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新闻传播学理论前沿》讲座报告二
张铮
在报告一中,笔者主要根据本学期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各讲的重要内容——传媒产业化进程及其现状进行了总结。在一共十五次讲座中,笔者印象最为深刻和感受最为强烈的是200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进行的题为《我国传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讲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直是笔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陈教授的讲座有翔实的调查数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展望,让我深入地了解了现实也引起了深刻的思索。
陈力丹教授的讲座首先从2004年发表的2003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调查谈起,这个调查针对全国55家传媒进行了调查。此后2003年3月22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针对新闻从业人员做出了规范。之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这样的重视,陈力丹教授分析了这样的几个原因:
1、体制转型: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不是一种社会职业。传媒从业人员给别人一种“错觉”,虽然不是公务人员,但是似乎具有某种“权力”。当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和空间不足时,在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和职业规范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上述的那种“权力”寻租的现象,以党政“权力”违法换取广告和发行量。
2、商业利益:市场经济后传媒成为经济利益的单元,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新闻从业人员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但是,并非市场经济会带来道德缺失,而是目前的市场还不规范。
3、行业混岗:现实传媒体制内部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这是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编辑部人员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报道权”(这本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要求所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订阅。特别是拉广告,丰厚的回报对于传媒业人员诱惑大,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会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处在生存焦虑下的传媒和记者,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下降,记者的生存困境和激烈的竞争带来生存的困境,有些记者甚至没有正式的身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下降是必然的。此外,媒体人员的流动性过高,很多记者或者编辑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媒体经过很短暂的培训就上岗,甚至有时候要“来之则战”。因此这必然使得从业人员缺少对岗位的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珍惜,“能赚一笔是一笔”成为很多从业人的信条。
接下来,陈力丹教授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一是专业(行业)意识,即监督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二是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三是专业知识、技能和培训,四是专业资格的认可,五是专业内部的自律,六是专业精神的范例,总之是要将传媒的责任、使命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目前首先要做的是:
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2.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而形成;
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规范偏重于相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概括,
而且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从而提高传媒职业规范的水准。
4.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我国的传媒伦理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论著尚停留在阐发较为
抽象的原则层面,缺少新闻传媒的专业特征和可操作性,与传媒业实践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此后,陈力丹教授总结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道德的15种现象:
1.编辑部和经营部混岗,造成“有偿新闻”泛滥;
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
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
4.受贿无闻
5.假新闻
6.制造“假事件”,即所谓“新闻策划”
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
8.侵犯公民和法人的隐私
9.侵犯当事者的“著作权”
10.“媒介审判”,即媒体报道司法审判,以非法治的意识报道法治
11.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
12.拒绝更正与答辩
13.恶意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15.虚伪广告和庸俗广告
最后,陈力丹教授分别用图形代表了职业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即个人职责为最轻,其上是组织职责,再往上是专业职责,最高是的社会职责;与此对应提出了媒体自律的正金字塔层级模式,即以制度化层面作为基础,再往上分别是行业层面、传媒层面、职业层面。
陈力丹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此后我看了一系列陈教授论述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文章。现在回头看这个学期的历次讲座,不禁又想起了《穆青传》的作者张严平在2005年3月8日做的讲座中深情地介绍穆青老人的场面。可以说,这两次讲座都是有关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讲座,如果说陈力丹教授偏重于学理研究和探讨,那么张严平做的介绍穆青新闻生涯的《穆青传》的讲座则是为我们这些后辈树立了一座高山。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和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他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中国20世纪新闻史的写照与奇迹”。范敬宜院长高度评价穆青同志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穆青同志可以说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的典范,。“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把握大局”,是穆青在长期记者生涯和新闻领导岗位上恪守的原则。
如果把记录穆青同志光辉一生的《穆青传》、张严平老师深情的回忆和陈力丹教授揭露的我国传媒业目前存在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问题做一对比,忍不住会让人感觉到进行职业道德的提倡和职业规范的建立十分有必要。但是这也要我们思考,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很多记者忙着跑新闻发布会,拿材料,没有时间搞调研,还能产生穆青这样划时代的记者吗?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报道方式,穆青的“讴歌式”报道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而且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人没有遭遇过社会的风浪和人生的起伏,我们能有那样敏锐的把握社会脉搏的高超水准吗?但是无论怎样,穆青同志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和他的“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我的一切”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但是,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仅仅有光辉的榜样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全社会和全行业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并实现行业自律,同时也有必要建立适合的职业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实践的探索和学理的研究。
《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广东新闻传媒的他律与自律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8~10月对广东新闻从业者进行一次关于职业道德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广东省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这里面涉及到前面所述的很多行业内的“潜规则”,也有很多是违背记者职业规范的做法。从对策上看,笔者认为,首先,新闻传媒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应该在行业内部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采取手段促进新闻从业者自律,使新闻从业者真正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其次,新闻宣传管理部门要有效发挥自身在规范传媒行为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制度建设;第三,新闻宣传管理部门要加快立法,通过法律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传媒的权力范围。一方面要尊重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的合法利益,保护传媒的采访权、报道权、传播权;另一方面要抑制传媒权力的任意扩张,确保传媒权力的行使限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认真完善现有的与传媒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逐步推进新闻职业道德有关条例的法律化,从法律上来抑制或减少新闻侵权的事件。
此外,对于新闻伦理学的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现在的新闻道德与职业规范很多是领导部门拍脑袋写出来的,而即便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仍然有很多的矛盾出现。比如前一阵子惹来沸沸扬扬的争论的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却成为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问题。
笔者看了很多关于这组图片的讨论,既能理解摄影记者的委屈,也理解网民的愤怒。结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来说,这反映的就是记者舆论监督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距离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