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和统计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论文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论文陈彰旭(环境与生命科学系指导教师:陈彰旭)摘要:《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这门课程列举典型实例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重点介绍了多因素优化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回归分析方法以对目标函数进行模型化处理。
其适于工艺、工程类本科生使用,尤其适用于化学化工、矿物加工、医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本科生使用。
其对行实验设计可提供很大的帮助,也可供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应用。
关键词:优化实验设计; 标函数进行模型化处理; 正交设计; 回归分析方法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course workChen Zhangxiu(Environment and Life Science Department, Supervisor: Chen Zhangxiu)Abstract: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this course are typical examples introduced some usual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experiment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focusing on the many factors optimization experiment design--orthogonal design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the objective function for modeling processing. It is suitable for th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use, especially used in chemical industry, mineral processing, medical and environment of the subjects such as undergraduates use. To do the experiment design can provide a lot of help, also can be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workers applications.Keywords:optimization design of experiment; standard function modeling processing; orthogonal design;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1 引言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界中大多数公式定理是由试验反复验证而推导出来的。
试验统计论文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1.1 材料的基本信息 (1)1.1.2 材料的详细信息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原始观测数据 (1)2.2 数据整理 (5)2.3 方差分析 (6)2.3.1 F检验 (6)2.3.2 多重比较 (7)2.3.3 最终结论 (8)3 讨论 (8)参考文献 (8)摘要:百日草作为观花植物,在其观赏特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花径的大小,花数的多少,以及不同株高的应用。
本次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法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花数,花径,株高前言: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植物绿化造景的应用也逐步广泛。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草本盆景草本花卉,其观赏性强,色彩变化丰富,价格低廉,可根据四季特点更换,做到四季有花,因此广泛的应用到广场街道等。
特别是节日或者大型活动期间,草本盆景可做到快速美化,创造节日氛围的作用。
百日草花大色艳,开花旱,花期长,株型美观,可按高矮分别用于花坛、花境、花带。
也常用于盆栽。
因此其观赏性状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以下是对百日草观赏性状其中的几点做出浅要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百日草的三个品种1.1.1.基本信息:名称:百日草学名:Zinnia eIegans别名:百日菊、步步高、火球花、五色梅、对叶菊、秋罗、步登高科:菊科属:百日草属(Zinnia L.)类别:为一年生草本花卉百日草原产南美墨西哥高原,目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1.1.2详细信息:百日草品种A茎直立粗壮,上被短毛,表面粗糙,株高10~30cm。
叶对生无柄,叶基部抱茎。
叶形为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叶全缘,上被短钢毛。
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梗甚长。
花径4~10cm。
花瓣黄色。
百日草品种B茎直立粗壮,上被短毛,表面粗糙,株高20~80cm。
叶对生无柄,叶基部抱茎。
叶形为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叶全缘,上被短钢毛。
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论文
统计学原理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围绕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这一主旨,《太湖水体中胶体相痕量金属的季节变化》[1]论文进行了详细的评析,并加入自己对所选文章中研究和分析方法的评析。
关键词: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统计学原理;试验论文一、概述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地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和复杂问题,以及社会和政府中的大量问题,如何对数据进行推理,以便对问题进行推断或预测,从而对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应用广泛的基础性学科。
数理统计方法在工农业生产、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经济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①在农业中,对田间试验进行适当的设计和统计分析。
在工业生产的试制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改革工艺流程、使用代用原材料和寻求适当的配方等问题中起着广泛的作用,统计质量管理在控制工业产品的质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医学是较早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的领域之一。
在防治一种疾病时,需要找出导致这种疾病的种种因素。
统计方法在发现和验证这些因素上,是一个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的应用是,用统计方法确定一种药物对治疗某种疾病是否有用,用处多大,以及比较几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力。
报、地质资源的评介等。
等。
为了使非数学专业的科研人员对统计学原理在试验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选取一篇典型论文进行分析,并且从统计学原理角度出发,详细评析了论文中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是如何一步一步展开;探讨三篇论文的共性及特性以及讨论各试验在分析的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本文对三篇论文的评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研究围绕的主题和假设;(2)输入因子和输出因子的选择,其它影响因素的取舍选择;(3)实验的设计和开展;(4)实验数据的汇报和表达方法;(5)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实验结果分析三、论文分析1.《太湖水体中胶体相痕量金属的季节变化》评析(1) 研究围绕的主题文章作者先期工作表明,春季太湖水体胶体态痕量金属浓度相对较高。
教育统计论文(5篇)
教育统计论文(5篇)教育统计论文(5篇)教育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纵观统计学的进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进展趋势相像,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进展道路。
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熟悉问题的工具。
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需有其用武之地。
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
统计方法只有与详细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
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讨论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看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讨论,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讨论。
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
历史上一些闻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
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讨论。
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
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假如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
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进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讨论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进展的。
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进展的必定模式。
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供应了基地,为统计学的进展供应了契机。
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实习报告
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意义】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的产量,来找出最佳生长条件,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实验设计】在农作一站进行了田间试验, 以常规栽培为对照, 比较了补灌、覆草和垄沟等栽培模式及0、120、240kg/ hm2 施氮水平,研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结果】从实验结果看出,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的保水保肥效果不同,总的来说是垄沟的最好,覆草的次之。
氮时在施氮量为N120时,补灌的硝态氮累积量较好,所以耕作模式的好坏,与土壤含水量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栽培模式冬小麦施氮量小麦产量前言:在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我国小麦的产量就攸关重要。
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小麦产量已成为我们问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采取综合开发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有限水的利用效率,以及适当的施氮量,对提高某小麦产量和粮食的自给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区概况田间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
该地位于渭河三级阶地, 年平均气温13。
C,年平均降水量约630mm , 其中79 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60% ~ 65%, 属半湿润易旱地区。
供试土壤为塿土, 系统分类为钙积土垫旱耕人为土。
0~20 cm 表层土壤容重 1. 32 g/ cm3 , pH 8. 25。
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5. 22 g/ kg, 全氮0. 67 g / kg, 硝态氮13. 5 mg / kg, 铵态氮1. 9 mg/ kg, 速效磷17. 2mg/ kg , 速效钾169. 4 mg/ kg。
【1】2、田间实验设计本实验有两个研究因子,栽培模式和施氮量。
栽培模式有五个水平,即常规(无垄沟,不覆膜覆草)、麦草覆盖(300kg/667 m2)、垄上覆膜(垄上覆膜,沟内播种,垄宽:沟宽=40cm:50cm ,沟内种3行,共播种21行,每副区6个垄)、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宽:沟宽=40cm:50cm ,沟内种3行,共播种21行,每副区6个垄)、冬季补灌(冬季灌水40mm)。
高职《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
为 了改革教学方法 、 增强教学效果 、 提高教学质量 , 把课堂带 到实际场所 , 进行 现场教学 。比如 , 在讲到误差的控制时 , 将学生 带到实 际场 所 , 实际 的项 目进 行讲 解 , 用 并引导 同学作 出控制误 差的实施方法和措施 , 这样 同学有参与 、 记忆 深刻 , 以后遇到类似 问题能很快解决 ; 比如 , 再 在介 绍抽样方法时 , 在现场对不同的抽 样 对象 、 抽样要求 , 择采 用不 同的抽样方法 , 选 并给同学 自己去实 际操作 , 出体会 , 写 同学们 印象 深刻 。
N o. 9
S p e b r e tm e
高职《 验设计 与统计分 析》 试 课程 改革与 实践
黄宝孙 黄在猛
摘要 : 为了克服 《 试验设计 与统计 分析 》 课程教 学 中存 在的老师难教 、 学生厌学的现 象, 本课程组 的老 师经过 多年的教学改革和 实
践, 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从分析课 程以往 的教 学存 在的 问题 出发 , 根据 高职教育 的特点 , 出了基 于工作过 程的教 学改革 , 提 经过充 分整合课程 内容 ,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 使教 学生动有趣 , 学生学 习兴趣 大增 , 收到 了较好 的教 学和 学习效果。 关 键 词 : 学 改 革 试验 设 计 统 计 分 析 工 作过 程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 8 ( 0 9 0 — 0 7 0 17 — 1 12 0 )9 0 1 — 2 《 试验设计与统计 分析》 作为生命科 学学科 的一 门重要 的专 业基础课 , 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课程 , 是应用数 理统计的 原理和方法处理生物 学中各种 数量 资料 的科学 , 它与试验设计方 1 资料整理部分 . 2 重点讲解原始数据 的整理 、 数据 的图表化表示 。带领学生到 生产实 际测 量和采集大 量数据 , 对数据进行分类 整理 , 并进行图 标化处理。 1 统计 分析部分 . 3 淡化计算 过程 , 强化统计分析方法 的选用及结果分析。因为 计算 机技 术的普及 和应用 , 统计软件也十分广泛 , 因此 , 课程 内容 重点 放在统计方法及相 应软件 的应用 上 , 弱化统计公式及统计过 程 的介绍 ,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改 革 教 学 方 法 21 案例教学 . ’ 案例教学 可 以给学生 具体 直观 的感 觉 , 增加 学生 的感 性认
试验设计论文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论文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日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与正交试验设计的比较[摘 要]:本文对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与正交试验设计的特点、应用条件和注意事项等比较,得出针对不同因素的设计方法,以便选择适当的设计方法来进行试验设计。
关键词:随机区组试验,正交试验设计,特点,应用条件,注意事项 引 言为了推动食品科学的发展,常常要进行科学研究。
例如,食品原料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新的加工工艺的研究,食品质量保持、储藏方法等研究以及卫生标准的制定等。
这些研究都离不开调查和试验。
广义的实验设计是指整个试验研究课题的设计,即整个试验计划的拟订。
狭义的实验设计者要是指试验单位的选取重复数的确定、试验单位的分组和试验处理的安排。
1.随机区组试验设计1.1随机去组设计的概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是一种随机排列的完全区组试验设计。
其适用性较为广泛,既可用于单因素试验,也适用于多因素试验。
当试验的处理在两个以上时,如果存在某种对试验指标有较大影响的干扰因素(如试验单元的差别、试验空间、时间、测试仪器、操作人员等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可以通过局部控制降低试验误差的原理,可将试验单元分成若干组(区组,block ),每组试验单元(或条件)基本一致,不同组之间在该干扰因素方面有差别。
这样的设计称为随机区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中区组内试验单元含量与处理数相同的设计称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此时,各处理的重复数等于随机区组数。
1.2应用条件已知外界还存在着一个对试验指标有明显影响的干扰因素;可以找到若干组条件一致的试验单元,且每组内包含的试验单元数等于处理数;已知干扰因素和试验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试验中比较的处理数较少。
1.3随机区组设计的注意事项①在随机区组设计中,一个区组中各试验单元间的非处理条件要尽可能控制一致,而区组与区组之间允许差异。
②各区组内的随机排列应独立进行,即各区组应分别进行一次随机排列,不能所有区组都采用同意随机顺序。
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统计学的应用正确和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1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效1.1可有效解决学生数学水平对本课程的影响已有研究揭示,高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其统计成绩均好于基础较差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学生数学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功底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对学好这门课程失去信心;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也会因统计学计算多、容易出错等问题而感到这门课难度大。
高中数学基础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
作为民族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数学基础不仅薄弱,而且层次差距很大,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改变高中数学基础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所造成的困难。
将SPSS软件纳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计算、公式等困扰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
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
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
实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
实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试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试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讨论的基石,基础医学讨论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
讨论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性人才培育的目标是:培育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自主进行医学科学讨论和技术创新的力量、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探究的力量的讨论生[3]。
然而与创新性人才培育的要求相比,基础医学讨论生培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1.1试验创新力量基础薄弱讨论生生源状况堪忧,试验创新力量基础薄弱,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完善科学讨论试验方案的力量欠缺。
随着当前讨论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特殊是许多讨论生试验力量欠缺,综合利用多学科学问的意识和力量不足,在较短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很多讨论生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本完善科学讨论试验方案的水平不强,难以独立完成课题论文设计或设计水平不高。
另外,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收入差距,很多优秀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临床学科,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讨论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其它医学专业讨论生在基础阶段课程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现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极大地减弱了医学基础学科讨论生的生源质量,也显著地影响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合理(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讨论生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类同,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互通不足。
例如:为讨论生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叙述的内容很多都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相像。
基础理论课教学占据的时间较多,讨论生培育需要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很少,且课程各自独立,不能融汇成试验体系,不利于同学综合运用各学科学问和方法进行讨论。
另外,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汲取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
这些课程对同学缺乏新奇感,不能吸引同学产生学习爱好,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其严峻的时间和精力铺张。
统计学教学论文(5篇)
统计学教学论文(5篇)统计学教学论文(5篇)统计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对于统计学来说,其主要内容是学习统计的方法。
由于该科目的学习内容属于较为有用的理论学问,因此,要针对这一点向高职院校的同学进行学习思想的灌输。
要让同学熟悉到,学习统计学,并非是一项纯粹的理论学习,它在现实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而学会统计学,再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时候,就会倍感轻松。
转变同学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让同学明白,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生存的技能,而并非是学习枯燥的理论学问而学习统计。
二、让统计学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让同学学好理论学问,让同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看老师如何引导教学。
例如一个大事的统计,通过不同的方法统计计算的结果肯定是不相同的,而最终大事得出的结论应当是相同的。
让同学明白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方式,是为了让同学在应对各种各样的大事时实行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并非是要同学做过多的无用之功。
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当注意课堂与同学的互动,假如同学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同学在课堂上是听讲的,千万不要解决问题的盼望寄予在课后。
由于高职院校的同学学习热忱本就不高,假如把问题留在课下,期盼于同学在课下解决,那是几乎不行能的。
因此对于课堂上同学提出的问题肯定要让同学当堂解决。
在关心同学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留意的是,不要直接告知同学该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是什么。
要让同学自己去思索,老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同学,启发同学,朝着答案的方向去进行思索。
在叙述理统计学的理论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举出实际例子,让同学清晰明白的学习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特别普遍的统计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同学更加深刻的理解统计学所讲叙述的内容。
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是叙述统计方法统计计算等内容。
在这样的状况下,可以让同学形成小组式学习,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培育同学的团队协作力,这在统计工作中是特别重要的一种力量。
试验设计与分析结课论文
试验设计与分析结课论文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完成日期:2015—4—22自溶酵母提取物的试验设计与分析自溶酵母提取物是一种多用途食品配料。
为探讨啤酒酵母的最适自溶条件,安排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
试验指标为自溶液中蛋白质含量(%)。
试验因素水平如下表。
水平试验因素温度(℃)A pH值B 加酶量(%)C150 6.5 2.02557.0 2.43587.5 2.8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表处理号A B C空列试验结果yi 11(50)1(6.5)1(2.0)1 6.25212(7.0)2(2.4)2 4.97313(7.5)3(2.83 4.5442(55)1237.5352231 5.5462312 5.573(58)13211.4 8321310.9 933218.95K1j15.76 25.18 22.65 20.74K2j18.57 21.41 21.45 21.87 K3j31.25 18.99 21.48 22.97 K1j2248.38 634.03 513.02 430.15 K2j2344.84 458.39 460.10 478.30 K3j2976.56 360.62 461.39 527.6258.65T1计算(1)计算各列各水平的K 值 计算各列各水平对应数据之和K1j 、K2j 、K3j 及其 平方K1j2、K2j2、K3j2。
(2)计算各列平方和及自由度同理,SSB=6.49,SSC=0.31, SSe=0.83(空列)自由度:dfA =dfB =dfC =dfe =3-1=2(3)计算方差∑=-=m i ij j C K r ss 12186.477958.6522===n T C 4.4586.477)56.97684.34438.248(31)(31231221211=-++=-++=CK K K ss A 7.2224.452===A A Adf SS s 155.0231.02===C C Cdf SS s 23.3249.62===B B B df SS s 415.0283.02===ee e df SS s2显著性检验根据以上计算,进行显著性检验,列出方差分析表。
统计学课程论文(5篇)
统计学课程论文(5篇)统计学课程论文(5篇)统计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自1998年之后,统计学课程两次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
2000年,教育部还特地组织力气进行讨论,为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确定了基本教学要求、详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详细应用②”。
至此,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被明确了下来,主要包括绪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经济管理中采纳的统计方法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学问等。
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统计学老师开头了统计学教学的讨论探究、试验论证和改革创新。
统计学也由此开头肩负起培育同学统计学问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应用统计方法发觉、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之重任。
二、当前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一提到统计学,同学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理解,广阔老师也倍感难讲、难教、难入心。
教育部虽然统一确定了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从人才培育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任务及总体要求,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其提出详细要求或做出适当调整。
可是圆满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觉很多高校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
很多老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学校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状况的差异而盲目选择,甚至消失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选用同一本统计学教材的怪相。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能随机自行删减、调整内容,基本教学要求根本得不到保证。
另外,目前国内有些统计学教材完全忽视从应用层面上介绍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运用,从而导致有些同学把统计学课程当成了一门高等数学课程,把统计学教材当作一本数学书籍。
其次,教学大纲设计严峻滞后,学时少、内容多的冲突尖锐。
试验设计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试验设计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与应用试验设计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统计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且重要。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实验,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到有效、准确的数据,从而进行可靠的统计推断和结论。
本文将探讨试验设计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和其应用。
一、试验设计的重要性试验设计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控制误差:试验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有效地控制误差来源,从而获得可靠的结果。
通过严谨的设计,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2)确定因果关系:试验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因果关系,即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3)提高效率:试验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提高研究效率。
通过合理的样本选择和实验设计,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结论,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
二、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应用1. 随机化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化对照实验设计是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之一。
它通过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从而减小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干扰。
随机化对照实验设计常用于药物临床试验、农业实验等领域。
2. 因子设计因子设计是一种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它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设计不同的因子水平组合,可以研究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因子设计常用于工程实验、生产工艺优化等领域。
3.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各组间差异的统计方法,它可以用于判断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方差分析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社会科学和工程领域等。
4. 配对设计配对设计是一种控制伴随因素影响的试验设计方法。
通过将实验对象按照某种特征进行配对,从而减小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干扰。
配对设计常用于医学研究、心理学实验等领域。
5. 阶段设计阶段设计是一种通过分阶段进行试验的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论文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论文一、引言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实验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处理,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介绍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数据处理的常用技术和应用。
二、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1 随机化设计随机化设计是试验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随机化的方式,将试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从而消除处理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常见的随机化设计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等。
2.2 因子水平设计因子水平设计是通过将试验因子的不同水平组合起来进行观测和分析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因素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
因子水平设计包括单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和响应面设计等。
2.3 重复设计重复设计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重复测量同一个处理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从而减小观测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数据处理的常用技术和应用3.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概括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描述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方差、中位数、众数等。
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数据的基本特征,并作出初步的判断和推断。
3.2 参数推断统计分析参数推断统计分析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参数推断统计分析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和方差分析等。
通过参数推断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样本数据是否代表总体,并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推断。
3.3 非参数推断统计分析非参数推断统计分析是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不需要对总体参数的分布做出假设。
常见的非参数推断统计分析包括秩和检验、封闭分散检验和非参数方差分析等。
通过非参数推断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并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
试验设计课程论文[3]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1、方差分析的意义前述的t检验和u检验适用于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对于k个样本均数的比较,如果仍用t检验或u检验,需比较次,如四个样本均数需比较次。
假设每次比较所确定的检验水准=0.05,则每次检验拒绝H0不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1-0.05=0.95;那么6次检验都不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1-0.05)6=0.7351,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2649,因而t检验和u 检验不适用于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用方差分析比较多个样本均数,可有效地控制第一类错误。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由英国统计学家R.A.Fisher首先提出,以F命名其统计量,故方差分析又称F检验。
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下面通过表5.1资料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例如,有4组进食高脂饮食的家兔,接受不同处理后,测定其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浓度(表5.1),试比较四组家兔的血清ACE浓度。
表5.1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家兔血清ACE浓度(u/ml)(((由表5.1可见,26只家兔的血清ACE浓度各不相同,称为总变异;四组家兔的血清ACE浓度均数也各不相同,称为组间变异;即使同一组内部的家兔血清ACE 浓度相互间也不相同,称为组内变异。
该例的总变异包括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两部分,或者说可把总变异分解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
组内变异是由于家兔间的个体差异所致。
组间变异可能由两种原因所致,一是抽样误差;二是由于各组家兔所接受的处理不同。
正如第四章所述,在抽样研究中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导致组间变异的第一种原因肯定存在;第二种原因是否存在,需通过假设检验作出推断。
假设检验的方法很多,由于该例为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应选用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检验假设H0为各样本来自均数相等的总体,H1为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若不拒绝H0时,可认为各样本均数间的差异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而不是由于处理因素的作用所致。
郁倩倩的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论文
超高压杀灭副溶血弧菌条件的优化研究实验设计1 本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着尽可能使天然食品的原有营养物质、色、香、味的损失减少的加工手段。
食品超高压杀菌技术(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简称高压技术或静水压技术(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是将食品密封于高压容器,在静高压下(大于100 MPa)处理一段时间,以达到食品保藏的目的。
与热处理方法相比,该项技术对食品作用均一、迅速,且无体积和形状的限制,对风味物质、色素等小分子物质的天然结构无影响,能较好地保持食品的原汁、原味及营养成分等使酶失活。
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热、压力与所作用的物料的体积相关,因此利用热能达到目的,利用压力也可行,从而为食品加工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利用压力可降低加工温度,减少热对营养与风味的破坏,这一点正是加工新型食品(热敏性)所迫切需要的。
[1]目前市场上加工食品的比例越来越多,营养不足、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压食品因能顺应这一趋势而被誉为21 世纪的健康食品。
超高压处理,是指利用压媒(通常是液体介质,例如水)使食品在极高的压力(例如( 100~1000)MPa 下产生酶失活、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和微生物灭活等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从而达到灭菌和改性的物理过程。
通常,将用超高压处理的食品称为超高压食品。
超高压食品真正进入消费者视野只有短短20 几年,但其凭借优良的技术特性、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在生产中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超高压食品处理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热加工法处理食品所带来的种种缺陷,给食品加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超高压食品处理以其“杀菌”、“保鲜”、“节能”、“环保”等特点,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2]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同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和主流传媒所关注。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论文[五篇范文]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论文摘要:统计学是众多文、理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统计学涉及到高等代数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且多数教材案例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相关不大,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将大学生按照其专业及研究旨趣分为不同的项目组,把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其项目实践联系起来综合指导,达到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统计学;理论与实践;项目组1研究背景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容易获取,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到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等方面。
因此,国内大学的众多专业都开设有统计学这一基础课程。
统计学课程要求大学生从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出发,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使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自专业领域的案例和数据,解决各专业的数据统计问题。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由于统计学涉及到一些高等代数和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特别是关于概率及抽样分布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大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另外,统计学中试验设计的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不大,使得大学生们对相关统计技术的掌握印象不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以及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及能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提出使用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兴趣,对大学生进行项目分组,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实际研究,达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合、课程必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目的。
2文献回顾在如何使枯燥的统计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有的学者建议在统计学课堂上提供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取一些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使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刘海燕、龚玉荣,2003;赵彤,2008;汤静等,2008)。
试验设计和统计课程论文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实习论文题目: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摘要:【目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已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推广小麦配方施肥,特别是研究氮、磷肥料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已刻不容缓,高产品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施肥方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实验设计】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种植模和施氮量下耕层土壤矿化氮的含量及冬小麦的产量,找出最佳栽培模式和合理的施氮量,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田间试验采取裂区设计,试验设栽培模式和施氮量2种因子。
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常规)、麦草覆盖(覆草)、垄上覆膜(覆膜)、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沟)、冬季补灌(补灌)五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 kg/hm2N和240 kg/hm2N三个水平。
【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五种不同栽培模式中麦草覆盖、陇上覆膜和陇上覆膜沟内覆草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0-20cm)的储水量;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耕层土壤(0-20cm)矿化氮含量及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施氮量对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小麦产量、生物量和耕层土壤矿化氮含量影响极为显著,施氮量为120kg/hm2N和240kg/hm2N处理的生物量比不施氮均能增加50%以上,但两者生物量之间差异很小;施氮量为120kg/hm2N和240kg/hm2N处比不施氮小麦产量均增加23%以上,土壤矿化氮含量均增加55%以上,但两者生物量之间差异很小。
关键词:不同的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水分含量;小麦产量;硝态氮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前言:不同氮、磷营养对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及其构成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
适宜的氮、磷配比及用量可提高小麦干重、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百粒重,提高小麦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
氮是小麦营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统计学课程实践设计论文
大学生消费情况统计调查分析与报告引言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悄然地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还没正式进入社会的特殊群体,所处的校园环境以及大学教育使他们的消费实力和超前的消费观念之间产生许多冲突。
大学生消费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从微观上看,它与家庭条件、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相关。
从宏观上看,它与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等相关。
自从上世纪末开始,大学生日常开支逐年增长,而且远远高于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
过去,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日常生活开支,这些费用相对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来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而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果和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消费结构方面而言,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产品的丰富,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开支,还包括了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等。
就数量方面而论,学费、伙食费逐年增长以及一些其他的生活成本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分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提出培养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建议,对于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调查方案1.1调查目的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把握大学生消费的行为导向,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就大学生消费水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念,更好的让学生学会理财、学会节俭。
1.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此次统计实践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沈阳理工大学的消费情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随机抽取一百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具体调查对象。
调查单位是被抽取的每一名在校大学生。
1.3调查项目调查项目是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它完全是由调查对象的性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消费结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观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实习论文题目: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摘要:【目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已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推广小麦配方施肥,特别是研究氮、磷肥料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已刻不容缓,高产品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施肥方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实验设计】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种植模和施氮量下耕层土壤矿化氮的含量及冬小麦的产量,找出最佳栽培模式和合理的施氮量,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田间试验采取裂区设计,试验设栽培模式和施氮量2种因子。
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常规)、麦草覆盖(覆草)、垄上覆膜(覆膜)、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沟)、冬季补灌(补灌)五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 kg/hm2N和240 kg/hm2N三个水平。
【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五种不同栽培模式中麦草覆盖、陇上覆膜和陇上覆膜沟内覆草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0-20cm)的储水量;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耕层土壤(0-20cm)矿化氮含量及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施氮量对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小麦产量、生物量和耕层土壤矿化氮含量影响极为显著,施氮量为120kg/hm2N和240kg/hm2N处理的生物量比不施氮均能增加50%以上,但两者生物量之间差异很小;施氮量为120kg/hm2N和240kg/hm2N处比不施氮小麦产量均增加23%以上,土壤矿化氮含量均增加55%以上,但两者生物量之间差异很小。
关键词:不同的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水分含量;小麦产量;硝态氮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前言:不同氮、磷营养对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及其构成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
适宜的氮、磷配比及用量可提高小麦干重、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百粒重,提高小麦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
氮是小麦营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由于土壤中有效氮素含量低,而小麦的需氮量有很多,施氮肥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小麦吸收磷主要在拔节孕穗期,但早期的磷营养对于植株,尤其对根系极为重要。
据Black的试验[1],磷肥可以显著增加分蘖与次生根数;在磷肥充足的条件下,氮肥促进分蘖与次生根数的作用加强,磷肥可增强小麦根系的吸收能力,增加伤流量,并能提高小麦苗期的抗寒性。
一.材料方法1、材料:2013年农作一站种植的小麦2、时间地点: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
3、实验区概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
该地位于渭河三级阶地, 年平均气温13。
C,年平均降水量约630mm , 其中79 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60% ~ 65%, 属半湿润易旱地区。
[2]4、田间实验设计:2个试验因子分别为分为:A 因子(种植模式或栽培模式):主因子分为5个水平,即常规、麦草覆盖、垄上覆膜、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冬季补灌);B因子:副因子施氮量,分为0,120,240 kg/hm2。
表1 试验的因素水平表代号因素名称水平简称说明常规A1常规无垄沟、不覆膜覆草麦草覆盖A2覆草300 kg/667 m2A 栽培模式垄上覆膜A3覆膜垄上覆膜,沟内播种,垄宽∶沟宽= 55 cm∶55cm,沟内种3行,共播种18行,每副区5个垄。
垄上覆膜沟内覆草A4垄沟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宽∶沟宽= 55 cm∶55 cm,沟内种3行,共播种18行,每副区5个垄。
冬季补灌A5补灌冬季灌水40 mm0 kg/hm2 B1N0B 施N量120 kg/hm2B2N8240 kg/hm2B3N16在田间采用裂区设计,栽培模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重复4次,副区面积为6 m × 9.9 m=59.4 m2,60个副区的总面积59.4×60=3564 m2,外加小区之间的垄宽(30 cm),试验地总面积约6亩。
氮肥:采用尿素(N:46.7%)磷肥:肥底,采用某磷肥(P2O5:16%),用量为P2O5100 kg/ha。
所有肥料在小区内全面撒施,用锄翻入耕层土壤(也可以用旋耕机翻入土中)。
肥料用量水平副区施用量(kg/副区)副区肥料用量(kg/副区)需要份数N00 0 0N1200.7128 1.526 20N240 1.4256 3.052 20P2O5:100 0.594 3.7125 60 注:尿素总需求量91.58 kg,磷肥222.75 kg播量:10 kg/ 667 m2(0.9 kg/小区):常规、秸秆覆盖、补灌四种栽培模式每小区30行,0.03 kg/行(30 g/行);地膜覆盖、垄沟模式每小区18行,0.05 kg/行(50 g/行)。
穴播(仅限五个小区):每穴1粒种子(千粒重45 g),穴间距2 cm,覆膜和垄沟处理18行小麦,总长约180 m(18 × 9.9),总计9000穴,种子总需求量9000粒,大约0.405 kg(播量68 kg/hm2);非覆膜处理30行小麦。
总长约300 m,总计15000穴,种子总需求量15000粒,大约0.675 kg(播量113 kg/hm2)。
5、室内分析5.1新鲜土样含水量的测定称取20.00 g新鲜土样于铝盒中,放入烘箱于105±2℃下烘12 h,冷却称量。
5.2土壤NO3--N、NH4+-N的测定称取5.00 g新鲜土样于150mL三角瓶中,加1mol/L KCl溶液50 mL,常规振荡1 h,过滤,所得滤液直接上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
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表3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副处理主处理常规覆草补灌垄沟覆膜N08.35 10.10 9.17 11.10 9.71 N1209.20 10.17 8.24 10.56 10.47 N2408.25 8.67 8.31 10.45 11.37图一从上表和柱状图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含量起着综合影响作用。
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覆草、补灌、垄沟、覆膜处理比常规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高,覆草、补灌、垄沟、覆膜处理中尤其以垄沟与覆膜对提高土壤含水量效果最好。
5中栽培模式中,覆草与其他4种处理相比,既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又经济、环保。
综上所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以根据土壤贫瘠情况合理用同栽培模式进行农业种植生产,在肥沃(施氮量很小)的土壤条件下可以优先选用覆草和垄沟种植模式;肥力一般(施氮量较大)的土壤条件下,优先选用覆草、垄沟栽培模式;在极度贫瘠(施氮量很大)的土壤条件下,优先选用覆膜的栽培模式效果会很好。
2、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矿化氮的影响表4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矿化氮的影响副处理主处理常规覆草补灌垄沟覆膜N0 3.366 3.349 2.103 6.242 2.846 N120 3.634 4.885 4.742 5.464 10.809 N240 4.908 5.068 4.553 6.655 6.662由表4可以看出:当施氮量为0时,5种植模式下的矿化氮累积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垄沟模式的矿化氮累积量最高。
当施氮量为120kg/hm2时,5种模式下的矿化氮累积量是先增加后减少,覆膜模式下矿化氮累积量最大,然后依次是垄沟的、覆草的、补灌的、常规的。
当施氮量为240kg/hm2时,5种模式下的矿化氮累积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垄沟与覆膜模式下矿化氮累积量相差不大且为最大。
表5二因子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表变因df SS MS F F0.05 F0.01区组间 3 17.687 5.896 0.644 3.790 4.200 处理间14 248.840 17.774 1.941 1.900 2.460A 4 87.932 21.983 2.401 2.560 3.720B 2 62.731 31.366 3.425 3.180 5.060A×B8 98.177 12.272 1.340 2.130 2.880 误差42 384.600 9.157总变异59 651.127从表4可以看出栽培模式和区组间对耕层土壤矿化氮含量影响不显著,施氮量、栽培模式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矿化氮的的影响不显著。
3、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3.1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图二表6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方差分析表变因SS df MS F F0.05 F0.01主区部分区组间15582549.02 3 5194183.01 0.79 3.49 5.95栽培模式间27562003.90 4 6890500.98 1.04 3.26 5.41误差e1 79195727.66 12 6599643.97副区部分施氮量间369222492.75 2 184611246.37 76.39 ** 3.32 5.39栽培模式间*氮肥41654433.32 8 5206804.17 2.15 2.27 3.17误差e2 72497607.13 30 2416586.90总变异605714813.78 59综合由上表和柱状图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和区组间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交互作用不显著,施氮量间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3.2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图三表7二因子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表变因df SS MS F F0.05 F0.01 区组间 3 313396.59 104465.53 0.11 3.79 4.20 处理间14 18034214.04 1288158.15 1.32 1.90 2.46A 4 612853.97 153213.49 0.16 2.56 3.72B 2 7733090.11 3866545.05 3.96 3.18 5.06 A×B8 9688269.96 1211033.74 1.24 2.13 2.88 误差42 41039546.51 977132.06总变异59 59387157.14根据图三和表7可以看出:在同种栽培模式下,施氮量为120kg/hm2时小麦子粒产量最高(在覆膜模式下,三种施氮量的小麦产量相差不大)。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区组间及栽培模式间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栽培模式及施氮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四、结果讨论由以上结果和分析可知,,除未施氮肥或磷肥的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对于旱地冬小麦籽粒产量、生物量、每公顷穗数。
不同的氮磷肥组合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对于冬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各个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即不同的氮磷肥施用量对小麦产生的影响的差异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