在更大的概念性知识网络中(专家具有丰富、良好的知识 结构) » 民主政府:由不同机构执行立法、司法、行政三种功 能以实现制约和平衡的政府组织形式 » 上位概念:政府 » 并列概念:独裁政府、议会政府 » 下位概念:美国的民主政府
(3)和说明的例证结合起来
22
23
3.练习和反馈
对例证判断分析
(二)创设学习和应用事实性知识的情境
模拟情境:真实的生活、应用的情境、角色扮演等手段 (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 通过问题等形式创设想象的情境 案例
9
(三)呈现事实性知识
突出的措施
不要超过学习者工作记忆的容量(5—9个记忆单位)
(四)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相关知识
(6)
(7) (8)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比较 同分母分数大小)
大小相等的分数(理解大小 相等分数的含义) 约分和通分的概念(理解约 分和通分的概念)
(14)
(15) (16)
通分(掌握通分方法)
约分(掌握约分方法) 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掌握不同 分母分数的加减)
17
18
二、类型
(一)概念 (二)原理、规则
7
三、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确定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 创设学习和应用 事实性知识的情境 呈现事实性知识 提示学生回忆 原有相关知识 提供记忆指导 安排间隔复习
8
将认 知因 素和 动机 因素 融合
(一)确定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
不常用的
要经常参考的,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
重要,应当持久记住(如:偏旁部首)
14
案例分析
1.已知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根据物质 的组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 质相同; 2.已知氢氧化钾是一种碱,根据碱的通性,氢氧化钾 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案例中涉及到的事实性知识是什么?
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相关知识(联系-预测)
(2)选择或确定概念性知识的例证
正例: 具体、可观察 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反例:与概念性知识相并列的概念性知识 思考:为什么要举反例?
26
(二)引起注意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