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教学设计

朱鹏宇

【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诗歌的赏析,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颔联的理解和品味,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表达爱国忧民情怀,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1.多媒体出示《春望》全诗,学生听老师范读,正音,把握诗歌朗读的字音,停顿,感情,节奏等。(重点关注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用几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提示:人是什么样的人?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

三【合作探究】

1.全班配乐朗读《春望》。诗歌的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主体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对诗歌进行赏析。每组同学选择两联进行赏析。小组展示:可以朗读或背诵其中的一至二联;可以描述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可以解读诗句中的“炼字”妙处;可以赏析诗歌的独特写作技法;可以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以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

四【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一联的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解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反衬出“国破”,对照强烈,出人意料。

(3):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试析: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此处也可与《丽人行》或《忆昔》作背景的对比分析,展现长安城的今昔不同,李唐的盛衰转变。)

2.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寓情于景(两种写作手法),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2)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由城破的远景转移到花鸟的近景,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溅”与“破”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3.颈联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2)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呢?

再次引入诗歌写作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4.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可能的,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五【拓展学习】

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