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合集下载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1. 研究目标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大众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主要目标包括:•理解大众文化的形成、传播和接受机制;•分析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大众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研究大众文化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 研究方法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其研究目标,主要包括:2.1 文本分析通过对各种媒体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注重对符号、象征和隐喻等语言符号的解读,以及对叙事结构和视觉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2.2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手段,收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喜好、消费习惯以及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社会实践。

2.3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探索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众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理解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2.4 文化产业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大众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方法注重对商业逻辑和利益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等概念的思考。

3. 研究发现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些核心发现:3.1 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体现。

它涉及到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解读和再创造过程,以及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2 大众文化具有双重性大众文化既是娱乐消遣的手段,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它既可以满足个体对情感、乐趣和娱乐的需求,也可以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3 大众文化与权力关系密切大众文化不仅受到权力机构(如政府、媒体等)的影响,也可以成为权力机构塑造公众意识和行为的工具。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引言大众文化是指由大众媒体广泛传播的、能够吸引和影响大量人群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即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大众文化广泛涉及娱乐、电影、电视节目、音乐、游戏、运动等领域。

它的特点在于面向广大群众,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

相比于传统的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更注重大众群体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大众文化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为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选择。

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1. 影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通过广泛传播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媒体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直播等形式将特定的价值观灌输给大众。

例如,追求物质享受、个人主义、外貌至上等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被广泛宣传和强化,导致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忽略了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

2. 塑造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大众文化通过提供共同的娱乐和消费体验,为人们塑造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提供了平台。

音乐、电影、体育比赛等大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共同交流的话题,也为人们构建群体认同感。

人们通过追随流行的偶像、关注同类活动,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身份认同感。

3. 缓解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大众文化提供了人们释放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而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众文化活动如看电影、听音乐、追剧、玩游戏等能够暂时让人们摆脱现实困扰,找到快乐和放松。

4. 创造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大众文化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培养了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共同认知,增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例如,电视节目、电影等大众文化作品中经常强调的家庭观念、友情等积极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众文化研究兴起:探究多种大众文化范式

大众文化研究兴起:探究多种大众文化范式

大众文化研究兴起:探究多种大众文化范式傅钰涵【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众文化随处可见,且影响深远.无论是社会上层的阳春白雪,还是留存于市井的民间通俗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至此,学术界也开辟了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主要包括研究范式,影视文化、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粉丝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7(000)018【总页数】1页(P14)【关键词】大众文化;范式;研究【作者】傅钰涵【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所谓真人秀,虽然以“真”为核心,但需要加入后期的艺术加工,因为这有助于提高真人秀节目的精彩程度。

由此观之,真人秀是真实与艺术的结合。

而真人秀在真实(“真人”参与)与虚假(“秀”之假)之间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商业性﹑媚俗性及矛盾性等。

但我们也应看到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真人秀节目能使人放松,并让人们在娱乐中获得快感,而这种快感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偷窥的快感。

通过展示参与者的隐私,来满足大众的偷窥心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受众,通过媚俗换回高额的经济回报。

粉丝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它是一种注意力经济。

粉丝先是通过对偶像投入视觉注意,贡献流量(微博话题榜关键词搜索量等),再一点点从眼球注意力转换为UGC(用户生产内容),发布有关偶像的内容,包括自发的转发偶像的作品﹑制作优秀的短片﹑帮偶像推广甚至和竞争对手展开多种形式的较量。

最后是产生消费行为,包括购买偶像为原型的周边产品﹑为偶像的某项活动应援(买票﹑买唱片﹑贡献票房﹑购买应援物件等),而且粉丝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渐渐形成社群乃至聚集成专属的圈子,圈里亦有等级存在,有才能﹑有购买力﹑有获取消息渠道的粉丝被其他粉丝奉为“大腿”,他们是象牙塔尖的阶级,在其他等级的粉丝中有极强的话语权,这亦刺激粉丝的消费,可通过这种方式进阶。

亚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正如其名称前缀“Sub”所示,它被学者先验地判定了其从属的﹑次要的文化地位及叛逆﹑反抗的文化精神。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姓名: 梁亚芬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班级: 公管41学号: 2234131指导教师: 夏如兵职称: 副教授2007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梁亚芬指导教师夏如兵摘要: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已是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其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倒退共存的特征,但作为一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地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所以在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上,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积极建设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提高、规范的工作,才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建设The Summary of Mass Culture Research in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ng YafenTutor Xia RubingAbstract:Nowadays china, 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is a highly visible phenomenon. It is the patter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 integral part. Popular culture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so as to the city for public consumption targets, through the mass media to disseminate non-depth, systematic, easily replicate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ket law of mass produ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Popular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In its development,inevitably have some negative impact,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ogress and retrogression coexistence features, but as a social developmen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culture, more popular culture to show the positive side. Therefore, in dealing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 culture, we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building a positive attitude,do a good job targeting guidance, improve and standardize the work in order to create what we need i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pular culture.Key words:Mass culture; China; Mass culture construction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

大众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

大众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一、引言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就大众文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对于大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指得是广泛、普遍、通俗易懂的文化形式,其重点在于普及娱乐和休闲活动。

与高雅文化不同,大众文化不需要门槛和基础知识,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接受和参与,而且呈现出“通俗易懂、轻松愉悦”的特点。

大众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综艺节目、网络游戏、漫画等。

三、大众文化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1、文化传统的宣传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电视、音乐会等来传播传统文化。

例如,制作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来讲述历史或传说故事,用不同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传给更多的人。

同时,流行音乐等可以使得传统文化通过若干形式得到传承。

大众文化所展现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使观众对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在,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大众文化,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美学形式。

在传承中创新,将使文化更加开放、细腻、多彩。

例如,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设计就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表演方式,内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表现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国家文化的新优势。

从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挥作用,引领着文化的现代化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种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非常必要,而大众文化正是一种非常好的情境。

大众文化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和欣赏,进一步强化跨文化对话与理解。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2、伯明翰文化主义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旧秩序:20世纪30年代 工人阶级文化 活生生的 自娱自乐 自己创造 生命活力 新秩序:20世纪50年代 大众文化(通俗小说、 自动电唱片、流行音乐、电视、电影) 感官刺激 钝化欣赏趣味 扼杀审美能力 让人沉迷其中 枷锁 霍加特心目中的理想文化是传统的工人阶级活生 生的现实生活文化,而不是抽象的精英文化, 也不是大众文化。
符号学与大众文化分析
罗兰巴特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对大众文化 进行符号学解读。 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号》 物变 成虚幻的符号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再起作 用 使用价值被抽离 剩下虚像——地位、品位、 身份等 欲望成了消费目标 流行的过程就是消解商品的使用性而制造欲望 的过程。

2、大众文化的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文化艺术成了彻头彻尾的商品,结合于商业,被 经济价值规律统摄,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具有商品 形式的特征。 商品拜物教,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商品无处不在, 异化,失去其经济性质,具有了偶像崇拜性质。从而 文化艺术生产失去了原先的独特性,成了工业化生产, 为了迎合大众趣味,以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对大众 而言,艺术欣赏成了商品消费。 大众文化失去自身的艺术自律,远离艺术。
道格拉斯凯尔纳 指出现在文化研究过于强调接受和文本分析,而 对文化的生产及其政治经济学重视不够,从而失去 批判性和政治性的锋芒。 提出综合性的文化研究方式: 批判性:看到文化的内在政治性、争夺、抵制 多元性:关注阶级、性别、种族等 多重视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
结构主义与大众文化分析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 用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解释文化。认为要拨开混乱的表层现象 的迷雾,揭示社会文化表层下所潜在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分析俄狄浦斯神话(重视血缘 轻看血缘 否定人出于地 坚持人出于地) 底比斯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伏法,才能消灾祛祸。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 不知凶手是谁。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 追查。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俄狄浦斯出生 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 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 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 仆数人打死。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 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 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 斯正是凶手。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 逐。

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发

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发

02
大众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图像符号也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如广告、影视 、动漫等视觉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和创作灵感。
03
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如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平台。
创作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表现在对艺 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上,大众文化的普及使得艺术作品更加 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而非传统的审美标准。
相互依存
大众文化和艺术创作是相互依存的,大众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市场,而艺术创作则通过提炼和创新推动大众文 化的发展。
相互影响
大众文化和艺术创作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大众文化影响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市场选择,而艺术家的创作则通过引 领潮流和传承文化对大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相互促进
大众文化和艺术创作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而艺 术家的创作则通过提升文化品质和引领文化潮流推动大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
输标02入题
关注大众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 中的差异性,探讨这些差异性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 发。
01
03
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 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还塑造了艺术 作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通过媒介传播、消费行为和集体记忆等方式,对艺术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 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

大众文化研究(原始jiang

大众文化研究(原始jiang

The content of popular culture is determined in large part by industries that disseminate cultural material, for example the film, television, and publishing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news media.
1503 by Leonardo da Vinci
by Salvador Dali
In the 1950’s and 60’s the gulf between high and low art closed with the rise of Pop Art.
popular culture contemporary culture as defined by the objects, images, artefacts, literature, music, and so on of "ordinary" people.
德国摄影师沃尔夫冈·泽本 (Wofgang Zurborn)镜头下的 世界并不全是真实世界
Fashional clothing culture is a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or pop culture in a modern society.
“ 可图”女装沿袭了当代欧美主流国家流行的大众 休闲时尚服饰文化理念
sister fu rong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high art" was the realm of the wealthy and educated classes while popular culture or "low art" was considered commercial entertainment for the lower classes.

结构主义的大众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的大众文化研究

普罗普的功能用于对电视剧《犯人》“抵达” 单元的分析 普罗普的功能 初期情况 违反禁令 恶人造成伤害 遇见魔法师 仪器 揭发假英雄 起 “抵达”单元剧情 英雄正要辞职 (暗示)间谍不能辞职 英雄正被绑架到“村庄” 女士给“第六号”特殊 故友与“第二号”在一
普罗普的功能用于对电影《锦衣卫》的分析 普罗普的功能 初期情况 违反禁令 同谋 恶行 对抗 出发 第一捐赠者功能 “抵达”单元剧情 英雄(青龙)执行任务 青龙带走玉玺 玄武和太监头子密谋 白虎、朱雀被杀 青龙与整个锦衣卫对抗 青龙逃亡 青龙找到正义镖局
“当时我正在一家理发店里,伙计递给我一 本《巴黎竞赛》(Paris Match),封面上有 一位身穿法国军服的年轻黑人士兵正在敬礼, 双眼仰望,可能正目不转睛的盯着一面法国 三色旗。这就是这幅图画所要表达的全部意 义。但是,不知是因为天真还是别的什么原 因,我从我的角度看到了这幅图画所要表达 的意思:法兰西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她所有 的子民,不论肤色如何,都在她的旗帜下忠 心耿耿、恪尽职守,而且这个黑人士兵在效 命于所谓的他的压迫者时所表现出的热诚, 是对于那些诋毁殖民主义的人的最好的回 答。”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存 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由社会惯例、规范 或约定而来。
符号必须组合成系统,才具有意义。符号 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内每一个符号的 位置和意义,符号的意义源自它在结构中 的位置,好比父亲的意义源自他在家族中 的地位。符号的身上并没有一个与生俱来 的的意义的胎记,符号的意义是结构“恩 赐”的。符号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符号, 二元对立是符号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一切言语活动的表现的准则,是 一个整体,一个分类原则,是言语机能 的社会产物,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 可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 可少的规约。正是语言的原则性、社会 性、集体性,才保证了言语活动的有效 性。 言语则是人们的日常话语,是根据语言 规则形成的有差异的个人的表达。

_大众_的谱系_大众_一词语义变迁的考察

_大众_的谱系_大众_一词语义变迁的考察

大众的谱系!!! 大众一词语义变迁的考察杨建国(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 大众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19世纪 大众社会的兴起赋予该词政治、社会、心理三方面语义;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整合原有三个语义场的同时,赋予该词一项新语义!!!文化精英关照自身的镜像;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精英和大众融为一体, 大众又成为构建现实的拟像。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后现代;拟像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0)03-0048-04一、 大众社会与 大众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日益呈现出 大众化的特征, 大众社会理论成为资产阶级权力话语中的高频用语。

大众一词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重语义。

大众社会理论和 大众一词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强烈的政治含义。

19世纪 大众社会理论的主要推动者路易#德#波纳尔德(Louis de Bonald)和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 de Maist re)都是保守主义者, 大众社会理论在他们那里表现为显性的政治斗争理论。

大众被推到社会权力斗争的前台,同 政治煽动家和旧社会秩序的代表构成社会力量的三极。

旧社会秩序的代表!!!君主、王室、贵族、教会,维持着社会的有序运行。

随着 大众的出现,冒出一批 政治煽动家,这些人利用 大众的愚昧和无知,挑动 大众对抗统治者,导致社会的骚乱、信仰的迷失甚至文明的毁灭。

对于保守主义的理论家来说, 大众社会的出现已令社会滑到崩溃边缘,唯一出路在于 大众的顺从与沉默,俯首贴耳地把权力呈献给旧社会秩序的代表。

大众社会理论引发了更多的学者对 大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对 大众现象进行解读,赋予 大众一词以社会学语义。

滕尼斯对 共同体和 社会的定义是: 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英国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们对工人阶级和青少年亚文化以及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下面是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大众文化就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从此,文化领域中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形式在学术界形成,不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助推剂。

虽然在2002年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无疑是繁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1.119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英译大众文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为massculture,另一种为褒义为popularculture。

大众文学的系谱

大众文学的系谱

大众文学的系谱
朱国华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本文运用布迪厄文学社会学理论,对于中国大众文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系谱学考察.作者认为,大众文学在中国主要经历了前大众社会的民间文学、大众社会的通俗文学,以及可以预计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三个阶段.文章着重探讨了前两个阶段大众文学的各自特点,分析了中国文学场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性质.
【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朱国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编制遗传系谱分类检索表提高学生的系谱分析能力 [J], 植瑞东
2.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谈1940年代文学全景中的重要一角 [J], 吴福辉
3.俄罗斯大众文学源考——兼论大众文学研究的合法性 [J], 武玉明
4.俄罗斯大众文学源考——兼论大众文学研究的合法性 [J], 武玉明;
5.“论证系谱图”教学实践:解读与写作——《问说》解读教学——“论证系谱图”与议论文写作实践 [J], 徐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谱系梳理与理论反思——评陶水平《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谱系梳理与理论反思——评陶水平《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学术书评谱系梳理与理论反思———评陶水平《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蒋述卓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研究被引进中国,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参与其中,或译介,或评论,或按照文化研究的模式与理论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分析与文化批判。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理论界还围绕着“人文精神”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讨论的实质是执怎样的文化观点看待大众文化问题。

其后,大学与研究机构中的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始关注文化研究,不少硕博论文也以西方文化研究理论或理论家为题展开研究。

对于多数文化研究者来说,文化研究历史甚长,理论观点丰富而繁杂,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其学术源流及其代表性理论,依然是一个较难的问题。

新近出版的陶水平教授的著作《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月)不仅为我们清晰地梳理出了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利于同仁尤其是青年学子有效地掌握文化研究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围绕着文化研究的走向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归宿以及如何走出困境诸问题。

首先,该著作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既然是谱系,那一定是庞大的,有创始者也有传承人,有代表性著作和观点。

作者去芜存菁,删繁就简,在近60万字的篇幅中以三编十三章的结构做全面而系统的把握。

第一编勾画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

第二编从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型着眼,分别从伯明翰学派的诞生与英国文化研究的正式崛起以及三大代表性人物理查德·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的理论阐述入手,概括总结出文化研究的理论开篇、重要理论奠基和理论构型。

第三编则从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结构主义理论范式、文化霸权理论范式、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以及它的全球播散及后现代转向来把握文化研究的各种理论范式及其理论走向。

笔者统计了一下,每一编篇幅都在130页左右,看得511出作者在结构方面是精心考虑过的。

大众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众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标 。这样 , 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被完全打破 , 两者之间的 分 界 变 得 含糊 不 清 。人 们 己经 很 难 辨 别 哪 些 是纯 粹 的 文 化行 为。 哪些 是 纯 粹 的 经 济 活 动 。 也 正 是 这 种 兼 有文 化 和 经 济两 但 种性能的特殊 品质 。 使得大众文化比起传统 的文化形式 , 更容 易进入普通大众 的 日常生 活。 ( ) - 通俗 性 。 众 文 化 的 选 择 主 体 是 大众 , 得 它 必 须 大 这使 采取 民众所 喾闻乐见 的形式 , 既要通俗易懂 , 又要适应平民的 审美情趣和消遣 心理 。也就是说 , 大众 文化使艺术平民化 , 抹 平 了高雅艺术的深度 ,艺术 “ 要走进生活 , 它的主要 目的不是 让大众仅仅作为一个 文化鉴 赏者 , 而是满足大众 的需求, 站在
21 0 1年 3月 第 8卷 第 3期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a fHu e ies yo c n misIu nt sa dS ca ce c s o r lo b i n Unv ri fE o o c(Ima ie n o ilS in e t - i
性 的特 点 。 大众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商 业 性 文 化从 根本 上 改造 了文 化与社会、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同传统 的文化形式相比, 大众 文 化 具有 一 种 赤 裸 裸 的商 品性 。 以实 现 利 润最 大 化 为 根本 目
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事件 。 作为现代科技革命 的杰 出成果 , 大 众文化以前所 未有 的气势汹涌而至 .迅速形成对包括主流文 化在 内的一切文化形态 的强烈冲击 。大众文化不仅改变着 既 有 的文化 内涵 , 以无所不在的触角伸向社会生产 、 更 生活的各 个领域 , 改变着人们 的生存方 式、 工作方式和交往 方式 , 并且 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正是大众 文化这种对 当代社会 的巨大影响 。 引起 了知 识界 、 文化界 、 教 育界等 的强烈关注及研究 。 大 众 文化 的涵 义 “ 大众 文 化 ” 当下 已成 为 一 个 流 行 的词 语 。 由 于 “ 但 大众 文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作者:梁嘉敏来源:《牡丹》2019年第21期约翰·费斯克是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对大众文化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对原有理论的突破。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进行分析,首先阐明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界定与定义,其次深入剖析其大众文化理论中主观能动的大众观,最后围绕他的理论核心观点,指出其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存在的局限。

费斯克是当代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并出版了和大众文化研究相关的多本著作,包括《理解大众文化》《电视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

几乎完全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文化理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大众身上,尝试发现大众身上的积极影响作用。

此外,他在《大众经济》中从大众的角度对经济形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两种经济理论。

文化商品就在这两种经济领域中流通。

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金钱,代表统治的力量;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展现了大众的解码差异。

费斯克指出:“在文化经济中,观众作为生产者,权力是相当大的。

”整体来看,这一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是:肯定大众的能动性地位,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而是由大众创造的;大众文化是符号的战场、斗争的场所。

一、约翰·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通常有两种翻译,一种是mass culture,一种是popular culture,也代表了两种观点。

费斯克把大众文化定义为后者,popular culture,从中指出大众文化不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而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的。

麦克唐纳则将大众文化定义为mass culture,指出它是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刺激而牺牲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生产者提供的精神鸦片,他们没有辨别力,处在一种毫无意识的接受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蒋原伦写下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由《文艺研究》等学术机构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流行文化研讨会,会上,学人们在交流中笼统地交替使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等概念术语,这些概念术语有时是指同一个对象,有时又指互相包含交叉又不完全重迭的现象,众说纷纭,各有表述,相互间既有默契也有抵牾,所以进行相关概念的梳理,厘清思想谱系的脉络,有助于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大众文化”在我这个年龄以上的人来看,绝对是个好词,在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里,它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着十分肯定的意义。

可以简单地回顾陈独秀和胡适等当年有关著述,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晦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就有着大众文学或大众文化的含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与陈独秀同工异曲,五四一代革命者的观念往前追溯,可以到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即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既有一些为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所欢迎的“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也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当然后者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参见列宁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列宁全集》第20卷,第6页)。

向后延伸,通过当年的左翼文艺运动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一直可以到上世纪80年代,提起大众文化,人们想起的仍然是革命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鼓舞劳动大众斗志的文艺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街头剧,歌舞剧,赵树理的小说,或者是王朝闻先生在其《喜闻乐见》一书中关注和研究的民间曲艺和通俗文艺等等。

大众文化在革命年代,虽然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背景,但是其最主要的形式特点是通俗易懂和大众的“喜闻乐见”1,在这一点上,人们关于大众文化的概念没有太多的歧见和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情形发生了变化,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著作的翻译出版影响下而发动的,因此大众文化有了以往不同的含义,虽然在80年代,已有徐崇温、江天骥等人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时,将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引入国内,指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利益在推动文化和艺术向与人的个性解放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国人还不能从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中来认识这一问题,有关论及大众文化的文章,基本上是从大众文化的审美功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来论述的,只有少数批评家在开始在批判意义1王朝闻的《喜闻乐见》一书所收“喜闻乐见”一文是为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而作,文中强调了毛泽东的革命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的观点。

见作家出版社,1963年。

上使用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如吴亮的《城市的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1987年),韩忠敏的《商品化倾向与大众文化的沦落》(1989年),包亚明的《消费中的沉沦与救赎》(1991年),高小康的《大众的梦》等。

1993年文学界关于人文主义精神失落的大讨论,关键词是“人文精神”和“文学危机”,但实质上是中国的文学精英感受到市场操控的大众文化威胁所发出的一次强烈的呼喊,这一由现实处境触发,同时又是受西马启发的大讨论,多少证实了大洋彼岸思想家的“先见之明”,李彬、张汝伦、周宪、金元浦等学者、批评家于1994年纷纷撰文,介绍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立场或引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观照中国的大众文化,到1996年徐贲的《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和陈刚的《大众文化和当代乌托邦》等论著的出版,有关大众文化的研究渐渐成了学术界和批评界的热门话题,以至于有时,法兰克福学派似乎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的代名词。

所以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系谱首先要从法兰克福学派说起。

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观如果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现存制度的社会水泥”,大众文化的社会政治功能就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有秩序,所以在他们的辞典里,大众文化不能理解成大众的文化,而是理解成大众被操纵和被规训的文化,杨小滨1989年发表在中外文学杂志的文章《阿多尔诺论大众文化:欺骗、物化和施虐》是国内较早就大众文化研究专题来介绍阿多诺的相关理论的。

与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相比,阿多诺对大众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更加持久,其批判态度的坚决,前后立场的比较一贯,足以作为大众文化的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文化工业再思考》上承《启蒙辩证法》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剖析,国内的大众文化研究者,凡是持批判立场的,大多吸收的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思想资源的,特别是阿多诺,从理论阐释到具体的个案分析(如论流行音乐等),留下了丰富的批判性资源,供人们享用,因此,对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可以基本把握大众文化批判者(确切地说,是对文化工业持激烈的否定态度的研究者)的思想脉络和学说渊源。

晚近杨道圣的《阿多诺: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作品》(2003年,世纪中国网)对阿多诺有关文化工业的思想概括的更加紧凑和清晰,可以作为我们进入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工业是当代技术、经济和行政力量集中的一个机制,其中文化产品是特地为大众的消费而生产的。

文化工业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而不是自下而上建立的;2)文化工业的最终目的是商业利益,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出自自身,而是被社会所规定,消费者是被规定需求的消费者;3)文化工业说服消费者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诺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4)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举措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总之,文化工业通过其深入到人的心理结构的效果,帮助和巩固发达的资本主义称为一个整体的体系;5)文化工业所制造的产品不仅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且还造成了大众文化品味的退化,购票进入音乐厅的人不再是为欣赏音乐,而是欣赏崇拜他为买票所付的金币;6)由于文化工业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大众对艺术的需求确实被满足,但是这是剥夺了人们权力的虚假的满足。

2阿多诺等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是“虚假的满足”的说法,以及欺骗与被欺骗的理论在日后尽管受到较多的质疑,但是他们所坚持的批判立场,所揭示的大众文化产品背后的文化工业“赤裸裸的赢利动机”,3使得人们能对各种名目、形形式式的文化始终保持一份警惕。

此外他所一言道破的,被“规定需求”的消费:即“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的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并且文化工业“将消费者图式化”,“用统一的需求来满足统一的产品”,“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以及“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等等极其深刻的洞见,4最早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需求,不一定是来自某种短缺,它也可以是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的。

这些思想启发了日后的众多学者,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学说中,消费者企图占有“社会意义的欲望”所激发出来的需求的理论,多少是受其影响的。

2参见杨道圣《阿多诺: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作品》所作的梳理,载《世纪中国网》2003年3月21日3见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载《文化研究》第一辑,199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见榘敬东曹卫东译【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135-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鲍德里亚的结构主义消费文化观如果说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学人们是先有理论知晓,后有切身感受的话,对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和在此基础之上派生的消费文化观,学界的接受要快得多,也敏感的多,在某些方面是无师自通,因为既有现实生活的氛围,又有社会语境的提示。

九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消费文化,它可以是“消费性的文化”又可以是“文化的消费”等等,直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莫特的《消费文化》等著述接二连三地译介进来,才有了相对统一的理解,与此同时,学人周小仪的《比尔兹利、海派颓废文学于上海三十年代的消费文化》(2000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2002年),陶东风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2001年)等文章已经从审美的物化,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的模糊和消失等方面来探讨消费文化的相关问题。

关于消费文化,费瑟斯通曾经这么写道:“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垄断市场等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5这就是说“消费文化”概念的提出,主要不是因为研究的对5刘精明译【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123页,译林出版社,2000年。

象发生了变化,而是研究的视角和立场有了不同。

消费文化的研究对象往往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时尚文化,或者说视觉文化等等,可能是它们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这些都无关紧要。

要紧的是这里突出了商品世界的结构主义原则和符号化使用。

因此,消费文化概念的出现,代表了一种鲍德里亚式的认识逻辑。

这里不能不谈谈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学说。

他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具有开创性标志性意义。

他是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即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构成的差异有所需求)而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使用价值的需求出发来界定这一社会形态的。

由此,他认为:“必须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6消费社会有自己的逻辑,这就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而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的占为己有的逻辑。

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就是一种符号消费,消费系统则是一个置于编码之下的差异系统。

既然鲍德里亚将商品世界作为差异系统来看,并且从物的符号意义和消费者意义需求的差异出发来讨论消费社会,由此而来的消费文化,不是如有的人想当然地将文化划分为两个部分,即高雅的严肃的文化和通俗的快餐的文化,而后者就是供消费的文化。

消费文化是特指同消费社会中生产机制本身相结合和融合的文化,亦即日常生活用品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具有了文化和艺术的含义。

6刘成富、全志钢译【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