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孔乙己》教案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孔乙己》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体会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4.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 掌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比较阅读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
2. 提出问题:鲁迅先生最喜欢的小说是哪一篇?为什么?3. 学生回答后,引出《孔乙己》。
二、课文阅读与研讨1.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节奏和韵律。
2. 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2)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3. 分析:这是交代社会环境,为后文孔乙己的出现做铺垫。
三、资料助读1. 多媒体显示:《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 讨论问题: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形象及其意义。
2. 提出问题: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性格?二、课文阅读与研讨1. 指名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孔乙己的形象。
2. 讨论以下问题:(1)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有哪些?(2)孔乙己的语言特点有哪些?(3)孔乙己的动作特点有哪些?3. 分析: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展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优秀教案(精选16篇)
《孔乙己》优秀教案(精选16篇)《孔乙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致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尝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亮、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悟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认真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亮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同学结合时代背景,深化分析和思索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比比较,了解封建末期学问分子的心态。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伴侣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爱《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会它简单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旧存在,孔孟之道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挽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孔乙己》教案12篇 孔乙己教案教学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教案教学下面是分享的《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教案教学,以供参考。
《孔乙己》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语言目标若干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思维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流程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导入2分钟导入语见ppt①勾连带入文本整体感知6分钟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概述初读后对孔乙己的整体认知。
读书思考,总结概括把握内容,理清结构层次8分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结构。
见ppt③思考:划分结构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把握小说情节内容与结构层次;整体认识孔乙己形象特点18分钟朗读课文有关部分,完整认识孔乙己形象的特点;从孔乙己周围人的态度看社会,看与其命运的关联。
见ppt④⑤思考:具体表述孔乙己有哪些特点;说出孔乙己活动场所的特点,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联。
小组研讨,集体研讨。
对主要人物孔乙己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活动主要场所特征,形成整体认知。
总结6分钟①一句话概述文本内容;②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外貌特征;③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见ppt⑥小组研讨,集体汇报:发表观点。
把握文本内容重点;提升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孔乙己》鲁迅一、前三段为第一部分。
(环境)二、第4段到12段是第二部分。
(主体)三、第13段第三部分。
(尾声)孔乙己:悲凉酒客:冷漠不幸掌柜:刻薄丁举人:残酷不争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解析小说语言的内涵,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②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导入1分钟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这节课继续研讨。
直接进入专题研讨30分钟思考1: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言行来品析。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下面是整理的《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以供借鉴。
《孔乙己》教案1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分四个小组讨论:(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3.“我”眼中的孔乙己PPT展示:“名人眼中的孔乙己”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孔乙己教案(3篇)
孔乙己教案(3篇)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提醒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育观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教学重点: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3、理清小说构造线索,品尝小说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扬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善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仔细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答复。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仆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么,鲁迅写孔乙己凄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查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XX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旧存在,孔孟之道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挽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呈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学问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比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索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根本一样。
清代规定:凡参与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需参与童试,童试参与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用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
2024版年度年孔乙己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2024/2/2
11
03
学生活动与互动环节
2024/2/2
12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享
2024/2/2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孔乙己 的形象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其在小 说中的作用。
交流分享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 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促进思想 碰撞和观点交流。
13
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
能力。
2024/2/2
教学重点
突出《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语言艺术和社会意义等教学重点内 容。
教学难点
针对《孔乙己》中的深刻内涵和复 杂情感等教学难点,设计有效的教 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 握。
6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024/2/2
7
文本解读与赏析
深入解读《孔乙己》原文,带领学生领略鲁迅笔下的独特魅力。
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利用策略
线上资源
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与孔乙己相关的文学资料、教学视 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线下资源
整合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等线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 面的学习体验。
资源共享
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提高教学效果。
2024/2/2
30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推广
26
06
资源支持与环境保障
2024/2/2
27
教材选用及辅助资料准备
精选教材
选择适合孔乙己公开课教学内容的教材,确保内 容全面、系统、科学。
辅助资料
准备与孔乙己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等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案设计
结合教材和辅助资料,设计具有创新性、实用性 的教案,确保教学质量。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孔乙己教案教案8篇
孔乙己教案教案8篇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认真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设计教案时,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孔乙己教案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孔乙己教案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孔乙己》拓展练习一、(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
(9分)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
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答:____▲________▲____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
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
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
(3分)答:________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孔乙己》课文教案【优秀7篇】
《孔乙己》课文教案【优秀7篇】课时篇一一、复习提问: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 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
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
孔乙己教案精选三篇
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
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
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
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教案优秀10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10篇《孔乙己》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难点、重点分析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
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孔乙己》教案(3篇)
教学目标:1. 理解《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遭遇及其社会意义。
2. 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
3. 感受小说中辛辣深刻的语言风格,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4. 了解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教学重点:1. 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2.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深刻社会意义。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孔乙己》原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2. 介绍《孔乙己》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1.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 学生找出文中描述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讨论其内涵。
三、分析人物形象1.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如善良、迂腐、自尊等。
2. 探究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如封建科举制度、社会风气等。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二、分析环境描写1. 分析小说中咸亨酒店、孔乙己居住的破败小屋等环境描写。
2. 讨论这些环境描写如何突显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三、讨论主题思想1. 讨论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孔乙己公开课获奖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孔乙己公开课获奖教案导语: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一个角色,被描述成一个善良而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
本篇教案以《孔乙己》为主题,旨在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文学修养。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小说《孔乙己》2.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3. 教学目标:a) 了解《孔乙己》的情节和主要角色形象;b) 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c)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孔乙己》的情节;2. 分析孔乙己的角色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的角色形象。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孔乙己》;2.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3.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药》、《故乡》等,开展导入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阅读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孔乙己》。
要求学生进行默读,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行为。
3. 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a) 故事中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物?b) 孔乙己的命运和社会对他的看法有何影响?c) 故事结尾给我们启示了什么?4. 全班展示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给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加深对于《孔乙己》的理解。
5.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可以包括以下内容:a) 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理解;b) 对孔乙己的遭遇和命运的思考;c) 是否认同故事结尾的启示。
6. 作品分享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分别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讨论,互相借鉴并提出建议。
七、教学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同时,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建议和方法,培养其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八、教学延伸1. 探索其他鲁迅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进行比较和讨论;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类似于《孔乙己》的小说,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3.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鲁迅研究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进一步深入探讨《孔乙己》的意义和影响。
公开课《孔乙己》的教案设计
公开课《孔乙己》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介绍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重点:(1)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2)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孔乙己》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主题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从社会角度、人性角度分析作品主题。
(2)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孔乙己》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孔乙己》的评论、分析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内涵。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孔乙己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突出其性格特点。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公开课《孔乙己》的教案设计
公开课《孔乙己》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孔乙己》,使学生了解近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孔乙己》,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2. 人物分析: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3. 情节解读:梳理小说情节,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4. 语言特色:品味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体会作品的表现力。
5. 作品鉴赏:学习小说创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2. 难点:深入探讨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分析、情节解读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表现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激发学生兴趣。
2. 作品背景讲解:讲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4. 情节解读:梳理小说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5. 语言特色讲解:品味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体会作品的表现力。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
7.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表现力。
8.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10.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11.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孔乙己》教案(优秀7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孔乙己》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乙己》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4、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领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学习重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先生有名小说《孔乙己》,也是讲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二、知识链接1、作者回顾: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等专集。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较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完整版)《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十六孔乙己教学预设的目标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了解小说的结构,理清课文精巧含蓄的布局,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有声小说《孔乙己》mp3格式音频文件、播放器及音响设备。
相关的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以图片、声音辅助文字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感培养和语言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间3课时(选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预习。
2.课文预读。
二、导入1.作者简介(由学生汇报)。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三、欣赏由唐天谦朗诵的小说《孔乙己》1.注意聆听欣赏,边听边发挥想象(如人物形象的画面);2.注意范读对语速、语气、节奏、情感等朗诵技巧的把握。
四、师生研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1.教师设疑:小说写了哪些人?有没有场景变化和时间变化?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
2.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明确:恩格斯说,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总体思路是:由典型的环境(咸亨酒店)起笔,写到典型人物(孔乙己)。
故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4~9自然段),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发展)。
第二层(第10~11自然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第12~13自然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3.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孔乙己教学预设的目标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了解小说的结构,理清课文精巧含蓄的布局,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有声小说《孔乙己》mp3格式音频文件、播放器及音响设备。
相关的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以图片、声音辅助文字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感培养和语言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间3课时(选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预习。
2.课文预读。
二、导入1.作者简介(由学生汇报)。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三、欣赏由唐天谦朗诵的小说《孔乙己》1.注意聆听欣赏,边听边发挥想象(如人物形象的画面);2.注意范读对语速、语气、节奏、情感等朗诵技巧的把握。
四、师生研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1.教师设疑:小说写了哪些人?有没有场景变化和时间变化?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
2.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明确:恩格斯说,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总体思路是:由典型的环境(咸亨酒店)起笔,写到典型人物(孔乙己)。
故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4~9自然段),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发展)。
第二层(第10~11自然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第12~13自然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3.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2)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4.提问:小说写“我”——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有3种作用:(1)“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
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5.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和短衣帮、掌柜和小伙计是孔乙己身边的人,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五、小结课文的前3段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展示悲剧人物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六、作业结合探究•练习一,以“我来评谈孔乙己”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
第二、三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下面让我们着重来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二、深入研读课文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大胆发言来评谈这一人物形象。
那么小说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呢?讨论并归纳:(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贫困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盘着两腿,下面垫者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到,“窃书不算偷书……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⑥“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这“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总之,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具体来说:(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任人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之不仅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死路。
3.聆听影片《孔乙己》中“笑”声剪辑录音,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含义?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全文。
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样子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
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描摹得穷酸极相。
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孔乙己第二次出场。
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子的笑各是什么样子的笑?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讨论并归纳:这哄笑声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1)反封建说。
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
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与讽刺。
(3)认识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三、小结《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
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抹去。
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与不公”。
四、复习与巩固本课重点知识回顾(录音)五、作业课后探究•练习题三。
六、课外实践活动观看由梁秉坤改编的影片《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