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

合集下载

最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精华版-2

最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精华版-2

一、判断题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X)2、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V)3、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

(X)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V)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V)6、教师即课程。

(X)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V)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X)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X)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V)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V)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V)13、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V)14、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X)15..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V)16.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18.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19.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 6个】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数学教学反思15篇

数学教学反思15篇

数学教学反思15篇数学教学反思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例如“左,右”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可以清楚地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方位关系不太容易分清。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左,右”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左,右”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先创设问题情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然后让学生举一举,摸一摸,拍一拍,跳一跳,找一找,说一说,等游戏活动体验左右。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对“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数学教学反思2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

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9篇)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9篇)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

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无处不在,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习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但是这两个概念的体验对今后的学习尤为重要。

反思“垂直与平行”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好的地方:一、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

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再通过演示、想像,领悟到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则是平行,相交成直角的则是互相垂直。

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二、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分类,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画一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选取不同情况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类。

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7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设计理念: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1)定义(2)各部分名称(3)特性(4)特征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

(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2024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库和答案

2024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库和答案

2024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库和答案一、填空题(共计68 题,每题1 分)1.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和。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处理好;要重视,处理好;要重视,处理好。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和。

答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过程;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层次性;多样性。

2.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拟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答案:记忆;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课程目标以为本,以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正确的。

答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实现导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教学内容之间的,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

答案:核心素养;整体把握;关联;主线;相应;关联。

5.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 .或。

答案: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推理能力。

6.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相等,发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答案:现实素材;等量的等量;量感;推理意识。

7.考试成绩是学生和学校招生录取的,为和学校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答案:毕业;高一级;重要依据;评价地域;改进教学。

8.教学研究对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应注重和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开展研究.指导和效劳工作。

答案:地域教研;校本教研。

9.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和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

答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精选3篇)

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精选3篇)

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精选3篇)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2、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1、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

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要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规律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难点: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说教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实际操作法: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3、直观演示法:验证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019小学数学教师考试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小学数学教师考试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学数学教师考试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选择题(⼀)、单项选择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之间、学⽣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②⽤教材教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群体,(2)每名学⽣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4、新课程的核⼼理念是(3)①联系⽣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切为了每⼀位学⽣的发展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3)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题6、“三维⽬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法③解决问题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标②知识技能⽬标8、建⽴成长记录是学⽣开展(3)的⼀个重要⽅式,它能够反映出学⽣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9、学⽣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个⽣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②富有个性③被动10、“⽤数学”的含义是(2)①⽤数学学习②⽤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活数学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路C、天天都有⼈出⽣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的⾏为进⾏反思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模型——解释、应⽤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1999年全国教育⼯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学各学科的“教学⼤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多项选择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向全体学⽣。

《最小公倍数》教案【精选3篇】

《最小公倍数》教案【精选3篇】

《最小公倍数》教案【精选3篇】《最小公倍数》教案篇一设计说明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进知识的构建。

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数轴引出公倍数,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产生感性的认识。

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抽象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要注重角色转变,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设计在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方法,并观察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数轴卡片彩色笔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

分别说一说4和6的倍数分别有哪些。

4的倍数6的倍数4 68121218162420xx…………2.导入。

师:我们分别列出了4的倍数和6的倍数。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今天来学习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设计意图:分别说出4和6的倍数,一是复习倍数知识,二是为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新知。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1.探究概念。

(1)在数轴上表示数。

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观察数轴,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在数轴上分别描出这些点)(2)观察数轴,交流发现。

4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投影仪上表示出来)(3)迁移命名。

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谁能给几个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4)理解意义。

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口答: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5)集合表示法。

合理把握学习起点

合理把握学习起点
的 “ 学生 ” 际上在很 大程 度上 备 实
只是教 师 的一 种 主观臆 测 ,而我
要 细心 分析 学生 的生 活经 验 。 于小学生 来说 ,数学 现实 ” 对 “

三要 用 心倾 听学生 的真实 想 法 。 生个体 处于不 同 的环 境 , 学 他
也许 就 是他们 的“ 生活 经验 ” 。但 不是 所有 的生 活经验 都 对学 生的
程 ,实际上 是将教 材 的知识结 构
数 ,从 整体 的角 度考 虑学生 的数
学 学 习。
转 化 为学 生 的认 知结 构 的过 程 ,
: 萎

◇ ◇ 善 蘸 淹
过这 个 内容 吗 ?也可 以是 尝试 练
都意识 到 了这一 点 ,都 知道 了解
教学 , 已经成 为数 学课 堂 中常 见 的教 学行 为 。而数 学课 堂上 的学
习起 点 , 外 乎 考 虑 两方 面 的 因 无
联 想相关 分数 的基 本性质 和商 不
变 性质 , 固定 点更加 清楚 。 引 使 再
导 学生猜 想 “ 比的基 本性 质 ”通 ,
素 : 是 知 识 发 生 、 展 的 逻 辑 一 发
学生 现实起 点 的重要性 ,但 往往
解 的未 知数 。 么 , 如何 找准 那 我们
学 习 的现实起 点 呢?
习式 : 能解答 这些 题 目吗? 能 你 你
用 自己 的方 法解 决 这 个 问题 吗 ? 还可 以是情景 创设式 , 等等 。
只在 备课 时去 “ 备学 生” 。这 时候
可先 引导学 生 回忆 比 、 数 、 分 除法 三者之 间的关 系 ,从 而诱发 学生
的了解 是一 片空 白 ,实 际并非 如 此, 即现实起点 高于逻 辑起点 。 因 此 ,教 师不妨 多创设 一些 贴近学 生生 活的情境 ,在课 堂 中再现 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10分钟(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0分钟(5篇)

【导语】作为⼀名⽼师,常常要写⼀份优秀的说课稿,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学数学说课稿10分钟 ⼀、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厘⽶、毫⽶"的认识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学习分⽶、厘⽶、毫⽶使学⽣进⼀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所必需的。

2、教学⽬标 认识分⽶、厘⽶、毫⽶,初步建⽴分⽶、厘⽶毫⽶<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培养学⽣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感受教学与现实⽣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厘⽶、毫⽶,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1分⽶、1厘⽶、1毫⽶的长度观念。

⼆、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在学⽣的认知发展⽔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现有的认知⽔平,即认识1⽶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再认识分⽶、毫⽶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先认识分⽶,再认识厘⽶,最后认识毫⽶。

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去⽐较⽶、分⽶、厘⽶、毫⽶的⼤⼩,在学⽣的头脑中已⽆形之中形成了⼀个不等式:⽶>分⽶>厘⽶>毫⽶。

这样有利于学⽣有序的建⽴数量观念,为学⽣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活化 数学来源于⽣活,⽣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活,使学⽣感受数学的实⽤性,对数学产⽣亲切感。

本课⼀开始,从清明节扎⼩⽩花剩下的铅丝引⼊,使学⽣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

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

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

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

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

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

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

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

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

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条主要策略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模板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模板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模板篇一:小学数学说课模版通用模版(3种)(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一、说教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下册第( )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面积》教学的心得体会

《面积》教学的心得体会

《面积》教学的心得体会《面积》教学的心得体会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如何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数学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需要,为此我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教学,通过引导、梳理,使学生的认识在合作交流操作探究中得到提升。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是以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概念教学相对于其它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概念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把抽象的概念按自己的认知水平正确的理解并准确的运用确实不容易。

要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转化为直接经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积极有效思维,才能顺畅的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从学生方面来说:1、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学生听说或见过有关面积单位。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是他们学习几何知识的一次突破和飞跃,知识跨度大、难度高。

3、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观察、估计、验证的能力,具有量一量、摸一摸等动手操作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1、结合实例,正确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小学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小学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1(1174字)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精彩之处:一、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在学生认识了数对在实践中应用数对时,我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提出(2,5)(5,2)表示的位置一样吗?引起了学生的一场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接着我又说出“—5”不完整的数对,导致学生无法确定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提出让学生帮我“找班长的位置”的问题,但我要求学生不能用嘴说,不能用手指,而是简单的写或画在答题纸上,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再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________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在学习了数对之后,我又回到生活中,让他们用数对说出同学、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找同学,使数对又回到了生活中,而且练习题选取的学校周围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数学新课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重要途径与手段,数学作为学校的三大基础科目,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数学建模就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说强化数学建模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一种数学模型也不可能是某一种问题所特有的。

因此必须努力缩短数学课程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与学生终身需求的距离。

作为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和进行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一、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1、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模型是近似表达现象特征的一种数学结构,实际上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作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的素质转变的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机理中所运用的有效方法;是数学应用于数学和社会的最基本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各年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都专门列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标准,并特别强调了数学建模作为问题解决的一个侧面的重要性。

2、各行各业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数学建模,归结为数学问题的求解,因此进行数学建模和应用性问题的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①因为是从实际提炼出来,而后又用之解决问题,故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②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去索取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更自觉了;③运用的意识和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合格率》一等奖说课稿3篇

《合格率》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合格率》一等奖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材:《合格率》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二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及今后的百分数的进一步学习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质量检测部门检测某超市罐头的合格率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求合格率的活动中体会如何求合格率,掌握将小数化百分数,分数化百分数这一技能,进一步感知百分数的好处、用处,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我将本节课创设的情境进行了延伸:就当前食品频频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就创新地使用了教材,将罐头的合格率换成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饮料的合格率。

这一改动就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情:百分数的意义及其便于比较的优点是上节课刚学过的知识,有了这一基础,引导学生从百分数的意义来说合格率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从对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掌握得也很好。

有了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学生求完成率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说目标:根据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学情的了解及教学内容与自己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教学目标: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3、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决关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8篇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8篇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小学数学教育叙事(一):数学教学叙事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

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

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十分好,他们想明白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

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

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

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貌,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

其实我想透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

在同学们的帮忙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忙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十分自豪的,准确点儿就应说是十分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够帮忙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十分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

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透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二):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到超市购物要用数学、你一天的生活起居时间安排、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农民伯伯耕种要算多少种子都离不开数学。

在类比迁移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在类比迁移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在类比迁移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分数学习是小学"数与代数"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作为其中的核心知识既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又起着前承商不变的规律,后启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对建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意义重大。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应的目标是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分数之间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分数是一个数学概念,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分数基本性质的概念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初步应用。

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不难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渗透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关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要做到用商不变的性质为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做认知迁移的基础,借用分数和除法的内在联系来探讨他们性质上的联系,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从而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何在本节课中合理有效的进行知识和方法迁移,是本部分内容结构化的重要体现。

课程内容结构化,目的在于让学习者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理解一个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知识的掌握,从内容之间的关联中体会其中的核心概念,并将这些核心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和强化,进而促进其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简单的说,结构化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让学生可以“前后兼顾”、“既见树木、更见森林”。

这样的教学需要大智慧思考,没有智慧的“移花接木”会适得其反。

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通过直观操作,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本单元前几节学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和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教学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1.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原则启发式原则是指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

3.激发兴趣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通过情感上的激励和认知上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分阶段有序地进行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前进,帮助他们建立论证和推理的能力。

5.问题驱动原则问题驱动原则是指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为核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

7.反馈及时反馈原则及时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过个别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8.差异化教学原则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最佳表现。

量感的小学数学案例与分析

量感的小学数学案例与分析

量感的小学数学案例与分析一、小学数学培养数感的措施(一)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形成表象,产生“量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

对于小学学生而言,量感的培养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为了真正地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立体、扎实、丰富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培养学生数学的量感时,教师应充分地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挑选生活中普遍适于测量计量的东西,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迅速构建出对于量感表象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材当中以“用‘鸟巢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引入公顷,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对“鸟巢”没有概念,所以不能够理解这个问题,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面积单位表示“鸟巢”。

因此,很多学生用公顷表示表象的大小时出现错误。

笔者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结合了当地的情况,选择学生更为熟悉的场所引入该知识点,如,花都广场的大小是多少公顷?学校400米跑道围起来的地方有多少公顷?这样利于学生形成“公顷”的表象,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有较多的好处。

(二)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发展“量感”1.在对比中建立量感数学中量感的建立是非常抽象的,需要学生亲自参加体验,通过与实物参照反复对比体会,才可以逐渐形成量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时,重量单位不像测量单位那样形象、具体,不能仅凭肉眼观察或直觉得到结论,而是通过肌肉的感觉来感知。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了恰当的材料,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对比感受,给学生合适的操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对比感知中建立重量的“量感”。

设计了以下操作实践流程:(1)掂一掂:用手掂2分的硬币,以及共重1千克的2袋盐,然后闭上眼睛感受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称一称:用天平秤1克的黄豆和1千克的苹果,然后用手惦一掂加以巩固。

(3)找一找:在教师准备好的学习物品中,找一找哪些物品重1克,哪些重1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及合作意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学的基本性质时,创设情境,用故事引入。

中秋节到了,三个妈妈分别给他们的儿子分月饼,三个同样的月饼,一个分得月饼的二分之一,一个分得月饼四分之二,另一个分得月饼八分之四,让学生猜想,谁分得多,还是一样多?让学生猜想、讨论,动手操作,验证他们分得的一样多。

向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讨论中去,使数学学习更富有价值、更富有意义。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