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蒋原伦写下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由《文艺研究》等学术机构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流行文化研讨会,会上,学人们在交流中笼统地交替使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等概念术语,这些概念术语有时是指同一个对象,有时又指互相包含交叉又不完全重迭的现象,众说纷纭,各有表述,相互间既有默契也有抵牾,所以进行相关概念的梳理,厘清思想谱系的脉络,有助于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大众文化”在我这个年龄以上的人来看,绝对是个好词,在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里,它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着十分肯定的意义。
可以简单地回顾陈独秀和胡适等当年有关著述,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晦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就有着大众文学或大众文化的含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与陈独秀同工异曲,五四一代革命者的观念往前追溯,可以到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即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既有一些为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所欢迎的“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也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当
然后者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参见列宁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列宁全集》第20卷,第6页)。
向后延伸,通过当年的左翼文艺运动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一直可以到上世纪80年代,提起大众文化,人们想起的仍然是革命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鼓舞劳动大众斗志的文艺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街头剧,歌舞剧,赵树理的小说,或者是王朝闻先生在其《喜闻乐见》一书中关注和研究的民间曲艺和通俗文艺等等。
大众文化在革命年代,虽然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背景,但是其最主要的形式特点是通俗易懂和大众的“喜闻乐见”1,在这一点上,人们关于大众文化的概念没有太多的歧见和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情形发生了变化,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著作的翻译出版影响下而发动的,因此大众文化有了以往不同的含义,虽然在80年代,已有徐崇温、江天骥等人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时,将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引入国内,指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利益在推动文化和艺术向与人的个性解放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国人还不能从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中来认识这一问题,有关论及大众文化的文章,基本上是从大众文化的审美功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来论述的,只有少数批评家在开始在批判意义
1王朝闻的《喜闻乐见》一书所收“喜闻乐见”一文是为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而作,文中强调了毛泽东的革命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的观点。见作家出版社,1963年。
上使用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如吴亮的《城市的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1987年),韩忠敏的《商品化倾向与大众文化的沦落》(1989年),包亚明的《消费中的沉沦与救赎》(1991年),高小康的《大众的梦》等。1993年文学界关于人文主义精神失落的大讨论,关键词是“人文精神”和“文学危机”,但实质上是中国的文学精英感受到市场操控的大众文化威胁所发出的一次强烈的呼喊,这一由现实处境触发,同时又是受西马启发的大讨论,多少证实了大洋彼岸思想家的“先见之明”,李彬、张汝伦、周宪、金元浦等学者、批评家于1994年纷纷撰文,介绍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立场或引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观照中国的大众文化,到1996年徐贲的《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和陈刚的《大众文化和当代乌托邦》等论著的出版,有关大众文化的研究渐渐成了学术界和批评界的热门话题,以至于有时,法兰克福学派似乎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的代名词。所以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系谱首先要从法兰克福学派说起。
阿多诺的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观如果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现存制度的社会水泥”,大众文化的社会政治功能就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有秩序,所以在他们的辞典里,大众文化不能理解成大众的文化,而是理解成大众被操纵和被规训的文化,杨小滨1989年发表在中外文学杂志的文章《阿多尔诺论大众文化:欺骗、物化和施虐》是国内较早就大众文化研究专题来介绍阿
多诺的相关理论的。与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相比,阿多诺对大众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更加持久,其批判态度的坚决,前后立场的比较一贯,足以作为大众文化的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文化工业再思考》上承《启蒙辩证法》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剖析,
国内的大众文化研究者,凡是持批判立场的,大多吸收的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思想资源的,特别是阿多诺,从理论阐释到具体的个案分析(如论流行音乐等),留下了丰富的批判性资源,供人们享用,因此,对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可以基本把握大众文化批判者(确切地说,是对文化工业持激烈的否定态度的研究者)的思想脉络和学说渊源。晚近杨道圣的《阿多诺: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作品》(2003年,世纪中国网)对阿多诺有关文化工业的思想概括的更加紧凑和清晰,可以作为我们进入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工业是当代技术、经济和行政力量集中的一个机制,其中文化产品是特地为大众的消费而生产的。文化工业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而不是自下而上建立的;2)文化工业的最终目的是商业利益,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出自自身,而是被社会所规定,消费者是被规定需求的消费者;3)文化工业说服消费者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诺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4)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举措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总
之,文化工业通过其深入到人的心理结构的效果,帮助和巩固发达的资本主义称为一个整体的体系;5)文化工业所制造的产品不仅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且还造成了大众文化品味的退化,购票进入音乐厅的人不再是为欣赏音乐,而是欣赏崇拜他为买票所付的金币;6)由于文化工业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大众对艺术的需求确实被满足,但是这是剥夺了人们权力的虚假的满足。2
阿多诺等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是“虚假的满足”的说法,以及欺骗与被欺骗的理论在日后尽管受到较多的质疑,但是他们所坚持的批判立场,所揭示的大众文化产品背后的文化工业“赤裸裸的赢利动机”,3使得人们能对各种名目、形形式式的文化始终保持一份警惕。此外他所一言道破的,被“规定需求”的消费:即“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的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并且文化工业“将消费者图式化”,“用统一的需求来满足统一的产品”,“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以及“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等等极其深刻的洞见,4最早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需求,不一定是来自某种短缺,它也可以是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的。
这些思想启发了日后的众多学者,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学说中,消费者企图占有“社会意义的欲望”所激发出来的需求的理论,多少是受其影响的。
2参见杨道圣《阿多诺: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作品》所作的梳理,载《世纪中国网》2003年3月21日
3见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载《文化研究》第一辑,199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见榘敬东曹卫东译【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135-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